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国演义 中的三绝是什么呢
三绝分别是:诸葛亮的“智绝”(亦说忠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1、“智绝”诸葛亮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刻划非常成功,其最为经典的是对诸葛亮的刻画。作者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一系列的名篇,着力刻划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使诸葛亮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有“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的说法。
2、“义绝”关羽
关羽是义簿云天的代名词,当年在华容道义放曹操成了关羽受万人敬昂的重要因素。最能代表关公义气的有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桃园三结义。
3、“奸绝”曹操
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那个时代的情况,造成了他对人物刻划上的偏颇,刘备成了重扶汉室江山,大仁大义的英雄。而曹操却成了谋朝纂位,心胸狭窄,阴险狡窄的一代奸雄
1、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2、关羽(?-220年),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3、曹操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贰』 有一部老电影,二十年前的时候用录像带看的,是关于一个乌龟和一条蛇的神话故事,谁记得是什么名字
是不是《七星镇二妖》
七星镇二妖,话说长江流域,有一蛇,一龟,经千年修炼,后因私欲而斗,弄的天下大乱,最终被下棋的二位神仙用二颗棋子镇压在了黄鹤楼之下!内容中有一个和
尚和一个道士,和尚是乌龟变的,道士是蛇变的,好象说很久以前,有个小国,盛产蛇和乌龟,当地有一道特色菜,美味可口,龟蛇三绝汤
而在这里,出了
一个蛇精和一个乌龟精,他们合谋害死了国王和丞相,变化作他们的模样掌控着这个小国,之后他们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捕蛇,禁止捕乌龟,禁止喝龟蛇三
绝汤等等,甚至还杀害和流放了很多世代以捕蛇捕乌龟为生的渔民及做菜的厨子。。。最后两个妖怪斗法惊动了天神,被两个神仙用棋子压住了二妖。
『叁』 长寿三绝汤怎么做
工具原料
1 只 鸡腿 5 只 鸡脚 15 克 枸杞 20 克 干淮山 20 克 党参 15 克 桂圆肉 20 克 沙参 3 片 生姜 20 克 玉竹 5 颗 红枣
步骤/方法分步阅读
1鸡腿洗净斩块,鸡脚剪去脚趾,锅内煮开水,放入鸡脚,鸡脚煮2分钟入血水,取出冲洗干净备用。
2另取一锅注入冷水(量是盖过所有材料的1.5倍的量)于锅内,放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小火熬煮
至剩三碗汤的量,放入少量盐调味即可。
『肆』 李青云长寿的三绝
李青云256岁 据靠
李青云疑寿 至少170岁
『伍』 有句老话“不想短命,莫睡三觉“,你知道是哪三个吗
吃饭和睡觉是人能够活着的两大基本要素,吃不好睡不好的人身体就容易垮掉,过去的人们也很了解这一点,所以才有了“不想短命莫睡三觉”的老话,其实指的就是叫人们不要憋着气睡觉、不要把白天和夜晚颠倒过来睡觉、也不要在喝得大醉之后睡觉。
喝醉酒之后入睡对人体健康影响也是不小的。喝醉酒之后大脑晕乎乎的很难受,同时全身血液流动很快,自己也能听到心跳的声音,肠胃因为有酒的存在也感到很难受,时不时会有呕吐的冲动,在这种状态下,不管大脑还是身体都无法得到真正的休息,反而对身心健康有害。而且醉酒之后没有吐出来的话,人要是睡着了这些呕吐物可能会积存在食道中,从而对人的呼吸产生影响,增加了窒息和大脑缺氧的可能性,有一定风险。所以喝酒后最好是坐着休息一阵子,把肚子里的东西呕出来再说,或者喝一点解酒汤,等人舒服了再睡觉。
『陆』 寻找十几年前一部经典神话电影!
我真是天才,我卡卡卡卡找到了,我是最先找到的,哈哈哈哈哈,好累啊,要给分,大哥《七星镇二妖》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个神话故事,关于武汉的
好象说很久以前,有个小国,盛产蛇和乌龟,当地有一道特色菜,美味可口,龟蛇三绝汤
而在这里,出了一个蛇精和一个乌龟精,他们合谋害死了国王和丞相,变化作他们的模样掌控着这个小国,之后他们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包括禁止捕蛇,禁止捕乌龟,禁止喝龟蛇三绝汤等等,甚至还杀害和流放了很多世代以捕蛇捕乌龟为生的渔民及做菜的厨子。。。
中间还发生过很多故事,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事,蛇精和乌龟精闹翻了脸,打了起来,从地下打到天上,几天几夜,不分胜负,惊动了天上2位下棋的老神仙,老神仙掐指一算,哦,原来是2个祸害人间的妖孽,他们决定为民除害,每人丢出一粒棋子,砸向正在打斗的蛇精和乌龟精,2粒棋子落在蛇精和乌龟精身上将他们降到人间,压在长江的两岸,形成2座山,让他们隔江相望,永世不得超升,赎他们在这片大地曾经犯下的罪行!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个故事,我在武汉上学的时候问过一些武汉人,好多听都没听说过,关于这个故事,我也是知道个大概,讲的不清不楚,没有感情,可能内容还有错误的地方,希望有牛人能完整详细的描叙下,让大家更深切的感受关于武汉的神话历史
『柒』 三绝汤是什么
首先将牛肉切成小方块,将蒸馍切成小方块,并在油中酥一酥,使之颜色金黄而又坚硬。配之高汤,加醋,经文火煮沸,就做成了又香又浓的“三绝汤”。这“三绝汤”既是汤又是粥,颜色黄亮,味道鲜美,沁人心脾,而牛肉吃起来酥软可口,蒸馍吃起来十分爽口,又有淡淡的醋味在其中。据了解,“三绝汤”可在席前吃、席中吃,也可在席后吃,具有开胃健脾,增强食欲的作用,其口感好,吃起来舒畅,具有提神、清心、养性的作用。
如今许多外地人到阆中,指名要吃“阆苑三绝”,他们吃了一碗又一碗,真是酣畅淋漓,舒服惬意。
『捌』 为什么狗不理包子很好吃
天津狗不理包子好吃的原因
天津狗不理包子好吃的原因关键取决于它的制做调料上的精。狗不理包子在制做的情况下是把胖瘦生猪肉用三比七的占比混和在一起,随后在里面加上上骨头汤或是是肚汤,再加上小磨香油、特别制作生抽、生姜沫、葱末、鸡精等、用心调拌成包子包馅。原本饺子馅就早已够香了,可是再加上高汤以后也是画龙点睛。
包子皮在制做的情况下是先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以后,擀成直径为8.5cm上下、厚薄匀称的环形皮。食物都准备好以后把包子皮放到手掌心上边加上一定的馅,随后用力包起来,在另外用劲将褶撵开,每一个包子有固定不动的十五个褶,褶花亲疏一致,如白菊花型,上炉用底气煮制而成。狗不理包子就完成了。
『玖』 为什么叫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是天津市中国传统风味小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2011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
狗不理包子以鲜肉包为主,兼有三鲜包、海鲜包、酱肉包、素包子等6大类、98个品种。狗不理包子的面、馅选料精细,制作工艺严格,外形美观,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刚出笼的包子,鲜而不腻,清香适口。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原籍在顺天府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高贵友初创“德聚号”小吃铺时,用鲜猪肉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1916年(民国五年),高贵友病故,其子高金铭继承产业,转年在南市东大街立了分号。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把侯家后老号迁址到北大关桥口。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将老号、分号合并,迁址到天祥商场后门(今辽宁路),设立新号“德聚号”。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高金铭之子高焕文继承产业,经营至1952年歇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天津市将狗不理包子收归国有并将店铺迁至今和平区山东路,后又在南市食品街设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总店扩建。
随着“狗不理”的发展,所经营的品种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逐渐形成6大类、98个品种的包子。技师们精心研制出以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种烹调技法做出了“金针包”、“龙凤包”、“鸳鸯包”、“香芹包”、“什锦包”、“大虾韭菜包”等。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中国的天津有一家享誉津门,驰名海内外的包子店名——“狗不理”。据传这家包子店主姓高名贵友,乳名叫“狗仔”。据传,高贵友小时候的脾气很倔强,倔起来连小狗来逗都不理睬。因此,街坊邻居都取笑他,叫他做“狗不理”。后来,高贵友去学厨艺。他制作的包子不仅选料十分讲究,而且技艺十分独到;味道更是十分鲜美,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深受广大食客赞扬与青睐。慈禧太后慕名品尝后,“龙颜大悦”,不禁也大加赞赏。从此,这种包子“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也就闻名遐迩,生意越来越红火,慕名前来品尝包子的顾客与日俱增,常常令高贵友忙不过来。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新点子:在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的钱多少按价给包子。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说一句话。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传至今天,可谓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