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好莱坞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制作公司,或者与其齐名特效公司。他们的特效师的收入
也许吧 超级优秀的顶尖制作公司啊 一年忙不完的业务 而且 基本上 垄断高科技大片 所以先不论薪水 招聘标准也是非天才级不要吧
⑵ 好奇问一下,好莱坞的电影特效公司,制作电影特效场面的那些电脑,都是怎样的配置啊
那个不是用一台电脑就搞定了的,是用一种叫渲染农场的东西进行渲染画面的,比如阿凡达那套渲染系统,总共有4万个CPU,内存是10240G,散热用的是钢管里装的循环流动的液氮,是惠普公司为阿凡达团队量身定做的一套渲染系统。有兴趣你可以在网络多搜搜这些知识
⑶ 全世界知名的电影特效制作团队有哪些
1.工业光魔
Instrial Light & Magic
创始人;乔治·卢卡斯
创立时间:1975年
核心技术:CGI动画技术、模型拍摄、全数字高清晰摄像技术
简要介绍:凭《星球大战》开创了特效新时代,一举成为电影特技的“领头羊”。迄今为止,工业光魔已经为超过200部的影片制作特效,正在上映的《加勒比海盗3》和即将上映的《变形金刚》是其今年最重要的作品,明年的重点将是《侏罗纪公园4》和《印第安纳·琼斯4》等。
成就:1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2. 威塔数码公司
Weta Digital
创始人;彼得·杰克逊、理查德·泰勒
创立时间:1993年
核心技术:Massive程序,该程序允许大量独立角色按事先设定的规则独立运动。
简要介绍:这家新西兰视觉特效公司随着《指环王》系列的成功而声名远扬,虽然它从1994年就已经涉足视觉特效领域,但其作品均无甚知名度,直至2001年《指环王:护戒使者》的横空出世才为人所知,近年已经成为好莱坞最富盛名的视觉特效公司。明年的重点将是《纳尼亚传奇2》,而詹姆斯·卡梅隆久休复出的科幻之作《天神下凡》(Avatar)的特效亦将由威塔负责。
成就: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3 .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创始人:詹姆斯·卡梅隆
创立时间:1990年
核心技术:数码合成软件Numk,可制作动态或静态图像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中,应用该技术将模型船和背景的无光画重新组合,制作出在海上航行的壮美景观。
简要介绍:现在,数字领域公司约有500名公司职员,不过公司创始人詹姆斯·卡梅隆,著名的特效专家斯坦·温斯顿等都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数字领域从1994年进军电影界,参与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迄今为目已经参与制作了60多部电影,如《阿波罗13号》等。明年的重点作品将是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成就: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4 .索尼影像工作室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创始者:索尼公司
创立时间:1992年
核心技术:“表演捕捉”技术系统,有业界人士认为从拍摄的技术层面来看,它可以媲美当年电影从无声变有声或者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性突破,其作用将对电影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要介绍:索尼麾下的特效制作公司,从1993年涉足电影视觉特效的制作,迄今为止已经为将近100部电影提供特效制作,其中包括《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等影迷耳熟能详的影片。
成就:1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5. Cinesite
创始人:伊斯曼·柯达
创立时间:1992年
核心技术:数字化色彩处理技术,可根据工作人员需要对胶片的色彩进行细致的调节,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简要介绍:隶属于柯达集团旗下的这家视觉特效公司,从1997年起为电影提供视觉特效制作,迄今为止共参与制作了80多部电影制作,包括《碟中谍》系列、《X战警》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等,而充满古典和魔法气息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是Cinesite的杰作。
⑷ 想知道美国那些票房高,特效厉害的电影都是出自哪些电影大公司的
变形金刚是由梦工厂制作,派拉蒙发行的火爆科幻动作大片,特技是由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导演)所创建的全球最顶级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制作。机器人总动员是由皮克斯动画公司和迪士尼联合制作发行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主要负责影片制作。另外我们现在通常所看的顶级好莱坞大片特效,主要就是工业光魔,维塔(一家新西兰特效公司,由彼得杰克逊(指环王导演)创办,制作过指环王三部曲,金刚等影片)和索尼图形图像运作公司(蜘蛛侠,黑客帝国等)负责制作的。
⑸ 很多好莱坞大片的特效都是外包给中国公司的吗
影视特效是个范畴极广的概念,分为视觉特效和声音特效。声音特效是拟音师、录音师、混音师配合完成,无非就是声音层面的东西,暂且不表。单说视觉特效。视觉特效的发展经历了胶片时代和CG(CG即Computer Graphics (电脑图形)的英文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时代两个阶段。胶片特效指的是你我熟知的化妆、烟火、布置背景等等传统的特殊效果模式。CG特效又分为三维特效和合成特效。其中,三维特效主要负责动力学动画的表现,比如建模,动画、模拟材质,神奇的灯光等等。合成特效主要负责各种炫彩效果的合成部分。比如:色彩调节、背景合成、威压消除,目的是为了成像更加的逼真、自然,让观众看不出破绽。
就我所知道的国际特效大片,由中国特效师制作的就有很多,比如《权利的游戏》、《速度与激情》系列、《2012》、《环太平洋》,事实上,很多国际大牌特效制作公司在国内的分公司雇佣的全是一帮中国特效小伙儿,当然了还有中国特效姑娘,他们也随着公司的业务大量参与到国际大片的特效制作,做出来的效果同样达到了国际水准。
为《变形金刚5》制作了特效的这家中国公司叫 Base FX,虽然老板是一位美国人,但公司在北京三里屯办公,450名员工基本都是中国人。除了这次的《变形金刚5》,他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你熟悉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环太平洋》《星球大战 :原力觉醒》《美国队长2》《星际迷航:暗黑无界》。
国产电影特效五毛的问题主要出在CG特效的部分,三维和合成都看着没有国际大片那么有水准。但是返回来说,这些国际特效大片和国产影片用的特效师是同一帮人啊,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首先,国内外导演的拍摄理念不同,也可能是制片人理念的问题。运用特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放在国外,给到的答案是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更大程度的还原甚至超越现场本该有的效果或者让观影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总之,是为了提升影片整体制作水准和视觉品质的。所有,特效总监是跟随拍摄的,实时对拍摄呈效进行指导。
那么,这个问题放在国内呢,更多时候给到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省钱。拍一个飞机坠落的场景,你说弄了个1:1的飞机模型出来一个效果,花了100万,可是做特效的话需要150万,即使特效出来的效果更好,那也会PASS掉。只有做特效80万就出来一个效果了,那么哪个效果更逼真、更具震撼,似乎不再是重点,就用特效吧。(当然了,这样的现象存在,也不是全行业都是)。
其次,CG特效行业是个“一流艺术家+一流技术员”完美配合才能出效果的行业。说白了,特效师只负责实施部分,把想法呈现出来,让想法变成现实。再炫的特效需要一个想法作为基础,这也是前提。效果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想法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可以说国内特效人员的技术是可以达到国际水准的,但是“视觉想法”导演给不出特定的高度,那么美轮美奂的画面就达不到效果,因为你本身要求的就是一个“鸡窝”,我怎么给你弄一个“凤巢”呢?这不是能不能做出“凤巢”的问题。
⑹ 好莱坞有哪些电影特效公司
工业光魔公司 (全称:iIn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
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创立,并为第一部《星球大战》(Star Wars)影片提供视觉特效以来,工业光魔公司就已成为电影魔术的代名词。事实上,在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十部影片中,有八部使用了工业光魔公司制作的视效。工业光魔公司获得了多达28项奥斯卡奖:其中14项是最佳视效奖,另外14项则是技术成就奖。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工业光魔公司开创了许多突破性的电影特效和制作流程。
⑺ 现在世界上有名的电影特效制作公司
ILM,全称instrial light and magic,即工业光学魔术公司,简称工业光魔。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81年创立。1975年,《星球大战》开拍。影片中有大量的特效,由于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处,水平难以保证制作出理想的效果,于是他在加州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在那儿诞生了ILM。 ILM已成为目前全球第一大特效制作公司,其电脑技术仅次于美国军方。“模型拍摄”和全数字高清晰摄像技术是ILM的核心技术。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他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工业光魔改写电影史
1977:《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创造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个机械装置对电影工业的发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
1982:“光魔”发明了一项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场景。
1985:“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1989:“光魔”为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Yoda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1991:“光魔”为《魔鬼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讽刺喜剧《飞跃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1994:《侏罗纪公园》成为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且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真人”(《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如今好莱坞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在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星战前传》依然在技术方面走在业界前沿。《前传1》超过70%的场景由数字合成;《前传2》成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数字拍摄的电影;《前传3》里100%的戏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的。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
在最新的“星战”影片中,“工业光魔公司”召集了1650人共同进行打造。共有65位真人演员扮演的角色和42个由计算机“制造”的角色。该公司动用四分之一的监督来同时分担负责这部电影。每一位监督都要负责多个动作与视效的镜头画面。最终,在电影中,光剑打斗再次升级,大场面的战争场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壮阔,大量从未在银幕中亮相的飞行器都快速地粉墨登场,也出现了大型战舰互射这样令人血脉贲张的爽快镜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早期,正当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喷发时,《星战前传3》剧组就迅速前往那里,进行了非同一般的“旅行”,拍摄了火山熔岩从山口喷出并四处流淌的景象。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组非常关键的镜头被用在阿纳金坠落时的情节。
⑻ 请问,现在全球有多少个大型的电影特效公司
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创 始 人:詹姆斯•卡梅隆
创立时间:1990年
核心技术:获得学院奖的(AcademyAward)的数码合成软件NUKE。可以任意组合、扫描图片,制作静态或动态效果。NUKE已被用于超过35部影片和数以百计的商业、音乐电视。在卡梅隆德得意大作《泰坦尼克号》中,工作人员应用该技术,将模型船和背景重新结合,制作出泰坦尼克号在航行时的壮丽景观。
成就作品: 《泰坦尼克号》、《世界末日》、《第五元素》、《格林奇偷走圣诞节》等。
获奖纪录:三次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维塔数字公司 Weta Digital
创 始 人:彼得•杰克逊、理查德•泰勒
创立时间:1993年
核心技术:Massive程序,该程序允许大量独立的角色按照事先规则独立产生动作,其效果体现在《指环望》畜牧中的混战、海尔姆谷战役以及佩兰诺平原战役中,模型与电脑特效结合的技术还解决了一直困扰特效效果真实性问题。
成就作品: 《指环王系列》、《金刚》等
获奖纪录:四次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索尼影像公司 Image Works
索尼摩下人才济济的特效制作公司,评《精灵鼠小弟》、《蜘蛛侠》等篇获得过多向特效技术大奖,目前,公司正在通过不断提升的视觉效果和造型动画业务的水平,为世界级的艺术家们提供领先的技术,而逐渐成长为业内的一只主导力量。
成就作品:凭借《蜘蛛侠2》的出色表现,从《黑客帝国》的特效制作组Esc公司手中抢得了《超人归来》的特效制作权。
获奖纪录:因《蜘蛛侠2》和GG动画短片《The Chubb Chubb》获得奥斯卡奖,以及凭借《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获得奥斯卡提名。
Cinnesite
母 公 司:伊斯曼-柯达
创立时间:1992年
核心技术:数字化色彩处理技术。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对胶片的色彩进行细致的调解,已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在《亚瑟王》的冰面大战中,工作人员借助此技术,使冰面和水呈现出微蓝色,效果极佳。
成就作品: 《真实的谎言》、《世界末日》、《第五元素》、《格林奇偷走圣诞节》等
圭图像 SGI
创 始 人:吉姆•克拉克
创立时间:1982年
核心技术:强大的UNIX工作站——SGI13130。该技术为脱离大型机进行完全三维动画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和《阿甘正传》中的乒乓球就是在SGI13130上完成的。
成就作品: 《侏罗纪公园》、《阿甘正传》
至于国内的,我只知道有
1.华龙电影数字制作公司2.上影3.多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⑼ 好莱坞的电影,特技公司
特效公司最有名的就是“工业光魔”了吧。
1975年,卢卡斯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LM)。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为了拍摄《星球大战》,他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
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最终,该公司以以下方式改写了电影史:
1977年:《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创造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个机械装置对电影工业的发展,绝对是里程碑式的。
1982年:“光魔”发明了一项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可汗之怒》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场景。
1985年:“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1989年:“光魔”为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Yoda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1991年:“光魔”为《魔鬼终结者2》创作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讽刺喜剧《飞跃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1994年:《侏罗纪公园》成为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且有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真人”(《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如今好莱坞影片中70%的特效都由光魔完成。《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在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星战前传》依然在技术方面走在业界前沿。《前传1》超过70%的场景由数字合成;《前传2》成为影史第一部完全由数字拍摄的电影;《前传3》里100%的戏都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的。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
在最新的“星战”影片中,“工业光魔公司”召集了1650人共同进行打造。共有65位真人演员扮演的角色和42个由计算机“制造”的角色。该公司动用四分之一的监督来同时分担负责这部电影。每一位监督都要负责多个动作与视效的镜头画面。最终,在电影中,光剑打斗再次升级,大场面的战争场景也是前所未有的壮阔,大量从未在银幕中亮相的飞行器都快速地粉墨登场,也出现了大型战舰互射这样令人血脉贲张的爽快镜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早期,正当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喷发时,《星战前传3》剧组就迅速前往那里,进行了非同一般的“旅行”,拍摄了火山熔岩从山口喷出并四处流淌的景象。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组非常关键的镜头被用在阿纳金坠落时的情节。
卢卡斯在技术中沉湎了几十年,他的激情一直被技术所消磨。也许,现在真到了他消失的时候。但是作为电影特效的首领,工业光魔却依然生气勃勃,谁敢说新的奇迹不正在那里酝酿?
⑽ 国外有名的电影特效团队能告诉我几个不
1 工业光魔 Instrial Light & Magic 创始人;乔治·卢卡斯 创立时间:1975年 核心技术:CGI动画技术、模型拍摄、全数字高清晰摄像技术 简要介绍:凭《星球大战》开创了特效新时代,一举成为电影特技的“领头羊”。迄今为止,工业光魔已经为超过200部的影片制作特效,正在上映的《加勒比海盗3》和即将上映的《变形金刚》是其今年最重要的作品,明年的重点将是《侏罗纪公园4》和《印第安纳·琼斯4》等。 成就:15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2 威塔数码公司 Weta Digital 创始人;彼得·杰克逊、理查德·泰勒 创立时间:1993年 核心技术:Massive程序,该程序允许大量独立角色按事先设定的规则独立运动。 简要介绍:这家新西兰视觉特效公司随着《指环王》系列的成功而声名远扬,虽然它从1994年就已经涉足视觉特效领域,但其作品均无甚知名度,直至2001年《指环王:护戒使者》的横空出世才为人所知,近年已经成为好莱坞最富盛名的视觉特效公司。明年的重点将是《纳尼亚传奇2》,而詹姆斯·卡梅隆久休复出的科幻之作《天神下凡》(Avatar)的特效亦将由威塔负责。 成就:4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3 数字领域 Digital Domain 创始人:詹姆斯·卡梅隆 创立时间:1990年 核心技术:数码合成软件Numk,可制作动态或静态图像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中,应用该技术将模型船和背景的无光画重新组合,制作出在海上航行的壮美景观。 简要介绍:现在,数字领域公司约有500名公司职员,不过公司创始人詹姆斯·卡梅隆,著名的特效专家斯坦·温斯顿等都已经离开了该公司。数字领域从1994年进军电影界,参与制作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迄今为目已经参与制作了60多部电影,如《阿波罗13号》等。明年的重点作品将是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成就: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4 索尼影像工作室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创始者:索尼公司 创立时间:1992年 核心技术:“表演捕捉”技术系统,有业界人士认为从拍摄的技术层面来看,它可以媲美当年电影从无声变有声或者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性突破,其作用将对电影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简要介绍:索尼麾下的特效制作公司,从1993年涉足电影视觉特效的制作,迄今为止已经为将近100部电影提供特效制作,其中包括《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等影迷耳熟能详的影片。 成就:1次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
5 Cinesite 创始人:伊斯曼·柯达 创立时间:1992年 核心技术:数字化色彩处理技术,可根据工作人员需要对胶片的色彩进行细致的调节,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简要介绍:隶属于柯达集团旗下的这家视觉特效公司,从1997年起为电影提供视觉特效制作,迄今为止共参与制作了80多部电影制作,包括《碟中谍》系列、《X战警》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等,而充满古典和魔法气息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就是Cinesite的杰作。 成就: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