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風吹麥浪完整版電影
風吹麥浪.f4v
㈡ 求 孫儷&李健的《風吹麥浪》 陳奕迅的 《看穿》 金志文的《為愛瘋狂》 qq空間永久音樂網址
我有金志文的為愛痴狂。我已經用了3個月了。非常喜歡,我在我空間復制出來了,純手工,已發送到hi即時會話,注意查收。
【謝謝採納】
㈢ 關於電影《風吹麥浪》的藝術創作,你是如何理解的
1920年,愛爾蘭鄉間的工人們組成自願游擊隊來反抗英因為阻止愛爾蘭獨立而派遣來的殘的「愛爾蘭王室警吏團」,出於對祖國深深的愛和責任,戴米安放棄了他剛剛起步的醫生職業,瓏隨他的兄弟泰迪,共同不懼危險和暴力地為自由而戰。這些自由戰士的無畏之舉刺激英國做出轉變,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然而,勝利只是表面的,內戰爆發了,那些曾經並肩作戰的親人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將他們的忠誠推向最後的考驗。
作為個溫和的英國左翼人士,多年來他一直一絲不苟地、自然主義地、甚至規規矩矩地關注著工人階層這一主題,從來不曾超出影迷對他的審美期待。他就是那種會拒絕女王勛章的人,因為他恨罪惠一至少要嘲笑它,這惡與女王賜的榮譽相伴而生簡單地說。他不是阿爾莫多瓦盡管如此。盡管《風吹稻浪》篇幅長(超過了兩個小時)並存在些結構上的問題,它還是奪得了去年的戛納金棕櫚獎,並不失為一部吸引人的、有價值的,激動人心的影片。是的,它是一劑苦口良葯,它不易消化。但它也具備一種非凡的戲劇張力。
㈣ 電影風吹麥浪的下載地址
我也是啊,搜不到,盡是那首歌,就是找不到電影,煩死人啦。
㈤ 風吹麥浪的影片賞析
愛爾蘭不產水稻。有的是漫天蓋地的大麥。肯·林奇這次交了份不錯的作業,他老了,所以面對歷史的時候,會真誠些。
愛爾蘭的風,每年吹過原野的時候,風中總是夾雜著從上古就傳下來的民謠。
可那些大麥下面躺倒的人聽不到。戴米恩聽不到。丹尼聽不到。
一九二〇年代愛爾蘭人反抗英國人殘暴統治的歷史,讓老林奇處理得那麼詩意。
一群奮起反抗的青年,在英國人撤離之後分化成兩個陣營,一派擁護妥協政府,一派選擇繼續拿起槍,為真正的自由斗爭下去。
戴米恩和泰迪,兄弟兩個人最後一分為二,泰迪命令手下的士兵處決弟弟戴米恩時淚流滿面,他那個時候可能想到了當初他們共同作戰過的愛爾蘭的濃霧彌漫的原野。
可他想不到那場濃霧里,更多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評委會把金棕櫚頒給老林奇,有人說是為了安慰這個行將就木的老頭,人家幾次提名,總不能讓人家夢斷坎城吧。
可我覺得值,至少在當年的電影中,我還沒有看到過比老林奇勁道的電影。
老人有老人的好。
就像一個世紀的歷史,雖說不太長,但是經過發酵,有著讓人慾哭無淚的酸。
戴米恩他們一直哼唱的歌,沒有英格蘭人的紳士,沒有蘇格蘭人的悠長,卻有著愛爾蘭人特有的深遠,歌聲在無垠的愛爾蘭大麥田上飄飄盪盪,讓人聽了,好像眼裡掉進了沙子,不能揉,揉了要流淚。
中國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拍過這樣的電影。一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拍那樣電影的人都已老去,多的是鏡頭里鶯歌燕舞的小輩。
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放棄了話語權。
老林奇說,對著歷史說話,就是對著現實說話。
這個英國工人階級的兒子,向來都是用攝影機做武器。
可他老了。
給不了這個世界想要的幸福。
戴米恩給妻子的信里寫他渴望一個自由的世界。其實這世界哪有什麼自由。這個道理老林奇也懂,所以他讓曾經從英國人手裡逃出的戴米恩倒在哥哥的槍口下。
這個結局很好,很現實,卻悲情暗涌。
很久以前,常常和朋友拿《勇敢的心》開玩笑,說梅爾·吉布森得了中國樣板戲的真傳,煽情的功夫很是了得。同樣是反應民族獨立的電影,老林奇的《風吹麥浪》一直沒看,不是沒條件,怕老林奇一不小心,也中了同樣的毒。
好在老頭保住了晚節。一部電影,兩個小時,沒有平常人的硝煙彌漫,詩意盎然之下沉重得讓人窒息。
「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
沒有多少人記得住那些很多年前回盪的往事。
只是大麥田上的風每年都刮。
㈥ 求李健風吹麥浪(mp3)百度雲
㈦ 風吹麥浪的影片花絮
年輕時候的肯·洛奇曾經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政治上受左派影響,思想十分激進,這一點也反映在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自1969年他的處女作《KES》在英國一鳴驚人以來,他已經拍攝了16部電影。這些影片都表現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有時甚至會表現 出一種強烈狂熱至誇張的政治激情,但也反映出他對工人階級、對社會底層人民的真誠關懷。
·肯·洛奇也是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他的電影生涯被一連串燦爛奪目的獎杯所點綴。包括:戛納電影節6次金棕櫚大獎提名(不包括本屆 戛納電影節)、4次評委會大獎和3次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多次英國學院獎提名;1996年《土地與自由》(Land AndFreedom)贏得愷撒獎最佳外語片。1994年,他還獲頒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洛奇的影片通常描寫普通人為贏得公正的社會待遇和政治權利所作出的艱難斗爭。30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反思,通過不斷進行尖銳的針砭時弊和社會批判,倡導著一種無論貧富和地位高低,維護人們的基本尊嚴的人文思想。他那些大膽而鋒利的電影在英國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並對促進英國的社會政治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
㈧ 風吹麥浪的導演簡介
風吹麥浪,簾卷濃霧。年輕時候的肯·洛奇曾經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政治上受左派影響,思想十分激進,這一點也反映在他以後的所有影片中。 自1969年他的處女作《KES》在英國一鳴驚人以來,他已經拍攝了16部電影。這些影片都表現出對政治和社會問題的高度關注,有時甚至會表現 出一種強烈狂熱至誇張的政治激情,但也反映出他對工人階級、對社會底層人民的真誠關懷。
洛奇的影片通常描寫普通人為贏得公正的社會待遇和政治權利所作出的艱難斗爭。30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現實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刻反思, 通過不斷進行尖銳的針砭時弊和社會批判,倡導著一種無論貧富和地位高低,維護人們的基本尊嚴的人文思想。他那些大膽而鋒利的電影在英 國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並對促進英國的社會政治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他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視覺風格,自覺求新求變的電影製作理念,還有力圖還原生活原貌的寫實主義追求。實際上,早 在拉斯·馮提爾掀起DOGMA95運動很久之前,肯·洛奇就已經通過他的影片實踐著自然主義的美學原則了。通過使用手提攝影和盡量簡潔的鏡頭 語言,以及避免採用那些非自然化的、在他看來有欺騙性質的電影手法,他的影片呈現出簡單朴實卻富有力度的風格。這不僅使演員的表演看 起來更加真實,弱化了虛構效果和人工痕跡,也使觀眾為影片中展現的生命本身和人物關系所吸引。
肯·洛奇也是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他的電影生涯被一連串燦爛奪目的獎杯所點綴。包括:戛納電影節6次金棕櫚大獎提名(不包括本屆 戛納電影節)、4次評委會大獎和3次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多次英國學院獎提名;1996年《土地與自由》(Land AndFreedom)贏得愷撒獎最佳外 語片。1994年,他還獲頒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圖片注釋:2006年5月28日,法國戛納。59屆戛納電影節,英國導演肯·洛奇(Ken Loach)憑借《風吹麥浪》摘得「金棕櫚」獎,頒獎嘉賓是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eart)。
導演的其他作品:
苦命母牛 Poor Cow (1967)
再見祖國 Fatherland (1986)
底層生活 Riff-Raff (1990) 群氓
折翼母親 Ladybird Ladybird (1994)
以祖國之名 Land and Freedom (1995) 土地與自由
麵包與玫瑰 Bread and Roses (2000)
鐵路之歌 The Navigators (2001)
甜蜜十六歲 Sweet Sixteen (2002)
九一一事件簿 11'09''01 - September 11 (2002)合輯
愛之吻 Fond Kiss..., Ae (2004)
航向幸福的旅程 Tickets (2005) 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