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只有最后一句是真的 说两下就两下是什么电影
美女与野兽。
《美女与野兽》是由美国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奇幻片,由比尔康顿执导,艾玛沃特森、丹史蒂文斯、卢克伊万斯、凯文克莱恩、乔什盖德、伊万麦格雷戈、斯坦利图齐等联合主演。
该片根据迪士尼1991年同名动画电影改编,讲述了少女贝儿为解救父亲而与受诅咒化为野兽的王子朝夕相处,最终用真爱战胜魔法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3月17日在美国、中国同步上映。
剧情不必谈,大家都知道。这是部完全复刻动画片的真人电影。迪士尼爸爸大手笔的确与众不同,奢华的CG、众多英国资深老演员,居然还有甘豆腐爷爷。粉丝的圆梦之旅。
B. 如何评价电影《坏蛋必须死》
先说结论:很烂,很烂,很烂。
豆瓣目前(11.30)评分6.6,偏高,个人以为在5.5左右。
接下来讲烂在哪里:
1.导演能力不足,根本驾驭不了多叙事线索。整个结构极其散乱,场景的切换没有任何过度和承接,部分是按需出现,部分是想上就上,并且全部都是硬接。夏洛特也有这个毛病,被人吐槽是一堆小品拼在一起,坏蛋只能说更短,更碎,更无聊,导演孙浩我不了解,但是看的出来在这方面的功力差的太多。
2.没能摆正自己位置,喜剧不好笑,悬疑不刺激。作为公路片,喜剧,悬疑是最常规也是最保险的,将二者结合的也有很好的例子如冒牌家庭,可是很遗憾,坏蛋在这两项上都做的极其糟糕,悬疑来说,节奏太慢,唯一惊到我的就是第一下艺珍射假警察,剩下的没有任何悬疑感,台词说的慢慢悠悠,配乐吊儿郎当,哪有半点悬疑的样子?喜剧上更是糟糕透顶,全片唯一让我笑出声的就是杀手进错房间,算是合格的笑点(其实也很陈旧了),其他的真是老套又无聊,我看的非常尴尬。比方说最开始乔政委调戏妹子,有半点笑点吗?尴尬死了好吗?还有那个无比奇葩的梦,陈柏霖举花瓶背后袭击,加上最后刹车坏掉的梗,导演你是活在20世纪吗?不要说比夏洛特和港囧这种纯喜剧,笑点的质量和密度连火星救援都不如。
3.剧本是硬伤,演员打酱油。剧本是什么玩意儿?!事实错误逻辑错误接二连三一大堆,简单说几个:
1.韩国和我国一样,禁枪的,这里面特么人手一把枪?杀手有也算了,随便一个员工也有?经理也有?
2.派出所总共就两个(三个)警察?袭警这种案子会让一个60岁马上退休的副所长负责出勤调查?而且就这警察的素质(不上保险摔倒就随便开一枪,手铐都不带)也能出外勤?警枪又是啥造型?道具能走点心吗?
3.最无语的,结尾怎么又多一个储物柜的牌?钱是哪来的?如果是五百万的话那电脑里显示的是啥?(此处评论区感谢 @cin Gou 解释钱是杀手退休金,但是杀手脑袋里有多少水才会把钱存在码头储物箱?还是同一个码头?)
4.孙艺珍那个角色被通缉了好吗?!被通缉了!然后各种带着两个大男人开车四处乱走,监控呢?住旅店身份证登记呢?济州岛是朝鲜吗?
5.那个被打晕的警察是轻伤(轻微脑震荡)难道不能解释下到底是谁袭警吗?就这样任由一老警察在外跑几天?
6.但凡脑回路正常的人贪了公款知道自己被发现之后都会乖乖退回去吧,本来也不是你的钱你拼命保护干嘛啊?而且为毛要交给同事啊!拖同事下水吗?
7.小侄女又是什么情况?为啥要偷东西?如果是为引起陈柏霖注意的话,后面不还是有在学校的场景么,说明她那时还没被绑架啊。
8.冰箱里冻得警察和整个故事有半毛钱关系吗?这杀手随随便便就杀一警察,结果那边袭警就做个轻伤?
9.那两个二逼(没错就是纯二逼)这点智商也敢出国?先不说就这么巧两个人连一部手机都没有,就算真的没有为啥自认为什么都解释不清啊?!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啊!网络翻译有道词典金山翻译主营业务是翻译火星文吗?(请以上三家公司速速私信我)随便问人借个手机就能解释清楚好吗?结果这两二逼就这样四处流浪?!
10.最后说个硬伤中的硬伤:女主角明明是无辜被牵扯进来的好吧,我就纳闷了,设置这个杀手到底是为啥?女主是向经理还钱(因为人质),账户神马的也都在经理手上,杀手为毛想干死女主啊?!你跟紧不就行了么?而且背后雇佣杀手的势力可不可以解释一下啊?!另外女主又为啥想杀杀手啊?!你完成任务帮经理取出五百万剩下的事交给杀手不好么?换句话说,杀手和女主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好吗?!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剧本内部逻辑是完全崩塌的(戏剧冲突的主要三方:女主,杀手和经理中有两方本来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先写十条吧,往下说至少还有十条,更不必说全片无处不在的巧合和多次擦肩而过,我的天,编剧心里济州岛大概只有一个村那么大吧。故事其实是个大故事,洗钱黑帮都有涉及,因而远远超出了导演和编剧的控制,未解之谜比解释了的多的多。人设也是全面崩塌:
1.卧槽陈柏霖那个角色和他弟有病吧,两个大老爷们被一个没有任何绑架经验的女职员绑了一路?
2.孙艺珍这个角色的人设是最大的败笔:我就纳闷了 ,一个文物公司的普通职员就能开枪踢腿绑架火拼样样精通?枪哪来的?功夫哪学的?第一次绑架就无师自通?经历了这么多(朋友被杀自己被通缉还被杀手追杀)心理素质还这么好?在逼供陈柏霖那段,那手枪玩的,就算专业杀手也不过如此吧。我期待了一路以为会有大反转,看这身手怎么也不像普通人啊,结果……真是无力吐槽。
3.那个杀手包括继任那个也都有病吧,别人扔个东西砸你后脑勺你就灭口,就这素质还当杀手?!迎面开过来的车不仅命不中而且躲不开?而且还反杀继任者,正常人能干出这种事?那个继任的也是,人家都要退休了没事干说鸡毛风凉话啊,不是找打吗?大家都玩枪的你是九命喵吗?背后组织者也是脑残,杀手最大的软肋就是身份公开,就这样让两个杀手见面合适吗?导演和编剧当这是写字楼的白领交接工作呐?!
4.乔振宇和那个胖子也是醉醉的,简单的说,做事毫无逻辑,性格极其扁平。
至于大家的演技,呵呵呵呵,本来这种电影就没有飚演技的地方,也就是孙艺珍有段哭戏勉强及格,其他所有人都没有任何一点悬疑喜剧该有的癫狂感(参见疯狂的石头)。这里着重批评下乔振宇,全片表情不超过三种,尤其是那段反身准备回去救兄弟的戏,完全可以拍的很出彩的,可惜没有把握住,充分展示(暴露)了自己的演技实力,天涯四美(面瘫)名不虚传。
4.最后提一下从电影里想到的。坏蛋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韩合拍片,可以说是有比较重大的意义的,但估计因为资金不到位吧,作为公路片,几乎没有展示任何济州岛的美丽风光,并且场景数量极少(目测不超10景),质量(广度和复杂度)极差,如果是比较高效的剧组,就这点拍摄量,演员到位的话,三周以内就能拍完,一个半月内肯定前后期全部搞定。整个电影的成色体现出导演能力不足,剧本质量低下,剧组资金不够。简而言之,就是一部投资少成本低演员一般剧本稀烂导演平庸的很普通的小烂片。或者也许可以体现出的是导演和剧组还是以圈钱为主的态度,而它的票房也是对这种态度的有力回应。
坏蛋必须死,烂片更该亡。
C. 有哪些看了之后会喊“卧槽”的电影或电视剧
《猫鼠 游戏 》 “20世纪最非凡骗子”—弗兰克·W·阿巴内尔
能让人喊出这句话的电影,我认为不在于电影本身,而是在于“本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每次看到片尾的那些电影原型的人或者事的时候,都让人不禁感叹出“卧槽,这人(事)太XXXX了”。
弗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FBI有史以来且没有之一年龄最小的通缉犯,他的犯罪手段神通广大,伪装身份的能力超乎常人,全美国各个地方几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迹。医生、律师、飞行员,都是他曾经的身份。弗兰克也凭着这个“本领”,骗取了高达几百万的金额。
FBI探员FBI探员卡尔(汤姆·汉克斯 )一直想要把他绳之以法,在追捕的过程中多次被弗兰克捉弄,虽然恨得牙痒痒,当时对这个犯罪天才的聪明智商,确也不得不佩服。
现实中的弗兰克, 自1974年出狱以后,他协助FBI抓获了一大批金融骗术高手,并为银行等设计防伪支票。他现在是联邦调查局的研究员和外地办事处的顾问与讲师。过着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
《杀死比尔》,该片是由著名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自编自导的一部血腥电影,剧情主要讲述了女主在婚礼上被袭击但没死,昏迷4年之后向当年对她下狠手的“毒蛇”组织复仇的故事。
当年看过之后大呼过瘾:风格诡异,有刺激的、血腥的,还有尴尬的、无法直视的……
你会觉得眼睛被导演强暴了,可是完了之后你却觉得意犹未尽。
女主身着黄色连体衣(致敬李小龙),手拿日本武士刀,锋利的武士刀造成以下效果:
长衫女被女主一刀砍下整只手臂,血溅三尺。女主动作简单粗暴(干净利落)。
导演想像力在残酷人性的那边奔驰, 奇怪的是倒没令人反胃呕吐。极端的残酷,加上后面提到的诗意化的语言,以动漫夸张的血腥场面反而给电影带来一种虚幻的感觉。
这是一部能带给你绝对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色彩变化和音乐,配合着影片中的众多的打斗场面,血腥和暴力绝对会刺激到你的视觉感官。
反派大姐头铲除异己。武士刀拔出瞬间对方已人头落地,稍后血如泉涌……
影片从一开始已经是高能了,所以打算要看的朋友们要做好心理准备,特别是女生。接着会陆陆续续出现高能镜头,后面也一直持续高能。
本片围绕着复仇、黑帮、杀手、血战等元素,大量的动作场面和大量的血浆镜头,不仅看的很刺激、估计拍的时候也十分地过瘾。
就是最近看的那些层出不穷的网络电视剧,真的让人很跳戏,虽然小鲜肉颜值高,但有的演技实在不能苟同,本来满怀期待看一部电视剧,最后只能熬了看一分钟就默默地换一部,真的坑
D. 郭富城有部电影,台词说:聊两句。然后后拔枪是什么电影
我觉得你说的是电影寒战第一部。
郭富城去向梁家辉夺权,先跟他说,李sir聊两句,然后两个人话不投机,后面手下有人拔枪。
但是你的描述有点太简略,能不能多一点线索,也便于判断。
比如说什么时期的电影,郭富城大概什么打扮什么身份。
寒战 寒战
(2012)
导演: 梁乐民 / 陆剑青
编剧: 梁乐民 / 陆剑青
主演: 郭富城 / 梁家辉 / 李治廷 / 彭于晏 / 杨采妮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 粤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2-11-08(中国大陆/香港)
片长: 103分钟
又名: Cold War / Cold War 香港警察 两种正义(日)
E. 卧槽,这电影叫什么
魔鬼的精神
俄罗斯 悬疑/惊悚 112分钟 2014年
2014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由伊哥·斯坦普陈科执导,杰森·弗莱明、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主演。
F. 电影至尊宝归来中瞎子说的最好的一段话
一个人的人生中要寻找四个人
一个是自己
第二个人是你最爱的人
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
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
遇到最爱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爱
因为了解被爱的感觉
才会知道是谁最爱你
经历过爱与被爱
才学会爱
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什么是你最适合的
至于那个共度一生的人
最可悲的是
这三个人通常不是一个人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又不是你的最爱
所以说能够过一辈子的偏偏不是你最爱的,也不是最爱你的
最可叹的是
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寻找得不到的东西
即便真爱到手,也会轻易放弃
G. 说好的在外面就两下什么电影
超能赌神2
科幻 / 剧情 / 喜剧
年代:2016
地区:大陆
演员: 张珈珈 苏比 刘依桐 辰颉诠 郭美林子 李恩奇 张晓旭
导演: 史申豪
H. 韩寒新电影《飞驰人生》精不精彩
这次,《飞驰人生》的气质,则和前两部电影不大一样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韩寒作为导演,相比之前的两部作品,《飞驰人生》整体的叙事节奏更为市场化。到了第三部作品,“寒式幽默”喜剧风格已逐渐上路。
在进电影院看韩寒的新片《飞驰人生》之前,估计已经有许多人,在这个冬天都被它的预告片广告洗脑了:开赛车的父亲(沈腾)本想为儿子撑腰,结果没想到儿子朋友的父亲却是个飞行员,不由地喊了句“坑爹”。其实,这是结局之后的彩蛋。
沈腾在《飞驰人生》中饰演的,就是遭遇中年危机的前赛车手张驰。而电影所要讲述的,就是这个中年男人追逐梦想的故事。对,不是关于年轻一代的梦想故事,韩寒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年人的热血”,这是对“坚持自己的梦想”又多一层的诠释。
从线索看,电影的前半段一直都在围绕张弛的复出作文章,将这些语汇——热血、朋友、物是人非、重整旗鼓一个个坠连成句。影片的主人公张驰,已经过了赛车手的黄金年龄,作为过气车神,为了再次站在巴音布鲁克的赛道上,经历了无比艰难的复出之路。
生活会磨平人的棱角,但也会在某一刻唤醒曾经的自己。
I. 《日落大道》是怎样一部电影
沉醉在现代电影技术中的我们,可能早就忘记了电影的故事性和早期电影所具有的精湛叙事,貌似在3D、电脑CG、特效、超强卡司、话题噱头、大制作···这些数不清的现代便签上很难找到逝去的优美的电影节奏感和流畅的原创剧本。
有人说昆汀坚持用胶片拍电影是一种情怀,也有人说诺兰坚持2D效果来摄制《星际穿越》是一种电影人的坚守。但是我觉得这些在技术上的保守并不是在向传统电影致敬。况且昆汀和诺兰这些技术上的坚持也并不是外界传的那样所谓情怀。我记得有个媒体曾经采访过诺兰,问他为什么不用3D技术来拍摄《星际穿越》,而坚持用传统的2D画面呈现,诺兰说:“我并不是反对电影技术,而是我觉得这部表现宇宙浩瀚的科幻电影并不需要3D特效,IMAX2D就可以很好地表现。”
技术什么的,那是电影的风潮,当然不能阻挡,也没有必要阻挡,毕竟如果没有工业光魔和维塔科技的电影特效技术,《星球大战》和《魔戒》也不会诞生。但是当代大多商业电影不能好好讲故事或者压根讲不好故事的尿性,那真的是毋庸置疑了。
其实很多当代商业电影用噱头和狗血情节来堆砌,在很多看惯了商业片的影迷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貌似在我们眼中,商业片就该狗血,就该一大堆够票价的名头拼凑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往往我们向另一个领域——艺术电影——瞥上一眼时,也会呀然一惊,我擦,这所谓的阳春白雪也是另一个尿性,压根不知道在说什么。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双重尴尬,商业电影基本就是那一套:爱情片狗血煽情,动作片混搭杂乱,科幻片特效轰炸,而近年涌现的国产青春片则是一大堆7080后在荧幕上卖弄情怀,给我们这些90后的观众肆意消费;文艺片则是压根不管商业这摊子事儿,抱着反正老子没人要、过不了审,直接风骚地一塌糊涂,弄得连导演自己都不一定知道他的电影在讲什么,闹哄哄就送去欧洲三大电影节竞赛,偶尔拿个奖,国内媒体还常说中国影迷自己打自己的脸,放着拿奖的佳片不看,尽看《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了。
说这么多都是泪,对于《小时代》之流,那是国内电影工业市场细分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也没必要死盯着人家的脊梁骨,硬戳着不放,这种行为也挺流氓。不过废客最近在看五六十年代好莱坞的商业片的时候,却越来越觉得,其实商业电影也可以做到好好讲故事,先锋讽刺电影也可以做到妙趣横生。当然,我指的就是比利-怀尔德的电影。
怀尔德是个传奇式的导演,从成长到成名都挺传奇,这位电影大师本来是个奥地利人,纯正的犹太血统,但是正好赶上德国纳粹的“反犹风潮”,所以只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远离故乡,只身前往美国,实现自己的电影梦,而自己的家人也在后来的二战中,全部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
怀尔德是个编导型的创作导演,不同于好莱坞制片厂盛产的流水线导演,怀尔德向来有自个儿的想法,从他早期的两部成名作品《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就能看出他并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人。
首先谈谈刚才所说的两部电影作品吧!《双重赔偿》本身讲的故事挺简单,就是一搞保险的伙计看上了一个搞石油家伙的第二任妻子,本来只是想单纯的做个奸夫,但是没想到那个淫妇却还想谋杀亲夫,所以搞保险的伙计内心就得思忖下这笔交易值不值当了。之后当然美色当头,还是和淫妇一起设计把搞石油的伙计谋杀了,还弄到一笔不菲的保险赔款,本来是天衣无缝的计划,却还是被搞保险的伙计公司里的审查朋友慢慢地查出来了。此时石油伙计的女儿恰巧找到保险伙计,并告诉他自己的母亲(石油伙计的第一任妻子)可能就是被她的后母所杀,而他自己也慢慢的良心发现,在一个夜晚和那个淫妇都心怀鬼胎,准备杀掉对方,结果也的确如此,淫妇被枪杀了,而保险伙计自己也胸口中枪,回到了自己的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明明白白的招供了自个儿的罪行。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在怀尔德的镜头里却玩的特别溜,这里的“溜”当然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叙事,他可没有老老实实地枯燥地讲故事,而是用倒叙的手法叙述这个故事,也就是电影的开始就是胸口中枪的保险伙计走回公司,在审查朋友的办公室里用备完答录机开始自个儿讲自个儿的丑事,但是故事讲的一点都不丑,很动人,也很刺激,悬疑感十足,我看的过程中总觉得这个伙计应该去报社做编辑,不过保险推销员的设定,让这个伙计讲故事的能力如此出众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就是电影的讽刺效果,怀尔德的讽刺不是鲁迅式的文章,没那么多尖刀匕首,有的是林语堂式的不断戳你的隐形手指,虽然看上去不疼,但是戳的都是你身上的穴道,戳一个中一个,疼的钻心。比如人性的道德败坏这个大论题,在这部电影里就很滑溜地流淌在整部电影里。一个三四十岁的男性保险推销员,都已经是熟透了的大龄青年了,不结婚组家,看到一个漂亮的家庭主妇就想着勾引,就算是在四十年代的美国,这事也很不对头,更别说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了,而这个被勾引的熟女主妇还真能玩,弄死了丈夫的前妻不说,这次还想把丈夫连根拔除,给保险伙计的理由竟然是:他整天不理我,我很寂寞。我当时看到这里就挺火,这个理由也能让你杀人?!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聪明绝顶的保险伙计也还真信了,所以单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氤氲在经济大萧条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危机感和道德沦丧,这不是个别,经济萧条在前,世界大战也正在进行,整个生活再舒适都比不上安全感的缺失来的迅猛。
但是怀尔德总归是怀尔德,他不是大卫-芬奇,没必要把整个世界都涂黑,在商业片中除了给观众必要的幽默调剂,外带些人性的温暖和希望更能让类型片的典型突出。最后保险伙计良心发现,诚心促使石油伙计的女儿和她的男朋友和好,风骚成性的淫妇在枪击保险伙计之后,还是说出了:“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真的爱上你了,相信我!”不过我看的时候,还真没怎么信她这话,毕竟两个黑心的人都已经挑明了,闹成这样,才说互相是真爱,虽然这段有点扯,但是毕竟没有一黑到底,这一点,我还是挺赞赏怀尔德的,作为商业片,他的受众是大众群体,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里,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这点我国的商业片导演还真得学习学习。
第二部就说说使当时38岁的比利-怀尔德成为知名大导的电影——《失去的周末》。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会是一部很干瘪的黑色讽刺社会电影。先说明下,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片,除了和他之后的《日落大道》有艺术上的共同处,怀尔德的其他电影基本没有《失去的周末》的特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部电影像是一个杂种,它既有商业片的类型叙事,也有艺术片特有的表现方法,但是这个杂种很洋气,逼格高,所以说它是个混血的高富帅一点也没有问题。我就先为大家显摆显摆这位高富帅的身价吧!它拿到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金球奖三个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大奖,而且怀尔德还借此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两个大奖。
这部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常年酗酒的落魄作家在双休日期间酗酒和戒酒的故事,看吧,为什么我说这部电影可能会乏味,就是因为它在100分钟的电影里就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扯巴什么?不过用简单故事,或者寻常故事来拍电影向来就是怀尔德的路子。怀尔德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讲的故事多伟大,你以为每个导演都喜欢讲《天机-富春山居图》那样窃宝的“惊天故事”?!怀尔德就是能在最平凡的小人物故事或者最大众的寻常故事里剖析人性,他一般都是让你含着微笑看看自己的道德裤子上的拉链有没有拉上,可是大多数人每当笑着低下头时,顿时惊呆了:“卧槽,原来我裤子上还有拉链!”
咳咳,正经地来说说这部电影吧!这样一个噱头性不强的电影我看完后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看点:第一个就是它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手法来渲染电影的重要桥段,比如男主酒瘾上来时看到的幻觉:从墙里钻出的老鼠,天花板上盘旋的蝙蝠,接着就是蝙蝠把老鼠咬死。这些都是用黑色恐怖气氛来表现男主克制不住的恐惧,单比让男主发疯摔桌子打滚来的更有新意。第二就是怀尔德的各种小机智了,这是看怀尔德电影特有的“彩蛋”,洒遍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比如男主把酒藏到天花板上的吊灯里,酒瘾发作时四处找酒找不到,躺在床上却看到这样的场面:吊灯的光晕映照下的酒瓶的影子宛如一件优雅的宝物,在向男主招手;再比如男主把手枪藏到洗脸池里,可是当被女主发现时,荧幕上呈现的却是洗脸池上方镜子上手枪的倒像,这是很琢磨的画面表现,比起当代粗糙的电影桥段,这样的小构造体现的是好莱坞古典叙事的优雅和自信。第三点是本片虽然从没有说教,但是我们从电影的故事里却看到了对酒上瘾的危害,事件很小,但是视野很阔,这就能将故事讲的很透,不干瘪,有润泽,虽然故事的最后男主没有像大多数观众预期的那样自杀,但是怀尔德的电影向来喜欢较为人性的收场,他对人性还是抱有希望的,尽管现实中,这些相同情节的事件下场都不怎么好,不过可能在怀尔德眼中电影的教化作用还是得有一定比例的。
最后再说说他的电影巅峰作品——《日落大道》吧!这个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其实也没有多新奇,故事就是一个落魄的三流好莱坞编剧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被昔日的默片女王包养,最后终于忍受不了这位曾经的女王,反抗出走却被女王所杀的故事。主题嘛!其实就是四十年就兴起的对于曾经默片繁盛的追忆和好莱坞制片厂下明星生存的反思,这个在后来的《雨中曲》里也有集中的探讨,《雨中曲》诞生于1952年,而《日落大道》则早于它两年。
这部电影的详细情节就不多说了,我就想谈谈为什么这部电影可以称之为怀尔德的最高成就。其实论电影的娱乐性,这部电影肯定不是最优秀的,毕竟后来还有《龙凤配》和《桃色公寓》,说到批判和黑色的程度,之前的《失去的周末》和之后的《倒扣的王牌》也比它更加具有现实深刻性。之所以众多影评人和电影人盛赞这部电影,我想还是得归功于电影的艺术纯粹性,这部电影少了怀尔德很多标志性的机灵和巧妙,但是多了一份典雅和悲剧感,恰恰是这样的悲剧效果和典雅气质成就了它。要知道在西方的艺术论中,悲剧是占有绝对正统地位的,虽然喜剧和正剧也有很多佳作,但是悲剧作品或者具有悲剧气息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伤感中的反思,因为在一般心理学看来,疼的教训比乐的受益来的深刻,这样的历史文化本源让很多电影人不得不重视《日落大道》。的确,这部电影的悲剧意味浓厚,不仅是对好莱坞昔日默片的悼念,尤其是电影最后那场默片女王癫狂的出演已经成为了影史上的绝佳经典。
J. 张艺谋导演的《长城》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面对很多影评人和观众对《长城》褒贬不一的评价,我想在这里说一下我自己看后的一些感受。
开场语
看完《长城》后,心情只能用惊险和刺激来形容。至于有的人说到的恐怖血腥,我倒觉得还好,可能《长城》的血腥点跟我怕的不一样吧!说起血腥,我觉得还是《釜山行》比较可怕。但是,在第一场与饕餮的抗击战中,我还是可以感受到这场对抗的残酷。
有很多人说看了《长城》后有很浓郁的国外大片色彩,就算是镜头的表现上也可以看出。事实上,《长城》这个故事的编剧正是由外国人担任,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也很正常,而且极具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张艺谋的定位。
其实和很多的好莱坞大片比起来,《长城》的角色不算很多,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角色就是在剧中石沉大海了,没什么实际意义。比如《指环王》这部好莱坞大片,它的角色其实也不少,但是基本上每一个人都有给力去塑造,只是有轻重之分,但是恰好又让观众记得这个角色的特点。我想这就是中国式剧本和国外剧本的不一样,一旦涉及到的角色太多,我们往往有些驾驭不了这种情况,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音乐
不得不说一下《长城》的配乐,这次的配乐也是精心的大制作,非常恢弘,既有史诗般的效果,又融入了一些中国的色彩感。其中的配乐《无名令》填的词是中国古文的词,但却用一种西方史诗音乐的感觉哼唱出来,但却不会让人感觉不协调。这次的配乐大师是RaminDjawadi,他曾经为《魔兽》、《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制作配乐。从音乐上来说,我们还是看得到《长城》的态度。
总结
所以,综上分析,这次《长城》在角色的塑造上还是不那么到位的,到头来给到观众手里的还是只有视觉上的享受,至于人物还是没有深入地刻画,导致角色阵容的浪费,但是剧组有钱那我们观众也乐意接受,只是觉得一部戏还是不要太多无用的花瓶,会让整部戏看起来饱满一些。目前的情况是,就角色上来看,中方主角刻画不到位,再加上很多走过场的花瓶演员,导致整个电影的人物特色都显得很单薄。
再说到故事剧情上的一个缺陷,没有错,这次的《长城》主打的是特效震撼的场面,事实证明口碑也不错,剧情发展上一气呵成,非常精彩,配乐也非常雄伟壮阔。但是,我认为,还是少了那么点儿柔软的东西,可能张艺谋导演觉得没必要,可我觉得总有那么点柔软的东西,让观众看完这场精彩的戏后内心有那么点领悟。比如说最后的胜利余光下,中西主角双方的那么一个眼神(不是指男女之情那种)。或者是比较缓慢的镜头切换来体现胜利甚至是饕餮战亡的情景。
看到很多的影评人其实对《长城》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并不是非常高,100分打了70分,跟《罗曼蒂克消亡史》、《少年》同分。但是,无论影评人和观众怎么评判,张艺谋做出了第一部靠近好莱坞大片的中国电影,足以对张艺谋导演点赞,这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可喜可贺的。我们的文化做出好莱坞史诗级别的大片会是一种这么样的视觉效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正如张艺谋所说的,他开创了这样一个思路,未来可能会出现王艺谋、陈艺谋、吴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