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中華兒女奮力抗戰、愛國愛人民的故事
一、楊靖宇
1940年的一天晚上,楊靖宇帶著十幾名戰士向濛江東邊大森林進發,但不幸被叛徒告密,陷入了日寇的包圍圈裡,與敵人周旋五天以後還沒突圍,這時情況危急,楊靖宇果斷的叫大家分開走。楊靖宇把戰友安頓好後,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隻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楊靖宇不幸被敵人的坐探發現,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楊靖宇絲毫沒有動搖,楊靖宇負了重傷,他毅然決定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壯烈犧牲了。楊靖宇雖然倒下了,但他那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勵著優秀的中華兒女走向抗日前線。
二、晏福生將軍在隴南失去了一隻胳膊
開國將領中,有10位獨臂將軍備受矚目,毛澤東曾稱「只有我們的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獨特的人才」,晏福生就是其中一位。晏福生原名晏國金,湖南株洲縣仙井鄉人,1904年2月28日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拳師世家,192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參加工農紅軍。
1936年秋,國民黨胡宗南部直逼紅二方面軍賀龍率領的部隊,9月7日,紅軍第6軍團16師從甘肅兩當縣出發為大部隊開辟通道,紅二方面軍十六師政委晏福生、師長張輝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部隊行至禮縣羅家堡附近,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晏福生右臂不幸被敵人子彈打傷。
部隊邊打邊沖,敵人越聚越多,晏福生怕連累大部隊,將密電交給警衛員後,自己引開敵人掩護戰友突圍,最後縱身躍下山谷。戰斗結束後,紅六軍團政委王震以為晏福生犧牲了,在幹部大會上沉痛建議為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鍾,不料晏福生拖著受傷的身軀奇跡般地回來了。
原來晏福生忍著劇痛連滾帶爬地藏進龍池灣山坡下的一個土窯洞里。敵人撤走後,晏福生找到一戶窮苦人家過了一夜。第二天,又拖著負傷的身體追趕部隊,經過半個多月的艱難行進,終於在通渭縣境內找到了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的一支部隊。
由於晏福生的傷口得不到及時治療,開始惡化,到山丹縣後,晏福生做了截肢手術。從這時起,晏福生就失去了整個右臂,成為了一名獨臂將軍。
三、紅二十五軍在兩當慶祝了建軍節並合影留念
1934年9月,紅二十五軍3400多人從河南羅山何家沖開始長征,轉戰鄂豫陝,浴血奮戰,於第二年7月下旬經周至、佛坪、留壩佔領鳳縣雙石鋪。8月1日,在雙石鋪進行休整並舉行慶祝第三個「八一」建軍節的活動。活動結束當晚,又從雙石鋪揮師東進兩當,於8月2日攻佔兩當縣城。
為了慶祝部隊進入甘肅,紅二十五軍參謀長戴季英特別找到了當時兩當縣城北街一家由叔侄倆開辦的照相館,並讓他們把照相機帶到了部隊駐地,給徐海東、吳煥先和其他領導拍了幾組照片,將此作為部隊慶祝第三個「八一」建軍節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這是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長征期間僅存於世的一組照片,尤為珍貴。十多天後,在涇川的四坡村戰斗中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吳煥先是紅軍長征部隊進入甘肅犧牲的最高級別的領導人之一。
紅二十五軍東進兩當其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央紅軍的困境,為中央紅軍走出草地、進入甘肅做出了貢獻。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延川縣永坪鎮與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勝利會師。至此,紅二十五軍勝利地完成了長征,成為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支長征隊伍。
四、隴南兒女血灑河西走廊
從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在岷縣與宕昌、徽縣、成縣等地有5000多名兒女參加了紅軍,是紅軍在長征途中最大的一次兵源補給。這些新入伍的紅軍戰士,被編入西路軍,隨紅五軍和紅三十軍參加了悲壯慘烈的西征。
數千名岷、宕籍紅軍戰士壯烈犧牲在了西征戰斗中,活下來的岷、宕兩地紅軍戰士僅80多人,這些戰士又相繼犧牲在了後來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活著迎接新中國到來的少之又少。
據張明遠將軍回憶,他在岷縣當臨時「縣長」時,招募了岷、宕兩地3000名子弟當紅軍,後來成立了一個獨立團,會寧會師後交給了紅五軍團,後來這部分人隨紅五軍團血戰高台時,不幸全軍覆滅。
五、戴安瀾——身經百戰,血染異域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赴緬甸參加遠征軍抗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准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滯敵軍前進。同古保衛戰打響以後,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
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
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斗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里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沖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
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戰斗結束後,戴安瀾在撤退過程中,遭敵襲擊,身負重傷。由於緬北復雜的地形和連綿的陰雨,戴安瀾終因缺乏葯物醫治,傷口化膿潰爛,在緬北距祖國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壯烈殉國,時年38歲。
『貳』 銘記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小故事30字急急急
巍巍祁連山,英雄埋骨處。冬季的河西走廊,天高雲淡。來到張掖市高台縣,可以看到,盡管是寒冬季節,這里的紅色旅遊熱度卻不減。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西路軍紀念碑巍峨聳立,「紅軍西路軍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紀念碑文讓人動容。
盡管天寒地凍,來到這里參觀的人們心頭是熱的:他們或是駐足沉思,或參觀學習、或重溫入黨誓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開展黨日活動。「從8月下旬到現在,參觀人數達已達33萬人次,與往年同期相比,增長約31%。
進入12月份以來,高台縣紅色旅遊進入淡季,但日均參觀人數仍在300人左右,與往年相比增長約50%。」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館長朱德忠說。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部及五軍、九軍、三十軍共兩萬一千八百餘將士,奉中革軍委命令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十一月,組成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同敵人進行殊死搏鬥,歷時半年之久,殲敵兩萬五千餘人,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西路軍精神永垂不朽!」
「穿紅軍衣、聽紅軍史、走紅軍路、繞紅軍林、吃紅軍飯」。張掖市、高台縣在主題教育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問題導向,發揮資源優勢,做活做大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文章。
目前,張掖市正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摸排調查,全面掌握資源分布和文物留存情況,啟動紅西路軍史料徵集、挖掘、管理和使用工作,切實保護好傳承好紅色文化資源。
同時著力打造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為基地,以紅西路軍高台幹部學院、紅西路軍研究中心、國防教育科普園、紅西路軍主題公園、復原血戰高台場景等為板塊的「1+8」紅色文化旅遊大景區項目,推動紅色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關於銘記長征精神的句子:
1、一次次的絕地逢生,一次次的轉危為安,當4支紅色大軍在70年前的那個十月勝利會師的時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這些紅色戰士,不僅譜就了長征這樣舉世罕見的偉大史詩,而且鑄就了無與倫
的精神豐碑。
2、這,就是長征精神——就是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
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
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
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3、一邊是民黨重兵的圍追堵截,一邊是惡劣到極點的自然環境和匱乏的物資供應,紅軍之所以能
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堅持行軍和戰斗,直至取得最後勝利,靠的就是這種精神。
『叄』 甘肅高台烈士陵園導游詞,急急急急
為了紀念在高台戰役中獻身的紅軍指戰員,1952年建立了高台烈士陵園。高台縣烈士陵園,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城東,坐東向西,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於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紅五軍、紅九軍、紅三十軍21000多人奉命組成「西路軍」,從靖遠虎豹口渡黃河,經景泰、永昌、山丹,於12月下旬到達張掖一帶。1937年元旦拂曉,紅五軍軍長董振堂率3000將士攻克高台城,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月12日尾隨而至的國民堂馬步芳部隊,糾集六倍於紅軍的兵力,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圍攻高台城。紅五軍指戰員浴血奮戰8天7夜,20日城破,又血戰10餘小時,除個別人員突圍外,董振堂、楊克明及3800多人部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在高台戰役中獻身的紅軍指戰員,1952年建立了高台烈士陵園。
高台縣烈士陵園,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城東,坐東向西,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陵園正門上方鐫刻著朱德親筆題寫的「烈士陵園」4個大字,正門背面鐫刻著郭沫若同志親筆所題「浩氣長存」 4個大字。正門南北兩側是董振堂和楊克明的漢白玉雕像。進入大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座三檐雙層五角紀念亭,亭四周的板壁上是烈士詩抄、長征組畫等屏幅。通過由松柏、花圃夾道的百米水泥通道直通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堂」,堂額"烈士紀念堂"是洪學智親筆所題,堂前幾幅油畫再現了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同馬步芳軍浴血奮戰的場面:攀上城頭的敵人被大刀砍落,有的緊抱敵人跳下城牆,同歸於盡;彈葯耗盡後用石頭砸、拳打口咬……,英勇悲壯,氣貫長虹;堂內東西牆壁上,是一組花崗岩「血戰高台」群雕,堂內南北兩側,座落著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兩位烈士的漢白玉半身雕像。紀念堂南北兩側分別是董振堂烈士紀念亭和楊克明烈士紀念亭,董振堂紀念亭的大紅木柱上的輓聯是:「寧都豪氣千秋在,高台雄風萬古傳」,楊克明紀念亭的輓聯是:「三過草地心猶壯,一死高台志未移」。紀念堂後面是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五軍陣亡烈士公墓,這里掩埋著先烈們的屍骨。 陳列館在陵園內北側,館內大廳正面為毛澤東手書「共產主義是不可抗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難烈士萬歲」;東西兩側有朱德、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筆題詞,整個館室由「紅軍西征展室」和「血戰高台展室」兩部分組成,內有烈士用過的手雷、螺號、子彈、皮衣等實物,還有一張張照片、解說詞、烈士事跡介紹,真實地再現了西路軍血染祁連的悲壯歷程,揭露了國民黨部隊的殘暴酷型,反映了黨和人民群眾在極端困難條年下營救西路軍將士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高台烈士陵園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9年7月31日,高台縣烈士陵園改建完畢,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肆』 紅色高台作文
參觀高台烈士陵園參觀高台烈士陵園——有感「丫頭,丫頭,快起床了!這不,清明節爸爸帶你和媽媽去高台的烈士陵園,為那裡英勇犧牲的軍人掃墓啦~如果再不起床的話我就不帶你去了哦~『』爸爸在我床邊大聲地叫著。
我立刻起來收拾好,和爸爸媽媽吃完飯。剛要准備出發,媽媽突然說要把王博瑞(媽媽同事的孩子,比我小兩歲。)一家帶上。然後我們又去接他們一家。人接上了,接下來要出發嘍~過了大約兩個小時後——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創作的花崗岩大型英雄群雕"血戰高台",然後往左走是一個米深色長方體的大石頭上面用紅色的水寫著——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直直往前走是一個長方形高高的紀念碑,上面用金色的水寫了好多的字,由於光線的原因沒有太看清上面寫的是什麼。接著紀念碑後頭就是烈士們的公墓,不知道公墓上面插的是什麼東西,小圓柱體,長:大約是十五厘米,好像是噴水的。繞過公墓,庄嚴肅穆的紀念館就到了眼前。接著往左走就進了陳列室——那裡有許許多多紅軍爺爺們用過的東西,其中一些還是國家級一,二級文物。
看了不到一分鍾,導游阿姨就來了,我就跟著導游阿姨走。導游阿姨帶領我們去看紅軍爺爺和馬匪打仗的錄像。然後導游阿姨帶我們參觀紀念館,邊走邊給我們講解:「高台失守後,馬匪軍用非常野蠻的手段殘害紅軍被俘人員。他們把所有被俘的男紅軍押到西城門外的廣場上,有的用大刀砍,有的用刺刀捅,全部殺害。事後還不準群眾收屍,暴屍一周示眾。紅五軍騎兵團長呂仁禮頭上被敵連砍五刀後,仆倒在死難戰友的屍體堆上,一天後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好心群眾相救,逃離了虎口。
被俘的紅軍女戰士遭遇更慘,她們被馬匪集體輪奸,有的被脫光衣褲,用高梁稈插進陰道內綁在樹上示眾。這還不算什麼,董軍長、楊主任、葉團長的頭顱被割下掛在高台城門樓上示眾三天兩夜。馬匪還把董軍長的頭連同照片一起送到南京領了重賞。」這些馬匪可真惡毒。
看完這些,你們是不是也覺得馬匪又可惡,又狠毒呢?我相信,如當時我們在那個年代的話,我們一定會一起站出來打抱不平,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對嗎?我相信,一定會的,一定。
『伍』 哪裡有紀念紅軍地方嗎
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成都市城西45公里處高何鎮石塔寺。該寺系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建立的第四區蘇維埃舊址,時間長達半年多。山門外建有紅軍亭,刊立著紅軍遺留下來的石刻標語,諸如「赤化全川」、「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只有抗日才能救中國」、「擁護共產黨」、「共產黨萬歲」等。「紅軍亭」三個字為前國防部長張愛萍所題。1996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我市高何鎮等11個鎮鄉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根據地後,市人民政府已在此建成紅軍長征邛崍紀念館,陳列革命文物,並修復了區蘇維埃遺址,新建了上山公路、餐飲娛樂設施和停車場。1998年11月,該館被命名為成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景點熔革命文物、歷史文物於一爐,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於一體,是難得的景觀,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