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風語者》的劇情
1、登陸過程中,F4「野貓」的飛行高度過低,炸 彈剛扔下就響了,不怕把自己炸了嗎。2、巴祖卡火箭筒裝填手胸部中彈陣亡,但「白馬」過去接替陣亡的射手時,裝填手捂著腿部的傷口爬起來裝彈。3、影片中對登陸場實施艦炮火力支援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在珍珠港事件時被日軍炸沉,此後再沒被打撈出水。美國也沒有再建一艘同名戰列艦。4、在奪取登陸場縱深的戰壕時,原先負責支援的「野貓」戰斗機卻都無影無蹤了。5、最後的那場戰斗中,步槍手端著M1步槍一路連發開火進入了一個彈坑,而M1步槍是半自動步槍。6、同樣一場戰斗中,安德森將亞齊背回時,安德森腳下被打得塵土飛揚,在接下來的鏡頭中他卻是胸部中彈。7、最後戰斗中把美軍車隊打得狼狽不堪的是日軍的45型240毫米榴彈 炮,該炮只在中國戰場、菲律賓戰場使用過,並沒有裝備塞班島守軍。8、片中出現的美國國旗上有50顆星,而1960年前美國國旗上只有48顆星。
❷ 求《風語者》影評
整個影片情節簡單冗長,基本沿襲了戰爭片類型的模式,劇情迂迴在戰爭及戰爭空隙之間。目的在於說明戰爭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一方面通過戰爭場面的血淋淋來表現,一方面通過戰爭空隙的一些對話或者預設的一些小細節來表現。期間,戰友間要有些爭吵,也要開一些會心的玩笑,然後會歷經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戰斗,那些平日都非常可愛的戰士們陸續犧牲。在最後的一場戰斗中,最最可愛的戰士為了保全大局,犧牲自己,全劇達到高潮。
為了包裝自己,影片在整體的情節上套上了「保護納瓦霍密碼員」的框架。但是這個主要的劇情脈絡不太明顯。我們所能看見的,依然是那些大同小異的戰斗場面。雖然吳宇森費盡心思設置了一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並不巧妙,落俗得很。比如那雷脫下戒指以防不測、亞喜在殺人之間猶豫……當安德森看到豪斯被敵人抓住,為了保全密碼他把手榴彈扔了過去,這一刻還是有點動人,只可惜,表現手法簡單異常,依舊是吳宇森慣用的慢鏡,還有安德森特寫的痛苦表情。這個場景在結尾時同樣發生在安德森和亞喜身上,這點觀眾早有所料。因此,當亞喜讓安德森朝他開槍時,我們心靈並不受到震撼。事實上,我們也無須震撼,因為在這一瞬間,吳宇森又沒能更進一步來挖掘它,僅僅讓安德森說了一句,「我們都會沒事的」,而後的情節又是平淡無奇了——英雄遭遇犧牲。
影片要表達的主題當然是戰爭的殘酷性,這一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一些相應的體現。這些體現當然是一些台詞和一些小細節的鋪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回憶」、「我是個他媽的好戰士」……但是這些台詞在演員們的嘴裡顯得不自然,一看就是導演教的,有著十足的預謀。至於細節的落俗,前面已經提及一些,這里我還要指出一點的是,一些細節嚴重脫離正常情節需要,只是簡單的架設。比如女護士給安德森寫信這一條敘事線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那些印第安的儀式在影片中更是突兀得很。而影片情節與細節的一些硬傷,這里就不再提了,許多評論也說了,大家都也看在眼裡。
影片把戰爭推向了前台,而不是當成背景來對待,這顯然較為冒險。雖然影片基本上延續了好萊塢慣長的「十分鍾一大高潮,五分鍾一小高潮」的方法,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總是過於集中在一些大同小異的戰爭場面上。相對於《全金屬外殼》而言,《風語者》顯得毫無力度可言。同時,影片的節奏拖沓,尤其是片頭與片尾,帶有著明顯的硬加上去的感覺。
從影片的開始,我們便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是一定要死的,否則闡釋戰爭的殘酷和宣揚白人文化的企圖就缺乏了力度。在這里,美國的意識形態企圖在影片中依舊悄然存在。只是這一次並不如《空軍一號》那般的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女護士給他的一瓶葯給了一位疼痛的日本小女孩,另一位戰士為了保護一位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傷。注意,這些都是敵方的後代,美國大兵總是那樣的心胸開闊,那樣懷攬世界。這讓我想起了我國早前電影中的一些高大全形象,看來美國大片也逃脫不了這個局限。同時,「保護納瓦霍密碼員」也帶有著明顯的白人文化高於一切的寓意。當然,這事做的比較隱蔽。
從故事的情節設置和視聽的手段來看,吳宇森顯然已經徹底好萊塢化了。如同呂克·貝松一樣,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後者在「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殺手來昂》中表現非凡(我們總喜歡用「進軍」兩個字!),其後的《第五元素》明顯向好萊塢看齊,雖然「墮落」但反響還不錯。但是,到了《聖女貞德》,呂克·貝松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沒有了以往的力度。
也許《風語者》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說得上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是對於經常看電影的發燒友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這其實也正是為什麼好萊塢的娛記和影評人們對它並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些對他們而言,顯然是太熟悉不過的了。
毫無疑問,吳宇森是目前華人導演在好萊塢混得還不錯的一位導演,幾年來,接連出了幾部票房與口碑都不錯的作品,很是為華人影人爭了口氣。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卻看不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標志(當然這不足以衡量本片的成功與否),但是,我們確實感受不到吳宇森想在影片中表達什麼,一切都太慣長了,一切都太直白了,白得像白開水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
他已經失語了! 有點多哈。。。呵呵
❸ 風語者高清完整版電影
風語者1.do.rmvb
❹ 哪裡可以看風語者
去下載個樂魚吧 或者迅雷看看、風行也可以的 直接在網路上搜就可以了
❺ 風語者播放
二戰題材的電影非常多,不知道題主想要哪種類型的,劇情?動作?愛情?
列舉了一些評分較高的電影,忘~
❻ 電影《風語者》差在哪裡了
東西方的審美風格不同吧,風語者算得上是史上最賠錢的電影之一,慘淡的票房使它沒可能獲得什麼獎項的青睞,而導致這慘淡票房的主因該是吳宇森對於電影戰爭場面的處理,很多人不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就是認為它的戰爭場面太不真實
翻譯一個國外的反面評論如下吧:
在整部電影中,日軍和美軍都在不斷的大喊,無論是射擊還是被擊中,即使他們已經中了數十槍;日軍從來不知道卧倒,他們端著槍站在空曠的地面,直到美軍離他們只有十幾步距離才知道開始射擊;一把湯普森沖鋒槍就能幹掉整隊日軍,尼古拉斯凱奇一個人大概就可以贏得二戰
❼ 吳宇森的《風語者》那部電影,中國人覺得很好,放映時美國人對這電影怎麼看
整個影片情節簡單冗長,基本沿襲了戰爭片類型的模式,劇情迂迴在戰爭及戰爭空隙之間。目的在於說明戰爭的殘酷性,這種殘酷性一方面通過戰爭場面的血淋淋來表現,一方面通過戰爭空隙的一些對話或者預設的一些小細節來表現。期間,戰友間要有些爭吵,也要開一些會心的玩笑,然後會歷經一系列或大或小的戰斗,那些平日都非常可愛的戰士們陸續犧牲。在最後的一場戰斗中,最最可愛的戰士為了保全大局,犧牲自己,全劇達到高潮。
為了包裝自己,影片在整體的情節上套上了「保護納瓦霍密碼員」的框架。但是這個主要的劇情脈絡不太明顯。我們所能看見的,依然是那些大同小異的戰斗場面。雖然吳宇森費盡心思設置了一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並不巧妙,落俗得很。比如那雷脫下戒指以防不測、亞喜在殺人之間猶豫……當安德森看到豪斯被敵人抓住,為了保全密碼他把手榴彈扔了過去,這一刻還是有點動人,只可惜,表現手法簡單異常,依舊是吳宇森慣用的慢鏡,還有安德森特寫的痛苦表情。這個場景在結尾時同樣發生在安德森和亞喜身上,這點觀眾早有所料。因此,當亞喜讓安德森朝他開槍時,我們心靈並不受到震撼。事實上,我們也無須震撼,因為在這一瞬間,吳宇森又沒能更進一步來挖掘它,僅僅讓安德森說了一句,「我們都會沒事的」,而後的情節又是平淡無奇了——英雄遭遇犧牲。
影片要表達的主題當然是戰爭的殘酷性,這一點在影片中也得到了一些相應的體現。這些體現當然是一些台詞和一些小細節的鋪墊。「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回憶」、「我是個他媽的好戰士」……但是這些台詞在演員們的嘴裡顯得不自然,一看就是導演教的,有著十足的預謀。至於細節的落俗,前面已經提及一些,這里我還要指出一點的是,一些細節嚴重脫離正常情節需要,只是簡單的架設。比如女護士給安德森寫信這一條敘事線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那些印第安的儀式在影片中更是突兀得很。而影片情節與細節的一些硬傷,這里就不再提了,許多評論也說了,大家都也看在眼裡。
影片把戰爭推向了前台,而不是當成背景來對待,這顯然較為冒險。雖然影片基本上延續了好萊塢慣長的「十分鍾一大高潮,五分鍾一小高潮」的方法,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總是過於集中在一些大同小異的戰爭場面上。相對於《全金屬外殼》而言,《風語者》顯得毫無力度可言。同時,影片的節奏拖沓,尤其是片頭與片尾,帶有著明顯的硬加上去的感覺。
從影片的開始,我們便大致知道了故事的框架。英雄是一定要死的,否則闡釋戰爭的殘酷和宣揚白人文化的企圖就缺乏了力度。在這里,美國的意識形態企圖在影片中依舊悄然存在。只是這一次並不如《空軍一號》那般的巧妙,太直白太露骨。安德森把女護士給他的一瓶葯給了一位疼痛的日本小女孩,另一位戰士為了保護一位日本小孩,肩膀受了重傷。注意,這些都是敵方的後代,美國大兵總是那樣的心胸開闊,那樣懷攬世界。這讓我想起了我國早前電影中的一些高大全形象,看來美國大片也逃脫不了這個局限。同時,「保護納瓦霍密碼員」也帶有著明顯的白人文化高於一切的寓意。當然,這事做的比較隱蔽。
從故事的情節設置和視聽的手段來看,吳宇森顯然已經徹底好萊塢化了。如同呂克·貝松一樣,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後者在「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殺手來昂》中表現非凡(我們總喜歡用「進軍」兩個字!),其後的《第五元素》明顯向好萊塢看齊,雖然「墮落」但反響還不錯。但是,到了《聖女貞德》,呂克·貝松就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風格,沒有了以往的力度。
也許《風語者》對於一般大眾來說,還說得上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是對於經常看電影的發燒友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這其實也正是為什麼好萊塢的娛記和影評人們對它並不感冒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些對他們而言,顯然是太熟悉不過的了。
毫無疑問,吳宇森是目前華人導演在好萊塢混得還不錯的一位導演,幾年來,接連出了幾部票房與口碑都不錯的作品,很是為華人影人爭了口氣。但是在這部影片中,我們卻看不到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標志(當然這不足以衡量本片的成功與否),但是,我們確實感受不到吳宇森想在影片中表達什麼,一切都太慣長了,一切都太直白了,白得像白開水一樣,什麼味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