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地牢少女》 的真實事件是怎麼樣的呀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前不久好像有個這樣的新聞
新華社有一篇特稿《奧地利遭綁女孩心理受創傷 嫌疑犯撞火車自殺》來自羊城晚報。看過之後感覺,這篇特稿解釋了國人患了遭綁女孩同種的精神疾病。 報導說,奧地利近年最神秘的失蹤案24日變成了一樁轟動歐洲的非法拘禁案。8年前失蹤的女孩娜塔莎.卡姆普甚23日突然出現,而將她綁架並囚禁8年的男子當天卧軌自殺。
一件非法拘禁案
1998年3月2日,時年10歲的卡姆普甚在首都維也納上學途中失蹤,警方派出數百人展開大搜索,甚至排乾運河,將搜索范圍擴大到鄰國匈牙利,但最終一無所獲。 卡姆普甚24日再度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布麗吉塔.西爾尼接受電視台采訪時說,她為女兒感到驕傲,「她對我說『小老鼠媽媽』,那是她小時候給我的愛稱」。 8年過去了,一個外形10歲的孩子變成了18歲的大姑娘,連家裏人都不敢認了。 卡姆普甚8月24日接受脫氧核糖核酸(DNA)檢測以最終確定其身份。但在檢測結果出來前,從警察到家人都已認定,她就是那個8年前失蹤的小姑娘,因為她上臂處有一個傷疤,那是卡姆普甚小時候接受手術治療後留下的顯著體表特徵。此外,警察還在她遭拘禁的地方找到了屬於卡姆普甚的護照。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綁架者的魔掌說法不一。但她確實逃出來了。
警察根據面色蒼白的卡姆普甚指引,已經找到了監禁她的地方。那裡面積大約為6平方米,內有自來水、廁所、洗衣設備、床、書、無線電,還有衣櫥。警方散發的照片顯示,「地牢」入口極窄,只能供一個人爬進去。這哪裏是人居住的環境? 卡姆普甚告訴警方,綁架者最初4年始終將她關在屋中,後來逐步放鬆警惕,有時帶著她在村莊四周散步、聽收音機,偶爾還讓她看電視節目,那些節目經綁架者挑選後錄制下來。她還有機會看報,但大多數時間依舊與外界隔絕。 23日第一個接觸到卡姆普甚的女警官薩比娜.弗羅伊登貝格說,卡姆普甚說,她整天都和綁架者在一起,甚至一起做園藝工作。那麼為甚麼她沒有逃跑呢?女警官說,綁架者顯然對卡姆普甚發出過生命威脅,這是她沒能在此前逃出來的原因。女警官還認為,卡姆普甚遭到了性侵害,但卡姆普甚不願承認。 每一個人都會這樣想,如果綁架者不打算性侵害,那麼一直綁架她做甚麼呢?還要讓她白吃飯,還要挑選錄制電視節目給她看……。
報導說,警官埃里克.茨韋特勒認為,她可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在長時間的綁架和劫持案件中,出於對生命威脅和看來無望形勢的反應,受害人會產生一種心理保護機制,變得同情綁架者或劫持者,並認同他們的目標。
新華社提供給新民晚報這篇特稿時加了一段話:「心理學家克拉默說,卡姆普甚也許要接受數年心理創傷治療,現在比較有利的一點是,在她遭綁架時已經10歲,完成了個性塑造階段,而且她來自一個穩定的家庭。
最近,在鳳凰衛視的《鏗鏘三人行》,用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解釋最近美國一名18歲被綁架長達8年的女孩與綁架者之間的關系,讓我重新回想起這個有意思的癥候群。與其說這是一種「症」,不如說這只是一種心理現象。不是偶然發生,而是普遍存在的。看完以下介紹,你會發現,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從母系氏族,部落,到國家,只要存在團體,有社會,有人,它自然在人心中萌發,我們都曾患有如下的癥候群。人類沒有錯,這是人性的本能,包括丁玲,包括郭沫若。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突然闖進了兩個全副武裝的綁匪,對著一家銀行一陣狂掃亂射,一邊射一邊說Party(晚會)開始了,三男一女的店員被抓,並被扔到地下室黑房子里。六天以後,這幾個人不但拒絕外面的營救,而且他們認為營救她們的警察要害她們,而綁架她們的人是在保護她們。為什麼? 因為在這幾天當中,綁架她們的人,除了對他們的生命進行威脅外,而且還讓他們相信隨時都可以開槍打死她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打死她們,沒開槍,他們已經感激不盡了。不但如此,綁匪還給他們食物,給飯吃。這樣,這幾個綁匪一下子就變得像神一樣的。
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強烈的求生慾望使她們認同了綁架她們的人,甚至綁匪喜歡的,他們就喜歡;綁匪討厭的他們就討厭。結果他們被營救出來時,你聽不到他們對綁架者的控訴,相反的是,一位女士說:他們兩個根本就不是壞人,她還和其中一個訂了婚。還有一個乾脆在全世界為其中一個綁架者籌款,還建立了一個為綁架他的人辯護的基金會,這時候全世界都傻了,這個病名就產生了,叫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必需以下四個條件。
一,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么做,並且會毫不猶豫。
二,施暴者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這是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三,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你基本與世隔絕。
四,你感到無路可逃。
在這四個條件作用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不僅在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間,平常生活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也不無少見。小張每天路過乞丐都施捨一毛錢,今天沒有給,乞丐白了他一眼;小王同樣每天路過乞丐,都一頓拳腳,今天走過沒有施暴,乞丐滿懷感激的對他磕了個頭。乞丐對於小王來說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人類潛意識里都有受虐的慾望,這位心理學大師說:人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可抗拒的痛苦中,他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推而廣之,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統治者長期施以暴政,對民眾又時常施以小恩小惠,並且鉗制輿論,壓制自由,嚴密監控和懲罰異端分子,長此以往,就會讓民眾在不可抗拒的受迫中以自我壓制和麻木的方式保護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這種麻木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習慣,從而保證了專制的繼續,並且這幫人很可能成為專制者的幫凶,幫著他們壓制新的異端分子。
強大的專制、不斷的洗腦,不管任何鋼鐵戰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無往不勝。 邪教可以讓無數人痴迷獻身,傳銷可以讓無數人狂熱喪知,金氏父子可以讓飢餓的朝鮮人民世世代代高唱《全世界羨慕我們》,斯大林時代和M時代可以製造出無數忠心耿耿的白骨冤魂,歷史上每一次種族屠殺,無一例外是以少制多。這些無法理解的現象,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大規模爆發。
8
B. 《地牢女孩》的原型是什麼
原型是伊麗莎白。
地牢女孩的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奧地利一個禽獸不如的父親,囚禁並侵犯親生女兒20年之久的事件。
陰暗的地下室里,女主人公沙拉獨自生下了一個嬰兒,此時她身邊連個遞毛巾的人都沒有,這個孩子是她禽獸不如的親生父親所給。
一年前,沙拉即將滿18歲,她的父親脾氣暴躁,在家裡說一不二,有誰敢違背他,就會受到懲罰。
沙拉交了個男朋友,父親不許她出去約會,沙拉假意遵從,偷偷跳窗出去,這一行為,讓父親惡念叢生。當她告訴姐姐和母親,過了18歲,她要出去找工作,那樣她就自由了時,門外的父親聽到沙拉母女的談話,醞釀已久的計劃開始實施。
相關劇情簡介:
如往常一樣,少女Schatzy(Wendi Jean Linn 飾)清晨告別父母,前往學校。但是噩夢突然降臨,她在上學的路上遭到綁架,每天被囚禁在綁架者(Günther Ziegler 飾)的車庫中一個小籠子內,只在白天有些許自由的時間,晚上則被無盡的黑暗所籠罩。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相處時間的增多,在八年漫長的歲月里,Schatzy經漸漸愛上這個奪取她自由的男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地牢女孩
C. 《地牢少女》這部片子是講什麼的
首先必須強調,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拍攝。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壯年漢子,非法綁架、囚禁了一個美少女。在這個「世外桃園」般的二人世界,少女從起初的對立、恐懼,到後來逐漸被漢子所吸引,一樁惡性案件變了味兒,很讓人「囧」。而這個男人其實並沒冒犯少女,只是背地總用洋娃娃瘋狂自慰,這也映證了「生活遠比小說離奇」的觀點。可見,生活中存在許多不可思議的「變數」,而這種「變數」也常讓人感到尷尬。當然本片並非弘揚、縱容什麼,不過再現了生活的一種「變數」罷了,所以在此特別提醒「幼齒」:千萬別去效仿,否則後果自負!《地牢少女》本名《Dungeon Girl》,導演尤利·隆美爾 Ulli Lommel,影片用黑白、彩色交替的手法,傾聽著一個少女的講述,鏡頭切換講究,而不斷穿插的那首近乎「單調」的「綠袖子」,成為本片疏解緊張空氣的要素。影片結尾,趁男人熟睡,少女逃離。男人找不到少女,絕望畏罪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