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乐剧比歌剧要火热的多,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歌剧和音乐剧。有很多人喜欢听歌剧,认为它非常有历史,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更多国家的历史背景。
当然音乐剧也分为很多种类,通过舞蹈把音乐传递出去,让听众们更加容易的去理解音乐,从而能够去欣赏它。所以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多去听一听音乐剧。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你们认为呢?
② 百老汇34年音乐剧《歌剧魅影》将永久停演,音乐剧是如何盈利的
百老汇34年音乐剧《歌剧魅影》将永久停演,音乐剧是靠门票进行盈利的。
希望都能去欣赏一下这种音乐剧。
③ 音乐剧与音乐电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电影是一种由普通电影(特别是歌舞片和以音乐为主要背景的其他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以一个单线故事为轴,创作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片段,按照电影拍摄的一般逻辑,并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工具,制作而成的短片。
优秀作品:
《特务J:跨国超级任务》三部曲(主演:蔡依林)
《歌舞青春》一,二,三部
《摇滚青春》(摇滚夏令营)
《放牛班的春天》
《劲歌飞扬》
《平民天后》
《音乐之声》(美国)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
《海上钢琴师》
《once》
④ 郎咸平:为什么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火爆
编者按:新进大片“魔兽”在北美市场表现平平,在中国市场却异常火爆,成为该片盈利的绝对主力。据估计,到2017年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将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那么,这是否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迷,一片向好呢?错了!郎咸平教授在《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一书中论证,根据历史经验,经济越萧条,电影越火爆!
一、为什么伟大的电影都出现在大萧条时期?
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环球、哥伦比亚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什么?我想借用美国一位著名导演的话,美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前一阵子讲过一句话,他说当我们意志消沉的时候,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是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
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想起来,做父母的是有义务教养自己的子女的,所以才会在早上6点钟全家起床,7点半出发带你的宝贝儿女去动物园。人只有到了大萧条时期,无事可做的时候,才会考虑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的责任是什么,平时是不会想的。这种改变就形成了市场的需求,当物质条件全面恶化的时候,只有寻求心灵的安慰,因此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对于能够给予心灵和精神安慰的产品的需求突然上升。那么,到底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你心灵和精神上的需求呢?那就是娱乐,就是电影。
为什么这个时候能够孕育出一些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导演呢?你想想看。在经济萧条、物质极度匮乏、资金链断裂的时期,当这些投资人要把钱投入一部电影时,你想他们会有多么的谨慎?在经济萧条时期,投资人选择投资电影的时候会小心再小心,只有他能够看上的片子、能够赚钱的片子他才会投资。再看这些导演,在经济大萧条的时候,要找到一笔资金来投资有多难?所以逼得这些人不得不穷毕生之精力,做出一部最好的片子,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才有可能卖钱,才有可能赚钱。
所以你看,需求是什么?经济萧条,我们渴望心灵和精神方面的安慰,于是需求上升。供给呢?投资人投资特别谨慎,只投资好片子,导演和制片人为了吸引投资人的投资,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好片子。因此就供给面来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孕育出最伟大的电影。正因为这样,美国伟大的电影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在大萧条时期产生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29年到1939年期间出现过哪些电影?《金刚》是经济大恐慌的时候拍的;美国最伟大的电影之一《飘》,又叫《乱世佳人》,也是那个时候拍的;《小妇人》、《蝴蝶梦》、《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还有全世界第一部《白雪公主》——当时花了200万美元,这些都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拍的。那个时代孕育出了哪些伟大的明星?卓别林、秀兰·邓波儿、克拉克·盖博、费雯丽、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举行的。各位再想一下,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了,当时米高梅公司说我们的电影会说话、会唱歌,很有意思。就在那个时候,1929年之后,由于经济大恐慌,为了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因此发明了彩色电影。连电影的拍摄技术都在经济大恐慌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就是从1929年到1939年之间的10年,在这期间罗斯福总统曾经推出一个救市计划,叫做罗斯福新政。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他的新政完全失败了。从192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失业率由15%上升到17%,而私人投资的比例从16%跌到14%。美国经济到了1938年、1939年几乎陷入全线崩溃,1938年竟然被称为罗斯福萧条,这10年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期。美国经济是什么时候复苏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才得以复苏。
各位读者请看一组数字,1939年美国经济最萧条的时候,全美国只有1.5万家电影院,你知道当时的票房是多少吗?票房收入是7亿美元。那个时候7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当时美国股市总市值还不到200亿美元,这可是全世界最庞大的股票市场。而1.5万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就高达7亿美元,你就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了。当时每个家庭花在看电影上的钱是多少?平均25美元。在1939年,美国的家庭平均花25美元去看电影。各位知不知道当时一张电影票多少钱?一毛钱到一毛五分钱。也就是说,美国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
美国人很有意思,一面排队领取面包、救济金,靠失业救济金过日子,一面拿着兜里仅剩的铜板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因为美国有这种需求,所以1.5万家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能达到破历史纪录的7亿美元。同时,孕育出一大批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导演。
二、娱乐业发展与经济景气负相关
娱乐业从经济衰退中获利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律。据美国影业联合会统计,过去几十年里美国曾遭遇七次经济不景气,其中五次电影票房反而有大幅上升。“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一片叫苦不迭,而娱乐业却一枝独秀。当时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下跌至63年来的最低点2.1%,娱乐支出却升到了一个占总支出8.4%的高百分比。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各行业都显示出低迷的态势,但美国本土票房总收入达到了93.3亿美元,比前年增加5.4%,而海外票房总收入为171亿美元,也增长了近5%,两项数字均创下新高。
中国2009年的情况也是一样,《变形金刚2》在中国热播,电影院不但没降价,反而涨价。仍然有大量观众涌入电影院,早、午、晚和夜场,场场爆满。我在7月中旬去上海新天地电影院看《变形金刚2》,票价竟然是100元一张,比香港还要贵,这就是萧条经济学的背景。
这些都说明,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人们用娱乐来换取抚慰和满足,造就了空前繁荣的娱乐业。
卓别林是一位喜剧明星,在他之前,或者说在美国大萧条之前,好莱坞流行的是音乐剧,大萧条之后喜剧电影忽然流行起来了。卓别林最著名的两部无声电影是《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讲的是什么内容?《城市之光》是对当时失业现象的讽刺,正是这一点才能打动老百姓的心,就像小沈阳打动我们的心一样,只有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乡土文化、民俗才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美国也是一样。《摩登时代》是在1936年拍摄的,卓别林一生的经典之作,通过他饰演的一个工人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医院的故事,把当时人们心中的痛苦表达出来。还有秀兰·邓波儿,她10岁走红,到了1939年她的片酬创了历史纪录的天价,当时是12万美元的片酬再加上20万美元的红利。美国总统罗斯福把秀兰·邓波儿叫做微笑天使。当时的影迷都说,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
到了1970年,石油危机再度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再请各位想一想,你那个时候看的是什么电影?《大白鲨》、《教父》,还有第一部《星球大战》等很多著名的电影。请各位读者想一想,这些电影跟1929年大萧条时期出品的那些有什么不同?1929年大萧条时期大部分是以喜剧片发泄心中的痛苦与不满,而这个时期出品的都是恐怖片。
从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喜剧片疗伤变成20世纪70年代通过恐怖片的感官刺激来抒发心中的痛苦,这很有意思。这个时期孕育出了哪些伟大的导演?你们都听说过,希区柯克、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三、电影投资:由产业资本到金融资本
我前面提到过,从1929年开始,美国有很多大的电影公司成立,有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华纳兄弟、环球、哥伦比亚等。当时叫做产业资本时代,什么叫做产业资本?资本家建立了电影公司,自己投资,自己拍电影,这叫做产业资本,所有事情都是由这种资本家来做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业资本变成了金融资本。什么叫金融资本?那就是不再像过去一样,由资本家自己拿钱来拍电影,而是通过上市融资来让全美国参与。比如在股票市场上市,把股权卖给社会大众,通过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向资本家,而是向社会大众筹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些伟大电影的拍摄。
也就是说,美国的电影界从1929年的产业资本变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金融资本为主导,这是很有意思的。2000年发生了什么事?美国科网股泡沫破灭,再次进入萧条时期,于是又孕育出一系列伟大的电影,包括《哈利·波特》、《指环王》、《蜘蛛侠》,还有《星球大战》第二部。这个时期的《指环王》第三集票房纪录是11亿美元,《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票房是9亿美元。难以想象,又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再一次孕育出一系列的伟大电影。
⑤ 戏剧影视表演和音乐表演哪个好升本
戏剧影视表演好。
1、就业前景,戏剧影视表演的学生是更加全面的培养表演人才,使学生既能在舞台上表演,又能活跃在荧幕上,使以后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音乐表演是2021年的新兴专业,音乐表演局限于唱歌,并没有很广阔的就业前景。
2、专业要求,学习音乐剧专业的同学需要有良好的演唱基础、适合的声线以及一定的外形、舞蹈能力等。以演奏乐曲、上演剧本、表情、动作,公开把剧本中角色人物的各个细节或特性或者作品中蕴含的内容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形式再现出来。
⑥ 音乐剧、歌舞片、音乐剧电影这三个概念有何异同
我觉得为三者是需要分类的,很大的程度上他们是不同的。
音乐剧要比歌剧有着更多的舞蹈成分,才很久以前,音乐剧时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
⑦ 音乐剧与电影的区别
音乐剧 比电影 艺术性级别高 更高雅。
电影属于第7艺术
⑧ 电影版音乐剧和剧场版音乐剧的优劣势
音乐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音乐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是在影视中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直观性。音乐剧首先是以演员的歌唱,舞蹈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音乐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第五,互动性。音乐剧的现场表演经常会有与观众的直接互动
第六,感染力。现场的现场表演,不论是演员的歌唱还是舞蹈,都会给你极大的震撼与冲击,这是在电影里感受不到的。
第七,观演关系。面对荧幕,你只能感觉到单一的观演关系,而面对剧场你会有更多的观演选择,可以根据镜框式舞台或者伸出式舞台的特殊性进行观演。
以上观点属于个人观点,欢迎指正补充
⑨ 音乐剧与电影,话剧,舞剧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简单地说来,音乐剧和歌剧都有声乐演唱这门艺术在其中。音乐剧重在表演,它是以声乐、舞蹈、舞台美术、剧本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比较平衡,其中的唱段用我们今天话说比较通俗流行;而歌剧中歌唱占主要地位,虽然他也有剧本中的戏剧冲突表演……人们会为欣赏一出精彩的表演去看音乐剧,而不会单单为欣赏表演去看歌剧……
以下是详细的论述,
音乐剧并不只是由音乐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剧、喜剧歌剧或是轻音乐剧,也不是歌舞杂耍、音乐荒诞剧或是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乔治·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通常被称为民谣歌剧,以与他的音乐剧相区分。所有花钱来看音乐剧的观众最了解其中的区别。伦纳德·伯恩斯坦的《老实人》(根据伏尔泰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作为音乐剧在1957年搬上舞台,当时仅仅上演了三个月;而在1974年以喜剧歌剧的形式重返百老汇舞台的时候,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么,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哪些区别呢?事实上,我们很难对这两种艺术形式制定准确的区分标准,但是对那些常去剧院的观众来说,二者各自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例如,音乐剧中的歌曲很多并非独唱曲;音乐剧中的歌曲更短,更简单,易于传唱,人们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时候唱起这些歌曲。歌剧则靠独唱的咏叹调引领全局。一般来说,咏叹调会伴随着每一次戏剧性的转折将整部戏推向高潮。尽管音乐剧中的歌曲更容易从整部剧中独立出来,也更加适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娱乐场所单独吟唱,但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适合剧情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演员通过舞蹈或其他的表演来烘托气氛,带动剧情进入高潮。
音乐剧的独唱与歌剧的咏叹调在听众的情感中占据了不同的位置。同样是表现浪漫爱情的独唱,在音乐剧中,它的曲调可以是感伤的,但在歌剧中,它一定是热情洋溢的;在歌词方面,音乐剧趋于表现饱经忧患的经历,例如“爱——无论你鞭打我,还是伤害我;欺骗我,还是遗弃我,我都将永远是你的!”,歌剧则永远是表现欢欣和喜悦的诗一般的语言。
与音乐剧不同,在歌剧里,主人公总保持着优雅而高贵的举止来生活、相爱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时,他们会祈祷,“主啊,我上路了!”仿佛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乐剧中,主人公与爱人告别的场景可以是杂乱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场,他们也一定是疲惫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约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歌剧,即使是在20世纪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为一项伟大的艺术。它想表现人类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华,蔑视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剧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画成十恶不赦的彻彻底底的坏人,英雄们则勇敢无畏。音乐剧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们也会犯错误,也可以失去工作、穷困潦倒、无家可归,但是他们在经历坎坷之后总能得到真爱、财富和幸福。
音乐剧并不追求卓越与出众,也没有野心,因此,它们被认为是平庸的创作。它们宁愿逃避,也不抗争;宁愿犯一些小小的过错,也不愿只为理想而生活。音乐剧赞扬民主,它赞扬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对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贵族们,则充满了鄙视和嘲弄。
观众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的差别。当一个人去看歌剧和音乐剧的时候(在伦敦和纽约,两种门票的价格几乎一样),他会以不同的心态欣赏这两种戏剧。如果一场歌剧听起来太像音乐剧,那么它会被批评为太轻浮;反之,太像歌剧的音乐剧也会被批评太脱离现实。这些偏见并非偶然,它们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形成的。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乐剧:《乞丐歌剧》。
⑩ 音乐剧的优势
我眼中的音乐剧
炫丽的灯光,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精致的唱腔。这一切并不是音乐剧的全部。从杰罗姆•科恩到安得鲁•洛伊德•韦伯,从大不列颠到中华大地,从《剧院魅影》到《雪狼湖》,从百老汇的经典剧目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音乐剧不分国界的用一种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方式,将曼妙的音乐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惊险,或温情的剧情当中去,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戏剧这另一种艺术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声音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而让这种情感更加完美,真挚和深刻。
一、音乐剧的创新
音乐剧无疑是古典与流行相结合,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的艺术形式。而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无疑是这种结合中的大师级的人物。音乐剧的发展中的转折点要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乐剧在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美国,它较多地受爵士乐、踢跳舞、喜剧性话剧和含有歌唱的喜剧的影响,另外美国一直有像"齐格菲"一类的轻歌舞剧(故事不重要,但歌舞制作得非常华丽),还有歌舞厅的小型娱乐性歌舞(多数在高档餐厅和宾馆演出,在现在的拉斯维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国,音乐剧则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贴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后,以典型剧目的创新和突破为代表,美国和伦敦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长足进展。《俄克拉荷马》使音乐、舞蹈紧密地与故事进程结合,特别是舞蹈。此剧中,舞蹈设计德米尔创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过音乐、唱歌和舞蹈三种形式的融合,从而使音乐剧成为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听音乐剧也逐渐变成一种从属性文化,这把音乐剧中的舞蹈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德米尔把音乐剧舞蹈从简单的群舞与异国情调的古典芭蕾中解脱出来,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百老汇风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则把握了这一切,将他的艺术灵感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诸如《剧院魅影》、《猫》等一系列经典剧作。
二、韦伯的成功
韦伯是公认的音乐剧作的天才,《耶稣基督巨星》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老汇首演,该剧由年仅23岁的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创作,他当时还是一位无名的英国青年。安德鲁的《耶稣基督巨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典范,而且大部分音乐是摇滚乐,这是一部对经文、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探索的剧目,是史诗型与摇滚歌曲的融合。舞蹈是体操与运动式的风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剧情支撑着舞台的活动,它把一个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摇滚来表现,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这是令人震惊的创新。《剧院魅影》这是韦伯的一部趋于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和紧张感,完美的布景,足成为音乐剧中永恒的佳作。韦伯在剧院魅影中努力将有着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剧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画成了一个天才的剧作家、音乐家、建筑师、设计师,并且是一个有情有义,痴爱着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华德•麦吉伦和莎拉布莱曼的深情演出也给剧中的主人公带去了灵魂。从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算起,《剧院魅影》已经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连演了十八个年头,成就上超过了韦伯的另一部音乐剧《猫》,是百老汇历史上最长演不衰的剧目。十八年来,该剧已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一百二十个城市进行过演出。此外,该剧目前仍在全球七个城市公演,全球看过此剧的人数已达八千万人,全球票房总收入已达三十二亿美元,仅在纽约就有近六亿美元的票房。这部经典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还是有不少值得现代音乐剧借鉴之处。首先,除了音乐剧自身靠实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电影的推出以及其后发行的DVD,这些延伸产品对重振《剧院魅影》“舞台旋风”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许多观众正是从与此有关的各种宣传中知道,《剧院魅影》仍在上演,于是新的“朝圣者”又络绎于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三、音乐剧在中国
对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刚刚兴起的“舶来品”,我们几部原创的音乐剧作品不尽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现代音乐剧一样的高成本和大制作也令许多中国艺术家望而生畏。并且由于缺少优秀的剧本和形、音、演兼备的优秀演员,音乐剧作总是与流行和商业化脱节使得国产的音乐剧总是面临着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如今大剧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诸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剧院魅影》、《猫》之类的外国优秀剧作,而国内的大部分观众也愿意去花钱去捧这些有着优秀舞台设计、曲折的故事情节、华美的音乐和出色的演员的剧作的场。这些差距和现状是现实存在的,要想缩小这些差距,只有从大学的教育开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作者和演员,积极探索创新,紧贴流行文化,加大商业推广,融合民族传统才能真正创作出为观众认可的剧作。从定军山、马路天使到卧虎藏龙、英雄,从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中国的电影人已经探索出了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国的音乐剧是否也能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