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是改编于珂兰的小说集《深谷回声》的一部文艺范儿主题的影片。由周韵姜文导演,王学圻、薛白出演。电影叙述了陕北高原乡村贫困女生翠巧,从小由父亲当家做主定好亲事,她没法解决恶运,只能依靠"信天游"的歌唱,表达心里的痛楚。
此片获1985年第五届我国电影金鸡奖最好摄影奖,1985年法国第三十八届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历史人文思索的高度与造型艺术表述的抗压强度是《黄土地》热血沸腾的首要因素所属。先前,国产电影的社会道德关心与社会发展评定是影视作品的关键支撑点,正误优劣的认知能力上下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自古以来的土地资源标准含有生活哲理,却厚重的束缚着人的内心悦动,八路军国家政府的美好生活产生了打破传统式的期待,却没有依照影片叙述的国际惯例解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肩而过,放弃了解救女生翠巧,翠巧的期冀与憎恨好似黄土高坡上的全部民生工程一样,仅有寄予在沟谷中很长时间无法消散的信天游中,让人心痛。
这如同电影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高原的民族歌曲成千上万,怎能记录下来?翠巧爹说:日子艰辛了,当然就记录下来了。这既表明了民族歌曲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表明了造型艺术和一切造就的最高境界。
② 原来这些经典影视剧,都是在陕西取景
有多少地方,因为一部影视剧,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惊艳了世界。
《白鹿原》
拍摄地: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同家庄镇南长益村、蓝田县史家寨。
本片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原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
电影《白鹿原》讲述了白鹿原白、鹿两姓人家,白嘉轩(张丰毅 饰)是族长。长工鹿三(刘威 饰)的儿子黑娃(段宏奕 饰)带回一个叫田小娥(张雨绮 饰)的女人,要与其拜堂成亲,被掌管祠堂的白嘉轩拒绝。
黑娃和田小娥参加农会并率众怒砸祠堂。革命失败后黑娃逃出白鹿原,田小娥求乡约鹿子霖(吴刚 饰)容饶黑娃,被鹿子霖逼奸,又在其诱使下勾引了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成泰燊 饰)。白嘉轩惩戒白孝文并与其断绝关系,白孝文撇下已经有孕在身的田小娥,自买当兵,从此了无音讯。鹿三怒杀田小娥,已成土匪的黑娃回来寻仇大闹白家,鹿三羞愤上梁自尽。白孝文随共产党的军队打回白鹿原并成为县长,把黑娃枪毙在白鹿原一片金黄的麦地里。
《东毒西邪》
拍摄地:陕西榆林红石峡
1993年,王家卫曾率领众多香港明星在建安堡取景拍摄电影。这里的黄沙烈日、残垣断壁、刀光剑影,加上林青霞、张曼玉的风情万种,造就了一部独特而经典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恋人(张曼玉)负气嫁给兄长的当晚,欧阳锋(张国荣)黯然离开白陀山,走进沙漠某个小镇,成为一名杀手中介人。他的朋友、风流剑客黄药师(梁家辉)每年都来小镇与他畅饮,酒话里有关白陀山的消息令他忘却往事的念想渐次演变成自欺行为。
黄药师只是表面风流。他迷恋好友“盲武士”(梁朝伟)的妻子桃花(刘嘉玲),后者在丈夫死后,永远地离开了他;而对迷恋他的女人慕容嫣(林青霞),他又不愿兑现曾经随口说出的承诺,这使得慕容嫣迷失于自己的身份中。与欧阳锋构成短暂“买凶杀人”关系的洪七(张学友)、村姑(杨采妮)等人,也都有一段只有他们自己才知、不愿回首的痛苦过往。
《高兴》
拍摄地:西安市和平门里东西五道巷、城墙、鼓楼西羊市 ,每一处取景地都散发着古长安的特色。
改编自贾平凹同名小说的电影《高兴》,讲述了一个名叫高兴的破烂王的故事。最酷的是他驾驶着自制的飞机终于飞上西安城的天空,实现了对朋友五富的承诺,要做一回人上人。这是一部快乐的电影,一部幸福的电影;一部在肮脏的地方干净活着的电影;一部有笑有泪、哭笑不得的本土歌舞电影。
《黄河绝恋》
拍摄地: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壶口瀑布 ,又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电影的传达的感情就像壶口瀑布一样一泻千里,一气呵成。电影主演讲的是:二战后期,盟军飞行员欧文(Paul Kersey)因飞机被日军军舰击中被迫降落在长城脚下,生命危急之际,他被八路军和当地老百姓救下,不久,战士黑子(王新军)和懂英文的女军医安洁(宁静)奉命护送他前往根据地。
为渡过黄河,黑子先带欧文和安洁潜回他的家乡,徒生波折险些丧命。通过与安洁的交流,欧文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渐渐爱上美丽、聪慧、坚强的安洁。黄河近在眼前,就在他们以为可以顺利渡过时,日军突至对他们进行了疯狂的阻击。
《黄土地》
拍摄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
《黄土地》陈凯歌的首部作品,讲的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薛白饰),自小由父亲(谭托饰)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王学圻饰),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弟弟憨憨(刘强饰)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秋菊打官司》
拍摄地:关山牧场
大西北的小村庄,村妇秋菊(巩俐)的丈夫王庆来(刘佩琦)在与村长争执时被对方踢伤下体无法再干农活,只能整日躺在床上,对此村长没表一态。秋菊气不过,找村长理论不得对方理会,为讨一口气,她一纸诉状将村长告到了乡政府。乡政府李公安耐心调解一番后,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却是把钞票直接扔在地上拒不道歉。
村长的举动虽蛮横无理,众人还是觉得事情可以就此划上句号,唯独秋菊被激怒,立誓要讨个说法,于是她挺着个大肚子和妹妹来到县城,开始了漫漫告状路。
③ 电影一夜十年制片人
张艺谋,谢晋, 姓名:张艺谋 出生日期:1951年11月14日 生肖:兔 星座:天蝎座 籍贯:陕西西安 出生地:陕西西安 职业:导演、摄影师、演员 学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个人简介及工作成就(获奖情况): 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1984年拍摄影片《黄土地》,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
④ 张艺谋的资料
张艺谋,导演、摄影师、演员。陕西西安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1984年拍摄影片《黄土地》,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导演影片《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1989年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90年导演影片《菊豆》,同年获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利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1991年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莉特别奖;1992年获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观众评议本年度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1992年导演《秋菊打官司》,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导演奖;98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1999年导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进入两千年之后,先后拍摄《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卖座影片。
作品列表:
拍摄故事片:
1984:《一个和八个》(与萧风合作)
《黄土地》
1986:《大阅兵》
演出影片:
1987:《老井》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
导演作品:
1987:《红高粱》
1988:《代号"美洲豹"》(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秋菊打官司》
1994:《活着》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6:《有话好好说》
1997:《图兰多》(歌剧、意大利)
1998:《图兰多》(歌剧、中国紫禁城太庙)
1998:《一个都不能少》
1999:《我的父亲母亲》
2000:《幸福时光》
2002:《英雄》
2003:《十面埋伏》
2004:《印象刘三姐》
2005:《千里走单骑》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⑤ 分析《黄土地》拍摄手法
黄土地 《黄土地》是我接触的中国本土电影中比较优秀的代表之一,本来觉得1984的中国电影,没什么特技效果,没什么大批资金投入,应该难以认同,但看完后才觉得只要用艺术的心去拍出的电影,绝对比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时间有限,就主要从技术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运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于观看条件的简陋和部分主关条件的影响(个人所学有限,领悟力一般),就谈一点吧。影片大部分场景运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顾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场景,窑洞内油灯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脸,这样就看清了他脸上如枯树藤蔓的皱纹——一张典型的黄土地人的脸。在布光上也多常采用非标准布光技巧如窑洞内的阴暗对比布光,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顾青回来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体黑暗而背景明亮。当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进行平调布光,营造影片的真实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表达情绪。在片中 色彩的运用 ,则是写意与写实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使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以其表述主题。主要为黄、红、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随情节变换与主题表达也改变其含义。黄,代表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三种色彩有机结合,使影片极富表现力。还有一种颜色的运用极特殊也极重要,天空的蔚蓝色的出现,影片中天空总是灰白或灰蓝,但顾青出场、在求雨时的再次出场和在延安 腰鼓表演 后都出现大片蔚蓝的天空,亮度极高,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现,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和诉求。 影片大部分为水平构图,大片连绵起伏的黄土地占据大部分画面,地平线处于画面上方,展现了黄土地的厚重辽远,高低起伏。对于人则使用主导性的负体积,使人所占的空间极少,只在画面的一角劳作休憩运动。这样强烈的对比显示了个体于大环境传统大文化背景下的无力。就连通常常以高大形象出现的“公家人”也不过如蝼蚁蜉蝣寸在其中,如开头公家后生顾青的出场,就是运用这样的手法。黄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陪衬,在广袤的黄土地主导下他们渺小而苍白。但也有部分构图的不稳定平衡,主要体现在倾斜地平线的运用上。 影片镜头的使用也极具特色。影片善于运用 广角镜头 ,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视线开阔。如开头及片中几个转换场景都始终使用尽可能大的景深来映现景物,表现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这片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巨大束缚力。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镜头造成为影片注入极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耍腰鼓的镜头,凝聚力量,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表现画面,用 广角镜头 夸张形象增加其粗犷豪放,极具情绪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声音。 从拍摄角度来说,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头顾青的出场和求雨时他的再次出场都用了仰拍。在空旷的地平线上渐渐出现顾青的身影,向屏幕前运动,然后镜头上移,以一个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是在 形象塑造 上对顾青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暗含着顾青代表的公家人对于黄土地人摆脱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对于广袤的黄土地的仰拍,则表现人们对于这片“母亲地”的深沉的热爱和敬畏。俯拍可让观众通过摄 像机镜头 概览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又可以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如对于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于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还有就是翠巧在听完顾青的歌后,呆坐在担子上的片段,这是翠巧感情变化的一个转折,但镜头却以以高远的天空,贫瘠空旷的黄土地与依稀可见的弱小身影形成强烈对比,顿时将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无奈感凸显出来,也暗示翠巧悲剧性的结局。 音乐是影片的灵魂,片中陕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种讲述语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顾青,四种人不同的歌声都体现了他们的性格、命运,歌声紧扣情节的发展,将主题更表达得入木三分。除了这些,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电影技巧的纯熟运用。特写镜头的运用,将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细致地展现,比如翠巧喜悦地担水回家一开门却看到媒婆,那一瞬间脸上的欣喜当然无存,转而是无奈的失落和顺从地点头。还有如多处叠化的的运用,开头顾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现虚化的太阳和山岗,这些说明了他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地赶路,也从侧面表现黄土地的广阔,还有翠巧挑水时背景的渲染模糊则起到烘托主体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时人是朝摄像机移动,但滔滔的黄河水则持续往右流,Z轴的制两个分离的矢量的分离运动给人造成一种人物随时会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这偏偏与人物的结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辑上使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如两次娶亲的表现上都是一样的小红鞋,一样的唢呐喇叭,一样的毛驴,一样的前进动作过程,表明在这种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还有很多,都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允许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但能在简单的情节下仍能运用出神入化的电影技巧,将大主题蕴于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实力来,可以说,《黄土地》做到了,在电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选择这样的电影,也许我们会收获更多,思考更多…
⑥ 《黄土地》影片分析
《黄土地》取材于散文,它的叙事也的确有点象散文,它虽然有故事,但又不仅是在讲一个连贯的故事,还有更多的信息从故事之外传达进来。除了故事的叙述主线,影片还穿插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段落:邻村一个少女的婚礼,延安农民欢送参军的腰鼓阵和农民们庄严虔诚的求雨仪式。
《黄土地》是一部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追溯和反思的影片。它在整体上是象征性的。影片把情节作为象征性视听形象的依托,用镜头语言和对画面物象本身的揭示,来传达思想和艺术信息:影片最初取名为《古原无声》。但创作者们到了陕北后,他们决定将其改名为《黄土地》。这是因为他们抓住了那片广阔无垠气势雄浑的黄土地作为中心意象,并使之成为影片意义寄托的重要依据,这十地时而作为背景,时而作为空镜头一再出现,贯穿影片始终。作者通过种种手段突出和强调黄土地,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形象来欣赏,去体会其蕴涵的思想和力量。影片中,大部份土地的外景都是在早晨或黄昏拍摄的,并且进行了技术处理,使上地的色调显得更暖更重。这人地渗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影片正是通过沉稳的土黄色的色彩基调,从造型上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思索,影片开始就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的一组长长的叠化镜头。升腾起伏的土地象被赋予了生命。画外传来的脚步声使画面的象征意味得到了加强。在犁地和送别等场景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土地的这种表现,在温暖的光色的映衬下,一头牛、三个人组成的小小行列在高高的赤顶上缓缓移动。起伏的黄土几乎占满了画面。顶端的地平线上小小的人影在明充的大空背景上成了剪影。他们溶化在苍天和大地中的身影,已远远超出其在情节中原有的地位。那艰辛而有力的步履,就是我们民族的所史步伐。在影片中,翠巧到黄河边担水的场景曾反复出现,这担水的动作,不仅是陕北人民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炼,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挣扎奋进的一种直接意象,银幕上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摄制组全体成员扑着队一脚一脚踩出来的,为的就是创造出一种有表现力的象征性意象。
在《黄土地》中,不仅土地被作为一种象征性意象加以应用,黄河、腰鼓阵、求丽、婚礼等许多场面、段落和形象都具有比它们本身的意义泛得多的涵。被誉为中华族的摇篮和象征的黄河,也被作为一个有力的艺术形象,它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翠巧驾若一叶小舟,迎着夜晚的风浪投入黄河的怀抱时,她的身影渐断隐没在夜色中,只有瞭亮的歌件着黄河的波远远地传来,画面从滚滚的英河水摇到天上的明月。忽然,翠巧的歌声和风声,水声一齐戛然而止。当憨撕心裂肺的呼瞌划破寂静时,画面上连续叠化出了六个黄河河水的镜头。这些已不是上一场景时空中的黄河了,它们具有不同的光线和色彩,不同的流向与形态,最后从一个高速拍摄的流水翻滚的镜头,叠化到河滩上的一块巨石。影片通过有力的视听形象使翠巧与黄河的关系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同时也赋予了黄河比它单纯作为环境背景更丰富得多的意义。
在这部影片中,那黑咕隆咚的窑洞、曲曲弯弯的小径,都不仅仅是环境。那窑洞中昏暗灯光下饱经风霜的老汉,炎炎烈日下虔诚跪拜的乡亲们,也根本不同于传统影片中的人物。他们在新的电影语言体系中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对于《黄土地》这样的影片,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故事加人物”的模式来理解和解释了。在这里,故事仅仅当作入口,服从于全局的象征性叙事结构的需要。影片开始于一个不知名的少女的背背通通的旧式婚礼。迎亲队伍从曲折的山路走来时,高亢的琐呐声听起来却透着一丝凄婉。无论是站礼先生《司仪),还是看客们,都是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新郎和新娘几乎是被人按倒在大地桌前即头,这婚礼预示着新娘的不幸,也预示着翠巧的不幸。翠巧躲在门边怯生生地看着这一切,她倚靠的门框上正贴着一幅写有“三从四德”字样的红对联。翠巧与对联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的镜头反复出现多次,使观众不由得感到,她好象正站在这殉芽道路的人口处,第二次婚礼,是翠巧自己当新娘了。但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她。一切似乎都与前次婚礼一样。迎亲队伍与花轿、镜头的景别和角度,甚至那鼓乐和人群的遭杂声,都那样相象,这似乎更加强了这次娇礼的抽象感和象王意义。使人们确切感到影片表现的不仅是一个翠巧悲惨的传奇性故事,她只是千百万同样命运的女子中的一个。
第二次婚礼过程一带而过,但却增加了首次没有的洞房内的镜头。洞房内,红械子、红枕头和翠巧的红盖头充满了画面,刺耳的门声响过、脚步声越来越近,一只饱经风霜的粗黑的大手伸进画面……掀开的红盖头下,翠巧惊恐的脸向后躲闪着,伴随着这一切的是长达半分多钟的令人无法忍受的静默。忽然。震耳欲聋的腰鼓队的乐声冲出银幕。明丽的天空下,翻身农民欢送子弟参军的腰鼓阵象波涛翻滚,惊天动地。在这欢腾热烈的场面的对比下,翠巧的结婚就显得更加凄楚了。腰鼓阵是整个影片中与情节主线和人物最无直接联系的段落。但它在整个影片的表意系统中又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第一次看到陕北农民那生机勃勃的一面:他们巨大的生命力的迸发和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腰鼓与最后憨憨逆着人流奔向顾青的镜头遥相呼应,这对于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和人民的全面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土地》这部影片是感人的。它之所以能打动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传统电影语言体系作出了较大的突破。作者调动了各种电影造型手段,使独特的电影语言与独特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机位的变化、运动,还是人物的运动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这不仅创造了稳定的造型形象,也渲染了内向的感情基调和凝滞的时间流程。这同时也调整了观众与银幕的关系,使观众不过多地陷入“戏”中,得以更有效地体味影片所传达的那种历史的庄严感。总之,《黄土地》通过一系列含蓄而有意蕴的银幕形象,形成了影片具象性的逼真再现与象征性的哲理观照的有机结合的造型风格,取得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黄土地》的出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电影观念都具有冲击性。它一出现就引起了激烈争论。尽管不少人对它不满,但它仍获得了1984年“金鸡奖”的最住摄影奖,几年来《黄土地》在国际影坛上也获得了很高声誉,先后在洛加诺、夏威夷、伦敦、南特等国际电影节上得奖。人们把《黄士地》视作中国电影腾飞的标志。
⑦ 《黄土地》影片的影像特点及时空形式是什么
画面构图在陈凯歌的每部影片中都是十分讲究的,他十分注重人为空间的设置,我这里想着重分析一下《黄土地》。《黄土地》的艺术手段与其前的影片相比是新的,电影的特点是表现运动,《黄土地》从形式上看它利用了图片造型结构手法、技巧,但表现出来的整体银幕形象却是电影化的,这是当时电影处理的一个新的开拓。如顾青要走那场戏,翠巧一个人坐在门外,这是用长镜头处理的:用景小全,方位、角度固定不变,没有推拉摇移和变焦,而是从头到尾静止不动,对话极长,然而银幕形象并不因为处理简单画面静止而显得枯燥,相反却十分感人。这场戏是通过一个人在镜头前,一个人在画外,一隐一现的表演来表现的。翠巧的情绪波动,通过演员细腻的表情动作及对白中语调的节奏变化生动揭示。这里用全景、固定不动的拍摄,除了表述外,似乎是冷漠无情的环境的化身。对人们的喜怒哀乐,摄像机似乎都无动于衷,漠然置之。再如翠巧见媒婆一场。翠巧担水途中,看见顾青教憨憨唱歌,很受感动。前一场犁地送饭,顾青的行为及谈论已在她心中掀起波纹,她也想有朝一日像延安的女孩子一样念书写字,掌握自己的命运。美好的未来激励着她,她脸上露出笑容,两只水桶也轻了许多。她快步如飞地推开家门,一眼看到媒婆在家坐等,她一下子呆了,欢快激越的心绪顿时荡然无存,进退不得,木然伫立。这时的画面是以同样的节奏突然跳成一个中近景,静止不动。画外是她爹用深沉语调絮叨的声音。翠巧听着听着,思绪万千,但最后还是忍痛应允。这里的一切表现手段都变成了形象的银幕语言。影片制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下列四种造型因素:[1]选用恰当的景别,中近景能看清演员的表情,物距对头;[2]静止拍摄,没用推拉,具有表意作用;[3]有效利用了光线。该片整个内景处理的调子是较低的,一般在中灰以下二级或二级半左右。拍摄对象最暗的部分刚刚看得见。这个画面处理在一脚门内一脚门外的位置上,因此它的亮度比内景高,这个亮度层次对看清演员细致表演是最理想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个画面被处理在室内,脸上的亮度起码应在中灰级以下,那就会因为室内过于阴暗而影响表演效果。由于画面一脚门内一脚门外,这给用中灰级亮度提供了现实依据,光效也没有变化,加上静止的镜头,恰当的物距等各种戏剧造型因素结合在一起,把她那种经过痛击之后产生的惊恐、痛切、哀怨、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及客观环境的冷漠、沉滞生动地展示出来。这里的一切构图因素都变成了一种形象的艺术语言。⑷《黄土地》的画面构图,就单个来看似乎是不平衡的,但从总体来看却是完整的。如犁地一场,翠巧爹蹲在犁起的地垅旁,面对画面边缘。这样的构图方式前后出现过两次。单看这两个画面本身是堵塞的,但是若同上下镜头连接起来单个画面的堵塞感就消失了,因为整场戏的构图是完整的。在翠巧爹眼里顾青无非是个公家后生,是个动嘴不动手的读书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还会犁地,这引起了老头的深思。把人物放到这里,和翻开的土地线条进行对比,加上前后镜头的衔接,形成了构图上的注意中心。这个堵塞只是总体中的个别处理,这个个别处理把这段戏所负载的情绪如实地表达了出来。因此它是个完整形象语言的有机部分。如果这场戏就只有这两个镜头构成那就不完整了。这组独特结构的画面之所以是电影的,就在于该具体情况下它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一种运动镜头无法表达出来又无法代替的美感。
然而,这部影片在拍摄上并不是十分到位的,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拿“腰鼓”这场戏来说。“腰鼓”出现在翠巧不幸婚姻之后,蒙太奇的合理剪辑使它看起来很有气势和冲击力,表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和力度,但在构图处理上仍让人感到有些许不足。既然这场戏要从写意中表现一种力度,一种可以冲破一切的骠悍精神,那摄影就应该用尽一切手段将此种意图具体表现出来。尽管摄影师也运用了手提摄影机跟拍、摇甩等技巧,但仍有两方面做得不足,使原来立意的力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极限,即没有达到“切点”限度,显得差那么一点点。一方面拍摄角度的变化太小、太平。正常视角看对象,表现的是正常的透视关系,对象必然以原本的面貌显现,如果角度大俯大仰,必然出现能展现力度的变形效果。第二方面是景别变化不够。电影画面中很少有大的打腰鼓人的穿行闪过和前景中不同景别的变换。如果景别有强烈变化,电影画面中的人物反复穿行、遮挡,前景中不时有几个打腰鼓人局部的大动作占据画面,其效果远比一直用全景强烈得多。低角度、镜头前闪过、用广角镜头夸张形象和动势会更有效地增强其粗犷豪放之势。如果再增加一些造型手段可能会更好。
《黄土地》是陈凯歌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上面所说的不足可能在当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局限,这种状况发展到《荆轲刺秦王》就基本上得以改观,里面对秦国的战争场面的拍摄就活了许多。在他后来的几部影片中,他开始运用夸张、对比、隐喻等手法,最后终于形成了构图稳重中又变化、运动中见个性的特征。
⑧ 《黄土地》拍摄阐述
立 意
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
古人有语:“……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主 题
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风 格
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摄影基调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全片总体造型处理
1.色彩
“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勿需多讲,黄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
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
在黄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
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
2.光线
由于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画面意境的产生,首先在光。
3.构图
“简练、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
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
4.运动
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度,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
几种具体手法
根据内容的需要——这是根本。
统一在导演构思之中——这是前提。
1.重复
全片中,大量运用同景别、同机位、同镜头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复镜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日复一日中有国痛苦、欢乐、渴望、斗争。同一画面,往往蕴含着,再现着不同的质。
3.光线跳跃
全片是柔和的光线,但两处有跃:
腰鼓——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翻身农民纵情的歌唱。这是新生。
求雨——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精神扭曲农民悲怆的呐喊。这是死亡,死亡了,才会诞生。
几句题外话
80年代的年轻人,常被呼为“现代青年”。所谓“现代”,摈弃传统也。其实,我们在对未来影片的构思中,从老子这几句话中得益匪浅:“大方无偶,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⑨ 《黄土地》让陈凯歌走上神坛,这部影片到底优秀在哪里
《黄土地》这个部影片拍摄于1984年,同时这部影片也是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当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凯歌拥有了这部影片的导演权,也是因为这部影片让陈凯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内。那么这部影片到底优秀在哪里?还有很多小的细节,我们也需要在影片中不断的去摸索去学习,所以说大家还是最好去看一下这部影片,这样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了。
⑩ 为什么电影《黄土地》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
因为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的历史,而且这部电影内容深刻、厚重、充满着赤诚而雄浑的力量,影片通过个体的悲剧折射了时代和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