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剧让人感觉怎么样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这是豆瓣上对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句高赞评论。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如果没有悲伤的经历,它看起来会有些寡淡无味,反之,如果恰巧有人经历过伤痛,我又担心它会让人陷入过度而又一时无法自拔的悲戚里。
它不是一个情绪化的电影,但它绝对是一个情绪饱满的电影。是的,它有点儿丧。
主角李和许多男人都一样,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普通人。他们没那么多星辰大海的理想,甚至连影视剧里的生死情仇都没有,他们可能只想陪着孩子出海钓钓鱼,累的时候窝在妻子怀里撒撒娇,了不起和朋友打打球,吹吹牛皮。
戏剧的转折在于一场大火,三个孩子葬身火海,妻子离他而去,最让人无法谅解的是,那场大火是因为自己喝醉酒后的疏忽造成的。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儿。
所以在警察局的那一场戏,特别细腻。李只是平静地讲述火灾的始末,在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似乎连自责都看不出来,就是有那么一口气在那顶着,不上不下。警察对这样的状况都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生怕会触碰到伤痛的临界点。可就在转身出门准备离开的一刹那,失魂落魄的李,冷不丁突然抢下警察的配枪,准备饮弹自杀。
前后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李内心的挣扎和天人交战,在此处全抖落出来。男主的举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他在警察局拔枪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甚至没有犹豫地扣动扳机,死得透透的。
虽然最后被拦了下来,可他也选择格式化了所有的幸福记忆,一点点封闭。
我见过不少绝望的人,绝望的事。
我也听过太多鸡汤,从一个人、一段爱情、一段往事中,走出来,忘记了,就好了。人嘛,总得想办法自愈。
但是啊,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善良又温柔,敏感又多情。有些人有时候走不出去,就真的是走不出去。忘不掉,走不出,也是一种生活的状态。
也好,那就这么放着,不和解,但也不悲怆。
等春天来的时候,就冒出头来,透透气。
2. 美国电影在海边水突然没了叫什么名字
末日崩塌 San Andreas(2015)
导演:布拉德·佩顿
编剧:卡尔顿·库斯/安德烈·法布里齐奥/杰里米·帕斯莫尔
主演:道恩·强森/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卡拉·古奇诺/雨果·约翰斯通-伯特/雅奇·潘嘉比/更多...
类型:动作/冒险/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 澳大利亚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5-29(美国)
片长:114分钟
3. 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李作为叔叔在接到自己哥哥死讯的消息后,回到曼切斯特照顾自己哥哥的遗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的故事。
整部影片和它的名字一样,充斥着阴冷的海面、颠簸的船、雪、不散的雾气,让观影的观众直接浸入到那种指尖发颤的阴冷环境之中。任何一个经过生活磨难而成长的人,都会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真实,它立马将你从“电影”完完全全地拉回现实。
整部影片有近三分之一的镜头都对准了海,为什么会定格在海洋上?因为海的颜色是蓝色,看海的人都有一种深深的哀愁,这种哀愁不是悲观的相反而是一种敬畏,人和大海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没有人会在你的一生中扮演你想要的剧本中的角色连你自己也不能,有时你在家里不受待见,有时你在工作上受气,有时你也会经历上帝给你的苦难……正如罗翔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他的事与愿违”
4.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为什么很多人推荐别看,为什么有人说看了走不出来看了看后什么感受呢
在痛苦中拥抱新生
文/梦里诗书
《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聚焦的并非是那广为人知的英国工业之城,而是一个平静安宁的美国海边小镇,于此中这部作品的镜头虽然时而会美的明亮动人,但其所一展的悲情,却成为了电影深厚的情感沉淀,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将一种类似于是枝裕和的电影手法带入了此作,让人在明媚的海滨之城中品味着何为生活的苦涩。
电影伊始,其对一个看似波澜不惊,整日浑浑噩噩修理工男主李的聚焦,并没有着太多吸引我瞩目的所在,但随着剧情因为男主哥哥意外离世的展开,导演一面以李回归故乡,处理哥哥的生后事为引,一面巧妙的闪回穿插,将李因为自己的过失痛失三个孩子的悲剧徐徐道来,平和克制却又饱含张力的情绪渲染,让观众在一步步得以走进男主内心世界的同时,也看到了原来有些心灵的创伤注定无法弥合。
一场断绝一个人所有希望的灾难,究竟有多么痛苦,是难以被言状的,而卡西·阿弗莱克之所以能凭借李这个角色揽获奥斯卡最佳男主,就在于他将这种本难以言状的情绪跃然光影,在电影里他并没有过多肢体语言,更多时候是一种情绪的积蓄,那时而木讷时而冰冷的情绪,与回望那个不曾与这个世界隔绝的他形成的鲜明对比,都在卡西·阿弗莱克极为精湛的演技中得以了真挚传神的流露,也正得益于此,电影将这种看不见的痛苦绝望,给人带来了以触及心灵的共鸣。
反映心灵创伤后的治愈系作品,其实不乏佳作,但《海边的曼彻斯特》在我个人看来却是尤为独特的,它戳穿了这种类型电影在光影中所营造的假象,而是以更为触及灵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有些伤痛注定是无法被治愈的,电影中的李虽然在这段归乡经历中与侄子的相处重新体会到了亲情,也同自己的的前妻偶遇,但这些却并不能真正让一个痛失爱子的父亲,真正走出自责的泥淖,去重新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
那么这是一部让人为之绝望的电影吗?显然并不是的,虽然李最终仍旧无法完全走出自己的阴霾,却也在试图重新回归到这个世界的怀抱之中,他没有了在电影伊始时的冰冷,而是以一种新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痛苦,有些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被治愈,而有些痛苦却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被忘却,面对仍将继续的生活,你会选择用什么去将它填满呢?《海边的曼彻斯特》最为打动我的就是对此给出了答案。
我们无法选择命运的走向,更无法逆转生死的定局,但面对一些无法弥合的痛苦,我们却可以选择是在痛苦中沉沦,还是在痛苦中拥抱新生。
5. 曼彻斯特不靠海,为什么有个电影片名叫《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里“海边的曼彻斯特”不是英国的曼切斯特,而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镇曼切斯特。主人公在波士顿工作 ,离此不远。1989 年,为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区分开,小镇更名为 " 海边的曼彻斯特 "(Manchester-by-the-Sea)。曼彻斯特1846年建市,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者用英国曼切斯特城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小镇。
6. 日本穿越片《海边电影院》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日本超越片 海边电影院 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该部电影将故事背景放在原子弹爆炸前夕,三个青春洋溢的年轻人穿越回到广岛的老影院。在那个影像世界里展现年轻的生命和宿命般的结局。
7. 《独自在海边的夜晚》的电影结构是什么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又是一个三段式的故事,讲述金敏喜饰演的女演员,到德国汉堡拜访朋友,言谈之中透露出,其实因为自己恋上有妇之夫的导演,而到国外散心避风头。回国之后,她和影院策展人、咖啡馆老板等朋友见面叙旧,酒桌之上,人人微醺,男人们对她有意无意地示好,女人们对她带着若有若无的敌意。最后,她终于与相恋的导演相见,身边围着导演的门生,她质问在座的人:“难道真心喜欢一个人有错吗?”
金敏喜的角色,脆弱又摇摆,一边诘问这段感情是对是错,一边在海滩上画出男人的脸,自言自语:“我好想他,他是不是也在想我呢?”但同时,又在酒桌戏上展现出一种执拗和癫狂。外媒对她的表现赞不绝口,声称影片一开始,就再也无法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洪尚秀的拍摄方式,是每天早上才递上当日拍摄内容的剧本,对演员的要求,即兴的表现力胜于长期的揣摩。而金敏喜对角色的诠释,是一种在强和弱之间游走的对比,一种在压抑之后爆发的对比,一种从静水深流到跌宕起伏的对比。“真爱有错吗?”美丽的姑娘问出这个问题,卫道士都要沉默几分钟。从《小姐》中清纯又魅惑的小姐,到本片中为爱所困的女子,近两年频频亮相国际电影节的金敏喜,拥有一张极具大银幕表现力的脸孔。一樽具有突破性的金熊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影坛对这种东方之美的肯定。
洪尚秀偏爱酒桌戏,因为人在微醺的状态,可以表现出一种超乎日常的真实。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人都讲究行事的端庄得体,处处以规矩约束自我。小到待人接物的礼节,大到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不敢越界,而只有在微醺的状态中,似乎才能突破规范的枷锁,多几分放浪形骸,恣意妄为。《这时对,那时错》中的导演借着酒劲儿当众赤裸,《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的女演员,在醉意中亲吻了另一个女性。生活的无奈、荒诞和尴尬,都巧妙地凝聚在了这样的时刻。
现实和虚拟在本片中实现了难得一见的互文,也是人们热衷于将影片背后的八卦和影片中的情节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映后的记者会上,有人询问影片是否取材于导演的真实经历,洪尚秀回答得含糊:“有我个人的经历,也有别人的经历。”而对于是否借电影表达一种自我批判,洪尚秀倒是诚实:“啊,实在是太多了。”关于导演和缪斯之间的那些事儿,外人总是想一窥究竟而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若因此让甚嚣尘上的花边新闻抹去了电影本身的价值,蒙蔽了对作品的欣赏之心,倒是多有不值。
8.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你是怎样评价的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我所看的影片中,算是感觉到很压抑的其中一部了,看过后因为同理心作祟,生无可恋的悲观油然而生,这也因此让我更加理解男主对外界的抵触还有对自我的封闭。影片是从一个悲情的缔造者的视角出发的,因此观影者难免会同情他,甚至希望他能够乐观一些,尽快的恢复生活的激情,回到正常生活的常态,可是,若是影片从另一个视角来表达,我们一定会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所遭遇的所有背离都是自己曾经的放纵所导致的,那种痛彻心扉和孤独感或许我们也无法去感受了。因为视角的选择,引导着我们情感的偏向,它让我们能够理解一个导致悲剧发生的人是如何的悔恨,又是如何的厌世以及厌恶自己,那种本是和所有人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命因为悔恨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我们为之心痛。也再无法去作一个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吐槽和谴责。
9.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是什么意思
《海边的曼彻斯特》:一部关于心理救赎的作品,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当我看完《海边的曼彻斯特》后,世界都安静了,我只觉得太过于真实,对于人性的把握恰到好处。同时,它也是一部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电影,一个原本拥有幸福家庭的男人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他将怎样面对自己?是沉默或是愧疚?影评将那些细节,那些人物心理,那些永不愈合的伤口,那些铭心刻骨的疼痛都刻画得恰到好处……
李在一次与狐朋狗友的聚会后,醉醺醺地去孩子们的房间亲了亲他们,并且出去之前他为孩子们点上柴。在这里,电影给了那堆火一个长长的特写镜头,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肯定悲剧是从这里开始的……他摇晃着出去买东西,还在雪地里睡着了,醒来看到房子着火了,场景一片混乱,消防车灯光的闪烁,街坊邻居的围观,妻子的哭喊与嘶吼……这些让李愣神了几秒,他不顾阻拦冲向大火,可是仍然没有救回他的三个孩子。看到这我心里都很替他觉得悲愤,为什么要让朋友来家里喝酒,为什么要去孩子的房间,为什么出去之前不检查一下呢?
去警察局录完口供后,发现自己并不用承担任何罪责,他心中的内疚与自责无处发泄,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自己救赎自己的办法,他甚至想自杀,在这一刻,我认为他心中无疑是充满了无处发泄的痛苦的,与其让他是一个自由人,还还不如把他抓进监狱来惩罚他,这是生不如死的感觉。妻子的打骂与嘲讽,他都一一接受,最后妻子离开了他,而他也不想再继续留在这个伤心地,他去了波士顿,做了一个普通的修理工,铲雪,通下水道,从来不与人过多交流,每天行尸走肉一般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我看来,他无疑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然而正是因为爱得这么深,他的愧疚才会那么铭心刻骨,他内心的沉痛才不会轻易被抚平。美好的东西被亲手毁灭掉,还不如是被别人毁灭,这样至少还有一个发泄口……
如果你做了一件事,让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你,都批判你,那么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在你身边陪着你,那会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在李的那些日子里,他的身边只有哥哥在身边一直安慰他,鼓励他走出来,告诉他这都不是他的错,哥哥是他黑暗世界里唯一微弱的光明。但是后来哥哥的意外死亡,让他不得不回去那个海边的曼彻斯特照顾侄儿帕特里克。他不想回去,他怕再一次面对死亡,他怕遇到被自己伤害的妻子。其实在我看来,李其实是怕看到妻子就会想起自己所犯下的错,他不愿意看到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那只会让他更痛恨自己。有的时候,眼不见,心不乱,是有道理的。
李的性格在侄子身上被复制了。哥哥的葬礼上,侄子帕特里克显得格外的冷静,他甚至只看了冰柜里的遗体一眼,只说了一句:“可以了”,就转身离去。叔侄两人都冷静得不像话,帕特里克继续他夜夜笙歌的生活,和狐朋狗友鬼混,让李头疼不已,他深知侄子心中隐忍的伤痛,却无法找到方式让他释放出来。
终于在一次帕特里克看到冰箱里堆放的冻鸡肉时,他的情绪彻底崩溃了,他大哭着说:“我只是不想让他待在冰柜里!”每一次当他打开冰箱,情绪都会失控,李理解他,却无法拯救他,帕特里克不愿意放下这里的所有跟随叔叔去波士顿。作为看客,帕特里克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单亲的他和父亲一起生活了这么久,每天在身边的人突然之间就不在了,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他出现的那些激动的反应也是合情合理的,虽然他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是他和叔叔一样,都是隐忍的人,都习惯自己去舔舐伤口……
影评的一个小高潮在李遇到前妻的时候,打破了这部暗潮汹涌的电影的沉闷。他们在一条小道上相遇,李本想当做没看见,前妻叫住了他,诉说自己现在的状况,已经有了新家庭,已经有了孩子,很幸福。她自责自己以前那样对待李犯下的错误带给他的伤害,试图让他放下心结,去开始新生活。可是李指着自己的心说:“我这里什么也没有,它早就空了。”换位思考一下,其实一个原来拥有过完整的幸福生活的人,一夜之间自己亲手毁掉了一切,心里肯定是像破了一个洞一样,里面终年刮着肆虐的风,吹走了一切,只留下一颗冻成了冰的心脏……
李一直是沉静的,默默忍受着,一次次地扯开伤口,让它血流不止,似乎只有这样惩罚自己,他才能够暂时放下那些过去。叔侄两人互相取暖,帕特里克想要追问叔叔的内心,每次都被一笑置之。李想自己去承受这一切,他在最后也没有放下过去,前妻的原谅,哥哥的劝导,甚至侄子的安慰,都无法让他原谅自己。最后他对侄子说:“我走不出来了。”他还是无法战胜内心的罪恶感,甚至我们可以猜测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战胜它,他没有想过要去遗忘他。他心甘情愿,并且享受着这些煎熬……
最后侄子帕特里克和李都选择了各自生活,他们在干涉对方,想要把对方拉进自己的生活无效之后,都不愿意放下自己现今的生活,不愿意放下自己心底的疼痛,他们各自选择孤独的生活。这和我们现实中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现实中,当我们遭遇伤痛,我们想要别人来抚慰我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人让自己倾诉,有一个人可以分担自己的痛苦,如果能有一个与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人那就再好不过了……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颠覆了我们现实中的观点,有一个人想要拉你出来,全世界的人都在告诉你已经可以了,你可以原谅自己了,你可以救赎自己了,可是你自己却始终不能够放下过去,不能够战胜自己,相比较于别人的陪伴,你更愿意享受那些伤口,你更愿意独自去面对那些伤心的过往。谁也没有办法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对,那些伤口也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够了解。
李放不下过去,不能原谅自己,选择离开这个伤心地,如果我是他,我也会那样做,在这片土地上,我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两好友,可是最后我却亲手毁掉了它,那片雪地上,什么都没有了,我的心里也空了。帕特里克也没有错,他沉浸在和父亲,叔叔一起钓鱼的时光里,他无法接受躺在冰柜里面的父亲,他也无法割舍自己的伙伴,他选择留下。每个人对待伤痛的方式都不一样,属于我的那片烟火已经熄灭了,从此以后留下的只剩下无边的黑暗。
这部看完让人觉得堵得慌的电影,却获得了奥斯卡一系列的奖项。并不温暖,也不治愈,也没有那些大片的强大特效与惊心动魄,它就这么平淡地讲述着每个人的状态,风平浪静下面则暗潮汹涌,有一种被撕扯的疼痛,那些疼痛是隐忍着的,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着整部影片,细节的刻画让它变得真实。亲人的死亡,这本来就是一种悲痛,而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的,更是无法原谅自己。悲痛是永存的,只是看你将它放于哪一个位置罢了。你可以选择将它当做你生活的中心,当做你之后余生的枷锁,没有人可以说三道四,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宽恕自己,你可以选择不和过去和解。或许外面的人间烟火正是灿烂的时候,你仍旧可以选择关上门窗,独自疗伤。
原文网址:网页链接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