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八佰》点映大获好评,你对哪个演员印象最深刻
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我国上海即将被日军攻陷,400多名中国战士驻守四行仓库,誓死抵抗,对外号称“八百壮士”。数十年后,著名导演管虎为了致敬这些为了保护祖国牺牲自己战士们,将他们辉煌的壮举拍成了电影并搬上了大银幕。这部影片没有特定的主角,但有王千源、张译、姜武等演技派演员加盟,凭借他们卓越的演出在刚刚点映结束就获得了大量好评,不论是电影内容还是票房亦或者是听觉、视觉效果上来说,这部电影非常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当中体现了当今国内影视工业的顶尖水准。因此有不少剧中的演员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每个人的观影方式不同,所以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也会给观影者带来不同的印象,比如演员郑恺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一位影片中戏份不到三分钟的角色。
《八佰》这部电影中,你又对那个演员的印象最深刻?欢迎在下方评论里留言。
B. 八佰原型人物
1、谢晋元(杜淳饰):谢晋元1905年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1925年12月,谢晋元从国立广东大学(今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被第88师师长孙元良选中,组成“敢死队”坚守四行仓库,掩护十万大军西撤。当时他不过32岁,却留下了豪言壮语:“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
2、何香凝(姚晨饰):何香凝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遗孀。时至激战之际,何香凝先生专程赶到苏州河南岸“遥望致哀”,她在一封致函中写道:“‘八百壮士’的英雄气概,使我们感动得流泪,但等我们赶到沟边,却又不能通过,只有静穆地向对岸注视,遥寄我满腔虔敬亲爱之忱。”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何香凝已近花甲之年,但姚晨饰演这一角色时才39岁,在年龄上有较大出入,可能是运用了特效化妆。
3、上官志标(俞灏明饰):上官志标,生于1912年7月20日,福建省上杭县人,中央军校军训班第一期毕业。作为谢晋元的主要助手,上官志标在四行仓库浴血奋战的经历,被写进了台湾课本。
4、陈树生(郑恺饰):陈树生是湖北利川人,1934年冬于家乡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8师,被编入补充团第一营。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晋元组织官兵们写下298封遗书,其中,陈树生在白色汗衫上,给远在四川大巴山里的老母亲写下一行悲怆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5、杨惠敏(唐艺昕饰):在片中可以看到一女士横渡苏州河,她很有可能是杨惠敏。1937年10月28日深夜,14岁女童子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爬到四行仓库楼下,将一面旗帜交给团长谢晋元,谢团长属下将旗帜升上四行仓库楼顶。1977年,台湾拍摄的电影《八百勇士》里,林青霞曾扮演杨惠敏。
C.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直接在网络上爆红
电影八佰为什么会在直播在网络上爆红,因为网络上现在大多数都特别爱在网上购物和看电视啊,等等,因为这个800这个电影在网上特别红啊,看的人特别多,所以说演的也特别好,所以到了特别喜欢。所以说他才会爆红啊,因为每个人都爱看呢。
D. 《八佰》中陈树生为何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而不是直接扔下去
在镇守四行期间,有许多悲壮感人的故事,陈树生便是其一。年仅21岁的敢死队员陈树人,带着一捆手榴弹,从六楼一跃而下,与十几名日军同归于尽。
陈树生湖北利川人,1937年10月28日,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面对日军一个十多人小分队,已经潜入楼下企图安装炸药爆破时。陈树生捆满手榴弹拉响导火索从六楼跳下,落入日军突袭小队后和十几名日军同归于尽,时年21岁仅给母亲留下一纸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或许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他们是可以想出别的办法来发挥手榴弹威力的,但就在当时那个时刻,真的是容不得任何人有任何思考时间的。影片中如实的描述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亦是影片的泪点之一,但是作为电影在描写这一情节时却有点用力过猛,可能是为了表现壮士们都悍不畏死吧!
陈树生身上绑炸弹跳下去之后,随后便有将近一个排的士兵轮番在身上绑上了手榴弹,然后接连报名字跳了下去,在我个人看来,这包含渲染影片的成分,如果放在真实的战场上,身上绑着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的举动,肯定也是会发生的,但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战士们才会选择用这样的举动去摧毁敌人。
E. 《八佰》中,陈树生等战士抱着炸药跳楼,为何不直接扔下
看过《八佰》的人,恐怕都对战士们绑着炸药跳楼这一幕所震撼,但是很多人也在好奇,为何要采取这种孤注一掷的杀敌方式?
(一)四行仓库
所谓四行仓库,指的是“北四行”联合防线。而“北四行”则是指金城银行、上海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和天津盐业银行,这四大银行是当时上海的主要金融机构。正是因为如此,四行仓库在修建的时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又是周围各建筑中的制高点,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四行仓库“毗邻公共租界,日军在炮击的时候会有所顾虑”。
最后就电影表现而言,这样更能够突出壮烈色彩。八佰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小高潮,就是陈树生抱着手榴弹往下跳的那一刻。决意赴死的将士和被感动的观影者形成鲜明对比,不仅能够带来可以震慑人心的效果,更能够让观影者从内心中产生共鸣,对这些决意赴死的将士产生敬佩之情。
F. 电影《八佰》里有个感人的镜头,战士们为什么要抱着手榴弹跳下去
电影《八佰》里有个桥段,陈树生身上梱满手榴弹从四行仑库墙壁破口跳下去与敌同归于尽。
我们从电影里看到,是日军派出了一小队人马手挚护盾潜到了四行仑库墙角下,企图挖洞安放炸药,如果得逞,四行仑库将万分危险,而仑库中官兵也已知敌之企图,用尽一切办法都无法消灭护盾下的敌人,手榴弹扔在上面也无用,陈树生依然赴死,在身上梱满手榴弹从6楼纵身跳下以巨大的冲击力砸开护盾与十几名敌人同归于尽!
还要指出的是,东方战场正是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正因为我们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才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胜利正是凭决绝意志赢得的。
G. 八佰这部电影究竟讲了怎样的剧情
《八佰》主要讲述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和普通战争片相比,他更加重刻画人们对战争的认知:没有国,哪有家。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在上海发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当时的战争很激烈,中日双方交战三个月,为了保存军事力量,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号称有800人,而“八百壮士”因此得名。在这一战中,没有人退却,没有人逃跑,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身后有家人,有朋友,有同胞,所以他们誓死守护四行仓库阵地,力战四天四夜,击退日军六进攻,可歌可泣。
《八佰》给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觉得它不是一部简单呈现历史真实事件的战争电影,而是一部带给大家许多“意义”理解的作品。它让人更好地理解了“家国”的意义、“壮士”的意义、“军民顽强抗争”的意义以及“舍生取义”的意义。
H. 八佰的内容简介
电影《八佰》是根据抗日期间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改编的影片,影片初始,我们看到的是士气低迷、组织涣散的军队走在田野中,被战争破坏了的上海,配上几声苍凉的鸦叫声,奠定了这部影片的基调必然悲凉凄惨的。我想结合史实来分析一下题主的问题。
一、历史上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淞沪会战又是怎样的战役呢?历史书上只能用形容词形容一下淞沪会战的惨烈,数据倒是可以直观地印证一下这场战役的悲壮与绝望——我国军80万人对战日军20万人,国军宣布伤亡30万人,日军宣布伤亡4万余人,这意味着什么呢?大家能感受到吗?日军的攻势难以抵挡,但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三、结语任何国家,在民族存亡之际,都有舍身取义为国为家之人,有自私自利做他人走狗之辈,有冷眼旁观见风使舵的二鬼子,民族大义当前,可否团结一致?鲁迅先生口诛笔伐,想要通过笔杆子唤醒麻木的国人,军人死守阵地,是命令使然,亦是心底呐喊,国不在,家何在?
I. 死前留下遗言令人泪目的,是八佰中的哪位英雄
众所周知,自从《八佰》电影的上映,不仅让民众感受到英雄们的热血战斗过程,同时再次激起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情,对于现如今的美好生活,使得我们更加珍惜其来之不易,在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中,四百名战士对阵日军30万大军,孤军奋战四天四夜,这种抛弃生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正因为有这些英雄人物的存在,才能够有如今的和平繁荣的美好生活,而今天笔者要讲述的这位英雄,正是八佰电影当中的原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