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民间小调电影网是哪个省办的节目

民间小调电影网是哪个省办的节目

发布时间:2021-06-09 00:56:05

『壹』 摊戏节目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什么

地摊系节目的两大类,一类是技巧杂技性,另一类是喜剧性和互动性

『贰』 安微民间小调的所获荣誉

薄战士获得“十大江淮戏曲民星”殊荣
2009年11月10日,在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侯露推荐下,参加《相约花戏楼》栏目比赛,12月9日至11日,北方戏民间十佳演员、黄梅戏民间十佳演员、庐剧民间十佳演员汇集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讲述他们如戏人生故事,展开同台竞技,最后决出“江淮十大戏曲民星”并举行颁奖活动。经过激烈角逐,薄战士获得“十大江淮戏曲民星”殊荣。他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人生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和评委,阵阵掌声不停地响起……薄战士激动地表示,参加农民戏剧节活动的这些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他将把更多更好的戏奉献给父老乡亲。在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员马也当时称赞薄战士,是农民艺术家里面的全能演员。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俊杰得知他的事迹后,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宣传部曾多次到薄战士家给予慰问,称赞他对界首曲艺和宣传工作所做的贡献,关心他的健康,并勉励他多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为界首文艺事业出力流汗、增砖添瓦。
2008年11月20日,张俊杰部长又安排市文化活动中心张宏友导演推荐薄战士参加了宿州举办的“安徽省首届农民戏剧节”,薄战士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败家子》,荣获本届“十佳”农民戏剧节新星称号,同时“薄战士艺术团”在安徽省农民戏剧节评选中获得优秀演出奖。
在薄战士不断地努力下,他已是安徽省戏曲家协会会员,界首市优秀法制宣传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的农民艺术家,皖西北“民间小调”艺术团团长。2008年全市文化活动中,薄战士被评为文化活动先进个人,同年被市戏剧家协会特聘为市戏协副主席。2009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2007年至2009年先后在《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安徽商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安徽电视台庆祝建国60周年安徽公共栏目纷纷报道。2009年9月17、18日中央电视台7套“聚焦三农”节目做了人物专访。
薄战士的演出和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逐步成为界首市一张亮丽的名片。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建在2010年3月全市组织统战工作大会上对授予“界首市优秀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称号的薄战士进行了高度评价和热情赞誉。会后,市委书记刘玉建,市长李磊等有关部门领导亲切接见了薄战士。刘玉建书记和蔼可亲的问薄战士眼前有什么困难?在家和在外演出有什么困难?我们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大力支持。并高度赞扬薄战士为界首争了光添了彩,为界首文艺界树立了榜样,可喜可敬可赞。愿薄战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立新功!薄战士深深地感觉到市委、市政府给他的温暖,决心更加努力向更高的艺术领域攀登,来回报各级领导对他的关心和厚爱,对得起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也对得起地方党委政府。

『叁』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黄梅戏”最初起源于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区,后来在安徽省发扬光大,成为安徽境内的大剧种,通过严凤英的影响,黄梅戏逐渐发展到全国,大概在60-70年代又回到了湖北,所以黄梅戏为湖北和安徽两省的地方戏。

黄梅戏和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

(3)民间小调电影网是哪个省办的节目扩展阅读: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

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

2006年,黄梅戏被批准为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周洪年、黄新德、赵媛媛、韩再芬。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安庆师范大学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肆』 民间小调刘晓燕是谁有没有上过访谈节目

安微民间小调很有名,唱的最好的是刘小燕,她没有上过访谈节目。

『伍』 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称由来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
德州市吕剧团
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三、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四、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五、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于是定名为吕戏(吕剧)。编辑本段传统剧目分类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吕剧、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25个分团编辑本段源流沿革
[1]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早在
北京市吕剧团
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陆』 民间小调刘晓燕简历

刘晓燕简历

刘晓燕,1966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豫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85年毕业于河南平顶山市戏曲学校,曾任平顶山市豫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平顶山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平顶山市青联委员。

平顶山市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平顶山市第三届十大女杰。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戏曲专业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主攻花旦、青衣。

演艺经历

先后主演了十多部大型古装戏和现代戏,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博采众长,兼容求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表演神情兼备、唱腔穿石袭石、以情唱声、以声绘情、寓情于声的独特风格。



(6)民间小调电影网是哪个省办的节目扩展阅读:

主要作品

1992年荣获全国卡拉OK大赛一等奖,1994年主演《岸上的妹妹》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二等奖,1996年荣获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由文化部颁发的表演奖,1999年荣获河南省首届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表演一等奖。

1999年在中国电影总公司拍摄的戏曲电影《同根异果》中饰演女一号孙淑云,VCD碟盘在全国发行。还在《曹操》《生儿子大奖赛》《透亮的人生》等电视连续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受到戏曲和影视界的关注。

2003年参加北京·长安河南戏曲节展演,受到首都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年荣获河南省黄河戏剧“表演奖”和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阅读全文

与民间小调电影网是哪个省办的节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飘花电影如何下载软件有毒吗 浏览:487
李采潭一共有多少电影 浏览:157
疯狂外星人免费观看电影免费看 浏览:329
金蚕降电影好看站 浏览:42
李钟硕主演电影vip免费观看 浏览:159
电脑电影网站免费网址 浏览:288
为什么看电影总会睡觉 浏览:763
电影院新开业有哪些新电影 浏览:630
如何看暴风影音上的vip电影 浏览:638
成龙演的的电影有哪些电影 浏览:391
电影电视节目为什么要剪辑 浏览:560
2小时电影多少内存 浏览:599
免费着心火电影 浏览:756
海王人设崩塌是什么电影 浏览:496
推荐好看又值得回味的电影 浏览:904
苹果自带的电影怎么不能 浏览:985
电影三生三世好不好看 浏览:608
三国演义的电影是什么 浏览:218
好看的家庭剧电影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870
电影加盟投资多少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