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独立战争中约克镇大捷有什么意义
约克镇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最重要战役.在美国军队的反攻下,1781年8月,康瓦利斯统率7000名英军死守弗吉尼亚的约克镇.
1781年8月,法美联军由华盛顿统率,南下弗吉尼亚,而增援的法国舰队也在法国海军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领下由西印度群岛调来,进入切萨皮克湾,进抵约克镇城外的海面,并且击退了增援的英国舰队,掌握了制海权.
约克镇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役,约克镇战役之后,英国议会被迫赞成议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两国签署《巴黎和约》的草案,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
B. 电影《决战中途岛》的豆瓣评分是多少
7.8。
《决战中途岛》是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由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帕特里克·威尔森、曼迪·摩尔、艾德·斯克林、浅野忠信等主演的电影。
影片改编自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关键转折点,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反法西斯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
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战役之一,在海空军力大幅弱于日本的情况下,美军以沉没一艘航空母舰为代价,一举击沉日本主力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一艘。
此次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为二战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2)约克镇是哪个电影里面的扩展阅读:
历史原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3个多月里,日本占领了东自威克岛、马绍尔群岛,西至马来半岛、安达曼和尼科巴各岛,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
日本偷袭珍珠港虽然获得了重大胜利,但美国航空母舰当时不在港内,一艘也没有受到损失。
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决心摧毁美国航母舰队。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拿下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北方的美国重要航空基地——中途岛。
虽然攻击中途岛的计划被列为日本最高机密,但美国海军情报局与英国以及荷兰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于1942年5月——中途岛海战打响前夕——成功破解了日本海军通讯系统部分密码,并判明了日本下一步的行动目标。
依靠这一情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召回了在太平洋西南方的航空母舰“企业”号、“大黄蜂”号以及因为参与珊瑚海海战而正在珍珠港进行大修的“约克城”号,再加上约50艘支持舰艇,埋伏在中途岛东北方向,伏击前往中途岛的日本舰队。
战斗过程惊心动魄,携4艘航母之威来袭的日本航母编队与以逸待劳的美军航母编队展开激烈对决,数百架战斗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交错攻击。
然而,拥有情报优势的美国人笑到了最后,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
美国海军首脑评价道:“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
参考资料来源:豆瓣——决战中途岛 Midway (2019)
C. 古时候战争真的是超近距离对喷的吗看电影看多了
楼主看的是《爱国者》吧,的确,陆战时很搞笑,也很残酷,就是一帮人排成一排排去送死,当然,电影中有些过了,一般来说,100个人VS100个人,就滑膛枪的那个准确率,一排枪过去就死30多个,再来一排枪过去死的就不到十五个。(但是美国的肯塔基枪手却可以在411米的超远距离上干掉敌人,简直不可想象)俄国有句话叫“子弹里出孬种,刺刀下见英雄”,所以俄国人是很看不起滑膛枪的,准确率又低,装填很慢。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滑膛枪装弹时先要用嘴巴咬开纸袋包装的火药包,然后把火药倒进枪管里,用通条捣实,再拿出子弹塞进枪管,再用通条捣实,最后拿出雷帽套在击发扳机上,这样才算完成一次装弹。我试验过完成这样一次装弹大约要15秒左右,所以这发弹效率。。。你可想而知。再来就是准确度,现代枪械的口径一般也就是7.62毫米或者是5.56毫米,但是在那个前膛枪时代,每一把枪的口径都比现在的巴雷特的口径(12.7毫米)还要大,英国的是19.9毫米,法国的是18点多毫米,但是每一颗子弹却只有15毫米到17毫米,子弹打出前,圆形的子弹就在枪管里乱撞,出枪管后就不知道飞哪里去了,所以那时候的前膛枪有效射程都不会超过100米。所以在那个时代拿一把钢盾和一把长矛就可以完爆一个火枪手。
军备上的落后自然也就决定了战时阵型的落后,那个时代的主流阵型就是线式作战,也就是一排排人对打,排在前面的枪手倒霉啊,但是没办法,只有靠的近你才能打对人,隔远了就射飞了。还有就是线式作战很符合欧洲人的风格,绅士风度,这个和中世纪的决斗是一样的,中世纪的决斗就是双方骑着马,拿着一枪一盾对冲,欧洲人认为战争应当是绅士的,礼貌的,甚至在作战之前双方还要互赠礼物以表尊敬,《爱国者》里有一段就是一个护送资源的英军小队长在开战前还要先来一段关于英王的演说,尽管我们看起来很好笑,但是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华盛顿首创出了散兵作战,也就是游击战,但是鉴于当时大陆军的军人素质真的很低,这些战法效果不明显,倒是法国人传统的线式作战帮了大陆军大忙。
再来就是炮兵,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吃香的军人职业,远距离的攻击使得他们可以远离第一战线,滑膛枪时代的炮兵是很重要的,一者是对对方的线式军团造成高伤害打击,二者就是可以鼓舞士气。比如约克镇战役,这就是一场著名的炮战,双方就是以各自的炮兵阵地展开拉锯战,那场战役中炮兵决定了一切,唯一的两次步兵冲锋也是为了夺取更好的炮兵阵地。还有就是奥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战役,那时工匠就在城外铸造(也有一说是在离君士坦丁堡141千米外铸造)巨型火炮,直接用炮弹重达550公斤的火炮轰塌城墙。一炮过去,管他打中的是谁,所以滑膛枪时代火炮误伤的几率很高。进入一战,火炮的作用更加明显,比如德军攻克烈日要塞,几次步兵冲锋都攻克不了混凝土堡垒,最后拉来巨型重炮“大贝尔塔”将烈日要塞炸了个稀巴烂。
其实古代以及近代战争也不完全是超近距离对射,那个仅仅只限于火枪手,我们不要忘记了骑兵的存在,近代骑兵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还是保留中世纪的样子,长矛,军刀,盾牌,另一方面就是配备了火枪的骑兵,当然很多的都只是配置手枪,而且一配就是配有三把手枪,比如德国的黑骑兵,英国的龙骑兵,打完一枪换一枪,打完三枪就拼刺刀了,中国古代也有配置火枪的骑兵,配的火枪就是《三枪拍案惊奇》里的那把样子奇特的三管火枪,我记得好像是叫什么“三眼火铳”,不仅可以打枪,还可以拿来砸人哦。所以如果是骑兵和火枪手搭配作战的话,应该是骑兵扰乱敌军攻击,火枪手在骑兵后面放枪。
一般来说滑膛枪时代很讲士气的,每一个正规的军队都有自己的鼓手负责奏乐以鼓舞士气,尽管滑膛枪的战损率不高,但是一旦士气落下来,军队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你看《爱国者》里军队极其重视士气。
海战的确是很多注重于船舷对射,那时候的船舰火炮大多数都装在两舷,所以火炮对射时也和陆战差不多一字排开(当然飞翔的荷兰人号有装在前甲板的火炮例外)。至于丢绳子和伸木板这种战法已经是很古老了,最早是希腊人为了对付善于海战的迦太基人发明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希腊人善于陆战,能将远距离的海战化为近身的陆战自然是希腊人的愿望,所以这种实用的战法一直持续到15,16世纪,但是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战法呢??第一,陆军训练比海军便宜,第二帆船技术还比较落后,第三,火炮技术落后,第四,海军技术不够成熟。这就导致了为什么会有在海战中把海战转化为陆战这种奇葩的战法,从军备不断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很落后的(海盗拉近了来打是为了抢夺钱财,远远地击沉了还捞个屁啊)。所以到了无敌舰队的阿玛达战役,先进的英国舰船运用远距离的长重炮和可以按旋转的火炮终结了运用近距离加农炮和绳钩战术等等落后的技术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近代的海战渐渐走来了。所以到了18世纪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到一次较为成熟的海战了。
以上纯手打,打的很辛苦啊。。。。
D. 约克镇战役是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中取得的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吗
美国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后,国际形势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转变。制别是法国,于1778年2月与美国签订了盟约,承认美国独立,同时约定,一方不经另一方同意,不得与英国讲和。
1780年7月,在久经沙场的著名将领罗尚博的统率下,一支6000人的法军协同舰队一道驶抵北美。1781年5月,另一支强大的法国舰队在最负盛名的海军上将德格拉塞的率领下开到了北美海岸。美国人民的战斗力量空前地壮大。
为了得到法军的大力配合,以便使美国独立,华盛顿决定按原计划的第二步行动,选择弗吉尼亚的约克镇为决战的战场。
但这次行动是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绝大多数美军官兵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而华盛顿仍一再扬言要去攻打纽约。
华盛顿的巧妙部署果然收到了奇效,在美法联军南进的过程中,英军始终被蒙在鼓里。
9月1日,德格拉塞将军率法国舰队驶抵切萨皮克湾,封锁了约克河的出海口。结果打得英军大败。这一海战的胜利使联军掌握了约克镇地区的制海权,为未来的决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9月28日清晨,美法联军从四面开始向约克镇进逼,包围圈日益缩小。在联军的强大压力下,康沃利斯被迫放弃了城市外围的阵地,把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到10月1日,联军已经完成了包围,对英军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10月9日下午5时,华盛顿作为总司令被邀请去点燃总攻击的第一炮。
约克镇的敌军阵地完全暴露在联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康沃利斯已经陷入了绝境。
在16日午夜,康沃利斯开始实施他的撤退计划。谁想部队在渡河途中突然遇到了暴风雨,康沃利斯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康沃利斯终于在约克镇地区宣布无条件投降。
约克镇战役是美国人民在独立战争中取得的最辉煌的一次胜利。
虽然从战争史的角度来说,这次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它却足以使英国相信,用军事手段是无法征服一个团结起来反抗他们的民族的。
E. 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叫什么镇好像,电影名称共3个字,内容忘掉一大半了,只记得主演是几个性感男人
说点剧情或者细节
现代、近代、电影类型
F. 约克镇的相关战役
约克镇围城战役或称约克镇战役爆发于1781年,乔治·华盛顿将军率领的美军和罗尚博伯爵带领的法军联手围攻困守约克镇的英军(由查尔斯·康沃利斯将军指挥),并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通常认为这场战役是最后一场陆上大型战斗。在康沃利斯的军队投降之后(这是英军主力第二次投降,第一次是柏戈因在萨拉托加战役后的投降),英国政府决定进行谈判并结束这场战争。
1780年,5,500名法军在罗得岛登陆,以协助他们的美国盟友进攻被英国所占领的纽约市。两军于1781年在纽约市北方会师。法军指挥官——罗尚博伯爵告诉美军指挥官——乔治·华盛顿进攻纽约市的行动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又由于德·葛拉瑟伯爵才刚于十月时率领舰队从加勒比海赶来,因此围攻约克镇将会使葛拉瑟伯爵率领的法国舰队,更容易从南方协助进攻。于是,他们决定进攻驻防在约克镇的康沃利斯以及其麾下大约只有9000人的军队。九月初,德·葛拉瑟在切萨皮克湾海战击败了赶来援救康沃利斯的英国舰队。由于德·葛拉瑟获得了此场胜利,于是康沃利斯从海上脱逃的希望消失了。华盛顿下令法国将军拉法叶侯爵在他赶到之前务必将康沃利斯围困在约克镇,而拉法叶也确实做到了。到了九月底,联军在陆地上已经彻底封锁了康沃利斯。
经过了初步的准备之后,联军建立了一道壕沟并开始进行炮轰。随着英军的抵抗逐渐削弱,于是华盛顿便在10月14日时派出两纵队,向英军的9号及10号堡垒发动最后一次的主要攻势。一列法国纵队拿下了9号堡垒,而美国的纵队则攻陷10号。攻下这些堡垒之后,联军完成了第二道壕沟。在联军炮火变的比以往更加猛烈与密集后,英军的情势开始迅速恶化,迫使康沃利斯在17日提出了投降的要求。经过了两天的谈判,投降仪式于19日举行,康沃利斯则宣称生病而未到现场。美军在此场战役中俘虏了八千多名英军后,美利坚合众国和大英帝国开始进行谈判,并于1783年签订了巴黎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