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陆文婷的背景
影片以尖锐的锋芒,展示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奉献精神与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影片采用了具有纪实风格的剧作方式,同时通过大量的闪回叙述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影片塑造的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性形象的陆文婷极为成功,也成为潘虹表演艺术的代表作。同时片中塑造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也颇具经典意义。
《人到中年》下马风波
1981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总摄影师王启明把小说《人到中年》推荐给了厂长苏云。苏云一口气读罢,与王启明的感觉相同——好!接着,他与主管剧本的副厂长纪业迅速交换了意见,两人一拍即合,觉得不把它拍成电影就太可惜了!然而摄制组成立后,厂里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人到中年》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人性关爱,是难得的好作品;另一种认为,这是挑拨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大毒草”,必须立即下马。厂党委领导班子里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大,有人说,不下马,就是领导思想软弱涣散!省委于书记也苦口婆心地劝苏云下马。苏云说:“电影剧本和小说差不多,都没有问题,厂里的许多同志和我的看法是一样的,不是毒草。”之后,长影党委全体人员在阅读了剧本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剧本讨论。结果令苏云大吃一惊,党委全体委员中,除了他和纪业,其他人都认为《人到中年》必须下马。与会的宣传部长见两种意见如针尖对麦芒,建议休会,等到把意见向北京反映后,再作决定。于是苏云和宣传部长来到了北京。时任电影局局长陈播和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丁峤都早已读过谌容这部颇有争议的作品,他们听取了汇报之后,又看了剧本,经过慎重研究后,认为:剧本没有问题,可以继续拍摄。苏云在北京的时候还专门到《人民日报》社的宿舍,看望了作家谌容。他坦诚地告诉了谌容关于《人到中年》上上下下的全部情况,说影片的拍摄很可能会出现曲折,但他自己有信心将《人到中年》搬上银幕。回到厂里后,苏云继续召开党委会,向大家传达了部、局领导们的意见。但是局面仍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党委成员仍坚持反对意见。有人心有余悸地说:“咱们不能不接受《苦恋》的教训,还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难道让我们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吗?”苏云见局面难以扭转,虽然有些失望,但仍然充满信心地说:“我坚持原来的意见,不同意停拍。如果下马,我保留个人意见。但我希望坚持下马的同志终有一天能回心转意,再把《人到中年》扶上马。”最后反对意见占上风,《人到中年》还是暂以停止拍摄作为结局。到了1982年的春天,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电影制片厂将《人到中年》列为他们的创作计划,并确定由谢飞担任导演。苏云打电话给陈播,证实了这个消息。他又向陈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希望陈播能说服青年电影制片厂将这部片子让给长影。青年电影制片厂忍痛割爱了。长影《人到中年》摄制组终于得以重新成立。摄制组在北京拍摄陆文婷和傅家杰滑冰的戏后,正在北京开会的苏云来到了摄制组。苏云看罢试片之后,对摄制组的人说:“停吧,剧组撤回长春!”当时演陆文婷的是时年46岁的郑振瑶,苏云认为应该换个年轻的演员来演。最后陆文婷的饰演者易主为时年28岁的潘虹,傅家杰也换为达式常来演。影片《人到中年》荣膺1983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潘虹也因此电影而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❷ 人到中年的影片评价
影片围绕陆文婷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新浪娱乐评)
影片以尖锐的锋芒,展示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奉献精神与生活的窘困形成了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影片采用了具有纪实风格的剧作方式,同时通过大量的闪回叙述丰富了叙事的层次。影片塑造的作为知识分子代表性形象的陆文婷极为成功,同时片中塑造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也颇具经典意义。(金鹰娱乐评)
影片唤醒了人们注视置身在传统生活概念中的职业女性的艰辛。当时年仅26岁的潘虹,将一个处在中年的知识女性,面临家庭事业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透支生命的这份无奈演绎得令人震撼。(金鹰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