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真实题材是啥
电影《我不是药神》确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而改编的事件就是2015年轰动一时的“陆勇案”,或许正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才让电影能如此打动人吧。
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以为药店店主贩药敛财之后又良心发现的故事。在电影的发布会上徐峥在介绍自己觉得的时候说,其实自己饰演的就是一位小人物,但是却因为药而慢慢变成了一位在别人眼中拥有光环的英雄。并且徐峥表示说,这部作品和之前的电影都不太一样,这部电影是属于非常现实主义题材,这个电影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故事原型的,但是也加以了一些创作。
②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北京文化为什么参与出品这部电影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药油店贩子程勇为赚钱兜售印度抗癌药,从而走入病友群体,并迎来自身蜕变,并形成自己的坚持的故事。该片上映后大火,除了演技、原型噱头、精湛的拍摄手法、广泛的情感共鸣等,还在于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该片反映了抗癌药天价、普通人家用不起的现实境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关注,也倒逼了我国医保体制改革,倒逼更多急需使用的抗癌药纳入医保。事实上,就在《我不是药神》电影上映前后,医保局公布了新一批纳入医保的“天价抗癌药”,多种原先价格高昂的抗癌药物价格大幅下降。直到如今,仍有越来越多的“天价药”被不断列入医保范畴,用药成本正在逐日下降。
该片也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公众、政府对程序正义、执法程序等方面的思考,在人命和规则面前,究竟是应该优先保障人命,还是优先保障规则?在道德公义和法律冲突时,又该如何取舍?这是个数百年来广泛讨论与实践的问题,这部电影也能给立法者、司法者以及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更多的一些思考。
该片也将罹患癌症的个人、家庭这一群体首次推到了公众面前,这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较深远的影响。
而至于北京文化为何出品该电影?很显然北京文化是个影视娱乐传媒集团,其是否出品、投资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出于商业上其能否获得成功或能否为它带来更好的商誉以达成未来更好的商业效益的考虑。《我不是药神》改编自陆勇案,为真实故事改编,且原型在该部电影之前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舆论争论;且《我不是药神》为当前国内优秀作品相对较少又普遍较受欢迎的现实主义题材;加之癌症其实颇为普遍,故而容易触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可能大爆的元素,而如北京文化这般的大企业,自然有很成熟、专业的团队评估一个项目的商业价值,投资出品该片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也证明,这个投资是很成功的。
如有用请采纳。
③ 我不是药神(徐峥,王传君主演电影)什么时候上
我不是药神 (2018)
导演: 文牧野
编剧: 韩家女 / 钟伟 / 文牧野
主演: 徐峥 / 王传君 / 周一围 / 谭卓 / 章宇 / 杨新鸣 / 王佳佳 / 王砚辉 / 贾晨飞 / 龚蓓苾 / 宁浩 / 李乃文
类型: 剧情 /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7-05(中国大陆) / 2018-06-30(大规模点映)
片长: 117分钟
又名: 中国药神 / 印度药神 / 印度药商 / 生命之路 / Dying to Survive / Drug Dealer
IMDb链接: tt7362036
《我不是药神》说的是主人公程勇,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印度仿制抗癌药的中国区代理,通过买仿制药发家致富,最后正版药公司的诉求下,他退出了。可是后来发现,曾经在他这里买药的患者陷入了困境,因为缺药而死,心有愧疚的陈勇决定为患者铤而走险,再一次以成本价向患者出售正版上万元的仿制药,最终因为“走私假药”被捕。
⑤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原型是谁
陆勇
陆勇(Yong Lu),江苏无锡人,无锡市振生针织品有限公司的老板,慢粒白血病患者,电影《我不是药神》原型人物。
陆勇因给千余网友分享购买仿制"格列卫"的印度抗癌药渠道被称“抗癌药代购第一人”,后被检方起诉。
2004年6月,陆勇偶然了解到印度生产的仿制“格列卫”抗癌药,其后陆勇帮助患者购买此药,人数达数千人。
2014年7月21日,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为罪名,将陆勇公诉至沅江市法院。
2015年1月27日,沅江市检察院向法院请求撤回对陆勇的起诉,法院当天对“撤回起诉”做出准许裁定。
2015年1月29日下午,陆勇获释。
(5)我不是药神是哪个电影公司出品的扩展阅读
《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宁浩、徐峥共同监制的剧情片,徐峥、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主演。该片于2018年7月5日在中国上映。
印度神油店老板程勇日子过得窝囊,店里没生意,老父病危,手术费筹不齐。前妻跟有钱人怀上了孩子,还要把他儿子的抚养权给拿走。一日,店里来了一个白血病患者,求他从印度带回一批仿制的特效药,好让买不起天价正版药的患者保住一线生机。
百般不愿却走投无路的程勇,意外因此一夕翻身,平价特效药救人无数,让他被病患封为“药神”,但随着利益而来的,是一场让他的生活以及贫穷病患性命都陷入危机的多方拉锯战。
⑥ 我不是药神是哪个宣发公司做的
北京文化整体回款情况和其他投资方基本是一致的,3亿元出头,所有的投资方差不多就能回本了。
唐德影视子公司也参与公司出品发行。
⑦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火电影《我不是药神》,到底是谁
这段时间《我不是药神》的热度依旧很高,收获了高票房的同时还收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在电影拍摄之前,本身的事件就曾经是热点,当拍成电影之后,关注度自然会很高,今天我们就说说其他几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也非常值得一看。
1、《亲爱的》
电影由深圳农民工彭高峰寻子事件改编而来。讲的是一对离婚的夫妻,本来是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可是在某一天孩子外出玩耍的时候,被人贩子拐走。费劲三年周折,才把已经不记得亲生父母的儿子找到。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儿子找到后,爸爸即使出门扔个垃圾,也得把睡着的儿子背在身上。这样的画面出现了好几次,每一次既心酸又感动。泪点很多,通过艰辛的寻子路和底层人民的挣扎也让大众对外卖儿童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2、《踏血寻梅》
由2008年轰动香港的失足少女王嘉梅的命案改编。这个电影虽然犯罪过程和真实案件很相似,但是犯罪的真相差别很大。现实中的王嘉梅是在与嫖客发生关系后被罪恶的嫖客肢解分尸,而电影中是王嘉梅自己主动要求求死。导演又把现实升华了很多,赋予了王嘉梅因孤独、贫穷而衍生的对生的厌恶和对死的向往。而且电影中的王嘉梅是个信徒,不能自杀,所以那个嫖客杀她反而帮助了她,凶手和王嘉梅之间反而多了一层理解和同情。这部港产电影得奖众多,值得一看。
3、《刮痧》
这个真实案件在90年代轰动全美,家人为孩子刮痧却被美国警方和人权组织控告为虐待儿童,最终罪名成立,家庭破散。这部电影讲述了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电影中的结局是好的,误会解开了。但男主人公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在异国他乡由于文化差异而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很让人心酸和同情,其实无论再怎么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那种融入骨子里的中式思维还是无法改变的。
4、《湄公河行动》
⑧ 请问《我不是药神》出品公司是北京文化吗
18年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这可以说算得上是一部就算带着很高期望去看,它也不会让你失望的电影。出品公司之一是北京文化,口碑也是相当不错的。
⑨ 我不是药神,是国产电影的希望,更是业界的寂寞
《我不是药神》在豆瓣的评分破天荒地高达8.9分,这对于国产电影来说是很少见的。更难得的是《我不是药神》几乎获得了一致好评,让我们对国产电影刮目相看,也说明中国能够拍出好电影,也有能拍出好电影的人才,比如徐峥。
我不是药神不仅犀利地反应了我们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也道出了我们能够解决问题,集丰满剧情、喜剧效果及正能力于一体。当然,我不是药神也感动了很多人,程勇从开始为了钱而买药救人,到因为受到威胁而放弃走私印度的仿制抗癌药,自己开了纺织厂,成了成功人士。但是由于他不卖印度药了,很多人又买不起不良走私商人的印度药,相继离开人世。而吕受益这个病人的失去,刺痛了程勇的良心,于是他重新做起了帮助病人的“犯罪分子”,不仅把印度抗癌药低价出售,自己还要垫钱。可是毕竟是走私犯罪,他最后还是被抓判刑了。很多人都很矛盾,这样的好人,居然要受到法律制裁,难以接受。
其实,做公益的和慈善的还是很多的,但是像我不是药神里程勇这样做慈善的还真没见过,毕竟没有那个公益和慈善是犯罪的,所以说他是业界的寂寞。这毕竟是电影,这一点上情节略显夸张,这是目前这部影片的一个缺点。
我不是药神也充满了徐峥的影子,虽然他不是导演,但是这是他的风格。不追风,也不蹭热点,追求喜剧效果的同时传达社会正能量,还喜欢在印度这样的地方拍摄,譬如,之前的《泰囧》、《港囧》,总能找到一些画面的共同特点。我不是药神能够口碑票房双丰收,说明徐峥是个认真做电影的人,而不是像有些电影人一味追求票房,一部电影下来就是明星加炒作。徐峥的电影确实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