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鲁迅的阿q正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情节揭示了阿q什么性格
,对人坦诚相待,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鲁迅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古人亦有“今臣尽忠竭诚”之境界。真诚是一种不加掩饰的透明
B. 阿Q正传你印象最深的3个情景是什么
第一个场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里面
阿Q向吴妈示爱那句最经典“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第二个场景第五章生计问题里面的
和小D打架那场“记着罢,妈妈的……”阿Q回过头去说。
“妈妈的,记着罢……”小D也回过头来说。
第三场第九章大团圆
阿Q画圆的那场可以说这是全问的最精髓的地方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
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
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C. 《阿Q正传》片段分析
一、突出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
从最后三章看,时局是构成《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作者突出了时局对人物思想的影响Q平时有一种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而当举人老爷的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人心摇动,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他的思想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对革命党由深恶痛绝而转为“神往”,并要“投降革命党”。而当他公开宣布造反,未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他,这情景,“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得意地飘飘然起来,因而思想更加兴奋,喜不自胜,于是就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婚配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革命思想”。而当“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政权仍然被“原官”把持,也就是说,革命形势趋于低潮的时候,阿Q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他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阿Q思想的每一个变化无不深受时局变化的影响。作者正是在阿Q思想变化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要求“革命”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基本的性格特点。同样,小说中的反动人物也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革命风声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革命党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革命。时局趋于平稳时,他们一个个摇身一变,以革命者自居,“目空一切”,甚至挥动“哭丧棒”镇压革命。作者正是通过心态的变化刻画他们奸狡、阴险的性格特点的。
在社会生活中,时局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时局的变化对社会人群牵系最大最普遍。从时局的影响方面去描写心理活动,更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质;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心理的时代内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物心灵的胶片上留下了当时的人生世相、时代风云影象,从而使《阿Q正传》成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二、熔心理共性于心理个性之中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共性概括得越广泛,这种形象就越有代表性,揭示的社会问题就越有普遍性。个性是指这个人物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物的独有的性格特征。个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鲜明,越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共性和个性又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人物身上的。阿Q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实现的。熔心理共性于心理个性之中,可说是《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重要特色。从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是长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沉淀与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失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阿Q正传》发表以后,许多人以为是骂自己,可见其心理内涵包容了多么深广的内容。同时,阿Q向往革命,渴望改变艰难处境的强烈愿望,也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说是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的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心声。从个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动又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喜欢自夸也许是旧中国国民的共同弱点,但自夸的内容却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资本家以钱财傲视他人,官僚们以权势地位傲视他人,知识界也可以知识傲视他人,然而所有这一切于阿Q无缘,他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就只好拿“先前”来傲视他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就是阿Q的自夸,不可能是别人的。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许是许多人共有的心理,然而喜欢奉承自己的内容却有个性之别。阿Q对“真能做”的“颂扬”“很喜欢”。因为这与他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颂扬”,也就感到很对味甚至不辨是真心还是讥笑,而感到“很喜欢”。这种心态自然也就为阿Q所独有。偏执守旧是封闭落后国家国民的通病,而这种通病在阿Q身上却表现得极富于个性。一方面因进了几回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认为城里人“条凳”的叫法和用“葱丝”的做法是错误的、“可笑”的。然而阿Q怎么知道这恰是他自己的可笑之处呢?这与他长期生活在封闭式的未庄农村,对世间事孤陋寡闻有关,除了县城,他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所以以进城自负。又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未庄,习惯于未庄的生活方式,凡与这种生活方式稍有不同,他就认为是错的、“可笑”的,正是阿Q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偏激守旧的通病在他的身上有了独特的表现。改变艰难处境虽是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愿望,但阿Q又有不同于其他任何贫苦农民的独特的心理内涵。其他的贫苦农民也可能想象到自己参加革命党的情形,但不会是革命党走过土谷祠,前来招唤他,“于是一同去”,因为这于阿Q最便当。其他贫苦农民也会有政治上翻身的要求,但不一定把小D看做第一个该死的,因为小D曾夺了他的活路,与他有过“龙虎斗”的前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阿Q独有的心理特点。
熔共性于个性之中的心理描写特点,还体现在阿Q心理内涵中变化因素与不变因素相统一的过程中。阿Q身上最突出的莫过于“精神胜利法”,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又有所不同。当别人拿他头上的癞疮奚落他时,就报复以“你还不配”;当挨了打时,就有“儿子打老子”的想法;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他就想“告一状”,使他被“抓进县里去杀头”,从而在精神上获胜。但是,在这些变动着的心理内涵之中,从本质上看,又是由“精神胜利法”一线贯穿的,这又是不变的。阿Q对革命党的印象也是这样的,当革命高潮到来时,他的头脑里就出现了威武雄壮的“白盔白甲”,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他的脑海里就呈现出“白盔白甲的碎片”,这是变动的,但他向往革命以后,始终想到“白盔白甲”,直到抓进城里杀头,他还表明要“投”(革命党),这又是不变的。由此出发,鲁迅先生曾断言:“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变的要素更多的体现了人物的心理个性,不变的要素更多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共性。
熔共性于个性之中的心理描写特色最突出地表现在阿Q的思维方式上。当阿Q遭受屈辱或前途受阻,就产生逆反心理,设法报复对方,这也是人们常有的心态,也可看做是阿Q的心理共性。然而唯阿Q逆反得奇妙。他头上长了癞疮,讨厌别人拿它开玩笑,这种护短的心理或许人皆有之,但阿Q拿自己的癞疮作为嘲笑对方的材料(“你还不配……”),并进而觉得是一种光荣的标志(“仿佛在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这可不是一般人想得出来的。当有人揪住他的黄辫子要他自己说是人打畜生时,他就承认是“打虫”。屈服于强敌也许不是阿Q独有的,但他由此“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并进而由“第一个”联想到“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把自己与状元等同起来,从而蔑视对方,这可就是一种超常的思维方式了。他报复赵太爷,报复王胡,报复假洋鬼子都采用了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阿Q的心理过程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在遭受屈辱之后,千方百计把他认为最光荣或最权威的事物与自己挂上钩,从而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鲁迅先生称之为用“妙法克服怨敌”。不管这种思路是多么不合逻辑,多么荒唐,或者行不通,他还是死抱着这种思维方式不放。这样,他在现实中总是失败的,而在精神上却总是胜利者。这是一种在强压下被扭曲了的病态的思维方式。造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也许很多,最根本的还得从阿Q所处的社会地位方面去寻找。他长期生活在社会最低层,是一个极贫极弱者,社会强加给他的屈辱,他无力抗争,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就只好用自欺的方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封建文化对他的长期毒害,也是造成这种奇特思维方式的原因之一。他对秀才、举人、状元以及家族威风的崇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遵循,“样样合于圣经贤传”就透露了这方面的消息。鲁迅先生曾对阿Q“永远得意”下了一个评语:“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再看阿Q把癞疮看成是高尚、光荣的标志,与封建遗老们把封建文化的糟粕看成“国粹”,其思维形式是何其相似乃尔!从思维方式上表现人物性格比从心理活动上去表现更为重要。因为:其一,思维方式的形成比心理活动的形成需要更长久的历史沉淀,而且是心理活动开展的方式和导引,从而也就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揭露社会的病根。其二,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如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其所以成为狂人,就因为他具有狂人式的思维方式一样,阿Q其所以成为阿Q,也主要是因为他具有阿Q式的思维方式。阿Q能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鲁迅先生致力于从思维方式上表现人物性格的成功。我以为这是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上的高明之处,也是超过其他作家的伟大之处。
三、描写心理活动的技法丰富多采
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构成《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这里我想从丰富多采的技法中举出几例略加说明,作为认识这一艺术特色之一斑。
1、通过绘制心理图画,传达心理信息。作者在表现阿Q的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动时,运用了绘画的方法,描写出来的心理活动给人以浓烈的图画感。最能体现阿Q“革命”要求的是阿Q宣布“造反”的当天晚上在土谷祠里迸跳出来的一系列思想。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一幅形象鲜明的图画。根据画面内容,我们可以依次把它们称为:革命党威武的行军图,阿Q在政治上的翻身图,阿Q在经济上的翻身图,第四段是关于阿Q选择配偶的,不妨称之为“选美图”。这些画面传达出重要的心理信息,是我们认识阿Q思想性格的主要依据。他把革命党想象得很威武,并且亲切地招唤他参加,这反映了他参加革命党的热切愿望,但他把革命党想象成“白盔白甲”,手拿“钢鞭”、“钩镰枪”,这又反映出他对革命党的无知,表现了封建文化对他的很深的影响。他想象自己参加革命党后在政治上翻身的痛快劲儿,那种威风凛凛的神气,反映了他受压迫之深重,翻身愿望之强烈,但他要把自己凌驾于一切人之上,不分敌友的乱杀一气,说明他只不过把政治上的翻身看成是泄私怨而已。他对改变长期拮据的经济状况也有强烈的要求,但从画面上传达出的心理信息看,他只不过是把经济上的翻身看成是自己便于拿东西,并要奴役同自己一样长期被奴役的小D,实际上他不过是把革命看成是谋一己之私利罢了。革命成功了,要有比较理想的配偶,这也无可厚非,但他的挑选却浸透了封建的道德观念和封建审美意识。我们说他始终不觉悟,主要是指他对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具有强烈的革命愿望而又始终不觉悟是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这是对心理画面传达的心理信息作了分析、抽象之后而得出的结论。也正是这一矛盾的思想性格决定了阿Q悲剧的结局。心理活动的画面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使人物形象更显得栩栩如生。当然,心理信息可以不借助画面得以传达,但小说毕竟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形象化的心理描写比直露的说教总要好些。绘制心理活动的图画,传达人物的心理信息,也许不是鲁迅先生的专利,比如,莫泊桑在《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就很富画面感。但两者的方法又有不同之处。玛蒂尔德的心理图画是作者从旁代为描绘出来的。阿Q的心理图画是作者让人物通过想象幻化出来的,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画面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运用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多地体现了民族的风格,从而形成了阿Q心理描写的又一特色。
2、通过推动人物触发联想,丰富和深化心理内含。在阿Q被押赴刑场游街示众之际,有一段关于他的极精采的心理描写: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人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这段心理活动由相似联想构成。作者在这里是通过联想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更深入更彻底地透视了人生世相,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昭示了愚昧、麻木的严重危害性:不仅帮助封建势力吃掉了阿Q的肉体,而且吃掉了阿Q的灵魂。这就是中国革命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还可以据此窥见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药》和本篇中所表现的一个共同的思想:要使中国有希望,必须揭露、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疗救国民的灵魂。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带来了心理内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3、运用切合情景的语言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当阿Q高兴地想开去时,就用“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引出。当他去“结识”假洋鬼子受挫时,发出愁思,就用“于是心里涌起了忧愁”引出。当他被押赴刑场,就用“他的思想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引出。这些提起式的语言,富于变化,新颖、别致,切合情景。它们或烘托心情,或点染心境,是心理描写的辅助笔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其形象性、生动性是那些满篇“你想”、“我想”、“他想”的失血语言无法比拟的。
D. 阿q正传的精彩段落与简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注:《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年12月4日《晨报副刊》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就是为了切合这一栏的题旨。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所以越写越认真起来,第二章起便移载“新文艺”栏。至1922年2月12日登毕),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阿Q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注:《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E. 选一个阿q正传里面的片段来写一篇短文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阿Q是一个农村的流浪者,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别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在意.在人们的侮辱、打骂中的他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闲.
虽然阿Q到处受到压迫、排挤、侮辱,但是他总是“乐观”.在受到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正视事实,而是愚昧地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为自己奴隶地位和底下、屈辱处境辩护,用我看似可笑的瞒和编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他非常贫穷,还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他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贱,麻木轻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传》我感到了一种愤慨,但是却无从得知那感觉的来源,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身处的环境,对于鲁迅的这中篇小说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过我仍从中理解到一些东西,并从父母那儿得到了一些证实.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过自己打自己来排解,转而还很得意.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轻自贱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来辩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刚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F. 阿q正传精彩片段和评论
1)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里喝了雪水。(比喻)
2)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胜任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比喻+讽刺)
3)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讽刺)
4)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夸张+讽刺)
5)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的大使体统的事呵!(讽刺)
G.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
阿Q虽然没有老婆,但是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阿Q的后代子孙满堂,繁荣昌盛的很。
H. 阿Q正传精彩段落
优胜纪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
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
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
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
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
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
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
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
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
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
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⒆不也是“第一个”
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恋爱的悲剧
这一天,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了一天米,吃过晚饭,便坐在厨房里吸旱烟。倘在别家,吃过晚饭
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赵府上晚饭早,虽说定例不准掌灯,一吃完便睡觉,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其
一,是赵大爷未进秀才的时候,准其点灯读文章;其二,便是阿Q来做短工的时候,准其点灯舂米。
因为这一条例外,所以阿Q在动手舂米之前,还坐在厨房里吸烟旱。
吴妈,是赵太爷家里唯一的女仆,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长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谈闲天: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
“女人……”阿Q想。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一刹时中很寂然。
“阿呀!”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
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
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你反了,……你这……”
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阿Q两手去抱头,拍的正打在指节上,这可很有些痛。他冲出厨房门,
仿佛背上又着了一下似的。
“忘八蛋!”秀才在后面用了官话这样骂。
阿Q奔入舂米场,一个人站着,还觉得指头痛,还记得“忘八蛋”,因为这话是未庄的乡下人从
来不用,专是见过官府的阔人用的,所以格外怕,而印象也格外深。但这时,他那“女……”的思想
却也没有了。而且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便动手去舂米。舂了
一会,他热起来了,又歇了手脱衣服。
脱下衣服的时候,他听得外面很热闹,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寻声渐渐
的寻到赵太爷的内院里,虽然在昏黄中,却辨得出许多人,赵府一家连两日不吃饭的太太也在内,还
有间壁的邹七嫂,真正本家的赵白眼,赵司晨。
少奶奶正拖着吴妈走出下房来,一面说:
“你到外面来,……不要躲在自己房里想……”
“谁不知道你正经,……短见是万万寻不得的。”邹七嫂也从旁说。
吴妈只是哭,夹些话,却不甚听得分明。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
时他猛然间看见赵大爷向他奔来,而且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
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他翻身便走,想逃回舂米场,不图这支竹杠阻了他的去路,
于是他又翻身便走,自然而然的走出后门,不多工夫,已在土谷祠内了。
阿Q坐了一会,皮肤有些起粟,他觉得冷了,因为虽在春季,而夜间颇有余寒,尚不宜于赤膊。
他也记得布衫留在赵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然而地保进来了。
“阿Q,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用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没有觉睡,你的妈
妈的!……”
如是云云的教训了一通,阿Q自然没有话。临末,因为在晚上,应该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
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并且订定了五条件:
一 明天用红烛——要一斤重的——一对,香一封,到赵府上去赔罪。
二 赵府上请道士祓除缢鬼,费用由阿Q负担。
三 阿Q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四 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
五 阿Q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
阿Q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幸而已经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
赤膊磕头之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但赵家也并不烧香点烛,因为太太
拜佛的时候可以用,留着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间生下来的孩子的衬尿布,那小半破烂
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