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朗读者》主要讲了什么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尾,早为人父的男子带着女儿去缅怀这位女士,并对她说出所有的实情,以此来告知女儿自己所背负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故事将的是这个男人,但是其实质上却说的是德国人面对二战之后矛盾的态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果你有裁决的权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亲人,你能让他去死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命题。当然其实故事也说明白了,该死的其实都没有死,受审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⑵ 汉娜和麦克是什么电影
《朗 读 者》是一部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朗 读 者》根据德 国作。家本哈 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凯特·温丝莱特饰 汉娜
拉尔夫·费因斯饰 迈克(中年)
大卫·克劳斯饰 迈克
⑶ 电影朗读者中,汉娜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自杀
汉娜也是为了美好的爱情,而选择另一种方式去追求。
《朗读者》这部电影从剧情的内容上看也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不仅有催人泪下的剧情,也有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之情。整部影片对于个人来讲还是深受感动。而且在每次看完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伤痛,也为汉娜做出了牺牲而感到怜惜。
最后第三部分就是讲他们感情的磨灭。随着当时的政治格局影响两人对情感的归宿也一直处在内心深处,所以对于汉娜这一生,是很多人对她的亏欠。所以到最后的结局,汉娜也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对爱情的忠诚。
⑷ 如何评价电影《朗读者》
没读过原著,没看过相关影评,只是冲着凯特·温斯莱特去的,惊喜地发现还有拉尔夫·费因斯,就这样慢慢地看下来了。说实话,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看到汉娜在审判庭上惊慌无措,面对其他人众口一词的推卸、指责而不发一言时,我是十分不理解的。我不明白,难道文盲在当时是那么令人可耻以至于宁愿背负牢狱之灾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文盲?!所以当时的我是有同情、怜悯却也暗藏着一丝愤怒的,我不解于她为什么不反驳,有点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再看的时候感受却不尽相同了。
这部电影是一部根据畅销原著改编的获得奥斯卡奖并助温斯莱特斩获当年奥斯卡影后的文艺片。怎么说呢,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原著去的,毕竟原著影响了许多人,在我,从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幸运的是,我看了不止一遍。
米夏对汉娜的迷恋是基于青春期荷尔蒙的萌动,而成年后他愿意提供给汉娜不管是磁带还是书籍甚至愿意提供给她出狱后的住处是基于他的愧疚,但是,他从不回她的信、拒绝再与她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才导致汉娜如此绝望以致在出狱前选择自杀吧,她该是多么绝望啊。
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悲哀,无尽的哀伤与人性的荒凉。他们可以开始于少年的迷恋,分别于二人的日渐增长的争吵,可是他们不会圆满地团聚,因为没有人想要被原谅,也没有人想要原谅。
在米夏,他在多年后再见汉娜有的只是震惊,随后发现事实后的恍然大悟以及愧疚,但也只是止于愧疚;而汉娜,她的大半生都用来掩盖她文盲的事实,不惜入狱,她不觉得自己有能力或者说有权利去原谅。我第二次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是这种感受。
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指责他人,我们也都没有理由去原谅。
⑸ 美国电影《朗读者》谁能评论一下,谢谢。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对美国电影《朗读者》的评论: 影片中,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朗读者》在一代对又一代的“坦诚”中,让我们洞悉了一个时代的真相。宣泄也是窝藏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如今的我们在重新面对一些我们总是规避的历史时,到底要坦诚到何种程度才会令人信服?令人理解呢?只不过拂去历史的尘埃,沉甸甸的真相却总无法让你我坦然接受。那么这种坦诚,又将置于何地呢?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两个演员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三个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 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在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而在多年后,麦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得”。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侩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而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汉娜自身不也是一个悲剧和受害者么?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大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是会让所有人无语的。习惯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视角来批判审视别人的集体,难倒不是我们的悲剧被一次次复制的源泉么?想必导演和观众,包括你我也绝对不会宽恕和原谅汉娜的作为,可是她却是能够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够被我们,被时代警醒的。 然而相比与她一同坐在被告席,却昧着良心将所有罪责扣到汉娜身上的真正的罪犯来说,汉娜冒着傻气的执拗却显得那样坦诚和真实。影片出来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评便是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然而我倒觉得,导演恰是真正理解了那个时代,那些沾满鲜血的手中,也有这样一种被无意识推搡裹挟的人物。他并没有理解罪恶,而是理解人性和时代的无奈;他也没有要为汉娜们拨乱反正,而是希望我们在缅怀、批判、挞伐那些我们不堪回望的岁月时,需要有一种警醒,一种坦诚的正视。因此如果说导演真的在批判唾弃谁的话,那肯定是那些被判了4年刑期的黠笑流泪的“忏悔者”。 麦克这个角色其实是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与汉娜的那种情感让他相信汉娜的为人,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却又让他无法回避对于汉娜们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汉娜无期徒刑时,麦克难以掩抑地留下两行热泪,以及他目睹审判过程中的慌乱无措神伤,还有他去探望汉娜可最终转身离去,这都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像是蒙着眼睛的象征着法律的女神一样。我不想附和说这是导演身披的温情的外衣,因为在我看来,这恰是这个导演在坦诚面对历史时心中怀有的爱和力量。 关于影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象上的主题:朗读,却让我们得以从更多一层和另一个侧面来看待汉娜和麦克这两个人物,以及整部电影寄予的深思。汉娜和麦克认识时,让麦克给她朗读小说,只有这样才和他做爱。而当初她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小女孩给她读小说。其实汉娜是个文盲,可是她渴求着知识,她会听小说时开心、哭泣。然而这样一个人在面对共犯的栽赃时,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保有最后的尊严,她宁愿选择终身监禁。导演这种设置一来是给无知一种批判,也是给知识一种崇高的寄托。无知本身并不是罪恶,可知识却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像守卫的汉娜,她也许只是想好好地本分地做个守卫,可却在时代个狂热中成为了阶下囚。而我国在文革时期,不也有很多汉娜稀里糊涂地做了侩子手么?
求采纳
⑹ 关于朗读者求解释下。
法国电影《朗读者》里所塑造的汉娜,不能否认这个女人有着丰腴的身体、美丽的外表,有着丝毫不荀的工作态度,有点爱心去冲洗米夏的呕吐物,有点追求要求米夏读书给她听,有点良知坐在教堂里泪流不止,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她其实是一个变态、荒谬、疯狂的女人。
利用职权喝令年轻貌美的女犯人朗读文章,到期后毫不留情地全部杀害;用身体引诱15岁少年米夏做出有悖伦理之事;可谓“变态”。嘴上承认爱着米夏,不辞而别时的决然毅然;为掩盖文盲的事实,不惜以自由为代价;可谓“荒谬”。 “忠于职守”不愿打开大门,致300条生命毁于一旦;面对法官的质问,理直气壮并振振有词的回答令人惊愕;可谓“疯狂”。
难道这三个词汇就概括了汉娜的一生吗?来吧,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拥抱着她,吻一下她的额头,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她,慢慢地问道:“告诉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她的眼睛一点点地渗出泪水,汇成豆粒般大小,滑落下来,她会缓缓地吐出几个字:“因为我害怕!”
没有哪个女人会象她一样,始终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恐惧的源头只有两个,一是文盲,目不识丁,丧失了分辨的能力;二是极权控制了思想,丧失了情感的能力。两者之间相互交织,互动往来,而这,就足够把一个女人摧毁得面目全非。
1943年,没有分辨能力的,不愿文盲事实被揭露的汉娜因为需要一份简单的工作,就加入了党卫军,担任了纳粹某集中营看守一职,在党卫军中,类似宣誓词里“我将无条件服从德国国家和人民的元首”、“我发誓服从元首以及指挥官的命令一直到死亡 ”等言行加速混淆了汉娜的是非观,也割裂了情感的能力,“工作”必须恪守尽职,“效忠”必须抛弃同情,所以悲剧就此拉开。
在遇到米夏之间,除了单调重复的剪票工作之外,汉娜没有爱,没有性,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内衣都熨烫看似精致的生活把文盲的事实隐藏起来,她害怕面对!那么寻找一个弱小的、能够完全凌驾的对象将给她的生活注入安全的因素,于是她引诱了米夏。懵懂无知的少年被她掌控着,在此期间两人经常一起沐浴、朗读、做爱、并排小睡,从行为到情感全部以她为中心,而她根本不爱他,只是纯粹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令她安全。
法庭审理和宣判是整部电影的亮点,“社会以为自己是靠道德维系的,其实不对,维系社会的法律”,而被极权思想洗过脑的汉娜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律,她只知道什么是“效忠”,什么是“工作”于是她很诧异地问法官:“那换了你怎么做?”在集中营挑选朗读者时,汉娜更喜好体弱多病的女孩子,给她们食物,安排她们睡觉,最后送她们去死亡。又是通过掌控弱小者的行为及情感,为自己的恐惧注入安全感的方式。
以丧失自由为代价,也不愿面对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多数人都认为是这是汉娜自己的主观选择,真的吗?她有能力分辨出审判结果的改变将对她的人生起着怎么样的影响吗?恐怕她更疑惑的是为什么自己的观念和其他人差距那么大呢?又或许是从一种恐惧陷入了另外一种对未知不明的恐惧之中。于是她穿上笔挺的外套,梳着整齐的头发,是用外表的整洁、镇定掩饰内心的恐惧,当法官宣判她“终身监禁”时,她随意投射出去的眼神里只有茫然,浑然不觉自己将要面对怎么样的未来。
整部影片最温暖的部分就是汉娜在监狱里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不用再关注自己是否文盲,是否有情感,是否价值观冲突,只是过着简单的生活,每天听着米夏朗朗的读书声,这声音驱散了深藏心底的恐惧,于是她开始了读书,写字的学习过程。不幸的是,又有一种新的恐惧攀附在她的身体里,“还能接受我吗?”于是她期待收到回信,可是除了磁带里的读书声外她一无所获。
十八年刑期结束,她终于见到了米夏,却又不得不尴尬地缩回老枯的手,无奈地听着米夏的讲述,朗读消失了,拥抱没有了,一切都结束了。而那个弱小得可以随意掌控的孩子也变成了强大的可以随意安排她的中年人,她没有能力去思考面对300条生命的消逝,到底应该得到些什么启示?一个没有分辨能力的女人,自然丧失掉思考能力。她只能很明白地告诉米夏,她学会了识字。唯有怯怯地问:“一切都结束了吗?”恐惧就这么在一夜之间被放大到了“绝望”,踩着自己读过的厚厚的一摞书,恐惧感如影相随的汉娜选择了死亡。
屏幕上的汉娜逝去了,可是当今现实中的呢?失去土地的农民奔赴城市打工,把年幼的子女留在了家乡,一部分留守儿童辍学了,流浪在大地上的某个角落里,面临着可能成为“当代文盲”的问题,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勉强上着学,却被灌输着“服从领导”“服从组织”等强权思想,面临着情感的严重缺失,可能成为麻木并残损人性的问题人。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面,以女孩子辍学居多,以女孩子乖巧听话居多,于是二十年,三十年后,当她们拥有美丽的外表、精致的生活后,会有强烈的不安感吗?恐惧感是否会侵蚀她们的内心,变成汉娜般不堪的女人呢?她们的一生应该同情还是应该唾弃呢?
从某种意义来说,女人的素养决定了国家文明的程度,因为她们孕育、抚育着新的生命,如果有一天,放眼望去,满大街都是被恐惧紧紧攫住的女人,那么爱何在?法何在?家何在?国何在?
独自一人凌晨走在光影斑驳的街道上,貌似的平静依旧,或许的安详依旧,那么不安呢?恐惧呢?
⑺ 如何看待电影《朗读者》中迈克对汉娜的感情
迈克对汉娜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可否认的有爱情的成分,但也有一种少年对美丽女性的幻想和对年长女性的依恋。少年的感情都是纯粹、真挚,并且不顾一切。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幕后花絮
1、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对于女主角的第一选择就是凯特·温丝莱特,但凯特·温丝莱特此时要拍摄《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选择了妮可·基德曼。但当妮可·基德曼正式开始参与该片拍摄时,却因怀孕而放弃了这个角色,此时凯特·温丝莱特有了空档期,她最终正式出演该片。
2、朱丽叶·比诺什被考虑过来饰演汉娜一角,但导演认为凯特·温丝莱特更适合汉娜的人选而放弃。
⑻ 生死朗读票房
生死朗读票房83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
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麦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生死朗读剧情
1958年,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伯格大卫·克劳斯饰患上猩红热,从学校回家时,突然发病呕吐。
这时一名叫汉娜凯特·温丝莱特饰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康复后,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迈克大很多。
迈克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迈克暗自神伤。
1966年,迈克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
就在这时,迈克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汉娜供认不讳。
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认字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罪。迈克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迈克拉尔夫·费因斯饰在很多年后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她开始给麦克写信迈克从来没有给汉娜回过信。
⑼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先看了电影梗概,今天下午看完了这部略显沉重令人唏嘘却又觉得无可奈何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15岁的少年麦克和36岁的女人汉娜在一个夏天短暂的忘年恋,而后由于两人的羞耻心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
麦克和汉娜是否是爱情?我觉得是的。至少我觉得15岁的麦克对汉娜是有爱情的,虽然他对她有迷恋,以及对于她所给予的温暖的依恋,但是在麦克那个年纪,在他很纯粹的那个年纪那让他一瞬间坠入的,我觉得是爱情。至于汉娜对麦克,一开始我觉得不是爱情,可是直到看到狱中汉娜因为麦克去借书——《牵狗的女人》,并且放下自卑和羞耻心开始学习认字,学着给麦克写信,那一刻,我觉得汉娜是爱着麦克的。
但是他们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受到很多非议,其实即使放到现在,也会有很多非议。他们没有在一起,这有一部分由于当时的环境决定的,更多的,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羞耻心决定的。
汉娜是文盲,却爱好听文学名著,正是由于这种热爱,更加让她的羞耻心无处安放。她的自卑是骨子里的,是生了根的,怎么也无法拔除,宁愿选择终生监禁,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文盲,就是因为她的羞耻心早就跟她骨血相融了。麦克在法庭上选择什么都不说,表面上是为了维持汉娜的自尊心,其实从一方面看,他是不敢承认他和汉娜的过往,害怕别人的眼光,他骨子里也是自卑的人,不然外出旅行的时候,服务员把汉娜说成他妈妈,他也默认了。而且他的自卑在汉娜默默离开后加深了,汉娜的离开对他无疑造成了伤害,让他产生了被遗弃感,以至于他很多年对于女性都不太信任,所以当八年后他在法庭上再遇见汉娜的时候,内心情绪应该是很复杂的,当然我觉得他还是为自己考虑得更多。人还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汉娜判刑他哭了,有多少种情感大概只有麦克自己知道了。后来,他给汉娜朗读寄到监狱,是不是也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给他自己的羞耻心找一个出口?
最后压死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麦克对他的不原谅以及对她的指责。这也印证了麦克到后来其实并不爱汉娜了,汉娜对于他,只是他想让自己好受一点,想弥补自己内心缺失感和自卑感罢了。
至于那300多个人的死亡,到底的纳粹的错还是汉娜的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汉娜是个文盲,不知道纳粹要做什么,只知道那是一份工作,只会服从安排,无知酿成的错,她没有选择。
电影是个悲剧。悲剧结尾更符合现实。汉娜和麦克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不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羞耻心是放不下的,所以注定了他们的结局。
就这样吧。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