Ⅰ 維也納之圍的1683年維也納之圍
奧斯曼帝國軍隊於1683年7月14日開始圍困維也納,軍隊大約有13萬8千人,對外號稱三十萬 。不過大部分並沒有參與戰斗,而且當中只有50,000名具作戰經驗的士兵,其餘是用作支援的兵員。
困守維也納的是以施塔海姆貝格伯爵為首的不足二萬的守城部隊,維也納守軍武器不足,裝備較差。神聖聯盟有七萬餘人的援軍抵達,對抗鄂圖曼軍隊。聯軍由以下的軍隊組成: 揚·索別斯基的3萬名波蘭軍隊(立陶宛人未有參與戰斗)洛林的查理五世率領的18,500名奧地利軍隊瓦爾德克的佐治·腓特烈親王率領的19,000名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軍隊約翰·喬治三世率領的9,000名薩克森軍隊。而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揚·索別斯基是這支聯軍的主帥。 17世紀上半葉,極盛而衰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次發動對歐洲的進犯,1683年春天,奧斯曼土耳其進軍奧地利,准備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在匈牙利軍隊的默許下,土耳其軍隊進展順利。奧地利匆忙派出皇家軍隊企圖阻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的進犯,結果屢戰屢敗,無力扼制敵人的強悍攻勢。7月上旬,土耳其軍逼近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攜宮廷眷屬和達官顯貴一起倉皇逃離首都。
7月14日,土耳其軍隊合圍維也納城。此時,困守維也納的是以施塔海姆貝格伯爵為首的不足13000人的守城部隊,此外城中還有5000餘市民、學生組成的民兵。被圍在城中的還有6萬維也納民眾。維也納三面有城牆,雖說備有大炮,但效果如何卻未經過檢驗。最有一面有護城河天然屏障,過橋在土耳其軍隊來之前已經拆毀。帝國軍隊(如果還能這么稱呼的話)由利奧波德的姐夫,洛林的查理公爵率領,駐扎在多瑙河上游。維也納守軍武器不足,裝備較差。而土耳其軍雖遠道而來,但馬壯兵強,糧足草豐,共有13.5萬人之多。
土耳其人以為被利奧波德一世放棄的維也納一定會被輕易地佔領。所以,土耳其人並未馬上攻城,而是先扎營駐塞,休息整頓了10天。7月25日土耳其軍隊開始攻城,但很快被維也納軍民擊退。此後,土耳其軍隊又屢次攻城,均未得手,戰事呈膠著狀態。但守城軍民的食品供應出現了困難。8月下旬城內給養逐漸供不應求,很快就斷絕了。9月份開始後,飢餓開始威脅著城裡的軍民最後城內的飲用水也開始發生困難。與此同時,土耳其軍隊的進攻日益兇猛。此次進軍土耳其軍隊沒有攜帶攻城重炮,野戰用的輕便火炮對城牆的作用不大,所以土軍的主要策略為挖掘地道,通過地雷爆破城牆。地道即將完成前夜被維也納城內麵包師無意中發現,守軍立刻採取破壞行動,將土軍地道摧毀。雙方又進入僵持階段。 此時教皇英諾森十一世試圖勸告法國的路易十四援助利奧波德抵抗土耳其人,但沒有成功。於是以重金向波蘭求助。雖然索別斯基當年早些時候同皇帝簽訂過同盟條約,但他仍不願發兵,直到英諾森告知以洛林的查理為首的一支包括薩克森和巴伐利亞選侯,以及30個德意志諸侯組成的聯軍已經開到戰場以後,他才同意出戰。
9月12日早晨,索別斯基指揮聯軍打響了維也納解圍戰。索別斯基將聯軍布成弧線形陣線,由奧地利皇家陸軍中將洛林公爵和薩克森選帝侯約翰·喬治率領各自軍隊組成左翼,索別斯基親率波蘭軍隊組成右翼,其餘聯軍組成中軍。
而土耳其方面,為避免一系列麻煩問題,同時打擊帝國軍士氣,土軍主將穆斯塔法下令將部隊中攜帶的30000餘名俘虜就地處決。同時組織部隊排列陣形待命,他以十萬兵力在基督教聯軍的前方展開,試圖圍殲對手。
決戰當日,索別斯基首先命令聯軍左翼的帝國諸侯軍發起進攻,土耳其軍隊馬上應戰。為了防止陣地被聯軍突破而被包圍,土耳其人將大部分兵力調至左翼與聯軍展開血戰。中午時分,索別斯基看到土耳其軍隊右翼兵力不斷減弱,就不失時機地下令聯軍中軍和右翼全部投入戰斗,向土耳其軍隊展開猛烈的沖擊。激戰15小時之久,直到多瑙河小島上的土耳其炮群被打啞,聯軍在索別斯基的率領下,連破土耳其軍隊幾道防線,土耳其大軍漸漸不支。
戰至日落時分,圍城的土耳其軍敗局已定,土耳其軍隊統帥卡拉·穆斯塔法為避免被聯軍包圍聚殲,不得不下令全軍後退。索別斯基再次抓住戰機,命令聯軍全線出擊,趁勢窮追猛打,土耳其軍隊很快潰不成軍。在維也納解圍戰中聯軍給土耳其軍隊以毀滅性打擊,土耳其首相的紅色帳篷被炸毀,但他本人逃走了。土軍被擊斃2萬餘人,被俘2000餘人,繳獲大炮300餘門,聯軍大獲全勝,一舉成功。9月13日,索別斯基在土耳其統帥遺棄的營帳中給王妃寫信報告戰果:「所有的大炮,所有的營帳,數不清的財富都落到我的手裡,土耳其人遺屍遍野,狼狽潰逃。丟棄下的駱駝、驢子、綿羊和其他牲口正等待我們的士兵去收拾……」
相傳咖啡就是這才戰役之後由柯奇斯基在戰利品中收獲而在歐洲傳播開的。由於一個麵包師發現地道而拯救了城市,維也納人大量烤制新月形麵包來紀念他,因為形狀關系,這種麵包後來被稱為「牛角麵包」。 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被蘇丹在貝爾格萊德處決。這場戰役是中歐的多個王國與奧斯曼帝國持續300年的爭斗以來的一次轉折點。戰役之後的1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逐漸從奧斯曼帝國中奪回匈牙利南部和特蘭西瓦尼亞,當中並消滅了大量奧斯曼軍隊。
Ⅱ 誰有電影1683維也納之戰 的下載資源 找了各種在網上都找不到 還是應該輸入別的名字 謝謝了
網路搜索「1683維也納之戰」第二個網頁就可以觀看或者下載。(嗶哩嗶哩,也就是B站,實際上A站也可以觀看和下載)。
劇情簡介:1683年7月14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13萬軍隊開始圍困維也納。當中決定性的一戰發生於9月12日,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率領的波蘭援軍及時到達,並與其他神聖同盟的援軍聯手,團結一致,最終打敗了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領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Ⅲ 1683維也納之圍,土耳其的戰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偶然,因為那是個奇跡
Ⅳ 維也納戰役的概述
歷史上有兩次維也納戰役。一個是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一個是1945年的維也納戰役。
Ⅳ 維也納戰役的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
3月16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近衛第9、第4集團軍組成的突擊集團發起進攻,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德軍防禦,爾後向帕波、肖普朗方向及維斯普雷姆方向推進,企圖與第27集團軍一起合圍德軍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19日,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進入交戰。次日,第27 、第26集團軍向波爾加爾迪和萊普謝尼發起進攻。為免遭合圍,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邊打邊撤。29日,第57集團軍和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在巴拉頓湖以南轉入進攻,4月2日解放匈牙利重要石油城瑙吉考尼饒,爾後向西北推進。4日,方面軍主突集團從南面進至維也納接近地。
烏克蘭第2方面軍第46集團軍、近衛第2機械化軍組成的突擊集團於3月17日轉入進攻,突破德軍多瑙河以南防禦後向傑爾方向發展進攻,把德軍壓向多瑙河;另以部分兵力推進至科馬羅姆地域,切斷匈牙利第3集團軍西逃之路,會同多瑙河區艦隊於27日將其殲滅。28日,方面軍攻佔傑爾,4月2日推進至奧匈邊界,5~8日強渡多瑙河,從北面迂迴維也納。蘇聯紅軍向維也納方向突擊至此,兩個方面軍對維也納形成合圍,經激戰於13日攻佔該市,隨後追擊潰退的德軍殘部,15日推進至摩拉瓦河、施托克勞、聖珀爾滕、格洛格尼茨以西、德拉瓦河北岸一線。此戰,蘇聯紅軍擊潰德國及其盟軍32個師,俘敵13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解放匈牙利西部和奧地利東部地區,使德軍「E」集團軍群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3月16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突擊集團在猛烈的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之後發起進攻。這一進攻出德軍意料。近衛第9、第4集團軍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防禦後,開始向西和西南推進。3月19日,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在近衛第9集團軍地帶內進入交戰。敵軍憑借大量隘路、狹窄山間通路、江河,對進攻的軍隊進行頑抗。3月20日,第27第26集團軍向波爾加爾迪和萊普謝尼方向轉入進攻。方面軍粉碎了德軍的抵抗,於4月4日日終前進抵維也納接近地。3月29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左翼(第57集團軍和保加利亞第1集團軍)在巴拉頓湖以南轉入進攻,於4月2日解放匈牙利石油區中心瑙吉考尼饒市以後,向西北方向發展進攻。南斯拉夫第3集團軍在其左側進攻。
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的突擊集團於3月17日轉入進攻,突破德軍多瑙河以南防禦後,開始向傑爾方向發展進攻,以部分兵力進至科馬羅姆地域,切斷了德軍埃斯泰爾戈姆—托瓦羅什集團西逃之路,會同多瑙河區艦隊於3月27日前肅清了該集團。第46集團軍於3月28日前肅清了多瑙河南岸埃斯泰爾戈姆至拉包河口地段的德軍,攻佔了科馬爾諾、傑爾,並於4月2日進抵多瑙河與新錫德爾湖之間的奧匈邊界。4月4日,匈牙利全境從德軍手中獲得解放。集團軍突破邊境防禦地區後,於4月5日日終前抵達海因堡、基特塞、布魯克一線。 在4月5—8日期間,第46集團軍遵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指示,在布拉迪斯拉發地域搭乘多瑙河區艦隊的艦艇,渡至多瑙河北岸,以便從北面迂迴維也納。近衛第4集團軍受領了向維也納東南郊進攻的任務,被調到第46集團軍地帶。4月5—13日,在維也納近接近地和市內進行了激戰。守衛該城的有敵1個機械化師、8個坦克師、另約15個獨立營。烏克蘭第3方面軍在4月5日一整天內未能粉碎德軍的抵抗,進展不大。4月6日,該方面軍同時從數個方向——近衛第4集團軍從東南,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以及近衛第9集團軍一部從西南、西面和西北——實施突擊。烏克蘭第2方面軍第46集團軍沿多瑙河左岸向施托克勞進攻。在奪取維也納的戰斗中,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被調到初見戰果的近衛第9集團軍地帶。
4月6日,蘇聯紅軍突入維也納市郊,烏克蘭第3方面軍司令號召市民堅守崗位,幫助蘇聯軍人,防止德軍破壞城市。4月9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重申蘇聯政府堅決履行關於奧地利獨立的莫斯科宣言。4月13日,蘇聯紅軍經頑強戰斗後攻克維也納。烏克蘭第2方面軍第46集團軍向西北追擊德軍被擊潰兵團殘部,於4月15日前進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勞一線;烏克蘭第3方面軍進抵聖珀爾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馬里博爾以東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線。 馬利諾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Yakovlevich Malinovsky) 生於公元1898年11月23日,卒於公元1967年3月31日,蘇聯元帥(1944),軍事家。生於敖德薩。1914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2月隨俄國遠征軍赴法作戰。1919年回國後參加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在東方面軍對白衛軍作戰。1920年初級軍官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機槍排長、機槍隊長、副營長和營長。1926年加入聯共(布)。1930年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曾任騎兵團參謀長、騎兵第3軍參謀長。1937~1938年作為國際縱隊成員參加西班牙內戰。1939年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
蘇德戰爭期間,曾任步兵軍長,集團軍司令,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邊境交戰,斯大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等重大作戰行動,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蘇日戰爭中,率部遂行主要突擊任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使用坦克集團軍於方面軍第一梯隊,周密組織協同,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因指揮有方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遠東部隊總司令、遠東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國防部長,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做出貢獻。獲列寧勛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衛和平》、《勝利的偉大意義》和《俄國士兵》。 蘇聯紅軍順利行動的結果使匈牙利獲得解放,奧地利東部及其首都維也納的德軍已被全部肅清。德國失去了匈牙利各重要石油產地和維也納大工業區。蘇聯紅軍在進攻過程中擊潰敵32個師,生俘13萬敵軍官兵,並繳獲大量軍事技術裝備和武器。德軍巴爾干集團陷於孤立,被迫退卻。
蘇聯紅軍進入奧地利,恢復奧地利國家體制的基礎業已奠定。維也納戰役可資借鑒之處是:周密組織了兩個方面軍與江河區艦隊之間的協同,廣泛採取了大戰役軍團的機動。蘇聯紅軍功勛卓著的50個部隊和兵團榮獲維也納部隊和兵團的榮譽稱號。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攻克維也納」獎章,授予26.8萬名蘇聯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