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的“两周一成”,“四大天王”等名号,为何偏偏没有梁朝伟呢
作为香港电影界的一面旗帜,梁朝伟并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号,这不得不说很令人疑惑。因为大家都知道,香港娱乐圈擅长于“造势”,曾经很多颇具实力与潜质的艺人因为响亮的名号而得以更上一层楼,成为香港甚至华语娱乐圈的神话!
“四大天王”和“双周一成”“四大天王”最早是“乐坛三剑客”,因郭富城在台湾的一夜爆红而顺势成为“四大天王”。从此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占据了娱乐圈的顶级资源,至今三十年人气依然未衰退!双周一成”指9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票房王者周星驰、周润发与成龙。三位巨星长期霸榜,长达十几年的时间票房冠军都是这三位轮流排排坐。
在出道的20多年里几乎和负面新闻绝缘,其性格低调内向,不喜交际应酬,对待工作,梁朝伟一直兢兢业业,保持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个外表冷静内心炽热的工作狂,对待每一件事都认真投入。
『贰』 “双周一成”:周星驰和周润发的两个极端,最终小人物战胜大英雄
在港片迷的记忆中,“双周一成”无疑是最好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港片的黄金年代里,以“双周一成”为代表的香港影坛,是影迷们最好的回忆。其中周星驰的无厘头,“发哥”的黑帮枪战,成龙的功夫喜剧,均是香港影坛的扛鼎之作。而三个人共同交织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然而辉煌的瞬间,亦是繁荣的挽歌。三个月之后,香港电影也走向了衰落。如今发哥、成龙大哥基本退居二线,周星驰转型成为了一名专职导演,属于他们三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在三人称霸的日子里,周星驰和周润发就像是两个极端,一个依靠市井小人物形象成名,一位则依靠英雄大哥的风采征服观众。
说起成名的时间,周润发较周星驰要略早,并且两人的成名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和周星驰不同,周润发在进军影坛之前,已经凭借着他在TVB的表现赢得了声誉,所以当时周润发是以巨星身份进军大银幕的。但是因为接连几部电影的票房表现不佳,周润发一度不称为票房毒药。直到1986年的《英雄本色》,周润发才凭借这部并不被人看好的电影,在影坛奠定了属于自己的地位,而在影片中,周润发几乎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大银幕上演绎了他经典电视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形象,只是在这个影片中缺少了女性角色和爱情戏份。
《英雄本色》的成功,终于让周润发在香港影坛站稳了脚跟,正如他在影片中的台词说的那样,他等了多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为了告诉别人,他失去的东西,他就一定要拿回来。这部港片的巅峰之作,让周润发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了双丰收,由于香港电影是效仿好莱坞的“明星制”,所以影片成功后,周润发一跃成为了香港影坛的顶级巨星。并且在之后的多年里,他一直保有较高的影响力。在1989年周润发主演的影片《赌神》成为了周润发职业生涯中又一部代表作。如果说《英雄本色》靠的是主创人员的努力和才华,那么《赌神》这部影片所依靠的则几乎完全是周润发的个人风采,影片就影片的导演王晶而言,他只是希望执导一部有票房号召力的纯商业电影。
像《英雄本色》揭开了香港影坛黑帮枪战片的序幕一样,《赌神》这部电影则掀起了“赌片”的风潮。在1990年,周星驰便是凭借着主演《赌神》的跟风之作《赌圣》打破了香港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由此香港电影进入了周星驰时代。周星驰的成名,也正式将香港影坛带入了“双周一成”的时代,和成龙、周润发相比,周星驰的成功至少晚了一个时代,但是凭借其天才般的“无厘头”演技,使得他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无可取代的人物。他看似简单,机械的表演,却达到了别人只能模仿,无法企及的高度。
其实周星驰的表演和周润发的表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周润发的演技,更像是效仿好莱坞典型男明星的表演方式,在周润发的表演中,我们多少能够看到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的影子,而且周润发很好的将好莱坞表演风格,进行了本土化。但是周星驰的表演却是反英雄式的,这一点从《赌圣》和《赌神》对比中,就很容易能够看出来。如果说周润发表演的是一个英雄的典范,那么周星驰演绎的,则是市井小人物的辛酸,所以周润发的形象更接近观众的理想,而周星驰的表演,则更深入观众的现实处境。
在周星驰凭借《赌圣》成名后,香港影坛正式进入了周星驰时代。在他成名后的几年里,周星驰接连包揽了香港影坛年度票房冠军。此时周星驰的风头一时无二,而此时周润发刚刚凭借《英雄本色》成名不到4年的时间。那么是什么让周星驰的表演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喜爱呢?其实无外乎,周星驰的电影,更能够让观众发泄出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作为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 娱乐 方式,人民之所以去看电影,很大一部分把电影当作了“文化快餐”,就好像人们看电影时喜欢吃爆米花一样,而电影就是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爆米花”。观众希望能够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中,获取轻松愉悦,并释放出心中对生活的不快,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周星驰的电影,更符合普遍观众的口味。在周星驰以市井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他经常将生活中不易察觉,却深入每个人内心的 情感 ,用夸张自嘲的表演呈现在大银幕上,以供观众在银幕前完成对自我现实处境的消解。这种观影体验让观众感到轻松,并充满了精神解放的愉悦。
而周润发的作品,则属于另一种极端,他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理想状态,让恶人有恶报,让好人成为英雄。这种以暴制暴的剧情,让观众在大银幕前直呼过瘾,特别是在《英雄本色》之类的枪战片中,故事情节酣畅淋漓,枪战场面一气呵成。当发哥扮演的小马哥在银幕上喊出观众的心声时,观众们无不热血澎湃。但是这种英雄气概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人们再次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发现这种英雄气概,只存在于幻想的场景里,人们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依然要面对现实处境。
并且周润发的电影并不太考虑女性观众的感受,英雄气概只能感染男性观众。但是相对而言周星驰电影中的 搞笑 剧情,却是老少咸宜,这种吸引观众的普遍性,也使得周星驰的电影可以迅速占领市场。而且此时周润发代表的黑帮枪战片,在成功后,已经被很多同行所模仿,其中有刘德华、梁朝伟等人。在超负荷的跟风模仿之后,观众们迅速产生了审美疲劳。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幸福的故事都一样,不幸的故事万万种。而此时我们可以翻译为英雄的形象都一样,平凡的形象万万种。
而在角色风格上,假如周润发代表英雄,那么周星驰就代表平凡小人物。周星驰的突出进步,就是他将小人物的故事,演出了电影需要的戏剧冲突,并从中让观众品读出生活的味道,这种进步让周星驰很快占领了香港影坛的市场。而他的这种反英雄风格,却意外的收获了比周润发为代表的英雄风格更好的效果。
其实最终让周星驰扮演的小人物在票房上战胜周润发扮演的大英雄的,不是两人演技的高低,也不是两人观众缘的差异,更多的是时代使然。艺术讲求推陈出新,而观众也希望市场换换口味,恰逢这个时候周星驰横空出世。才有了周星驰小人物取代周润发大英雄的景象,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行业背景是最大的原因。而且在几年后周润发成功进军好莱坞,周星驰开始转型到幕后发展,所以两人也几乎再没有正面对决的机会了。两个人的两个极端,是香港电影不一样的风采,而能够容下两种不同风格,便是香港电影的伟大之处。
『叁』 90年代的:双周一成;谁的演技更高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坛最叫座的三位大腕儿: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整个90年代,香港本土贺岁档一直被他们三分天下。“双周一成”90年代称霸香港黄金时代影坛,三位巨星贺岁档轮流加冕,有点三足鼎立的架势,实属一段佳话!
『肆』 香港影坛上的“双周一成”为何从未合作过一部电影呢
如果说起来当时香港影坛的双周一成的话,应该就是周星驰周润发还有成龙了。这三个人在香港有台上的时候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合作过同样的一部电影,三人聚首的画面从没有有过想过,这三个人合作,不定会是什么后果的,那一定会有一些很大的影响。
而周星驰也是慢慢的开始退出演员的行列,但是随着年月的推进着,三个人也慢慢的变老头发都开始苍白了,已经无心于名利场的人。所以说这所谓的合体,也是特别难以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虽然说粉丝们对这件事情一直也都有着自己的情绪,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些事情,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一个幻想中。
『伍』 双周一成是什么意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电影界都有“双周一成”之说法,即周润发、周星驰和成龙。他们三人素养深厚,演技精湛,皆开创了各自的电影时代。周润发开创了“赌神”时代;周星驰开创了“无厘头”时代;成龙开创了“功夫搞笑”时代。他们也都塑造了各自经典的角色,让观众至今津津乐道。然而,岁月不居,催人生老。成龙、周润发皆是知天命之年,周星驰也快跑步进入这个圈。岁月不仅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亦在他们的电影中欲当了“主角”。 周润发大都以潇洒飘逸形象示人,这在他的许多片子里都能找到这样的影子,但演了许多年,到现在的《孔子》,表现仍是以前的克隆版,没有求得自身的突破;周星驰曾经以“无厘头”而名噪一时,后来晋升导演大都也能思考全面而深邃,把大家喜欢的“无厘头”风格接以延续,但到了他最近的《长江七号》,剧情的简单化、科幻的低能化使得这部电影逊色于以前;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动作较之以前已稍显迟慢,到后来的影片中,犹如VCD中不断地按慢放键,愈来愈慢,直到临近的《邻家特工》,更是有些打不动的感觉。以上这些都是真实地呈现在电影荧屏上的,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表演艺术,甚至谩骂他们的表演水平——倘若那样,我们看问题也未免过于偏颇了。我们需多一只眼看——首先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逃脱岁月无情的魔咒,在岁月的面前,我们只能束手待毙,任凭把我们推向衰老的沼泽地,且愈陷愈深。那么,即使是“明星”们也不能幸免于难——那么,这一条前提我们每个人都要接受。年龄衰老,精力必然随之减弱,特别是作为功夫巨星成龙而言,他能打到现在已确属不易。 恰恰是时间考验了他们的精神。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电影事业,他们兢兢业业,善于钻研理论,更注重留意观察现实生活,揣摩各色人群的特征,为电影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人们献上了许多数不胜数的文化珍品。他们还不断探求电影事业的新思路,不断尝试电影事业的新路子,把许多精典的形象烙在人们心目之中而成为永恒。二十多年以来,“小马哥、高进、阿郎;韦小宝、唐伯虎、至尊宝;龙少爷、亚洲飞鹰、陈家驹”等等角色早已为人们传颂,不仅没有褪色,相反还一直苍翠。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心里,这些形象诠释生动而精确,近乎完美,很难再有人能够逾越。这样的永恒还不够吗? 此外,近些年,他们年事惭长,但却毫无退休之心。反而继续坚持在自己钟爱的电影事业里打拼,成龙曾表示,打到不能打为止——这样的永恒不够吗?是的,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精神,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令许多人学习的。 “双周一成”,精神永恒。
『陆』 周润发和周星驰作为“双周一成”,谁的成就更高、对香港电影的贡献更大
国内人眼里会是周星驰,在国外可能会是成龙。
在外国观众眼里,成龙当之无愧是最成功的华人演员——对,是“演员/明星”,因为李小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象征,但论当今演员在国际的知名度,也没人能企及成龙。至于周星驰,“喜剧”除了默剧,实质一直有所谓的“地域性”,所以他的无厘头喜剧在成龙的动作喜剧面前,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就是天上地下了。
所以,香港年冠和纪录看似周星驰最多,但按比例,他并没有彻底凌驾成龙和周润发。当然,他们都有一起输给其他片子的时候,除了西片《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1998年成龙的《我是谁》和周星驰的《行运一条龙》都败于改编漫画的《风云雄霸天下》(4200万)。
『柒』 双周一成的介绍
双周一成又名“两周一成”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影坛的三位天王级人物,分别为: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他们三人素养深厚,演技精湛,皆开创了各自的电影时代。周星驰(Stephen Chow),开创了“无厘头”时代。周星驰,1962年6月22日生于香港,祖籍浙江宁波,华语喜剧大师、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出品人。周润发(Chow Yun fat),开创了“枪战电影”时代。周润发,1955年5月18日出生于香港南丫岛,中国影视演员、摄影家,国家一级演员。1成龙(Jackie Chan),开创了“功夫搞笑”时代。成龙,1954年4月7日生于香港中西区,祖籍安徽芜湖,国家一级演员,大中华区影坛和国际功夫影星。
『捌』 难忘《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这部电影,横空出世30多年了。30多年来,许多港片如过眼烟云,人们看了,笑了,甚至哭了,但随即也就忘了,就像多年前喝过的一瓶矿泉水,吃过的一包方便面一样,无非是聊以充饥,打发或是挥霍青春年少时无聊的时光而已。又如当年在录像厅疯狂的看邵氏出品的武打片一样,现在回想起来,无非是一片刀光剑影和打斗时夸张而又雷同的声响效果,至于情节、人物,全都模糊不清了。但《英雄本色》不是这样,许多人也许记不得故事情节了,但至少小马哥穿着风衣、叼着牙签、戴着墨镜、手提双枪的潇洒形象让人记忆尤深,而小马哥用燃烧的假币点烟的动作和表现出来的那种玩世不恭却视金钱如粪土的神情,可谓是愈久弥新,刻入脑髓。和同样是八十年代年度票房榜的冠军作品如《赌神》《八星报喜》等相比,《英雄本色》自然是更胜一筹,毕竟,它是一代宗师,是30多年来香港黑帮英雄片的宗师;它开启了一个时代,掀起了英雄片的狂潮;它奠基了一种电影风格,即吴氏浪漫主义的“暴力美学”。
这部影片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以超出第二名600多万的票房雄踞1986年香港港产片票房榜冠军,同时,还在金像奖和金马奖上斩获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男主角奖等多项大奖,足见其艺术上的功力。
和《离骚》《史记》这些不朽经典一样,《英雄本色》也是一部发愤之作,是落魄导演吴宇森的发愤之作。生于1946年的吴宇森当时正值不惑之年,虽然也干了十多年的导演,也算是邵氏名导张彻、胡金铨的高徒,但一直是混得半红不黑,导演一些不痛不痒的 搞笑 片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终于,公元1983年,为嘉禾导演的最后一部喜剧片《八彩林亚珍》票房失利后,老吴同志失业了,而此前他为嘉禾拍的一部枪战片《英雄无泪》也因为不被嘉禾高层看好被无限期搁置上映,吴宇森失魂落魄,因此有人形容他当时的情形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好友徐克的运作下,吴宇森进入当时红红火火的新艺城影业,然而这时的新艺城人才济济,远非当年创业之初,连王家卫这样的天才导演都被拒之门外,想当年吴宇森冒着被嘉禾解聘的危险,化名吴尚飞为刚刚成立的新艺城拍了部开山之作《滑稽时代》,影片进入当年票房榜前五名,使新艺城一炮打响,功劳是大大的,更重要的是,他为新艺城推荐了怪才徐克,壮大了新艺城的导演队伍,看在这个份上,新艺城给了老吴一个饭碗,把他派到台湾分公司,在张艾嘉手下做监制,偶尔也导演一些喜剧片,比如《两只老虎》《笑匠》之类,然而这些影片并不卖座,老吴似乎江郎才尽了,而这时的吴宇森,进入了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内心苦闷,经济困顿,据说到了老婆生病都没钱看医生的程度。吴宇森后来回忆他每况愈下的喜剧作品时说:“后来我的喜剧拍成了像个悲剧。因为我一直没有办法拍我想要拍的东西,那么我就只能把那种愤怒、把那种无奈,把那种痛苦的心情放在我的喜剧里面。结果观众进去看的时候,他们笑不出来,反而骂我的喜剧。那时候很不得意,我的戏又不卖钱。甚至被一些朋友说应该要退休了,应该要回家好好看看录影带,看看人家流行什么,你就拍什么。”
当吴宇森在台湾继续失意的时候,好友徐克和他那位擅长在商场上运筹帷幄的老婆施南生却混得风生水起,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可以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上海之夜》《刀马旦》《倩女幽魂》这类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被电影工作室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由于徐克还要兼顾新艺城的电影,工作室一时人手短缺,这时徐老怪喊老友吴宇森过来帮忙,可谓英雄惜英雄,情理之中,而对吴宇森来说,加盟电影工作室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和转折,没有电影工作室,就不会有后来在好莱坞大红大紫的吴宇森,就不会诞生这位世界级的“暴力美学”大师。
《英雄本色》这样一个充满阳刚、血性和暴力的题材是吴宇森非常感兴趣的,对展现朋友间的友谊和兄弟间的亲情这样的主题,老吴等待了很久。吴宇森后来说,他小时候读《三国》《水浒》,对古代的侠义精神,对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是非常崇敬和向往的。被电影故事和徐克的友谊打动的老吴怀着雪耻的私心和创作的冲动,激情万丈、精益求精的打磨剧本,用心构思镜头。电影中小马哥的一段台词,铿锵有力,毫无疑问,这也是老吴的夫子自道,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小马哥的这段经典台词是这样的: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失去的东西”是什么,是尊严,是一个导演的尊严!
《英雄本色》不仅是吴宇森的发愤之作,还是狄龙和发哥的发愤之作。狄龙和老吴同年,曾经是邵氏的红人,他演过古龙武侠电影系列中风流倜傥的盗帅楚留香,多愁多病的大侠李寻欢,还有天涯浪子傅红雪,名动一时,是邵氏武打电影中当仁不让的最佳男主角人选之一。可是世事变幻无常,随着邵氏武侠片的衰落,狄龙早已风光不再。有人在影评中这样写道:那一年,狄龙四十岁,一年前他离开了为之效力十八年的邵氏,手里拿着一封辞退信:谢谢你为公司多年来做出的成绩。曾经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正品尝着人老珠黄、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
落寞的狄龙被慧眼识珠的徐克和吴宇森相中,出演男一号的豪哥,而狄龙也不负众望,演活了一个黑 社会 的大哥,一个重情重义的大哥,狄龙因此成为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片中,一脸沧桑的豪哥说:我不做大哥很久了。这句话后来被人经常提起,在《英雄本色》后的众多江湖英雄片中,“豪哥”这一角色经常出现,而且永远是江湖人物中值得尊重的大哥。事实胜于雄辩,狄龙凭此证明,自己并不是只能吃青春饭的人,自己有的是实力。
《英雄本色》同样是周润发的发愤之作,出道以来,发哥凭借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一角,早已红透了半边天,成为影视圈的一线小生。然而,在电影圈,发哥并非一帆风顺,烂片居多,拍的几部电影如《巡城马》《灵气逼人》等,虽说都有一定的水准,但还是被人称为“票房毒药”,但发哥一直在坚持,毕竟黄秋生也说过,即使是烂片也能修炼演技啊!直到1986年,这一年发哥人品爆发,拍了11部电影,广种薄收,最终凭《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这一角色,夺得金像奖影帝殊荣。虽说周润发演喜剧、扮奶油小生和娘娘腔也像模像样,但还是可以看出雕饰的痕迹。他最擅长的还是演亦正亦邪的江湖好汉,小马哥和许文强一样,都是重情重义的江湖人物,正好契合周润发身上的浪子气质,演这类人物自然是得心应手,我们基本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就像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英雄本色》之后,发哥变成了“票房灵药”“神仙发“,进入九十年代,业界有了“双周一成”的说法,周润发、周星驰和成龙成为港片票房的保证。
作为香港电影资料馆推选的“百部不可不看的电影”,香港八十年代十大名片之一,《英雄本色》这部发愤之作堪称经典。作为商业电影,影片剧情比较简单但内容并不单薄,剧情是双线发展,讲的是江湖兄弟和亲兄弟间的恩怨情仇。片中,豪哥作为黑帮大哥,分明感到自己的身份和当警察的弟弟阿杰势成水火,一方面兄弟相残的局面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自己的身份很可能会影响弟弟在警界的发展。手足情深,为了弟弟,豪哥决定到台湾干最后一票后金盆洗手,改邪归正。然而江湖兄弟谭成的背叛,使豪哥身陷囹圄,还连累老父被害。惨淡的现实让阿杰对豪哥心生仇怨,继而发生了后来雨中痛打哥哥的一幕。直到影片最后,阿杰知道哥哥冒死抢走伪钞集团的电脑软盘帮助自己破案,在码头与黑帮团伙决死一战时,血浓于水的亲情复苏了,尤其是小马哥的质问:他有勇气改过,为什么你没有勇气接受他?这句话让阿杰彻底原谅了豪哥。
豪哥与小马哥的兄弟情,作为男人间的情谊或者是江湖义气也好,更是吴导浓墨重彩刻意渲染的。当豪哥被谭成和台湾黑帮陷害后,小马哥决心为自己的大哥复仇,独闯虎穴,击毙了仇家,但自己也被打断了腿,在黑帮内沦落为靠给谭成洗车混饭吃的喽啰,虽然落魄潦倒,但他却写信给豪哥说自己过得不赖,因此当豪哥出狱后看到躺在地下车库吃盒饭的小马哥时,难受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豪哥的一句经典台词也就产生了:你写给我的信,不是这样说的!当小马哥抢了印制伪钞的电脑软盘被围攻时,豪哥及时赶到,救出了小马。在码头决战前,豪哥把钱交给小马,让他先走,自己决心和谭成一伙同归于尽,然而小马哥却半路折回,和豪哥共同战斗,宁可不要钱不要命,也要和自己的大哥同生共死。
吴宇森着力表现的这种兄弟情,这种江湖义气,在香港这个势力的金钱 社会 ,早已经无迹可寻,正如片中的台词: 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我们太恋旧了 。钻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稀罕;影迷热捧这部影片,是因为人世间这种男人间的情谊也太稀罕。
作为发愤之作,影片在画面的构造、服饰的搭配、镜头的剪接和桥段的安排上,都极具讲究,暗藏深意;影片的对白,显然经过反复推敲,许多经典对白流传至今。有影评人士指出,小马哥出场时吃路边摊、帮摊主逃避警察这个桥段相当经典,说明了不少的问题:
一、 小马哥是平民出身,正常的富家公子是不会吃路边摊的;
二、 衣着考究的小马哥,放下身段吃路边摊,说明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三、 小马哥不认同警察,证实自己是黑帮人物;
四、 给正在逃跑的摊主饭钱并帮助他逃跑,展现了小马哥的义。
小马哥出场的这一分钟的镜头,能让挑剔的影迷分析出这么多的微言大义,足见吴宇森在桥段安排上的煞费苦心。而宋子豪和宋子杰兄弟头两次一见面就打闹嬉戏的亲密镜头,完全是为兄弟俩第三次在雨中见面时阿杰痛殴豪哥做的铺垫,这些看似不经意而且非常生活化的桥段,其隐喻和铺垫意义,聪明人只要稍加揣摩,并不难明了。还有伪钞点烟,花盆藏枪等桥段,更是不断被后来者模仿。片中豪哥和阿杰穿的衣服,黑白分明,或者黑衣白裤,或者白衣黑裤,显然都是在暗喻兄弟俩的不同身份。而黑 社会 着黑衣戴墨镜穿风衣的做派,在后来的黑帮片中,更是成为一种潮流,成为黑老大的典型穿着方式。片中,暗喻的镜头还很多,许多都被网友们揭秘了,此不赘叙。至于经典的对白,片中俯拾皆是,随便罗列几句:
江湖道义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身边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
——伪钞集团老板姚叔
在道义上我们绝对尊重讲信誉的朋友,绝不纵容出卖朋友的人。
——台湾黑帮前辈老王
你可以侮辱我,但你不可以侮辱我的朋友。
——豪哥
《英雄本色》在1986年横扫3465万港币,力压洪金宝的《富贵列车》、新艺城的《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和嘉禾的《最佳福星》,到底是什么让观众如此青睐呢?明星阵容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张国荣在片中虽然还显得有些稚嫩,但也算是主角之一了,和之前的一些客串演出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张国荣已经出了《风继续吹》等几张白金专辑,演唱会一年也有十多场,还被评为“十大最受欢迎艺人”,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无数的歌迷就是影片的潜在观众。而狄龙和发哥作为新老两代帅哥,其号召力不容小觑。其实,发哥拍电影拍到1986年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时间点上了,如在地底奔腾汹涌的岩浆一样,不在《英雄本色》这部影片中爆发,就会在别的影片中爆发,影帝迟早是他的囊中之物。这正如《英雄本色2》中龙四说的:第一下掌声可能要等很久,只要你尽了力,一定会有人欣赏。
可是演出阵容再豪华,如果内容不好,观众也不会买账。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阵容超级豪华,影帝影后、帅哥美女都齐了,但有几个人看呢?曲高和寡啊!《英雄本色》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和导演风格,这种讲兄弟情义、演绎江湖好汉的阳刚影片,此前并不多见,让见惯了喜剧片、功夫片、神鬼片的香港人耳目一新,片中四场枪战大戏,酣畅淋漓,吴氏暴力美学初现雏形,这种火爆的枪战场面也是港片中不多见的,此前多次夺得票房冠军的《最佳拍档》系列也没有这种“让子弹飞”“快意恩仇”的浪漫主义风格。此前,在枪战场面的壮观上能和《英雄本色》媲美的,唯有1984年麦当雄的《省港旗兵》,可惜这部影片中只有最后的“九龙城寨”收尾戏是大型枪战,远没有《英雄本色》频繁过瘾。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枪战,和六七十年代张彻《独臂刀》等邵氏武侠片中的贴身肉搏、盘肠大战相比,走的都是阳刚暴力的路子,但显然更具时代感,更符合现代人的认知和审美习惯。
《英雄本色》的成功掀起了黑帮英雄片和警匪枪战片的狂潮,此后,仅仅是发哥主演的黑帮英雄片和警匪枪战片就有《江湖情》《英雄好汉》《喋血双雄》《纵横四海》《江湖龙虎斗》《龙虎风云》《监狱风云》《老虎出更》《辣手神探》《侠盗高飞》《和平饭店》《我在黑 社会 的日子》《义胆红唇》等。
既然票房这么好,为什么不拍续集呢?拍电视连续剧出身的徐老怪作为电影工作室的老板,毫不犹豫要推出《英雄本色》的第二部,趁热打铁,再赚一笔。吴宇森虽然不喜欢给电影拍续集,但碍于老怪的脸面和电影工作室的商业利益,决定出一个小马哥和豪哥前传,描写他们从进入黑帮到变成老大的过程,但老怪把这个创意否定了,整个剧情接着第一部来,周润发这回变成了小马哥的孪生弟弟阿健。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戏里面出现了“龙四”这么一个奇怪的角色,作为一个黑老大,被手下篡位,被追杀,懦弱害怕变成了精神病,然后又神奇的恢复正常,恢复了敢打敢拼的“英雄本色”,这个剧情虽然比较荒诞煽情,但喜剧演员石天还是演绎得像那么回事。作为新艺城老板之一的石天,在周润发、狄龙、张国荣这铁三角中横插一杠,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过一把戏瘾还是想借势转转型?由于石天比较抢戏,张国荣在这部影片中演技大大提升,加上老戏骨吴孟达等人加盟,人物繁多,剧情复杂,所以这部影片中狄龙和周润发就没有第一部那样光彩夺目了。
可能受了龙四这个角色的影响,后来王晶的赌片中往往有个叫做“龙五”的家伙,甚至还有 搞笑 版的“聋五”,这也算是这部续集对电影界的影响吧。徐克的商业头脑无疑是令人佩服的,1987年上演的《英雄本色2》挟第一部余威,进入当年票房第6名,收获2272万港币,虽然比第一部发愤之作少了一千多万,但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作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赶制的“急就章”,也算是值得举杯庆贺了。由于《英雄本色2》的成功,徐老怪继续搞第三部,但老吴同志已经没这个耐性了,忙自己的《喋血双雄》去了,没办法老怪只好亲自执导《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把故事的地点放在了老家越南,在剧情上加入了许多的家国之感,主角除了发哥之外,还有梅艳芳和梁家辉,可看之处,除了一如既往的暴力枪战之外,还有两男一女的三角恋情,乱世政府的腐败。和前两部戏相比,这部影片批判现实的家国情怀让人动容。影片1989年上映,票房位居当年排行榜第七位,比老吴的《喋血双雄》高一位。
吊诡的是,吴宇森在1990年也拍了部有关越南内战的野心之作《喋血街头》,枪战及战争场面比徐克的《夕阳之歌》无疑要胜出很多,美军直升机攻击越共营地的一场戏,和好莱坞关于越战的大制作《野战排》《越战忠魂》等相比毫不逊色,简直具有了战争史诗的色彩,这是老吴同志的暴力美学从警匪枪战升级到家国战争的代表作之一,非常精彩。可是,这部据说是老吴同志最满意的作品,事实上也是相当经典的电影在香港居然票房惨败,真是匪夷所思。一个也许合理的解释,只能说观众胃口的改变,他们对于吴氏的招牌“暴力美学”也许已经审美疲劳,因为《英雄本色》之后,类似的电影已经泛滥成灾,甚至已经让人倒胃口了。后来吴氏自己来了点颠覆,搞出《纵横四海》这样的贺岁大片,终于在票房上再次大有斩获。
『玖』 “双周一成”曾经是香港票房的保障,你觉得谁的演技更高
香港前期电影的双周一成的成就都非常知道,那么究竟谁的成就会更高了?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双周一成分别是哪三位重量级的人物。双周议程分别是周润发,周星驰和成龙三位著名明星。这三位著名的明星在90年代乃至00年代撑起了整个香港电影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在90年-00年的所有电影当中,这三位神话级的人物包揽了香港的最佳金像奖。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将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年代又称为双周一成的年代。
无论谁的演技高低,无可否认的是这三位演员都支撑起了香港当年的电影门面,成为了香港票房的唯一保障。他们的存在使得香港电影在这20年中达到了最辉煌的状态。
『拾』 说到港产片谁都知道“双周一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票房冠军都是他们轮流坐,但是,当时李连杰也南下
李连杰是大陆人,当时香港还没回归,多多少少有点看不起这个南下的小子。我记得李连杰先生曾在访谈节目中说拍某部电影,大陆演员的工资和香港演员的工资是天壤之别,李连杰为此还争执了一翻(具体内容可能记错),闹得有点不开心。
另外李连杰电影在香港本土取得的成就确实不错,但是相对这三人来说还是有差距的,并且在90年代香港,李连杰的电影都没拿过冠军。
最后,“双周一成”只是香港本土的票房,也仅限于香港,80年代李连杰少林三部曲无论是内地还是华人地区以及其他地区都取得了非常客观的成绩,90年代李连杰在东南亚、东亚等地区都是仅次于成龙的。李连杰的DVD出租等等更是非常流弊!
地位这个东西说不好,王不见王啊。虽然我冒充李连杰粉丝,但是地位总体来说还是成龙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