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

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

发布时间:2023-01-02 15:44:13

⑴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怎么样的

《送别》的原始曲调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大量音乐作品,多采用直接输入西洋唱歌集,从中选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学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梦见家和母亲》填词而成的。

填词后的曲调进行与原曲并不完全相同,是填词者根据词的需要作了相应变动。歌词改为二段词,最后八小节是原原本本地重复开头段的四句歌词,这和《梦》是有区别的。李叔同于1907年留学日本,而当时《旅愁》一歌原刊载于同时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歌曲鉴赏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

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⑵ 送别这首歌是什么电影主题曲

《送别》是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

⑶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3)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⑷ 《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李叔同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被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4)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扩展阅读:

影响

1、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⑸ 原版的《送别》是谁唱的

《送别》是美国一个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演唱。

《送别》

填词:李叔同

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演唱:群星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5)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扩展阅读: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⑹ 朴树的《送别》 歌词

送别-

朴树

词:李叔同

曲:John

Pond

Ordway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拓展资料: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⑺ 送别的作词作曲是谁

《送别》

作词:李叔同

作曲:约翰·奥特威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

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问君此去几时还

(7)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扩展阅读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这首歌的曲调,也就是我们常听的《送别》。

其他版本

《送别》是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 ,由李叔同作词,John Pond Ordway作曲,朴树演唱。



⑻ 1963年电影《怒潮》中插曲《送别》赏析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想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在一起,风里浪里共甘苦

半间屋前川水流,君的友谊才开头

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隔山隔水望君还

注:电影《怒潮》主要表现大革命低潮时,工农运动的艰难发展。这首主题歌,幼时看过电影,听过歌唱。歌词朴实真诚,娓娓道来,充满深情。曲调舒缓,如山涧小溪,淳淳流入心田。歌中两位革命兄弟深情送别,一唱三叹,表达了浓浓的情谊。时隔几十年,印象深刻。只不过以前只知道旋律优美抒情,只能简单哼唱几句。今天从网络上搜到歌词,也算是对流金岁月的一次回望吧。原唱孟贵彬,后经刀郎翻唱,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又重温经典,接受红歌熏陶。尤其是60、70后的人,只要熟悉的旋律想起,就会勾起一段难忘的回忆。岁月流逝,经典咏流传。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重温红色经典。

⑼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会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⑽ 《送别》

在送别中学会珍惜。

学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别》,如小米老师所说:“曲风悦耳动人,简单易上手”,更主要的是,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挚爱,熟谙于心。

《送别》

谱曲:J·P·奥德韦  编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曲调取自J·P·奥德韦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音乐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民国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别》,是对挚友许幻园的离别之情。李叔同与许幻园在革命之后宣扬民权思想,一度成为社会改革潮中的先锋人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称帝,社会急剧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欲赴京讨回公道,离别时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下此歌送别许幻园。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送别》这首歌曲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80年代,《送别》作为主题曲出现在林海音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最近,在某论坛上看到有人评论《送别》写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简单堆砌。我深不以为然。

这首歌小时候听来确实平常无奇。词中的长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极其平实的物件,好比我们和人交往时“只道是寻常”,但一旦那人离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别的意义。随着年岁推移,总会在遇到别离的某个时刻,脑海浮现“长亭外,古道边…天之涯,地之角”,从前无关紧要的某些东西,感觉被牵引过来,重新产生了关联。

也许,可以认为,歌词并非写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词营造的淡然深远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鸣,如兰亭集序里“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首歌延伸了众多个体生命的时长,又被称为民国群体的时代记忆。从个人与友人的离别逐渐放大到对世界之极的距离感、对即逝的事物的悲怆感。就如古诗中经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发共情,继而不断巡回传唱,仿佛向世间述说着万物都有离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多次提到“送别”,年幼的英子,经历了宋妈、爸爸、秀贞的生离死别。但同时,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过的感悟。想想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无论是短暂交集的陌生人、还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或是陪伴成长的长者、至亲,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送别,甚至是永别。交集的时间长短、送别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种苦楚和无常却是同样的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送别说不上是从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须代价,但却算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送别后有感慨,还会有怀念,在遗憾中,我们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当下的美好。

阅读全文

与送别是哪个外国电影的主题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好看的迪士尼动漫电影大全 浏览:201
好看的韩国电影国 浏览:844
电影燕归来免费在线看 浏览:688
中国电影开始五分钟长镜头有哪些 浏览:810
如何用手机下载手机电影网 浏览:972
它在电影院附近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249
免费笑傲江湖电影视频 浏览:617
黄渤主演的都市电影有哪些 浏览:425
适合大学生参加的微电影有哪些 浏览:844
新河电影院有哪些 浏览:524
迪士尼电影好看的电影 浏览:497
如何用好看没有上映的电影做广告 浏览:960
电影提供给观众什么不同的东西 浏览:520
上海老电影有哪些 浏览:247
女性高级感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72
电影如何捕捉现实 浏览:308
中韩抗日的电影有哪些人 浏览:55
元氏电影院近期播放什么电影 浏览:455
电影票可以提前多少天预售 浏览:886
有部台湾的电影叫什么山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