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大山人的作品在哪裡可以找到高清圖片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來為了傳宗接代,改為當道士。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❷ 《八大山人傳奇》最新txt全集下載
八大山人傳奇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這是作者虛構的一場有關書畫巨匠八大山人的生涯傳奇,包括他的藝術、閱歷和愛情軼事.八大有過愛情嗎?今人無從考證,甚至他有無婚史也眾說不一.然而,對於這樣一位絕無僅有的一代大師,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身世經歷,已足夠我們咀嚼.至於其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還能夠欣賞到他無與倫比的傑作.在小說中,經歷國破家亡之痛的八大,伴隨著世事變遷看慣了風雲雨雪,也體味了人間滄桑.然而他的藝能日顯,聲名日盛,隨之而來的遭遇也愈多,亦僧亦道亦仙**人的他看淡了一切,是幸是悲?何況他還有一個忠誠的愛慕者,一個畢生牽掛他的愛人……
紅|袖|言|情|小|說
(一)
暮春。微冷。風雨夜。
青石地面。一張黑木大方桌。藤黃色光線經半開紙窗折射開來彌散在整個赭石色的房間。
如果當時有人在場,你一定會看見一個瘦削的老者正凝神作畫,佇立在桌前,微伏著腰身,右手捉著一隻三尺長的禿筆,在丈余的生宣紙上信手游弋。稍傾幾枝水墨淋漓的荷葉就躍然紙上,它……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❸ 八大山人的作品!
你好,八大的畫竹子跟石頭比較多
你說的那張屬於他竹子葉子比較多的一張,我也比較喜歡,就是這張http://e1988.com/Image/ArticleImage/1_1_FromE1988.com.jpg是吧
無題,竹子是不錯
因為本人也喜歡八大的作品
❹ 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譜名朱統筌,明朝寧王朱權的後代,中國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僧人。江西南昌人,南昌寧王朱權之後,明亡後出家,因嘗持八大人覺經,故又號八大山人。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曾用字型大小
朱耷一生字、號、別號極多,主要有:法名傳棨,號雪個、個山、屋驢、人屋,尤以八大山人最為知名。據載,他還曾棄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
在書畫上亦有許多畫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拾得」、「何園」等,含義較深。另外他署款時常將「八大山人」連綴寫成「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憤懣。作為明宗室後裔,朱耷身遭國亡家破之痛,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強,行為狂怪,以詩書畫發泄其悲憤抑鬱之情。一生清苦,命運多舛,這形成了天才藝術家必須的人生苦難,更造就了他的藝術價值。
其人生平
朱耷的父祖都善書畫,因此他從小就受到藝術陶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弱冠為諸生。
明亡以後,他抱著對清王朝不滿的態度,在奉新縣耕香庵落發為僧,時年二十三歲。後隱居進賢縣介岡及永豐縣睦岡等地。
順治末年,當他三十六歲時歸南昌,回到青雲譜(青雲圃)道院,花了六、七年時間,才使這坐道院初具規模,並在這里過著「一衲無余」與「吾侶徙耕田鑿井」的勞動生活。他想把這里造成一塊世外桃源,以求達到他向來「欲覓一個自在場頭」的願望。
但這個「自在場頭」畢竟是建立在清王朝統治之下,「門外不必來車馬」是不可能的。因為常有清朝權貴來此騷擾,他常浪跡他方。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歲時,臨川縣令胡亦堂聞其名,便延請他隨其僧長饒宇朴等到臨川官舍作客年余。這使他十分苦惱郁憤,遂佯為瘋癲,撕裂僧服,獨自走回南昌。一年多後,他又回到青雲譜,並在這里度過「花甲華誕」。當他六十二歲時,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
後又隱避在南昌附近的北蘭寺、開元觀等處。並常賣畫度日。後來自築陋室,名「寤歌草」堂。葉丹居章江有《過八大山人》一詩雲:「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創作成果
八大山人一生以主要的精力從事繪畫,他襟懷浩落,慷慨嘯歌。由於時代特點和身世遭遇,他抱著對清王朝誓不妥協的態度,把滿腔悲憤發泄於書畫之中。所以畫中出現是鼓腹的鳥,瞪眼的魚,甚至禽鳥一足著地,以示與清廷勢不兩立,眼珠向上,以狀白眼向青天。他常常把「八大山人」四個字聯綴起來草寫,形似「哭之」、「笑之」字樣。他還有很多隱晦艱澀的詩句跋語,表示對清廷極端的仇恨和蔑視。
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表現了鮮明的愛和憎。如膾炙人口的《孔雀圖》及其題詩:「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辛辣地諷刺了那班頭戴三眼花翎烏紗帽的漢族大地主屈膝求榮、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態。
有一幅山水冊頁題雲:「郭家皴法雲頭小,董老麻皮樹上多;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他稱慕五代北寧間畫家董源、郭熙,以其獨特筆墨描繪沒有受外族侵凌的宋朝江山,而激發起熱愛故國的思想感情。《鵲石圖軸》(現藏畫家八大山人紀念館),畫中描繪著兩只喜鵲立於大石之上,究其畫意,具有鵲巢鳩占,翔集浣磐的含義。《詩·召南·鵲巢》雲:「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傳雲:「屍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八大山人作此喻以諷刺清貴不善自謀而強占別人地主。並著意表現雙鵲集棲於磐石之上,這不是屍鳩可以占據和動搖得了的。
他常畫的蓮荷松石、梅蘭竹菊、蘆雁鳧鶴、魚鴨鷹鹿等等,大都象徵他性格的倔強與高風亮節。他一生堅不為清廷權貴畫一花一大石,而一般農民、貧士、山僧、小兒卻很容易得到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這種不屈於權勢的精神,歷來為人們贊賞與稱頌。
藝術成就
八大山人在藝術上有傑出的成就。他以繪畫為中心,對於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
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書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
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
朱耷對藝術修養與功力鑄鍛,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讀書至萬卷,此心乃無惑;如行路萬里,轉見大手筆。」他認為畫事有如登高,「必頻登而後可以無懼」,說明他對藝術不斷磨煉的精神。
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為了紀念這位大畫家,解放後已在南昌市青雲譜建立了「八大山人紀念館」(全國第一所古代畫家紀念館)。
現存作品
朱耷的藝術已經在東方尤其在日本以至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映。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如:《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魚樂圖卷》、《雜花圖卷》以及《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以及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
❺ 八大山人傳
八大山人,即朱耷,明朝宗室,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年輕時遭遇變故,離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去頭發做了僧人。不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原文:
八大山人傳
邵長蘅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發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餘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爭藏弆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慾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唏噓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蘭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馳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不倦。
澹公語予,山人有詩數卷,藏篋中,秘不令人見。予見山人題畫及他題跋,皆古雅。間雜以幽澀語,不盡可解。見與澹公數札,極有致,如晉人語也。
山人面微赬豐,下而少髭。初為僧,號雪個。後更號曰人屋、曰驢屋驢、曰書年、曰驢漢,最後號八大山人雲。澹公杭人,為靈岩繼公高足,亦工書,能詩,喜與文士交。
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瘖,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予與山人宿寺,中夜漏下,雨勢益怒,檐溜潺潺,疾風撼窗扉,四面竹樹怒號,如空山虎豹聲,凄絕幾不成寐。假令山人遇方鳳、謝翱、吳思齊輩,又當相扶攜慟哭至失聲。愧予非其人也。
原文見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常州先哲遺書》第五十七卷《青門集》之《青門旅稿》卷五《八大山人傳》
❻ 八大山人的作品有哪些
《缶廬集》、《缶廬別存》《葡萄圖》,《雛鴨圖》八大山人花鳥畫的萌芽期(三十四歲~五十六歲),《傳綮寫生圖》冊和《花果圖》卷 突破期(五十六歲~六十六歲),《古梅圖》《瓜月圖》,《孔雀牡丹圖》成熟期(六十六歲~八十歲)處於八大山人的晚年,一六九一年的《雜畫》冊,一六九三年的《魚鳥圖》卷、一六九四年的《花鳥山水圖》冊、《安晚圖》冊、《水木清華圖》軸,一六九五年的《山水花鳥圖》冊,一六九七年的《河上花圖》卷,一七0一年的《楊柳浴禽圖》軸、《秋樹八哥圖》《繩金塔遠眺圖》,作於一六八一年(五十六歲)。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是入俗期,代表性作品有《仿元四大家山水圖》 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是寫心期,《書畫同源》冊(一六九三)和《秋山圖》(一六九四)可為這時期的代表作。前者內有《仿米家雲山》一頁,《仿吳道元山水》四頁,《仿倪瓚樹石》一頁,《仿董北苑山水》一頁。九十年代未至一七0五年是八大山人山水畫的高峰期。從《仿董北苑山水圖》軸、《仿董源山水圖》軸、《松崗亭子圖》軸、《山水圖》冊(一六九九)、《五風十雨圖》
❼ 誰有《八大山人傳》的譯文
《八大山人傳》的譯文
原文: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發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翻譯: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生員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拋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發做了僧人。沒過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原文: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餘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躚行。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翻譯:(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隨他學習的經常有一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名聲,請他到官衙。一年多後,他。中恍惚不得意,於是發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毀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著舊布帽,披看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一樣輕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著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得出他。他的侄子認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間,病才確實好了。
原文: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翛然無畫家町畦②。人得之,爭藏弆③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後墨瀋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爭嬲④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慾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綾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翻譯: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習大令(王獻之)、魯公(顏真卿),能夠自成一家;寫的狂草非常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聖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爭著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歡飲酒。貧困的讀書人或市井中屠殺牲畜、賣酒水的人,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後創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捨去,小和尚爭著糾纏他索要畫作,到拉扯他的衣袖衣襟的地步,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人贈送他財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達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張石畫,也得不到;有人拿綾絹來,他徑直接受,說:「我拿它做襪子的材料。」因此,達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要從貧士或僧人、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原文: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欷歔泣下。
翻譯:一天,他忽然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一句話,然而喜歡笑並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著脖子、拍著手掌「啞啞」地笑。又喜歡游戲猜拳,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得多了就用拳打勝者的後背.笑聲更加「啞啞」地不可停止,喝醉了就常常嘆息落淚。
原文: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早已至。」予驚喜趣呼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⑤不倦。
翻譯:我客居南昌,非常仰慕八大山人,就囑托北竺澹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一天,刮大風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會出門,不一會兒,澹公拿著簡訊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一頂竹轎,冒著雨前去見他,握著手仔細對視大笑。夜裡在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藉助手勢進行表達。隨後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燃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原文: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結,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翻譯:我認為:世上認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但竟沒有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憤激郁結,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緣故。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濕絮阻遏了烈火,沒有什麼辦法,就忽狂忽啞,依稀有玩世的態度,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
[附註]①八大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朱耷晚年的自號;朱耷是獻王朱權九世孫。②翛(xiāo)然無畫家町畦:自由自在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③弆(jǔ):收藏。④嬲(niǎo):糾纏。⑤跋:通「茇」,蠟燭根。
❽ 八大山人的資料;急需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號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寧王朱權的後裔。寧王改封南昌後,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P95)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也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P95),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八大山人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發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少年時曾參加鄉里考試,錄為生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滿洲貴州貴族入關統治全國。八大山人那時十九歲,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郁、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彷彿象一鶴形符號,其實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組成,藉以寄託懷念故國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滅亡的日子)。
順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八大山人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發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二十四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年),八大山人二十八歲時,又迎母至新建縣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證,八大山人從二十八歲到三十六,曾帶著母親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撫州門(進賢門)外繩金塔附近。當時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勞動人民聚居之處。八大山人生活清貧,蓬頭垢面,徜徉於此。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醉時,大筆揮毫,一揮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沽兒,向其索畫,有求必應,慷慨相贈。
八大山人三十六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就在這一年,他改建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昌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這也是亥處現存唐桂的由來。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狀元戴均元將「圃」改為「譜」,以示「青雲」傳譜,有牒可據,從此改稱「青雲譜」。
青雲譜原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院。相傳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靈王太子晉(字子喬)到此開基煉丹,創建道場,「煉丹成仙」。西漢時南昌縣尉梅福棄官隱居於此,後建梅仙祠。晉朝許遜治水也在此開辟道場,始創「凈明宗教」,易名為「太極觀」,從此正式形成道統,屬凈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遜又易名為「太乙觀」。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賜名為天寧觀。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前來訪求先賢遺跡,很賞識這里的山川風景,於是在原有道院基礎上進行重建,並改名為「青雲圃」。從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雲圃的開山祖師。後人還建立了「正開山祖道朗號良月文號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八大從山人三十六歲至三十八歲時,往返於南昌城與青雲譜之間,青雲譜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八大山人正式定居青雲譜,約在三十九歲以後至六十二歲。他苦心孤詣經營這所道院,歷時二十多年。八大山人在度過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後,又成了一所道院的開山祖師。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於宗教信仰,而是為了逃避清朝滿洲貴族對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藉以隱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八大山人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八大山人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後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監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後,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八大山人外出雲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八大山人創作旺盛時期。最後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歌草堂」。當時詩人葉舟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詩文如下:
「一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專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
八大山人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說八大山人葬於南昌城郊窯灣了英家山,但解放後遷墓時,僅見一些朽木鐵釘,未見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牛石慧墓在青雲譜南將軍嶺,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後亦遷葬於青雲譜內吐珠山。另據《新建縣志》《西山志》載:八大山人墓在縣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嶺一帶。墓葬確在何處,已難查考了。
八大山人為清初「四大畫僧」(朱耷、石濤、石()、漸江)之一,以大筆水黑寫意畫著稱,尤以花鳥畫見長。他的繪畫能取法自然,又獨創新意;師法古人,又不泥於古法;筆墨簡練,以少勝多。他懷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鳥、木竹、山水來抒發對滿洲貴族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慨,表現他那倔強傲岸的性格。因此他畫的是鼓腹的鳥、瞪眼的魚;或是殘山剩水、老樹枯枝;或是昂首挺胸的獸類,振翅即飛的孤鳥;或是乾枯的池塘、挺立的殘荷,而其中又有活潑的游魚、生動的花朵。藉此比喻自己,象徵人生,達到了筆簡形具,形神兼備的境界,充分運用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特有傳統手法。名畫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贊說:「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
據說八大山人曾有題畫詩數卷,秘藏篋中,不令人見。但從留傳下來的題畫詩來看,多半用隱晦的手法,蘊藏著對故國的懷念,對滿洲貴族及其奴才的譏諷。如他的《孔雀圖》題詩寫道:
「孔雀明花雨竹屏,竹稍強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這幅畫的上半部為石壁,石壁底部有低垂的幾片竹葉和兩朵將要凋零的牡丹花;下半部是一塊上大下尖顯得很不穩定的光滑大石,石上蹲著兩只造型醜陋的孔雀,孔雀尾部拖著三根殘破羽毛。這是以孔雀來譏諷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榮的丑態,他們戴著有三眼花翎的烏紗帽,好比一班長著三隻耳朵的奴才。他們二更就去等候皇帝五更上朝。但是這對孔雀卻蹲在一塊光滑而不穩的石頭上,好比清朝政權有隨時垮台的可能。八大山人用這些寓意深刻的畫和隱晦的詩,配合默契,極盡諷刺之能事。他的花鳥畫,實際就是政治諷刺畫,畫中有詩,畫外有意,章法奇特,這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和欣賞的地方。
八大山人的書法藝術和篆刻圖章,也有他獨特的風格。他努力吸收了歷代書法家的優秀傳統,創造了一種以禿筆書寫的秀健挺拔、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他也是我國書法大師。他的篆刻圖章,形體古樸,刻劃勁拔,含意幽奧,別具一格。
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對我國畫壇影響很大,三百多年來,著名的大筆寫意派畫家,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如清代乾隆年間的「揚州八怪」,清末的吳昌碩,近代的齊白石等。八大山人不愧為我國古代畫家中的巨匠,是元明以來寫意派畫家中的大師。
❾ 八大山人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來為了傳宗接代,改為當道士。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仰塞之情溢於紙素,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徵寓意的手法,並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
其畫筆墨簡朴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朴茂。他的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後又上窺黃公望、倪瓚,多作水墨山水,筆墨質朴雄健,意境荒涼寂寥。亦長於書法,擅行、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董其昌等,以禿筆作書,風格流暢秀健。
http://ke..com/view/26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