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后结尾时再见我的船长的那部电影叫啥
电影名字叫死亡诗社,
B. 船长,啊!我的船长!是哪部电影的台词
杰克船长 加勒比海盗
C. 《哦,船长,我的船长》写作背景
《Oh, Captain! My Captain!》,这是美国本土文学的创立者、诗人惠特曼纪念林肯的著名诗作。当自由的钟声在每一个人心中回荡时,那名解放了黑奴的船长,却倒在了甲板上,“Fallen cold and dead.”。 这首诗写于林肯总统被刺杀后不久。对于美国人民来说,林肯总统不论何时都是美国之舟的船长,是美利坚的领路人;而这首诗,是对林肯总统最准确的诠释和最深切的缅怀,对于一个逝去的总统来说,再也没有比《Oh Captain! My Captain!》更好的墓志铭了。我们哀悼伟人的逝去,不是为伟人本身,而是他身上的美国之魂的离去。虽然林肯离去了,但我们已经聚集在他的身旁,怀念他,但更多的是继承他的遗志——他至死仍在尽力凝聚整个民族。美利坚的精神因他而有了新的意义,而美国的意志将会永垂不朽。
另外《死亡诗社》(壮志骄阳)(春风化雨)也引用了这句诗,你可以看看这部经典的电影。
D. 噢。船长,我的船长。出自哪里
应该是《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吧 那里有这句,这句诗本来出自下面这首诗中 摘录如下: O Captain my Captain! Walt Whitman O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The ship has weathered every rack, the prize we sought is won, The port is near, the bells I hear, the people all ex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 the vessel g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 Hear! Heart! O the bleeding drops of red, Where on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O Captain! my Captain! rise up and hear the bells; Rise up--for you the flag is flung for you the bugle trills, For you bouquets and ribbonned wreaths for you the shores a-crowding, For you they call, the swaying mass, their eager faces turning; Here Captain! Dear father! This arm beneath your head! It is some dream that on the deck, You've fallen cold and dead. My Captain does not answer, his lips are pale and still; My father does not feel my arm, he has no pulse nor will; The ship is anchored safe and sound, its voyage closed and done; From fearful trip the victor ship comes in with object won; Exult O shores, and ring O bells! But I, with mournful tread, Walk the deck my Ca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浑身冰冷,已然死去。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他浑身冰冷,已然死去。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浑身冰冷,已然死去。
E. 船长,啊!我的船长!是哪部电影的台词
赏析<一>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是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就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刻,反动势力雇佣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很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在欢庆胜利之时悼念自己的领袖,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赏析<二>
1.作者简介
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出生在纽约附近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迫于生活很早就出外谋生,当过杂役、木匠、排字工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等,他只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后来靠自学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但哺育他成长为时代歌手的,主要还是美国沸腾的社会生活。他的主要作品有《为了你,民主》、《大路之歌》、《今天的军营静悄悄》、《起义之歌》、《啊,法国之星》和散文《民主展望》等。这些诗歌都编在《草叶集》中,这部优秀诗集成为美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典范。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进行大胆革新;打破长期以来诗歌因袭的格律,首创后来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即以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并吸收了一部分劳动人民的语汇和少量外来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2. 写作背景
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后,国内存在着雇拥劳动制和黑人奴隶制。
1860年11月,以反对奴隶制而著名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南方几个州宣布脱离联邦政府而独立,1861年4月,又首先出兵叛乱,引发了内战。林肯总统上任不到半年,就领导联邦政府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经过了四年的奋战,击败了南方叛军,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的成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总统为美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功勋卓著。在全国欢庆大胜利的时刻,对民主怀有刻骨仇恨的南方奴隶主派间谍暗杀了林肯总统。在林肯总统死后,惠特曼写下了《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以表达对林肯的痛悼与怀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1.思想内容
全诗三节,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1)航程结束,大船凯旋,船长却倒下了。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人们为船长的死而悲恸、痛惜。
诗人把美国比作“大船”,林肯比作“船长”,把林肯率领联邦政府军战败南方叛军的过程比作是“度过了一切风险”的“艰苦航程”。这里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做大船,把林肯比做驾驶美国这个大船的船长,把南北战争比做艰苦的航程,通过大船的胜利返航表现林肯的功绩,形象地赞颂林肯,表达对他的爱。
这一节描绘了大船的形象:稳定、威严而英武;突出了航程之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船长林肯的伟大功绩。
在这一节里,在抒情方式上,诗人直称林肯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表达了一个士兵,一个水手,抒发对自己的统帅亲切爱戴之情。
(2).人民群众为大船凯旋而热情欢呼,钟声军号齐鸣,旗帜飘扬,鲜花飞舞,但船长倒下了,人们是多么悲痛!
这一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通过侧面描述人民群众对林肯的爱戴、敬仰之情,来赞颂林肯。
在抒情方式上,这一节里,诗人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人,这比上节只称林肯为船长感情更近一层。对林肯直接称为“你”,这第二人称与“父亲”的称呼相配合,直接与林肯对话,感情热切而真挚。
(3).航船下锚,大功告成,而船长永远倒下了。
这一节诗人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的成绩,并表达了自己万分悲痛之情。诗人终于从想象(梦境)中回到现实中来,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是死了。在这一节里,诗人把林肯改称为“他”,表明诗人清醒的绝望、极度的悲痛。
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林肯这个人物的形象,赞美林肯的业绩,表达对林肯的敬仰与爱慕之情。
2.《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反复咏叹。诗中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2.象征。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却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
3.《啊,船长,我的船长》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林肯卓越的功勋的赞颂。
诗人把林肯比喻成船长,把美国比喻成一只大船。在第1段中,这只大船在船长的指引下,“艰苦航程已经终结”,“渡过了一切风险”,“显得威严而英武”,突出大船的凯旋,借以表现林肯的功业;在第2段中,“旗帜正为你飘扬,军号正为你发出颤音”,“为你,送来了这些花束和花环”,“他们为你欢呼,他们的热情的脸转朝着你”,表现了广大人民对林肯的爱戴、拥护和敬仰;在第3段中,“这只船安安稳稳下了锚”,“大功已经告成”,从历史意义的角度,对林肯的功勋作出极高的评价。诗人在诗中一步步地深入表现林肯的功勋,使人倍感诗人对林肯的推崇之情。
(2).诗人对林肯的个人感情。
在第1段中,诗人将林肯称为“我的船长”、“我们的船长”,这时他流露的是战士对统帅、水手对船长的敬仰之情。在第2、3段中,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入,他深情真挚地称林肯为“亲爱的父亲”、“我的父亲”,表现诗人深厚的父子般的感情。这样的深入变化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浓郁深重,在第1段中只是为失去领航人而悲伤,在第2、3段中则是为失去慈父般的亲人而惨痛,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感情上的深入。
(3).诗人对林肯的悼念之情。
在第1段中,诗人对于林肯之死,只是客观地叙述道:“甲板上躺着我们的船长,倒下来了,冷了,死了”,林肯之死的突然,使诗人在震惊中感情麻木而没有感到过度的悲伤,只是当作一件客观事件来接受,来陈述;在第2段中诗人从震惊中惊醒,悲伤涌上他的心头,但是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不肯相信船长已经死去,他呼唤“亲爱的父亲”,他用“手臂把”船长的“头支起”,他宁肯相信这是“在一场梦里”,他对船长仍用“你”来称谓,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在人世间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来”而已;在第3段中,诗人不得不接受这惨痛的现实,他不得不承认船长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手臂,船长“他已经没有知觉,也没有脉息”,自己支起船长的头呼唤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只好放下船长,“踏着悲哀的步子”在“甲板上走来走去”,诗人忍受“他倒下了,冷了,死了”给自己带来的悲痛。诗人用第三人称“他”称谓船长,表示诗人已经承认船长和自己已是冥世人间永隔了。
在第2段中诗人还觉得像“梦”,还有一丝希冀,而现在却只有绝望了。整首诗诗人对船长由无人称到第二人称再到第三人称称谓的变化,呈现了诗人悲痛心情的发展过程。
(4)总结:本诗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旋律是起伏波动的,每一段的感情主旋律都是由欢乐的激昂转到悼念的悲痛。第1、2段的前部分都是欢快的语调,船已经回来了,“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港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欢呼”,但是在这两段的下半部,却都一下子跌入沉痛悲伤的气氛之中;第3段除去前几行叙述船长的语句,也基本上和第1、2段一样,从“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中又跌入到“悲哀”之中。整首诗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反差,更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欲绝的感受。
4.《啊,船长,我的船长!》表现了对林肯总统的崇敬和哀悼。歌颂林肯的功绩,实质是赞美、肯定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建立自由美国而献出生命的领袖林肯的无比崇敬和悲悼之情,诗中的林肯是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实际上就是赞美了为追求人民的自由平等而不惜一切的奉献精神。
5.《啊,船长,我的船长!》共三节,在思想感情方面不断上升、加深,请留意体会。“倒下来了,冷了、死了”这句诗多次间隔反复,起了什么作用?
反复咏叹,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层层渐进。诗中以“倒下了,冷了,死了”为主句反复咏叹,其中又有人称上的差别,这样的手法使本诗在表现上既保持悲怆感情抒发的一致性和沉重性,又体现了这种情感的发展过程。
6.为什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这首诗的象征手法用得很巧妙?
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庇佑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一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任务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船长却倒下了,具体可感地增添并表现了诗的悲壮情感
F. 电影《死亡诗社》里的台词“哦,船长,我的船长!”,里面的主人公基廷老师有没有亲口说过
当然说过,是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oh captain my captain。。说这是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说学生愿意的话可以这么叫自己
G. 哦,船长!我的船长!——《死亡诗社》观后感
一间带着古典气息的教室里,基廷老师蹲在地上,一群学生把他围在中间。他望着学生们发亮的眼睛说:
“我们读诗作诗,并不是因为好玩。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虽然学习医药、法律、商业、工程都是高尚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类存活发展之必需。但追求诗与美、浪漫与爱情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这是一部经典影片中的一段镜头,《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在中国90年代就公映了,我居然一直没有看过。昨天一看之下,竟然激动得泪水滂沱,实在是相见恨晚。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应该遇见一位这样的老师。但是,绝大多数人像我一样,从未有此福份遇见。
基廷老师是教授古典文学的老师,他热爱文学,充满激情,富于情感,又有独立思想。
他所任教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一所美国顶级大学的预科学校,升学率很高。基廷老师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正值威尔顿学校开学典礼暨建校100周年华诞。校长骄傲地回顾学校百年来坚持的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宣称正是坚持这些信念才造就了学校的辉煌。
廷基老师当年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他深知学校注重升学率导致氛围沉闷压抑,被学生私底下称为“地狱学校”。基廷老师的教育理念迥异于学校传统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情,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自己的人生。
在他的课堂上,他尽量打破常规,给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启示。
比如他的第一堂课,学生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又一堂课的开始。他们以为这会是一课与以往没有任何不同的课。但很快基廷老师将告诉他们,他们错了。他吹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走进教室,学生诧异地看着他。他继续悠闲地穿过教室,走向后门,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头对学生说:come on!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好拿着书本跟着他走出教室,来到走廊的展柜前,展柜中有很多建校以来优秀学生的合影。
基廷说:"仔细看着这些前辈的脸,照片中的他们和你们一样,剪着相同的发型,青春洋溢。他们和你们一样,觉得自己所向披靡,世界尽在手中,他们相信自己注定要成就大业。他们的眼中也像你们一样充满着希望。难道他们曾经蹉跎了岁月,浪费了才华,等到垂垂老矣一事无成时才想奋斗吗?这些男孩们现在已经成了水仙花的肥料。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就可以听到他们轻声道出的经验之谈——"
基廷老师让孩子们凑近照片,仔细倾听,孩子们完全被他吸引住,照他所说的去做。而他在孩子们中间轻声地,缓慢而清晰地传达着他想让孩子们领悟的东西:seize the day ,seiz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 (把握当下,活出卓越人生!)
这就是他的第一堂课。孩子们感受到独特的,深刻的震撼。有的学生回去在笔记本上写下“把握今天”的箴言。
他教授的是古典文学。而他的第一次正式课就是教孩子们撕书。撕去所谓文学评论大咖们对诗歌作出的可笑的评判。孩子们在惊疑当中撕去书页,这是他们头一次领略颠覆式的教育。而基廷老师一步跳上讲台的讲桌,站在上面继续告诉大家,不要迷信权威,诗歌要自己去品,要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得到属于自己的观点。学生们也一个一个试着站上讲台的讲桌,体验这个从来体验过的视角。
而他最震撼我的,是开头的那一段话。是的,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不是那些商业、工程等领域的伟大事业,而是作为人类,我们对美,对爱的追求。
基廷老师热爱教育,他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对这个教育模式他有很多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只注重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忽略了人在感性层面的成长。同时,他认为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发挥自己的独特天赋,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他的这些观点打破了学校沉闷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们从内心换发出了激情和活力。他引用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所写的诗句“哦,船长,我的船长!”,让学生可以这样称呼他。
林肯是死于维护美国统一和废奴斗争,惠特曼在这首诗中,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国家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显然在基廷老师的心中,他很清楚,做自己,坚持真理,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他愿以林肯为人生楷模。
当一个人真的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必然会与传统的,已有的陈规发生冲突。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一个学生因为当演员的梦想与父亲发生冲突,这个孩子原本一直很顺服于家长,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他发现自己热爱的原来是演艺事业。他开始为此与父亲抗争,但敌不过父亲的铁面权威,最终被镇压下去。他父亲认为是基廷老师误导了他的儿子,他为儿子办理转学,强迫他走成为一名医生的道路。
这个男孩绝望了,终于在一个深夜,用他父亲的手枪,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男孩的父亲把状告到学校,认为这件事情一定与基廷老师有关。基廷老师被校方调查,学生一个一个被叫去受审。他的一名学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支持,不肯在举报他的材料上签字,被开除。另外的学生在校方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被迫集体签名。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基廷老师离开学校前,去教室拿私人物品。校长正在代替他上课。学生们见到基廷老师心潮涌动,他们为自己被迫在基廷老师的罪状上签名深感内疚。
就在他要离开教室之际,学生们纷纷站上自己的课桌,呼唤着他的名字:O Captain ! 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学生们不顾校长警告,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他,他们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
这一幕在杨基进行曲的衬托下,让人心潮起伏,激动万分。很多人说看这部电影很多遍,就是为了重看这一震撼人心的一幕。坚持自己的主张,自己的立场,正如基廷老师所说,这是一次战役,一场战争,受伤的可能是你们的内心和灵魂,但必须一战!
这部影片不仅表达新的教育理念,也展现这种教育理念在现实当中的受挫,甚至失败——在抗争的过程中,有学生付出生命的代价,有学生被除名,基廷老师被开除,前途未卜。
但是,最后这一幕,学生们在校长的制止声中勇敢地站上课桌,告诉老师,也告诉每一位观众,这不是最后的结局。带着人性的光芒的东西,永远不会泯灭,它会留存在人的心里,它会继承和发扬下去,激励更多的人,把握当下,活出自己,活出卓越人生!
基廷老师少年时就读威尔顿学校时,就参加过“死亡诗社”,这一段经历被学生查获,并在私下里重建了“死亡诗社”。这也成了这部影片的名字。
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实际,它的含义是“向死而生”。在“死亡诗社”每次集会前,都要诵读一段颂词,它是引自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随意
我想活得深刻,吸取生命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我在弥留之际
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
——梭罗
从这段颂词,我们不难获知诗社的宗旨与追求。
人在少年时,最需指引。而基廷老师,是在这个年龄段,生活投给他们的一束明媚的阳光,照亮了他们的心灵。
虽然他们的人生其实已经被父母设定好,在贵族学校里好好读书,考入美国一流的大学,将来成为成为银行家,法官,金融家,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相比这样一条坦途,他们选择了更加艰难的道路,但是,他们因此而真正活过。
那些在校长的警告和威胁当中,毅然站上课桌的孩子,已然在心中打造了自己的航船。他们将成为这艘航船的勇敢的船长,在未来的生活中乘风破浪,坚定地驶向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