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德国电影《浪潮》的赏析...1400字以上
最近也在教学生写影评
刚看完 现实感很强的片子
给你些建议吧,可以做提纲
从赏析角度来说 注意影片的日记式结构和欧美导演一贯开头叙事手法,还有Jürgen Vogel的表演 可以简单着墨下 但影片更多的精彩在内容上
在影片内容挖掘上:
从我们实际生活的空虚感和无助感说起
从人的渴望认同感和归属感入手..注意联系历史上的纳粹兴起,邪教,传销等事实事件屡屡得手的手段 能结合历史客观提到集权化的利弊更好(纳粹的兴起带来疯狂的同时也客观上解决了德国当时失业,经济危机,社会福利三大问题,并使国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强)
讨论不利面和有利面
肯定文格尔先生教学上的创新上进和孩子们的单纯直率 明确最后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人群并不容易控制,还有人心不可预料
再说说自身和社会的对待这种问题应有的责任和态度
不介意的话 参考着这么写很容易凑到字数 内容也不浅了
完全照搬网上别人的文章长远来说对你没好处
希望对你有益~
❷ 评析电影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入手
没有统一标准,就像一部电影上映后在一些影评人的眼里很好,而在另一些的影评人的眼里很垃圾,就像今年的《伊莎贝拉》,有一些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聊乱伦不知所云,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是近年来港产难得的精品制作,甚至于说彭浩翔是香港电影的救世主。
而另一种情况更让人感到疑惑,比如《银翼杀手》,电影出来时绝大多数影评人认为这是烂片一部,而十余年后,这部电影稀里糊涂成了科幻电影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这时,当初很多抨击该片的人开始向这部电影道歉。再比如,《肖申克救赎》,电影上映时遭到冷落,可后来却在影碟租赁市场取得瞩目的成绩,之后才被影迷奉为经典。
而最基本的电影评析是建立在你大量的看电影和大量的接受各个方面的知识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具备比较深刻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媒体或票房遮蔽双眼。
如果从纯技术角度(我不是很清楚技术角度的意思),电影是看摄影,画面,配乐等等。这些比较专业,评奖的时候都有专门人士。而一般的非专业人士就是靠日积月累的看电影了。
而综合的看一部电影,以上的技术层面都是次要的。
第一,剧本,剧本是电影最基本的方面,一个好的剧本会让电影还没拍就获得成功的一大半,剧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俗套,至少要在一些方面作出创新,这里举一个例子《珍珠港》,这部电影为什么被影评人骂得狗血喷头,原因就是故事俗套毫无新意,电影讲的是一场很严肃的历史事件,然而它只是说了一个俗的不能再俗的的三角恋,而包装的是这个让所有美国人心痛的历史,更别说表现出任何值得思索的内容,再加上对日本的美化,影评人能放过你吗?
第二,导演对故事节奏的把握,导演的重要性在电影中表现的最重要方面就是这点,一个好剧本,如果导演再拍的时候首尾不顾,节奏失控,该说的没说清楚,不该说的讲了一大堆,那这部电影就毁了。比如斯皮尔伯格处女作Sugarland Express,一个平白无奇的的故事在导演流畅的剪接中显得惊心动魄。还有希区柯克,这个备受新浪潮推崇的悬疑大师,他对电影的掌控是非常强的,故事永远在他希望的的发展轨迹上前进从不出轨半步。
第三,表演,这一点我不说了,麦当娜(N格金酸酶外加世纪最差女主角)毁掉了多少部电影,一个蹩脚演员可以把导演气死。
这三个是基本的,如果一部电影做到这三点,在技术(也就是摄影化妆等等)上过得去的话,那就是精品。
所谓烂片70%是第一个原因,也就是剧本问题,这也是目前困扰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剩下来30%是导演和演员造成的。
第四,电影的深度,如果电影可以做到让人主动的去思考,去思索一些关于生命,关于人生,或者就是亲情家庭等等内容,那么这部电影就很好了。
第五,优良的摄影,配乐等。
做到以上五点,那么这部电影放到哪里都是竞争最高奖项的有力竞争者。
第六,在某一个方面开创先河并影响后代,那么这就是传说中的经典了。为什么说《公民凯恩》是经典,就是在那个年代这部电影在故事的叙述方式方面做到了前不见古人的水准,后来的人大量学习,相信对那个年代电影熟悉的影迷能感觉到。还有《闪灵》,有些人说它不恐怖,的确,几个人在家吃着爆米花看的确不会感到恐怖,但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就是创造出全新的恐怖电影拍摄理念,比如封闭的空间,电影中巨大的与外世隔绝的大房子就是,后来大量恐怖电影学它把故事放在一个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地方,常看恐怖片的人会明白我说的,还有就是气氛的营造和摄影手法的创新。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感人,比如细腻,比如风景如画等等。
但最关键的是你要看电影,看多了自然就通晓了。
❸ 电影作品的场景分析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影视场景大体可划分为:内景、外景、实景、场地外景、特技合成景、电脑模拟景。
(1)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影视中场景的意义在于: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我们常说,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光线的运用;实景利于影片空间表达。简单的说就是: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
3、场景制约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达更有环境依据,内景优化了摄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于人物出戏。
4、场景关系到影片的影调构成,不同的场景可构成不同的影调效果。
(3)浪潮电影分析从哪个方面分析好扩展阅读:
分析一部电影:
一、主题
主题的两方面层次:
①影片内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内容。
②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试听形象表达的理解,我们感悟到的内容。
二、结构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1、电影的剧作结构、电影的叙事结构、故事的结局基于以下四种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预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预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预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的表现在剧作中的合情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结构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人物的表现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现——影视中非常重视其服装、发型、化妆的处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叙事还要有鲜明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影视中往往充分利用镜头的景别,着重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情的描写。
3、人物形体表现——人物的形体处理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现——影视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义,有的人物在画面中是居中处理,有的居边处理,有的卡头卡脚处理。
❹ 分析德国电影《浪潮》悲剧发生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弱势的,而集体的力量却大大超过个人力量相加之和,所以当一个人长期遵从于集体的规则并处于集体带来的各种"保护"(即各种利益)之中,个人便会认为集体的利益便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集体做出的决定便会超越道德与法律,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个人也会认为集体会化解这个问题,而当这个集体出现一个强势的领导者,在消灭了其他不同意见者之后,形成个人崇拜,然后形成独裁主义。
这个过程形容起来就是:成立集体组织,建立集体目标与规则,灌输价值目标,将不赞同组织规则者隔离并剔除出组织,形成个人(目标)崇拜。 这点在各种传销组织,邪教组织上都有应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法西斯主义被消灭60年之后,特别是在德国这个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地方,经过60年几代人的教育反省,为什么还会出现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轻易的进入那种狂热状态?
❺ 分析电影浪潮!
我想是我误解楼主了 其实楼主想说的是德国电影《浪潮》
我想这部电影是从西方社会的价值角度去评判“独裁政治”这个命题。在西方人看来,独裁政治有几个特点:集体主义、极权主义、专制主义。西方学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国纳粹主义、苏维埃共产主义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即人人必须遵从的官方意识形态、唯一的群众性政党、由政党或秘密警察执行的恐怖统治、对大众传媒的垄断、现代的人身与心理的控制技术、中央组织与控制整个经济。这些特点致使民众盲目崇拜,盲目追随统治者,消除异己。
我个人认为集体主义并等同于积极向上,反而是消除人与人之间差异,使民众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文革”就是一个很好例证。“法西斯”当年也是利用这点控制了德国的民众,造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灾难。
之所以符合学生的观点,我想是因为这些学生心灵上缺乏依靠,尤其是最后自杀的那个男孩儿 经常受欺负 家庭不美满 而“浪潮”恰恰迎合了他的需求。我觉的片子的主旨大意基本是符合现实的,而且这个片子是根据美国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
❻ 比较法国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与“左岸派”的区别,最好举例分析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8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如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如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❼ 评价一部电影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主 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❽ 急求电影《浪潮》影片分析一篇,1500字左右,悬赏20分
浪潮,德国片,杂志《看电影》第395期对它有深度解析,推荐
❾ 电影《浪潮》影片中哪些段落表现了思想和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
团结铸造力量
纪律铸造力量
行动铸造力量
❿ 从心理角度分析电影《浪潮》
"归属感源于脆弱,人类渴求同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