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時,為何第一個死亡的德國士兵是死在了盟友日本人的手上
第一個陣亡的德國士兵死於淞滬會戰,並且是為了抵抗日軍侵略而戰死的,是國軍德械師的顧問。說來有些諷刺,二戰的軸心國德國竟然在亞洲這塊土地上與自己的盟友日本交過火,不過在淞滬會戰這一年,距離德國侵略波蘭還有兩年,德國還在幫國軍訓練軍隊,組建起「德械師」。
第一個陣亡的德軍姓名沒有查出來,德國也只是給他追授了一個中尉軍銜,但是他倒下的土地會記得他的功勛,他守護的人民也不會忘記他的貢獻。
『貳』 《八佰》中的88師戰鬥力有多強為何被稱為德械師
88師非常強,是當時最精銳的,國軍德械師,是接受了德式(仿製德式)裝備、按德國顧問建議編組、接受德國顧問系統訓練與指導的部隊。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按照德國的軍事訓練標准所改編和組建國民革命軍,故對其統稱為德械師
塞克特曾點明“中國軍隊的武器處於缺乏的狀態,然而向外購買武器、彈葯只能視作過渡期的行為。若本土無可靠的軍火生產,以資平時練兵和戰時所需,則中國勢必被迫依賴外國進口,而在戰時無法自保”。
結果就如前述所言,連最精銳的第88師都重火力不足,國民政府也據實報告在整編20個師的時候,尚缺步槍12,000支、輕機槍108挺、重機槍缺612挺、迫擊炮缺120門等。
這造成國軍內武器雜亂、土洋混用、後勤補給不易的窘況,以及缺乏步戰協同的演練機會。
『叄』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
電影《八佰》正在熱映,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電影也讓很多人了解了那一段不為人知歷史。電影上映之後便引起了強烈的方向,很多家長也將自己的孩子帶去觀看,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雖然這部電影的製作非常精良,但是因為很多觀眾不了解那一段歷史,所以對於一些情節就會感到非常奇怪,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那麼為什麼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當時中國士兵的裝備,當時德械師全面學習德國軍隊,就連手榴彈也是與德軍同種型號的,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德國M24手榴彈。最為一款性能優異的手榴彈,M24的使用時間貫穿了整個二戰時期,也在抗日戰爭時期給了日軍沉痛打擊。M24手榴彈又被稱為木柄手榴彈,這是因為除了圓柱形的攻擊部,手榴彈還有一個長長的木柄,為的是便於投擲並且讓投擲距離更加遠。當時M24手榴彈大多由中國兵工廠仿製,因為中國工業的落後,所以國產M24的裝葯量要小得多,這也使得威力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直接將手榴彈投擲下去,一來自重過小不能擊穿日軍的鋼板陣,而且還會被日軍的鋼板彈開,其次單枚手榴彈的威力過小,就算擊中鋼板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傷害,所以英雄陳樹生才義無反顧的跳了下去。
『肆』 台兒庄戰役中,國軍動用德械師了嗎
抗戰剛開始時,德國是賣給過國民政府一筆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後來因為日本抗議,德國政府就不再給中國軍事援助了,連在華的軍事顧問團也撤了回去,值得一提的是,淞滬會戰中,德國軍事顧問團給了中國很大的幫助,一開始中國打出了驚人的戰績,只不過又是小日本抗議,德國撤回了軍事顧問團,淞滬會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
台兒庄戰役,中國是李宗仁的部隊,應該用的不是德軍裝備,即使有,也應該很少,電影片段,不太能完全反映當時的情況~!
其實裡面有很多誤會 叫德械師 其實是捷(捷克斯洛伐克)械師 其實拿的都是一戰時期德國在捷克地區製造的武器 或者是德國教導(德國訓練法)師團 當時的民國戰鬥力第一 至少軍隊紀律訓練水準都很高 兩廣事變李宗仁就是被德械師打到求和的
『伍』 國軍德械師和真正的德軍相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最近電影八佰的熱播,使影迷們都知道了八佰屬於國軍裝備最精銳的德械師。德械師是中德兩國在30年代互取所需的產物。當時的德國為了重振軍備,急需要各種戰略原材料,尤其是中國的礦產資源。而中國則需要德國利用先進科技生產的工業化產品,主要是軍火。雙方一拍即合,才有了德式裝備下的國軍,簡稱德械師。
而國軍德械師一個師可憐的只有一個炮兵營,只配備了12門75毫米的山炮,跟德軍相比,國軍德械師火炮配備只相當於玩具而已。德軍普遍配備mg34機槍,而國軍配備的是卅節式和二四式重機槍,雙方的火力差別不大,但是德軍的機槍人氣冷,不需要冷卻水,而我們的則需要耗費大量冷卻水。除此之外,標準的德軍師還配備了許多的卡車和履帶車,使其機械化程度要遠遠高於國軍德械師。說到底這就是工業化國家與非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差距。
『陸』 為什麼《八佰》中的國軍德械師,不過是中看不中用呢
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又讓“德械師”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些士兵與國內同時期其他部隊相比,有著更精良的裝備和更正規的訓練。不過《八佰》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烈士們最終大多以身殉國,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國軍的德械師曾經發揮了哪些作用呢?
『柒』 電影《八佰》第二日發生了什麼
死守四行倉庫,正是出於士兵素質太差的無奈之舉。蔣介石原本命令第88師全師死守閘北,為全線撤退的40萬大軍斷後,並向租界內的全球媒體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犧牲意志。師長孫元良據理力爭指出,第88師火線補充五次,全師都是新兵,「雖然一樣忠勇愛國,但訓練時間較短,缺乏各自為戰的技能」。若按照委員長的命令,新兵可能會陷入混亂,在全球媒體鏡頭前「被敵軍任意屠殺」,貽笑國際。
縮小死守規模,反而能達到宣傳效果。孫元良選定外觀堅固的四行倉庫,配置一營兵力死守。這個「非典型陣地」,老兵看來不堪一擊,新兵卻會得到安全感,才能從容為國赴死,達到國際宣傳的目的。於是,全師死守閘北計劃縮小為一營死守四行倉庫。唯一目的就是整營官兵慷慨戰死,在全球媒體前展現中國抗戰到底的意志。對軍人而言,這是很憋屈的一個戰斗,卻創造了對日抗戰永恆不朽的宣傳奇作。
炮兵不開炮,攻堅一籌莫展,在全球媒體前開打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持續4天。蘇州河南岸的觀眾親眼見證第10大隊傷亡狼藉,而楊惠敏送旗、陳樹生捨身炸日兵以及謝晉元一槍擊斃200米開外日兵等精彩畫面,更燃起全球媒體同情中國的輿論熱潮。孤軍誤打誤撞,打贏了宣傳戰,也就不必非得戰死在四行倉庫了。
拖到第四天深夜11時,第10大隊才以步兵炮與迫擊炮猛烈射擊四行倉庫,「最激烈時,每秒鍾發炮一響。轟轟之聲,震破長夜的沉寂」。就在這個深夜,第1營接到撤退命令。
八百壯士成為抗日戰爭的精神碉堡。送旗女童軍楊惠敏以參加世界青年和平大會為名,出洋宣傳,引發旋風,受到羅斯福與希特勒的召見。四行孤軍的英雄們則成為媒體焦點,無數的訪問與演講,產生巨大號召力。
最快捷的宣傳法還是拍電影。1938年,香港片商火速拍成《八百壯士》,成為抗戰年代最經典宣傳片。1975年,國民黨黨營「中央電影公司」拍攝《八百壯士》,由林青霞主演,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戰爭巨片。重播40年,感召力至今不衰。2019年的《八佰》,已是第三代八百壯士電影了。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