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小見大話廉潔》的徵文怎麼寫
下面有四篇相關文章,我覺得第一篇就比較符合你要求的題材,你可以多看看
也 許
也許就是一本書一首歌,一部電影一部電視片,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轉變。
也許就是一瓶酒一條煙,一袋禮品一袋茶葉,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演變。
也許,也許就是一位老鄉一名遠親,一個朋友的朋友一個同學的同學,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改變。
也許就是一聲」叮囑」、一句」肺腑之言」,一場舞會一場宴會,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褪變。
也許,就是一張門票一份請柬,一次旅遊一次留念,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突變。
也許你是一位受過隆重表彰的好領導、好乾部、是位模範、是位榜樣,當眾多榮譽和鮮花圍在你面前,你是否被這些榮譽和鮮花沖昏了頭腦,拿自己的榮譽做掩護,喪失原則,而將自已正在推向另一個極端?
也許你是一位市領導、一位局領導、一位鄉鎮領導、一位關鍵科室的負責人,當權利握在你的手中、許多誘惑擺在你面前,你的立場、你的原則、你的黨性是否在動搖、在改變?
也許你立場堅定、大義凜然、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在金錢面前不動心,在美女面前不動色,在權利面前不喪失原則,被群眾所認肯,被社會所認肯,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黨員!
也許你被許多榮譽和鮮花沖昏了頭腦,也許你在諸多誘惑面前不能辨別是非,也許就這么一小步、這么一閃念、這么一霎那、這么一抬頭一舉手,或著是這么一回的失誤,而走向了罪惡遺臭萬年!
也許的就也許了,也許有的青史長存,有的以淚洗面,有的還在徘徊,有的還在喬裝打扮,有的還想卷土重來,有的還在故事重演
也許你記住了楷模的微笑,也許你記住一懸崖後的粉碎,也許你衡量、你思考、你猶豫,也許你根本就用不著衡量、用不著思考、用不著猶豫,心中唯有兩個字――」廉潔」!
廉潔,正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美德,廉潔,也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責任。以廉為榮、以廉為美、以廉為樂,讓廉潔的旋律唱響在共和國的上空,讓我們的五星紅旗更加地絢麗燦爛。
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廉潔勤政,努力拚搏,共同建設我們美好而和諧的家園!
廉 政 「三 友」
「以史為鑒知興衰,以人為鏡明得失」。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廉政」始終以德、法、儉三友為伴,始終都是為官從政者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則。
德,如同根治於沃土挺拔的竹子,千年不變節。以德為友,要懂得自律、自尊、自愛。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工作。東漢時有一縣令給曾提拔過他的楊震送禮,並對其說放心吧,沒人知道。楊震回應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縣令於是灰溜溜的走了。縣令不尊重自己最後自取其辱,而楊震懂得自律、自尊、自愛,最後能千古流芳。身為新一代稅乾麵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康莊大道與危險陷阱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在工作中可能面對各種誘惑,如何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這是我們新一代稅干應該深刻反省和警惕的事情。
法,如同萬年不屈的雲松,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幻莫測,法始終是衡量人性的天平。以法為友,要做到知法、講法、守法,就是要不逾矩。然而,身為人既使不被名、利、權所誘惑,也難免因情而守不住底線。因此,要守住底線,應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要在黨紀、法規、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掌權用權,而對黨紀、法規、法律嚴格禁止的則不越雷池一步。應該說,「守住底線」是拒腐防變的最低標准,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廉潔自律的高標准、遵紀守法的嚴要求,絕不能用「下不為例」來欺騙自己,用小貪無礙來原諒自己。「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只有嚴於律己,嚴防死守,對任何腐蝕、誘惑都採取「零容忍」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把握小節、守住底線。
儉,如同傲視寒霜的紅梅,當百花凋零隻有梅敢迎風而上、迎雪而立。以儉為友,要在全社會提倡崇廉尚儉之風,以奢為恥,以儉為榮。進入新中國我黨始終不變地提倡艱苦樸素,勤儉耐勞的作風。正所謂:「儉以養德,靜以修身。」儉與貪相對而言,貪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自古以來有多少貪官因貪欲肆虐而走向滅亡的邊緣。尤其是身為國家稅干,手握著權力的利劍,掌握著最實在的權力。這把劍既可以成為你服務群眾的工具,也可以成為你自取滅亡的武器。
做好廉政工作,不僅事關個人榮辱,更關系著國家的興衰。我們必須始終以德、法、儉為友,結伴而行、腳踏實地,這樣才能切實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廉」之悟
自從懂得「廉」字的含義後,每次看到它,我都會產生一種「仰之彌高」的敬畏。這種敬畏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尤其是在我成為一名檢驗員後愈加強烈。「儉以廉為本,奢為貪之源」。不管怎麼說,手中掌握公權力的人都應該讀廉、愛廉、敬廉、真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嚴以律己。
領導多次在不同場合告誡我們:「必須時刻敲響清廉的警鍾,牢記黨的各項紀律要求,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自覺保持勤政廉政、克己奉公的作風,要做到經得起利益的考驗、耐得住誘惑的吸引。」貪婪就是枷鎖。我們共產黨人,在物質上要知足常樂,在精神上要不斷追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清貧。「對修身要有勤勉之志,對事業要有遵紀之心。」堂堂正正做人,自尊自愛,不義之財不可取,固守勤廉心最安!
感 悟 廉 潔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轉眼已參加工作已經15年了。閑暇之時,靜下心來回憶起讀書時候的點點滴滴,對於知識掌握得真是不太牢靠,記憶中留下來的僅一些碎枝細葉,殘缺不全。近來,公司舉辦「廉潔文化」徵文活動,初看到通知時,頭腦里莫名的浮現出一篇古文《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還記得老師當初的解析:詩人周敦頤予以此詩自喻蓮之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
自古以來,人們都視廉潔為一種美德,把腐敗看作社會的毒瘤。廉潔,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那麼,廉潔是什麼?法官說,廉潔是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官員說,廉潔是不謀私利,清白做人;市民說,廉潔是不損公肥私,不貪污。不同的人對廉潔的詮釋不盡相同,但本質內容是一致的。廉潔是指不貪污、腐化,不奢侈浪費,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同時也指有道德修養,行為純潔,不隨便索取不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當的財產,並以身作則,同腐敗現象做斗爭。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你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十金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以廉為寶,這是子罕的廉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拒受黃金,這是楊震的廉潔。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精彩地詮釋了廉潔的內涵,他們所關注的是國家的安穩,百姓的困苦。廉潔不僅體現在對本人的影響上,對一個國家的騰飛、企業的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翻開歷史,回顧過去,國家的興盛無不與政治廉潔有關。唐太宗能注重吏治,使得貞觀時期政治開明,為後來唐朝的強大打下良好的基礎。明太祖對貪污賄賂的行為嚴懲不怠,換來了明初的興盛。與此相反,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貪官橫行,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被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其統治。廉潔的意義,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層面上,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企業的生存與進步同樣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廉潔的企業文化,沒有干凈的工作作風,再大的企業也會倒閉,再多的資產也會一點一點被吞噬空。「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及早發現蟻穴並將其堵住,方能實現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員工利益的充分保障,企業員工雙贏的良好局面。當今世界,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無論大型的國營企業,還是中小的國營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腐敗現象,有世界的普遍性。反腐敗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這一點應清晰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大層面講為了建設和諧社會,振興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身邊講為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個人的清風亮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立德養廉,形成一種崇尚廉潔的風氣,築起一條防腐倡廉的鋼鐵長城,共迎國家、企業的美好明天。
❷ 史書上有記載的張三豐最後一次出現(活著)是哪一年
這是一高人推算的.你可以看一下,我沒算是多少歲.
張三豐生卒年探微
明清兩朝文獻記載張三豐的生年,的確少得可憐,對於生年問題,只有從張三豐著的《雲水集》詩中尋找端倪。《雲水集》明清兩朝目錄家又未著錄,現今看到的《雲水集》,是康熙末年汪錫齡編纂的《張三豐全集》本和嘉慶、道光間李涵虛的重編本,原本難以覓見,故此作一番考證。
首先看記載《雲水集》來源,陸西星雲:「張三豐,……子道意、孫鳴鸞、鳴鶴。鸞入明初,遷淮陽。六世孫花穀道人(即鸞嫡孫)與余為方外友,其家有林園之勝,老仙嘗至其家,叩以當年軼事,則書雲游詩若干首,寶誥數章,丹訣一函,命藏之。花谷每為余言,不勝使人遐想也。」
如果張三豐把己著授於花穀道人,則與史實相違背;張三豐早已飛升,怎能又至其家?陸西星生於正德十五年(1520),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陸與花穀道人為友,年齡恐不相上下,這樣,花穀道人最早也不生於成化、弘治時代,怎麼也遇不到先祖張三豐;如果張三豐授給其孫或重孫,還符合當時情形。明初張三豐,確實住過淮南王景雲的家中,順便探望其晚輩,也屬可能之事。
汪錫齡有《雲水集序》雲:「三豐先生元明間所作者也,永樂時,胡廣等收入《大典》之內,世間少得其本。嘉靖中,詔求方書,仍從《大典》中 出梓行,頒示國師等等。錫齡於康熙五十九年(1794)得此本於揚州書肆,寶而藏之,即花費了相當的時間,閱讀了殘存《永樂大典》,尋找張三豐的詩,結果無有發現,也許是殘卷關系,正如近人李致中所說:《永樂大典》現「僅存帙的百分之三多一點。」不能拿現在殘卷來說過去《大典》,無張三豐的詩。那是不正確的,也是武斷的。《雲水集》不管是家傳,還是來自《大典》,但有一點基本完全一致,那就是花谷藏書是也。
關於張三豐生年問題,還是由《雲水集》尋求答案,最關鍵的是《悠悠歌》,北嶽作,時至元三十一年(1294)甲午歲也。「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歲空消磨,人生壽命能幾何!1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到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從詩情況反映,還未能遇人傳至訣,惆悵消磨歲月哀嘆。集中還有《上曲》與《恆岳》二詩,有「西望常山只白雲」和「結廬仙嶺上」。張三豐所謂的北嶽恆山,是河北的曲陽縣,非山西渾源州之北嶽恆山,渾源州之北嶽,乃是順治十七年(1660)由曲陽恆岳,移祀之地。
由此歌之四十八歲,逆朔則知張三豐生於元定宗貴由二年(1247)丁未歲。此時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金朝已亡十二年了。
《雲水集》中另有一首詩,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兩個暮秋,金台觀遊魂七日,歸來付楊軌山一偈。詩喻元終明始意,蓋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也(1368),偈雲:「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復,天下齊看日月明。」
張詩作於元末,有一最好旁證,是寶雞金台觀《張三豐遺跡記》之碑,此碑中有張用浣跋詩雲:「一自飛升近百春,陵原仙洞已生塵。」(見前)。此碑為天順六年(1462),往上逆推,恰巧為元至正二十六年,正是九十八年,所以詩有「一自飛升近百春」之句。由此說明《雲水集》中有些詩完全可以信賴的。因此,我認為張三豐,至正末遊魂,較為可*,也符合史實。
至於文獻上記載遊魂之事,除元末說外,多數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之說。主元末者,為楊儀撰《高坡異纂》,還有王圻撰《續文獻通考》,以及賈漢復等修《陝西通志》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
洪武說,為楊溥的《禪玄顯教編》,其次為《大明一統志》、《獻征錄》中的《張三豐真人傳》,還有寶雞金台觀范宗鎮所立之碑,《稗史匯編》,以及《明史》等等文獻,可謂洋洋大觀,究其實都不過沿襲楊溥之說而已。
有些文獻,認為張三豐為金時人,較著名者,為陸深的《玉堂漫筆》,還有何喬遠的《名山藏》等文獻,主此說者較少。金王朝滅亡在元太宗六年(1234)正月,金為天興三年,南宋為理宗端平元年。此時張三豐還未誕生,此說不攻自破,根本不能成立。
《雲水集》部分詩,還是真實的史詩,完全可*的。如《遙挽劉仲晦相公》:「時至元十一年(1274)冬月初旬也。博學其餘事,今之古大臣。澹然忘嗜欲,記矣脫風塵。舉世誰知我,登朝屢薦人。八盤他日過,清酒奠公神。」整流器這有《博陵上仲晦相公》與《答劉相公書》,以及《廉平章以書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感而詠此》的詩。
張三豐寫的詩與正史也完全吻合,《元史?劉秉忠傳》:「世祖在潛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忠於書無所不讀。……至元元年(1264)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方計。……而秉忠猶仍其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中書省事。……十一年(1274)扈從至上都,其他有南屏山,嘗築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聞驚悼!……出內府錢具棺殮,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劉秉忠撰《藏春集》,尾有附錄,王磐撰《劉太保神道碑銘》內中有雲:「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表,還大都,以冬十月壬申葬大都西南二十里崇,福鄉之原。」
劉秉忠逝世這年,完全與張三豐的詩符合,不過張三豐的詩是指埋葬時間,而非逝月罷了。劉秉忠生於元太祖十一年(1216)歲次丙子。張三豐寫輓詩時正在任上,其餘二首也在任縣令時所詠。惟有《廉平章以薦余名於劉仲晦太保而詠此》,從詩的內容來看,此時張三豐小於劉秉忠三十一歲,而寫輓詩時,張三豐為二十八歲。劉秉忠是邢台人,中為緇衣,後改其服。
《雲水集》有《呈廉閣老》詩雲:「真人不露真,玄門不露玄。方士乃何物,自然徒紛然。堯舜享高壽,無為靜也吉。幾曾餌金石,而乃得遐年。我愛廉夫子,忠悃心拳拳。上書攻異教,肝同鐵石堅。吾家有二老,至今作天仙。了房師避谷,志和隱釣船,素與天子近,不談汞和鉛。功成身勇退,英雄則在焉。帝王自有一,其在白雲邊。凡為大臣者,孔戒心當先。我愛廉夫子,正氣與陣賢。時人有廉孟之目。」另一首《送廉公之江陵》,「我有老親,頭已白矣。我得微官,公之德矣。公自愛才,我非貪祿。公往江陵,民皆受福。」
《元史?廉希憲傳》,「廉希憲,字善甫,布魯海牙子也.……侍母居中山。……世祖為皇帝,希憲年十九入侍,見其容止議論,恩寵殊絕,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方士請煉大丹也。帝曰:然,遂卻之。時方尊禮國師,帝命希憲受戒,對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子亦有戒耶?對曰:為臣為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十二年右丞阿裏海牙下江陵,圖地形上子朝,請命重臣開大府鎮之,帝急召希憲還,使行省荊南。……希憲疾久不愈,十五年(1278)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濕熱,如希憲病何!即召希憲還。……十七年(1280)十一月十九日。……卒年五十。」
張三豐這詩與廉希憲之史實,已完全吻合,《呈廉閣老》,可能在至元十一年,此時廉希憲詔起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之時。不久又奉旨到遼東,任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後又召還,有江陵這行,時間是至元十二年五月間。廉希憲南行經過真定路中山府,(即今之定縣)。故有張三豐送行之詩。從詩中反映此時張三豐正在任安喜縣令,所以有「我非貪祿」之句。中山府,北宋為中山府博陵郡。元為真定路中山府,領縣三:附部為安喜縣、外縣為新樂縣、無極縣。張三豐為博陵縣令,實際就是安喜縣縣太爺。張三豐稱廉孟子,方士煉丹及受戒,都符合廉希憲之傳,而且廉希憲幼時「侍母居山中」,而任江陵府之職時,經過中山,尋訪故地與友人,也是情之所趨,理所當然。也說明張三豐的詩是真實的記載,信得過的史料。
廉希憲生於元太宗三年(1231),卒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那麼廉希憲長於張三豐十六個春秋。張三豐在什麼時間辭去縣令呢?還是由他詩文來證實。《上天梯》雲:「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辭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非角兒,掉頭離火宅。」還有《三十二歲北游》詩,故有「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之詠。三十二歲為至元十五年,此時廉希憲居大都,張三豐是否去探望故交?有此北行,總之官是不做了,一身輕,又是夜裡由家中出走,為了生死路,到處任遨遊,開始求師訪道的生活。
還有一事與生卒年關系不大,但是在張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為明代文人對此很重視,不可忽略,就是張三豐跋《蓬萊仙奕圖》,這也是研究張三豐有價值的史料,此圖贈給淇國公丘福時間是永樂二年(1404),也有記載是永樂十年,須要澄清這個歷史事實。
最先記載此事是《禪玄顯教編?冷謙傳》,有雲:「冷謙,字啟敬,號龍陽子,武陵人也。元中統初,與劉秉忠從沙門海雲游,博學精於易,尤深百家方術,靡不洞習。至元間秉忠為相,謙乃棄釋從學,游雲川交趙孟俯,嘗同往四明,故宋相史彌遠家,觀李思訓畫,遂效之,深得其趣,因以善繪稱。……國初仕於朝,為太常博士。逆旅人貧,謙數給之。一日就館壁,畫為公門狀,語館人曰:吾且與爾同入。……謙引手推門,門開挽館人入見,是大帑屋,金寶百貨充 ,謙令恣取之。……捕館入至吐實,乃正其幸,而謙迄漏骱焉。謙嘗至元六年(1340)五月五日,作《仙奕圖》,以遺三豐遁老,三豐遁老者,即所謂張刺闥也。迨永樂二年(1404),三豐題此圖,以歸於太師淇國丘公。其圖作奇巒異沼,林木室宇,種種軒輊,屋內為仙奕。沼中荷花正艷發,群仙姝采其傍。張題及謙終事。但雲:天朝維新,君有畫鶴之誣,隱壁仙逝,予將訪君於十洲三島,恐後人不識,奇仙異筆,混之凡流,故識此,蓋張且諱之也。」
祝允明(1460--1526)撰《野記》與《禪玄顯教編》完全一致,不過祝在尾處有「本朝仙跡,稱周顛及張為最著,奇遁之事,稱謙及山西金箔張。」還郎鍈的《七修讀稿》,查繼佐的《罪惟錄》,皆作永樂二年,《稗史匯編》作永樂三年。而郎鍈對此圖,提出懷疑,但是立論根據不足,難以推翻《野記》之說。
《雙槐歲鈔》和王鰲著《震澤長語》,皆雲:此圖為丘福所有,為永樂十年,《張三豐全集》也同此說。
問題是張三豐把《仙奕圖》贈送丘福,是永樂二年?還是永樂十年?看看《明大宗實錄》:「永東七年(1409)秋七月癸酉,命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總兵官。……八月甲寅,是日總兵官淇國公丘福。……戰敗,死年七十六。」丘福死後,追削爵遷家屬於嶺南。記載此事,有薛應旗《憲章錄》,葉向高撰《夷考》,朱國楨撰 《皇明史概》,談遷撰《國榷》。在永樂二年丘福是靖難功臣中的顯赫人物。張三豐題跋《仙奕圖》和贈給的時間,為永樂二年,甚是吻合當時實際情況。如果是永樂十年,那時丘福已經死去兩年多了,難道說送給遠戍家屬不成?這是不可能的事。說明永樂十年,根本不能夠成立,也是錯誤的。我們認為永樂二年才是正確的。
或有人問:永樂皇帝遣使訪張三豐,丘福與張三豐來往,為何不面奏永樂皇帝?丘福那不成為欺君之罪,實際大大不然。永樂即位之後,大封靖難功臣,另一方面誅戮建文舊臣,這一時期皇位並不十分牢固,所以無暇顧及建文出走之事。皇權鞏固後,才於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遣戶科給事中胡瀠訪張三豐,以後連年遣使。這段歷史時間弄清楚了,《仙奕圖》題跋的年代,也跟著迎刃而解。此《蓬萊仙奕圖》,乃是後至元六年五月五日,冷謙為張三豐而繪的。
張三豐卒年問題,也是老大難的事。不過文獻中大體上還有些零星記載,都穆雲:「正統間猶在。」(見前)楊儀雲:「天順末,或隱或現。」《大邑縣志》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邑人左翹撰有《鶴鳴觀記》雲:「或居此而獲黃白飛升,張三豐先生在此化去。」寶雞金台觀碑,范宗鎮雲:「天順中,仙樂下迎異香七日,遂沖舉。」(抄錄之碑)郎鍈雲:「天順三年(1459),又來謁帝,尋見其像,須鬢豎上,一髻背垂,面紫大腹,而攜笠者。」順治間《祥符縣志》雲:「天順二年羽化於成都鶴鳴山,詔封通微顯化真人。」雍正七年(1729)《河南通志》與縣志同。而《盛京通志》雲:「既而羽化於甘州張指揮園中,後屢崢他處。」嘉慶間《郴州總志》雲:「張三豐曾結廬於此仙升,指書石為鄉人別。」還有陸深雲:「天順末或隱或現。」何喬遠與王圻也持此說。《郴州總志》正統中,張三豐結茅桂東了髻山。
從上可見,沖舉於天順時期,覺為可信。至於「後屢見他處」,實屬不可信賴。如此下限到天順八年(1464),逆推到貴由二年(1247),那麼張三豐就活了二百一十八歲,實在不可思議,人究竟能否有此高壽,只有由養生家和醫學家來解答了。我們不過是根據文獻立論,莊子雲:「存而不論。」
另外不家佚名《張三豐仙師外傳》一說,也附帶一提。《外傳》有雲:《方壺勝會圖》,「三豐紹興辛卯八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紹興無辛卯,考宋幹道七年(1171)為辛卯,此時是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外傳》為說部之書,難以為信史,故不考證。方壺即方從義,是龍虎山道士,元代繪畫家。元、明兩代有些文集提到此人的畫。奉旨尋訪張三豐的吳伯理,乃是方壺的弟子也。
關於張三豐卒年問題,還是以朱祁鎮 的《御剛張三豐銅碑》之誥命為依據,因為誥命是為活人而寫,說明張三豐那時還混跡人間。以誥命年代和文獻相結合,我們認為張三豐卒於天順末年,較為符合實際情況
❸ 《愛廉說》觀後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讀點經典》里的一篇文章,名叫《愛蓮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頤。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的周敦頤對蓮花的喜愛。周敦頤先寫晉代的陶淵明獨愛菊,因為菊花是花之隱逸者也;再寫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因為牡丹是花之富貴者也;而周敦頤獨愛蓮,因為蓮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周敦頤通過蓮花與牡丹、菊花的對比,表現蓮花的高潔,表達了周敦頤獨特的的審美情操,以及對人雲亦雲之流俗的厭惡。周敦頤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也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我會象蓮花一樣不與百花「爭先恐後」以怒放,不嫉妒牡丹的富貴嬌艷,靜靜以在池中過著自己的生活,高潔、謙虛、自信,這份平靜的美麗讓所有人折服,「中通外直」,「心胸寬廣」,「不蔓不枝」,不攀附權勢,確實讓人產生敬意——「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我相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的人總會贏得所有人的尊敬!
我應該像蓮花一樣做一個正直的人,要有愛心,要樂於幫助別人,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助他們,在學校里認真學習、團結同學、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社會很復雜,我要先做好一個學生,長大後進入社會才能做好一個社會的公民,做一個蓮一樣的人,高風亮節,清雅脫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的化身,相信蓮教給我的品質,定能讓我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蓮的品質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象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為社會多做貢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讓我從我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吧!
❹ 為官愛廉的廉是什麼意思
廉政、廉潔、公正的意思現如今社會沒幾個能做到
❺ 廉潔正文怎麼寫
你參考看看下面四篇文章對你有沒有幫助。可以借鑒一二:
也 許
也許就是一本書一首歌,一部電影一部電視片,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轉變。
也許就是一瓶酒一條煙,一袋禮品一袋茶葉,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演變。
也許,也許就是一位老鄉一名遠親,一個朋友的朋友一個同學的同學,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改變。
也許就是一聲」叮囑」、一句」肺腑之言」,一場舞會一場宴會,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褪變。
也許,就是一張門票一份請柬,一次旅遊一次留念,從這里開始了,開始了人生的突變。
也許你是一位受過隆重表彰的好領導、好乾部、是位模範、是位榜樣,當眾多榮譽和鮮花圍在你面前,你是否被這些榮譽和鮮花沖昏了頭腦,拿自己的榮譽做掩護,喪失原則,而將自已正在推向另一個極端?
也許你是一位市領導、一位局領導、一位鄉鎮領導、一位關鍵科室的負責人,當權利握在你的手中、許多誘惑擺在你面前,你的立場、你的原則、你的黨性是否在動搖、在改變?
也許你立場堅定、大義凜然、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在金錢面前不動心,在美女面前不動色,在權利面前不喪失原則,被群眾所認肯,被社會所認肯,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黨員!
也許你被許多榮譽和鮮花沖昏了頭腦,也許你在諸多誘惑面前不能辨別是非,也許就這么一小步、這么一閃念、這么一霎那、這么一抬頭一舉手,或著是這么一回的失誤,而走向了罪惡遺臭萬年!
也許的就也許了,也許有的青史長存,有的以淚洗面,有的還在徘徊,有的還在喬裝打扮,有的還想卷土重來,有的還在故事重演
也許你記住了楷模的微笑,也許你記住一懸崖後的粉碎,也許你衡量、你思考、你猶豫,也許你根本就用不著衡量、用不著思考、用不著猶豫,心中唯有兩個字――」廉潔」!
廉潔,正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美德,廉潔,也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的責任。以廉為榮、以廉為美、以廉為樂,讓廉潔的旋律唱響在共和國的上空,讓我們的五星紅旗更加地絢麗燦爛。
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廉潔勤政,努力拚搏,共同建設我們美好而和諧的家園!
廉 政 「三 友」
「以史為鑒知興衰,以人為鏡明得失」。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廉政」始終以德、法、儉三友為伴,始終都是為官從政者修身做人的基本准則。
德,如同根治於沃土挺拔的竹子,千年不變節。以德為友,要懂得自律、自尊、自愛。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工作。東漢時有一縣令給曾提拔過他的楊震送禮,並對其說放心吧,沒人知道。楊震回應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縣令於是灰溜溜的走了。縣令不尊重自己最後自取其辱,而楊震懂得自律、自尊、自愛,最後能千古流芳。身為新一代稅乾麵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康莊大道與危險陷阱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在工作中可能面對各種誘惑,如何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壓力,這是我們新一代稅干應該深刻反省和警惕的事情。
法,如同萬年不屈的雲松,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幻莫測,法始終是衡量人性的天平。以法為友,要做到知法、講法、守法,就是要不逾矩。然而,身為人既使不被名、利、權所誘惑,也難免因情而守不住底線。因此,要守住底線,應對自己高標准、嚴要求;要在黨紀、法規、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掌權用權,而對黨紀、法規、法律嚴格禁止的則不越雷池一步。應該說,「守住底線」是拒腐防變的最低標准,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廉潔自律的高標准、遵紀守法的嚴要求,絕不能用「下不為例」來欺騙自己,用小貪無礙來原諒自己。「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只有嚴於律己,嚴防死守,對任何腐蝕、誘惑都採取「零容忍」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把握小節、守住底線。
儉,如同傲視寒霜的紅梅,當百花凋零隻有梅敢迎風而上、迎雪而立。以儉為友,要在全社會提倡崇廉尚儉之風,以奢為恥,以儉為榮。進入新中國我黨始終不變地提倡艱苦樸素,勤儉耐勞的作風。正所謂:「儉以養德,靜以修身。」儉與貪相對而言,貪是滋生腐敗的溫床。自古以來有多少貪官因貪欲肆虐而走向滅亡的邊緣。尤其是身為國家稅干,手握著權力的利劍,掌握著最實在的權力。這把劍既可以成為你服務群眾的工具,也可以成為你自取滅亡的武器。
做好廉政工作,不僅事關個人榮辱,更關系著國家的興衰。我們必須始終以德、法、儉為友,結伴而行、腳踏實地,這樣才能切實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廉」之悟
自從懂得「廉」字的含義後,每次看到它,我都會產生一種「仰之彌高」的敬畏。這種敬畏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尤其是在我成為一名檢驗員後愈加強烈。「儉以廉為本,奢為貪之源」。不管怎麼說,手中掌握公權力的人都應該讀廉、愛廉、敬廉、真廉,「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嚴以律己。
領導多次在不同場合告誡我們:「必須時刻敲響清廉的警鍾,牢記黨的各項紀律要求,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自覺保持勤政廉政、克己奉公的作風,要做到經得起利益的考驗、耐得住誘惑的吸引。」貪婪就是枷鎖。我們共產黨人,在物質上要知足常樂,在精神上要不斷追求,「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清貧。「對修身要有勤勉之志,對事業要有遵紀之心。」堂堂正正做人,自尊自愛,不義之財不可取,固守勤廉心最安!
感 悟 廉 潔
時光如梭,光陰似箭,轉眼已參加工作已經15年了。閑暇之時,靜下心來回憶起讀書時候的點點滴滴,對於知識掌握得真是不太牢靠,記憶中留下來的僅一些碎枝細葉,殘缺不全。近來,公司舉辦「廉潔文化」徵文活動,初看到通知時,頭腦里莫名的浮現出一篇古文《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還記得老師當初的解析:詩人周敦頤予以此詩自喻蓮之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
自古以來,人們都視廉潔為一種美德,把腐敗看作社會的毒瘤。廉潔,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那麼,廉潔是什麼?法官說,廉潔是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官員說,廉潔是不謀私利,清白做人;市民說,廉潔是不損公肥私,不貪污。不同的人對廉潔的詮釋不盡相同,但本質內容是一致的。廉潔是指不貪污、腐化,不奢侈浪費,不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同時也指有道德修養,行為純潔,不隨便索取不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當的財產,並以身作則,同腐敗現象做斗爭。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你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並懷十金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以廉為寶,這是子罕的廉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拒受黃金,這是楊震的廉潔。他們用自己的一生,精彩地詮釋了廉潔的內涵,他們所關注的是國家的安穩,百姓的困苦。廉潔不僅體現在對本人的影響上,對一個國家的騰飛、企業的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翻開歷史,回顧過去,國家的興盛無不與政治廉潔有關。唐太宗能注重吏治,使得貞觀時期政治開明,為後來唐朝的強大打下良好的基礎。明太祖對貪污賄賂的行為嚴懲不怠,換來了明初的興盛。與此相反,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貪官橫行,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被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其統治。廉潔的意義,決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層面上,它對整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企業的生存與進步同樣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廉潔的企業文化,沒有干凈的工作作風,再大的企業也會倒閉,再多的資產也會一點一點被吞噬空。「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及早發現蟻穴並將其堵住,方能實現企業長期健康的發展,員工利益的充分保障,企業員工雙贏的良好局面。當今世界,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無論大型的國營企業,還是中小的國營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腐敗現象,有世界的普遍性。反腐敗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這一點應清晰認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大層面講為了建設和諧社會,振興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身邊講為了企業的健康發展,個人的清風亮節,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立德養廉,形成一種崇尚廉潔的風氣,築起一條防腐倡廉的鋼鐵長城,共迎國家、企業的美好明天。
❻ 姚喂成愛廉向華,做一首詩,不是藏頭詩,把這七個字藏在詩句中間,定採納
❼ 安徽愛廉內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愛廉內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是2018-02-28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潛山南路188號蔚藍商務港D幢1611室。
安徽愛廉內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104MA2RHLMH4G,企業法人朱玉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愛廉內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安徽愛廉內控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