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免費電影 > 東方新地電影免費清晰播放

東方新地電影免費清晰播放

發布時間:2021-06-14 14:24:39

『壹』 誰能為我簡單介紹下倪震

倪震(1964年4月26日- ),英文名Joe Nieh,為作家倪匡的兒子。曾就讀高主教小學、華仁小學、香港華仁書院、蘇浙公學;大學畢業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

1986年,倪震加入黃霑的廣告公司任撰稿員。後來簽約為藝人,參與電影有《奇跡》、《義膽群英》、《虎膽女兒紅》、《妖魔道》等。作為電影演員的倪震並未獲得好評。

1989年,倪震與邵國華、梁繼璋開始主持了電台節目《三個寂寞的心》,探討愛情問題,獲得廣泛好評,並開創了倪震獨特的電台主持風格。其後他又主持了商業二台節目《無字頭八九十》。

1990年,倪震與邵國華、梁繼璋等人創辦了《Yes!》雜志。該雜志是當時少數以香港青少年為對象,全面報道娛樂,偶像和時尚潮流的刊物。在創刊不久即突圍而出,得到年輕人的喜愛,發行量不斷上升。是倪震事業的一個高峰。與此同時倪震還同時為《東周刊》、《香港周刊》和《東方新地》等刊物撰寫專欄。

與倪震有關的新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周慧敏小姐的關系。1997年,倪震毅然與邵國華、梁繼璋等人一同出售手上所有的《Yes!》雜志股份,與周慧敏攜手離開香港,完全退出娛樂圈,在33歲的盛年轉入退休生活。此舉受到人們的不一評價。

2003年,倪震正式復出,先後與張燊悅和谷祖琳主持香港商業二台《絕情谷》節目,幫助愛情上有困難的人排解問題,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一直至2005年9月30日。

『貳』 因失戀怒拍風月片後悔不已,現身價過億仍孤身一人,她是誰

她就是藍燕,不過現在已經改名為藍心妍。她拍的這部電影是《極樂寶鑒》,當然這並不是電影的全名,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上網搜索一下,你就會發現就算你沒看過,也聽說過這部電影。

拍這部電影,自爆因為被感情影響

但她在互聯網上仍然非常活躍,並做了一段時間的現場直播。之前,她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一群人來找出犯罪,這也吸引了許多網民的圍觀和評論。在照片中,她沒有穿華麗的衣服,也沒有化妝。藍燕穿的是比較休閑的衣服。她的妝幾乎是素凈的。

她的總體情況仍然很好。雖然她不再年輕了,但她的美貌和身材仍然保持完美。有些人會相信她二三十歲。許多網民評論說,這是第一次看到蘭顏有如此純真可愛的一面,像一個少年一樣純真可愛。

『叄』 東方新地的東方新地概況:

物業類型:普通住宅 區域所屬:新香洲 小區地址:珠海市香洲區翠微街2號 交通線路:新香洲萬家(1;5;6;8;15;22;43;56;68;204;602) 健華醫院(8;56;68) 明珠北(1;5;15;16;22;23;31;36;40;42;45;204;602;觀光01線) 上沖(1;5;6;15;22;23;43;204;602) 恆隆學校(8;56;68) 翠前小學 小區介紹:主力戶型三房兩廳,127.71平方米,一梯兩戶。

『肆』 歌手麥田守望者的簡介

樂隊成員:主唱:肖瑋 吉他:劉樂 貝斯:大樂 鼓手:蘇陽
樂隊最早組建於1992年,樂隊成員均為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樂隊已初步形成。
樂隊以成員共同喜歡的美國作家賽林格的同名暢銷小說《Catcher in the Rye》取名為:「麥田守望者」。
1994年聖誕節,樂隊在北京「軒豪夜總會」舞台上首次公開亮相,從此宣告了他們演藝生涯的開始。
1996年,「麥田守望者」樂隊正式簽約紅星生產社。
1998年5月8日,麥田守望者樂隊赴香港參加「Levis Body Language Battle of the Band」演唱會,此次演出是由「Levis」贊助的純樂隊性質的演出。同台獻藝的有香港的「ZEN」、Joey Tang及樂隊、NT、Screw及台灣的「張震岳及樂隊」、「陳奕迅及樂隊」等。作為大陸流行音樂「新希望」的代表,「麥田守望者」不負眾望,現場觀眾反映十分熱烈,演出獲得圓滿成功。之後,「麥田」還接受了《星島日報》、《電影雙周》、《東方新地》、《Best Bug》、《東Touch》、《壹本便利》、《明報周刊》等媒體的采訪,並接受了香港有線電視的現場直播訪問。
1998年6月,樂隊推出首張專輯《麥田守望者》,製作人為張亞東,由紅星生產社出品,北京京文音像公司發行。
作為專輯第一主打歌《綠野仙蹤》連續登上「北京音樂台」《中國歌曲排行榜》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歌曲榜」冠軍寶座,並在全國各地電台排行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998年8月,樂取再次赴香港為其首張專輯《麥田守望者》做宣傳,同期參加CRII(香港商業2台)舉辦的「組Band狂熱」演出,他們以嘉賓身份演唱30分鍾,觀眾反映非常熱烈,「麥田守望者」成為此次活動的焦點人物。同期參加「太陽計劃」及「叱吒903」兩場演出,同樣取得巨大成功。演出之後接受了香港電台、《電影雙周》、《號外周刊》、《Yes周刊》、香港有線電視、《TVB周刊》等香港媒體的專訪。
1998年8月29日,樂隊參加由《音樂生活報》組織的為災區賑災義演活動。同台演出的還有崔健、Again、臧天朔等國內知名樂隊。
1998年底,《綠野仙蹤》的MV被選送中央電視台參加第五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
1998年12月第三次赴港,參加紅堪體育館「滔滔兩岸搖」搖滾演唱會。
99年2月,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評選「最受歡迎樂隊獎"。
99年9月,應邀參加青島啤酒節開幕式演出。
99年9月,在京參加由北京音樂台、香港[V]音樂台等單位聯合舉辦的「[V]紅星2000新音樂發表會」。
1999年9月,開始進棚錄制第二張專輯,這張專輯仍由張亞東擔任製作人。
99年10月,開始錄制新專輯,暫定名為《Save as......》.
99年11月24日,再次赴港應邀參加香港商業2台舉辦的「拉闊音樂演唱會」,與張亞東共同出任嘉賓。
2000年1月,第二張專輯《Save as》出版發行。
2000年3月24日,紅星生產社與北京泛音(FINE)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麥田守望者 SAVE AS音樂中國」新片發布專場演出,受到同學們空前熱烈的歡迎。同時「麥田守望者歌友網」也於當天正式成立。
2000年3月26日,「麥田守望者」赴港為其新專輯《SAVE AS》做海外宣傳及現場演出。
2000年4月6日,「麥田守望者」赴義大利參加名為「BIG Torino 2000-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Young Creativity」的文化交流活動。
2000年5月-6月,「麥田守望者」出任Channel[V]音樂台發起的「[V]人類、新思維」行動的「行動大使」,分別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和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音樂會。
2000年8月18,「麥田守望者」樂隊參加北京音樂台2000年第一季度季選頒獎活動,主打曲《電子祝福》榮獲季選「十大金曲」獎。
2000年8月26日,《電子祝福》榮獲「雪碧我的選擇-----中國原創音樂流行榜」季選獎,並應邀參加於8月26日在上海大舞台舉行的季選頒獎典禮。
「麥田守望者」是北京新一代搖滾群體中具有獨特風格的樂隊。樂隊成員普遍受英國音樂影響,因此其音樂具有英式搖滾的特 征,特別是繼承了七十年代中期以來的punk/New Wave音樂的傳統,並與同期在英國新興的Bripop音樂有很優美的旋律,作品短而精巧,不過渲染吉它solo,要求各樣樂器和人聲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自主而均衡地發揮。音樂的多樣化使「麥田」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聽性。從180餘拍的Hard Core,到低迷迴旋的Hew Wave;從激越的老式Punk,到幽婉、抒情的Ballad,「麥田守望者」從音樂展現出一個樸素、含蓄的英式音樂元素為背景的,自由而輕松地激揚北京新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情感的音樂空間。
這是一個富有文學色彩的名字:麥田守望者。這名字的靈感來自於他們大家都喜歡的美國作家賽林格的同名暢銷小說(《Catcher in the Rye》)。大家知道,這本書是美國六十年代非主流文化的先聲。麥田,在書中被用來象徵少年人的歡樂園,可隱藏、可嬉戲、可貼緊大地、可沐浴陽光。對一個熱愛搗蛋的少年來說,成長的過程是煩惱的。因此,麥田裡面要一個守望者,它能看護著,以防其跌落深淵。這種少年稚氣,正是北京新生代搖滾組合 —— 麥田守望者的真實寫照。
「麥田守望者」組隊於1994年10月,隊員均為理工科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三人來自同一高校,相同的教育背景使隊員具有相似的觀念認知和表達方式,繼而在音樂上得以團結一致。
同時,樂隊對搖滾音樂的理解則趨向、朴實、含蓄,所以樂隊在成立伊始便拒絕了Heavy Metal和 Grunge,確定了英式搖滾的方向。其間適逢英國New Wave of New Wave運動的爆發,樂隊獲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充足的信心。
這種由生活態度、個體性格和教育背景帶來的新的文化觀念使「麥田 守望者」具有了獨特的精神風貌;充滿學生朝氣的、健康的形象、自由的、樂觀的、熱愛生活的態 度和理智的、善於思考的探索精神。
而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內的搖滾音樂圈是明顯地欠缺一種動力,一種不同的思維。他們將帶著你一邊在綠野中徜徉,一邊聆聽他們呤唱著的希望。
自組隊以來,「麥田守望者」憑借自身的音樂感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迅速提高。同時樂隊在數次大型演出中亮相,獲得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並且樂隊受到在京外籍人士的喜愛,應邀長期在 Poacher Inn/英國酒吧演出,被觀眾稱為「Punchiest band in town」。迄今,各地的許多音樂人士都聽了樂隊的作品,並對「麥田」給予肯定甚 至熱情地贊揚,特別地稱「麥田守望者」,超越了技術和形象。
作為一支年輕的樂隊,「麥田守望者」沒有從形式到內容的一切束縛,他們勇於嘗試自己感興趣的各種音樂表現手法,並且保持著難得的原始而生動的活力和激情。「麥田守望者」所自我塑造的真實和熱情,他們的音樂觀念和實踐,在北京的新音樂園里是一個新開端,正如一些圈中人士所評,「麥田守望者」是一支有希望的樂隊。
沉澱六年再度啟航 張亞東攜超級班底助陣 十首精彩傑作絕無冷場
太合麥田旗下樂隊「麥田守望者」成軍十年的第三張原創專輯《我們的世界》正式上市,身為設計師的主唱蕭瑋親自為這張專輯設計的封面及內頁。本月中旬他還作為樂隊代表與綠色和平組織一道深入巴布亞紐幾內亞「天堂雨林」為保護這塊「地球上最像天堂的地方」出任志願者。
除此之外,麥田守望者樂隊此次還選擇了國內首次啟用的「MMV」形式拍攝其新專輯《我們的世界》音樂錄影帶。
此次獨創概念的「MMV」分別節選了麥田守望者樂隊新專輯的十首歌曲中的精華部分,利用劇情的串聯與場景的切換將其結合為一支完整的音樂錄影帶,也就是說,在此支「MMV」中,觀眾聽到的將不是專輯中的一首歌曲,而是十首歌曲。在拍攝過程中為求最為細膩完美的視覺效果,導演王岳倫請來內地頂級的制景高手在棚內搭建了五個堪與電影場景媲美的內景,除樂隊成員蕭瑋、劉樂、大樂、蘇陽均悉數出現並扮演角色外,包括音樂總監張亞東、副總經理張璐在內的眾多太麥員工也將在這支音樂錄影帶中大膽挑戰「演技」。而因個別劇情內出現了「床戲」的鏡頭,太合麥田也決定將剪輯兩個不同版本的「MMV」以符合相應渠道的播放標准。
近年來內地搖滾唱片精品寥寥,而高質量的搖滾樂MV就更為難覓,此次麥田守望者《我們的世界》MMV從創意水準到拍攝質量都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伍』 李治廷幾歲時開始演戲



很多人都說「在愛情里沒有真正的贏家」,在天王巨星的感情生活里這句話同樣適用。黎明和樂基兒的婚姻中,樂基兒曾處過下風,為了黎明黯然憔悴。但時至今日,黎明為滿足妻子不惜錢財,出資讓老婆開餐廳又送豪宅送遊艇,不惜花費半億但也難博樂基兒回頭。而這幾年,銀幕上黎明的身影見少,其他場合也少出現。似乎天王為了守住家庭,開始轉戰幕後。但不管黎明做出多大的努力,都難以維持這段婚姻。最近,頻頻傳出黎明和樂基兒已經離婚的消息。有媒體報道,黎明和樂基兒2005年開始交往,2008年在美國秘密結婚。兩人相處7年,最終難逃「七年之癢」。但不管兩人是否已經分道揚鑣,我們只想回憶黎明多年來疼愛妻子的點滴。對老婆,天王一往情深這么多年來,黎明身邊有不少美女,但是他只對樂基兒一往情深。也許是為了照顧家庭,黎明很多年前就把工作重心轉到幕後,自己開了一家娛樂公司,旗下有李治廷、衛蘭等藝人,自己也投資拍電影。雖然對待員工,做事談生意,黎明都是一副嚴肅做派,但對老婆,黎明是有求必應。樂基兒一句想創業,黎明就馬上砸錢幫她聯名開公司。樂基兒一時想開畫廊,一時又想開花店。但黎明在和她身邊的朋友聊天才得知,樂基兒已經和人一起開了餐廳,投資上千萬。目前樂基兒還請老公辭去聯名公司董事長,讓她獨立經營。不少人都猜測,這是他們離婚之前分割家產的准備。為了照顧家庭,退居幕後自從和樂基兒在一起,黎明就更加專心地經營自己的娛樂公司,如果不是非常特別的角色,他都不會接。即使接了,也無法專心演戲。2007年,在北京拍攝《梅蘭芳》的黎明收到衛蘭當時籌備的新專輯《Serving You》的錄音,還得仔細琢磨問題。轉作幕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不用像演員那樣拍個戲就要離家很多天,黎明願意花更多時間享受愛情。婚姻亮紅燈,疑有第三者台灣媒體報道,兩人婚姻亮起紅燈,是因為樂基兒有第三者。據香港周刊《東方新地》報道,樂基兒曾數次背著黎明行為不軌。2009年4月,她趁黎明在上海拍戲,在布吉與胡須男激吻。5個月後又被拍到在夜店與男D J擁抱。黎明友人規勸其趕緊調查清楚,做個了斷。近日,樂基兒返港後也避談婚姻狀況,只表示黎明已經辭去了聯名公司的董事長一職。對於感情是否有變,她只說:「遲點大家會看得到。」砸錢挽救,都已於事無補據《東方新地》指出,去年傳出夫妻濃情轉淡後,黎明一直努力想挽回。今年初,買下價值4000萬的豪宅給樂基兒家人,樂基兒生日時,更送上賓利車與價值1300萬高級遊艇。但如今看來,這些都徒勞無功。香港同行:

如今很難拍到兩人一起的照片樂基兒有沒有第三者的事情,無從考究,不過記者昨天從香港同行處獲悉,黎明和樂基兒確實已經走到了婚姻的盡頭,「具體離婚手續辦沒辦我們還不太清楚,但這兩人已經形同陌路。」香港同行透露,黎明的好友們都懷疑樂基兒有外遇,但也並無證據。黎明自己則只相信眼前所見。他還告訴記者,以前經常能拍到黎明和樂基兒一起約會的甜蜜照片,樂基兒總是小鳥依人地站在黎明的身邊。而從去年開始,就很難拍到兩人甜蜜約會的照片了,「基本上總是他們兩個單獨行動的,黎明平時除了會見友人,甚少露面,倒是樂基兒,經常拍到逛街購物,出國旅行。」

『陸』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柒』 揩油門的事件經過

2011年11月17日至19日三天,身在內地橫店拍攝電影《笑功震武林》的19歲香港嫩模陳嘉桓(Rose)在洪天明的召集下與同樣身在橫店不同劇組的「香港幫」藝人消遣聯誼。19日,陳嘉桓與洪天明、陳浩民、馬德鍾、孟瑤等一眾藝人於當晚8點先去火鍋城吃飯,10點再去KTV消遣,零晨1點陳嘉桓趕走自己的女助理跟隨洪天明、陳浩民、馬德鍾及幾位內地演員和工作人員去燒烤店宵夜,而孟瑤及其他女藝人則選擇返回酒店休息沒有跟隨。
在燒烤店,陳嘉桓選擇坐在了馬德鍾的身邊,除了拿取食物和馬德鍾自行離座,她都沒離開過馬德鍾的身邊。而陳浩民則一開始是坐在對面的,不知是何緣故陳浩民幾次走到陳嘉桓的身邊對其行為不軌,之後馬德鍾也與其有親密接觸。而更奇怪的是身邊的其他人都見怪不怪。
2011年11月20日,記者采訪馬德鍾、陳浩民和洪天明,馬德鍾稱當時他和陳嘉桓是在商量怎麼整蠱陳浩民吃羊鞭,可能中間有誤會並否認非禮;陳浩民表現得很錯愕說:「晚上去宵夜,現場有老闆、助理在,眾目睽睽下我做得出什麼事情呢?喝了一點酒,但我清醒,媒體不要瞎寫嚇到我老婆。」而洪天明則稱他當時醉倒了不清楚發生了什麼。《東方新地》記者將偷拍的一組照片拿給陳嘉桓的師傅冼國林看,冼國林認為是陳浩民和馬德鍾在非禮陳嘉桓事態嚴重,並打算報警。
2011年11月21日,陳浩民在微博認錯,聲稱自己太好客,因為行為誇張令別人不悅及家人不安,今後會帶眼識人。而陳浩民的經紀人則毫不客氣的直指陳浩民人紅是非多,有人想借他上位。隨後馬德鍾也在微博上承認陳浩民確有行為不當,自己也沒有及時制止,但當晚已給對方道歉也得到了諒解。而《東方新地》在同日也刊登了陳嘉桓被非禮事件,並用極其主觀的言詞攻擊陳浩民及馬德鍾。陳嘉桓當晚回港並宣布次日召開記者會,之後會去警署報警。
2011年11月22日下午,陳嘉桓刻意素顏召開記者會,更拋出「我沒想過印象中兩位前輩……沒想到突然變成另一個人」的言論,引起一片嘩然,但當被記者問及為何被「非禮」後卻依然接受馬德鍾幫助穿上外套而沒有拒絕呢?照片上看到的並不像她所描述的那樣,陳嘉桓則啞口無言。之後便在其經紀人的陪同下去警署報警。對於陳浩民及馬德鍾在微博的言論冼國林則稱不認識陳浩民但覺得他無恥,甚至還拋出陳嘉桓在香港紅過陳浩民不需要借他炒作的言論。冼國林稱認識馬德鍾也承認他有向自己道歉,但不承認接受他的道歉和諒解。

2011年11月23日,馬德鍾發表個人聲明,否認非禮陳嘉桓。聲明中指出《東方新地》惡意誹謗,陳嘉桓於前一日在記者會上「我沒想過印象中兩位前輩……沒想到突然變成另一個人」的言論失實。並保留被誹謗的追究權力。當天下午,陳浩民在其妻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公開向陳嘉桓道歉,但被記者諷刺沒誠意。
2011年11月26日,冼國林及樂易玲召開記者會,澄清馬德鍾沒有非禮行為。但依然不放過陳浩民,認為他道歉不誠懇。
2011年11月28日,《東方新地》放出所有照片,共計120張,照片中馬德鍾確實不存在非禮行為,但確實與陳嘉恆行為親密。陳浩民數度離座與陳嘉桓行為不檢。陳嘉桓不像之前她自己所描述的清純,大部分照片她都笑的很開心。

『捌』 急需麥田守望者的所有角色的名字~,中文名+英文名,最好有簡介,沒有也行~~!!!

樂團:
樂隊成員:主唱:肖瑋 吉他:劉樂 貝斯:大樂 鼓手:蘇陽 樂隊最早組建於1992年,樂隊成員均為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樂隊已初步形成。 樂隊以成員共同喜歡的美國作家賽林格的同名暢銷小說《Catcher in the Rye》取名為:「麥田守望者」。
編輯本段年鑒:
1994年聖誕節,樂隊在北京「軒豪夜總會」舞台上首次公開亮相,從此宣告了他們演藝生涯的開始。 1996年,「麥田守望者」樂隊正式簽約紅星生產社。 1998年5月8日,麥田守望者樂隊赴香港參加「Levis Body Language Battle of the Band」演唱會,此次演出是由「Levis」贊助的純樂隊性質的演出。同台獻藝的有香港的「ZEN」、Joey Tang及樂隊、NT、Screw及台灣的「張震岳及樂隊」、「陳奕迅及樂隊」等。作為大陸流行音樂「新希望」的代表,「麥田守望者」不負眾望,現場觀眾反映十分熱烈,演出獲得圓滿成功。之後,「麥田」還接受了《星島日報》、《電影雙周》、《東方新地》、《Best Bug》、《東Touch》、《壹本便利》、《明報周刊》等媒體的采訪,並接受了香港有線電視的現場直播訪問。 1998年6月,樂隊推出首張專輯《麥田守望者》,製作人為張亞東,由紅星生產社出品,北京京文音像公司發行。 作為專輯第一主打歌《綠野仙蹤》連續登上「北京音樂台」《中國歌曲排行榜》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歌曲榜」冠軍寶座,並在全國各地電台排行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998年8月,樂取再次赴香港為其首張專輯《麥田守望者》做宣傳,同期參加CRII(香港商業2台)舉辦的「組Band狂熱」演出,他們以嘉賓身份演唱30分鍾,觀眾反映非常熱烈,「麥田守望者」成為此次活動的焦點人物。同期參加「太陽計劃」及「叱吒903」兩場演出,同樣取得巨大成功。演出之後接受了香港電台、《電影雙周》、《號外周刊》、《Yes周刊》、香港有線電視、《TVB周刊》等香港媒體的專訪。 1998年8月29日,樂隊參加由《音樂生活報》組織的為災區賑災義演活動。同台演出的還有崔健、Again、臧天朔等國內知名樂隊。 1998年底,《綠野仙蹤》的MV被選送中央電視台參加第五屆中國音樂電視大賽。 1998年12月第三次赴港,參加紅堪體育館「滔滔兩岸搖」搖滾演唱會。 1999年2月,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評選「最受歡迎樂隊獎"。 1999年9月,應邀參加青島啤酒節開幕式演出。 1999年9月,在京參加由北京音樂台、香港[V]音樂台等單位聯合舉辦的「[V]紅星2000新音樂發表會」。 1999年9月,開始進棚錄制第二張專輯,這張專輯仍由張亞東擔任製作人。 1999年10月,開始錄制新專輯,暫定名為《Save as......》. 1999年11月24日,再次赴港應邀參加香港商業2台舉辦的「拉闊音樂演唱會」,與張亞東共同出任嘉賓。 2000年1月,第二張專輯《Save as》出版發行。 2000年3月24日,紅星生產社與北京泛音(FINE)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麥田守望者 SAVE AS音樂中國」新片發布專場演出,受到同學們空前熱烈的歡迎。同時「麥田守望者歌友網」也於當天正式成立。 2000年3月26日,「麥田守望者」赴港為其新專輯《SAVE AS》做海外宣傳及現場演出。 2000年4月6日,「麥田守望者」赴義大利參加名為「BIG Torino 2000-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Young Creativity」的文化交流活動。 2000年5月-6月,「麥田守望者」出任Channel[V]音樂台發起的「[V]人類、新思維」行動的「行動大使」,分別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廣播學院和北京工業大學的校園音樂會。 2000年8月18,「麥田守望者」樂隊參加北京音樂台2000年第一季度季選頒獎活動,主打曲《電子祝福》榮獲季選「十大金曲」獎。 2000年8月26日,《電子祝福》榮獲「雪碧我的選擇-----中國原創音樂流行榜」季選獎,並應邀參加於8月26日在上海大舞台舉行的季選頒獎典禮。 2006年6月。沉澱六年再度啟航 張亞東攜超級班底助陣 十首精彩傑作絕無冷場 太合麥田旗下樂隊「麥田守望者」成軍十年的第三張原創專輯《我們的世界》正式上市,身為設計師的主唱蕭瑋親自為這張專輯設計的封面及內頁。本月中旬他還作為樂隊代表與綠色和平組織一道深入巴布亞紐幾內亞「天堂雨林」為保護這塊「地球上最像天堂的地方」出任志願者。 除此之外,麥田守望者樂隊此次還選擇了國內首次啟用的「MMV」形式拍攝其新專輯《我們的世界》音樂錄影帶。 此次獨創概念的「MMV」分別節選了麥田守望者樂隊新專輯的十首歌曲中的精華部分,利用劇情的串聯與場景的切換將其結合為一支完整的音樂錄影帶,也就是說,在此支「MMV」中,觀眾聽到的將不是專輯中的一首歌曲,而是十首歌曲。在拍攝過程中為求最為細膩完美的視覺效果,導演王岳倫請來內地頂級的制景高手在棚內搭建了五個堪與電影場景媲美的內景,除樂隊成員蕭瑋、劉樂、大樂、蘇陽均悉數出現並扮演角色外,包括音樂總監張亞東、副總經理張璐在內的眾多太麥員工也將在這支音樂錄影帶中大膽挑戰「演技」。而因個別劇情內出現了「床戲」的鏡頭,太合麥田也決定將剪輯兩個不同版本的「MMV」以符合相應渠道的播放標准。 近年來內地搖滾唱片精品寥寥,而高質量的搖滾樂MV就更為難覓,此次麥田守望者《我們的世界》MMV從創意水準到拍攝質量都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玖』 東方新地雜志訂閱,有沒有快遞配送的

雜志雲就是用快遞配送的,還有訂2年送1年,不錯

閱讀全文

與東方新地電影免費清晰播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踩過界免費 瀏覽:550
電影穿梭好看的小說 瀏覽:373
訂電影票用什麼軟體 瀏覽:395
中字好看的電影網 瀏覽:763
霸王別姬一樣好看的中國電影 瀏覽:3
70歲老人喜歡看什麼粵語電影 瀏覽:978
招生銀行購買的電影票如何退款 瀏覽:132
關於電影的ppt該怎麼做 瀏覽:739
一個電影院要投資多少錢 瀏覽:698
做電影剪輯用什麼軟體 瀏覽:332
電影為什麼起名二十二 瀏覽:338
講男孩的電影叫什麼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604
電影性的研究講了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240
手機看電影怎麼變成橫屏 瀏覽:496
古代皇子喝奶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448
中國有哪些偉大的電影 瀏覽:236
壞男人怎麼練成的電影 瀏覽:751
好看的關於疫情的電影 瀏覽:81
美國講狼人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18
看過去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