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红岩中江姐绣红旗的故事缩写
《红岩》中,江姐含热泪绣红旗的画面成为经典。这个故事,来自原著小说作者罗广斌的一段亲身经历。
“制作一面五星红旗吧,等解放的时候,高举着这面红旗冲出牢房!”1949年10月7日,有些地区还未解放,仍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中的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志士们,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怀着美好的畅想,拆下红色被面,缝上黄纸星星,在狱中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将其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当年从白公馆虎口脱险幸存的志士,有一位健在。她就是现年95岁的郭德贤奶奶。回忆起当时的经历,郭奶奶在激动之余,忍不住为不幸遇害的战友抹泪。翻开老相册,抚摩着复刻版的“狱中红旗”,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老人哽咽了:“想起我们多少同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红旗能够永远飘扬……”彼时的他们正当青春,为了信仰出生入死,前赴后继。
今天的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而不可侵犯。“绣红旗”的故事激励孩子们,要接过先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因为从未见过五星红旗的模样,对于五颗星的布局无从知晓,他们只好按照想像,令一颗大星居中,四颗小星对称分布四方。
他们制作的是“不够标准”的国旗,但这面用信仰织就的旗帜,却是革命先辈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最佳见证之一。
Ⅱ 求《红岩》中绣红旗选段!
选段原文:
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孙明霞晶亮的眼波凝视着那张纸片。许多战友早已翻身起来,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监视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虽然她们知道今夜那值班看守员是自己人。
女室的人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每一次那看守员都把信送到女室,而从未送到其他牢房去。这时,孙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静一静,听我再念。”孙明霞声音更低,人们都屏住呼吸。“全世界劳动人民欢欣鼓舞,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万岁,万万岁!”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2)江竹筠绣红旗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在人们印象中,绣红旗的是江姐她们,事实上却另有其人。
狱中联欢会上的“踢踏舞”之后,特务们被罗广斌气得没法子。再加副脚镣?没用的。他们干脆“打发”罗广斌“上大学”了。
按照罗广斌在报告中的说法,警备部、二处等地是“小学”,渣滓洞是“中学”,白公馆则是“大学”(一说,渣滓洞、白公馆是中学,贵州息烽集中营是大学)。关进白公馆看守所的,都是重犯。
就在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8个月之后,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0月7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7天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听到了消息。在看守特务的监视下,他们激动地欢呼,但是只能用耳语般的音量;他们激动地拥抱,但下一个动作只能借势在地上连连打滚。
那一夜,没有人睡得着。罗广斌忽然有了个主意。
“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要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
“老罗就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那时我们还不知五星图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议论,认为应放在旗中央,形成圆圈。”
这是从白公馆脱险的毛晓初的一段回忆。他曾与罗广斌一起关在平二室,又一起脱险,后来当过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说是绣,罗广斌他们既没剪刀,也没有针线。他们是用一把铁片磨成的“小刻刀”,将黄色的草纸刻成五颗五角星。没有糨糊,就用剩饭粒把星星粘到了红绸被面上。
五星红旗做好了,虽然制作粗糙,难友们却把它像宝一样地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直到解放后取出。多年后,这面红旗的原件早已遗失,现在展出的红旗是按照《红岩》小说中的描述复制的。或许这是共和国土地上唯一一面不像五星红旗的“五星红旗”。
除了这面五星红旗,关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革命者还准备了好些建议,希望出狱后,还能为建设新中国出把力。然而此时,濒临灭亡的敌人狗急跳墙,正要实施最后的疯狂。零星的屠杀已经开始。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1949年11月27日,关押在白公馆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早起将桌上的台历又撕去一页。他没有想到,这本日历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Ⅲ 《红岩》江姐绣红旗是哪一章
《红岩》中绣红旗的桥段出自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讲述了严醉带特遣队从美国回来了,渣滓洞女监中,听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江姐和战友们绣红旗喜迎解放。
原文如下:
……
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
“五星红旗!五颗星绣在哪里?”
“一颗红星绣在中央,光芒四射,象征着党。四颗小星摆在四方,祖国大地,一片光明,一齐解放!”
“对,就这么绣。”
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热血沸腾着,把坚贞的爱,把欢乐的激情,全寄托在针线上,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3)江竹筠绣红旗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在《红岩》中,江姐狱中绣红旗的情节生动细致,也很感人。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狱中绣红旗者不是江姐,而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及其难友。
重庆临近解放时,听到中国即将解放的喜讯,罗广斌向难友们倡议,绣一面五星红旗迎接解放。于是,他把自己的红被面撕开,几个人偷偷地绣成了这面旗子。
那时,他们还不知旗帜上的五星怎么摆,所以绣成了一个五角星在中央,四个小星分布在四角的图形。
根据这一历史事件,改编成了歌剧《江姐》,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等谱曲。
Ⅳ 红岩中五星红旗是谁绣的
《红岩》囚室里五星红旗的真正创作者
《红岩》里江姐带着姐妹绣红旗的情节给亿万观众读者留下难忘的记忆。但事实上,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是虚构的,是《红岩》作者把男囚室同志的“绣红旗”创作“移接”到了江姐的身上。何建明、厉华合著的纪实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还原了这一真实细节。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第一个得到消息的罗广斌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原本每天只有十来分钟的放风时间,今天却感到太长太长。大家耐着性子挨完了放风时间,罗广斌便急忙赶回房中把消息告诉大家。同狱的难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低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随后,大家集体向北低声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那晚,大家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围坐在一起讨论国旗的样子、形状。罗广斌同志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到时候要扛着这面国旗冲出牢房。于是,罗广斌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当做五星。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由于牢房条件极差,大家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糨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大家围着红旗又是跳又是轻声低唱,那情景让人无法忘却。红旗制作好后,大家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罗广斌同志还一气呵成了一首题为《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的诗。
罗广斌和十多位革命志士从白公馆大屠杀脱逃后,在重庆解放的第三天,罗广斌带领众人,重新回到白公馆,在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Ⅳ 江姐简介是什么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Ⅵ 《江姐》的资料
江姐就是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39年入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年仅29岁。
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入党。
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Ⅶ 0 红岩中和江姐关在一起制作五星红旗的人有哪些
小说《红岩》中和江姐一起制作红旗的有孙明霞、李青竹等。
《红岩》中的“狱中绣红旗”,描写的是发生在江竹筠所在的女牢房的事。狱中收到来信,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飘扬的情景。孙明霞拿出珍藏的红旗,当红旗在大家眼前出现时,几只拿着针线的手,团团围了上来。
江姐依偎在李青竹身边,凝望着刺绣中的五星红旗,江姐不仅理解战友们的兴奋心情,自己的心境,也和大家一样。但是江姐在胜利的喜讯中,激动而又冷静,想得很多、很远。
(7)江竹筠绣红旗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绣红旗真实历史背景:
真实的情况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房。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在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八个月之后,即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共政权建立,并亲手升起了五星红旗。
曾与罗广斌关在一起、又一起脱险的毛晓初平回忆说:“老罗就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那时我们还不知五星图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议论,认为应放在旗中央,形成圆圈。”
Ⅷ 江姐绣红旗
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
1949年10月7日,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被悄悄传进罗广斌所在的男狱中,大家兴奋地拥抱、人人泪流满面。夜深了,大家还在议论着,毫无睡意。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只从报纸上得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它们怎么排列,就猜测应该是在中央围成一圈。他们拆下红被面并把上面的绣花拆下来,铁钉磨成刀片刻出纸星,再用饭粒粘在被面上。
小说中把故事移到女牢中,粘变成了绣,这样一是符合女性的身份特征,二是为了更好地刻画江姐。
这该没问题了吧。
小说没读多少,读了也忘了。应该也是十月而非四月吧。歌剧里不是唱“今天终于盼到了你”,不是意味着已经建国了吗?国旗图案倒
是在建国前几天才确定的。
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
1949年10月7日,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被悄悄传进罗广斌所在的男狱中,大家兴奋地拥抱、人人泪流满面。夜深了,大家还在议论着,毫无睡意。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只从报纸上得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它们怎么排列,就猜测应该是在中央围成一圈。他们拆下红被面并把上面的绣花拆下来,铁钉磨成刀片刻出纸星,再用饭粒粘在被面上。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
1949年10月7日,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被悄悄传进罗广斌所在的男狱中,大家兴奋地拥抱、人人泪流满面。夜深了,大家还在议论着,毫无睡意。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只从报纸上得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它们怎么排列,就猜测应该是在中央围成一圈。他们拆下红被面并把上面的绣花拆下来,铁钉磨成刀片刻出纸星,再用饭粒粘在被面上。
小说中把故事移到女牢中,粘变成了绣,这样一是符合女性的身份特征,二是为了更好地刻画江姐。
这该没问题了吧。
小说没读多少,读了也忘了。应该也是十月而非四月吧。歌剧里不是唱“今天终于盼到了你”,不是意味着已经建国了吗?国旗图案倒是在建国前几天才确定的
Ⅸ 歌曲《绣红旗》出自电影哪部
《绣红旗》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空政歌剧团创作的歌剧作品——《江姐》,不是电影。
Ⅹ 江姐的详细影视资料
歌剧《江姐》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