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和电影《布拉格之恋》相同点和区别
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是需要细细咀嚼的,如果没有那些大量的似在故事中又似在故事外的文字,这本小说就失去了它大部分的价值,因为其情节仅仅是一个不知忠诚专一为何物、以艳遇和一夜情为习惯的医术高明但不失良知的外科医生最终回归到妻子的身边而已。在我看来,电影《布拉格之恋》没有捕捉到小说想表达的最精华的东西,即所谓“生命之轻”,又或是一种近乎痛苦的怀旧(米兰昆德拉讨厌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东西)。但如果不考虑其哲学层面的思索,《布拉格之恋》还算是一部比较值得看的电影。
总之,小说和电影的相同点在于情节大致类似,区别在于深度。
B. 这部老电影叫什么名字,男的好像叫托马斯。
布拉格之恋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
导演: 菲利普·考夫曼
编剧: 让-克劳德·卡瑞尔 / 菲利普·考夫曼 / 米兰·昆德拉
主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 朱丽叶·比诺什 / 莉娜·奥琳 / 德雷克·德·林特 / 厄兰·约瑟夫森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8-02-05
片长: 171 分钟
又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港) / 布拉格的春天(台) / 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沉重浮生
本片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术医生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生活在对女人追逐的快乐中,享受着性的快感。画家萨比娜(莉娜·奥琳 Lena Olin 饰)是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但在一次去温泉疗养院出诊的过程中,托马斯结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饰)。不久,特蕾莎只身来到布拉格,二人结婚。托马斯在婚后依然不改与萨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恶习,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却碰上苏联武装入侵捷克。三人先后逃亡至瑞士日内瓦,萨比娜认识了当地大学教授弗兰茨(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饰),特蕾莎失去工作终日闷闷不乐,带着小狗卡列宁孤身重返布拉格。在自由与束缚之间,托马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很不错的老电影!~
知满天下解答 望采纳
C. 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
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
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对小说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个人的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
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爱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轻松,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
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D. 跪求 好姻缘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好姻缘》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7iNFhBHZuQC8XRarne6hxg
作品相关介绍:《好姻缘》是由埃里克·侯麦编导,安德烈·杜索里埃、碧翠丝·罗曼德等主演的爱情电影。影片讲述了思想前卫的女学生萨比娜在一次与已婚男人春风一度后,萌生了结婚的念头。于是她计划好自己的结婚和生育计划,并决定找律师埃德蒙来执行组建家庭的任务。该片于1982年5月19日在法国上映。
E. 求布拉格之恋 电影完整版
链接:
《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88年2月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著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F.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作者是谁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G.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你最喜欢哪个人
萨比娜.
因为她能打破社会制度的禁锢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言论,能反抗媚俗的形式主义而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欣赏她追求自由的精神.
(我很不喜欢她在性上的放浪的表现,也许因为我离她的境界还太远了.虽然在这方面她不是我效仿的对象,但我还是要仰视这个女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自我.)
H. 电影《地牢少女》 的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呀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前不久好像有个这样的新闻
新华社有一篇特稿《奥地利遭绑女孩心理受创伤 嫌疑犯撞火车自杀》来自羊城晚报。看过之后感觉,这篇特稿解释了国人患了遭绑女孩同种的精神疾病。 报导说,奥地利近年最神秘的失踪案24日变成了一桩轰动欧洲的非法拘禁案。8年前失踪的女孩娜塔莎.卡姆普甚23日突然出现,而将她绑架并囚禁8年的男子当天卧轨自杀。
一件非法拘禁案
1998年3月2日,时年10岁的卡姆普甚在首都维也纳上学途中失踪,警方派出数百人展开大搜索,甚至排乾运河,将搜索范围扩大到邻国匈牙利,但最终一无所获。 卡姆普甚24日再度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布丽吉塔.西尔尼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她为女儿感到骄傲,「她对我说『小老鼠妈妈』,那是她小时候给我的爱称」。 8年过去了,一个外形10岁的孩子变成了18岁的大姑娘,连家裏人都不敢认了。 卡姆普甚8月24日接受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以最终确定其身份。但在检测结果出来前,从警察到家人都已认定,她就是那个8年前失踪的小姑娘,因为她上臂处有一个伤疤,那是卡姆普甚小时候接受手术治疗后留下的显著体表特徵。此外,警察还在她遭拘禁的地方找到了属於卡姆普甚的护照。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绑架者的魔掌说法不一。但她确实逃出来了。
警察根据面色苍白的卡姆普甚指引,已经找到了监禁她的地方。那裏面积大约为6平方米,内有自来水、厕所、洗衣设备、床、书、无线电,还有衣橱。警方散发的照片显示,「地牢」入口极窄,只能供一个人爬进去。这哪裏是人居住的环境? 卡姆普甚告诉警方,绑架者最初4年始终将她关在屋中,后来逐步放松警惕,有时带著她在村庄四周散步、听收音机,偶尔还让她看电视节目,那些节目经绑架者挑选后录制下来。她还有机会看报,但大多数时间依旧与外界隔绝。 23日第一个接触到卡姆普甚的女警官萨比娜.弗罗伊登贝格说,卡姆普甚说,她整天都和绑架者在一起,甚至一起做园艺工作。那麼为甚麼她没有逃跑呢?女警官说,绑架者显然对卡姆普甚发出过生命威胁,这是她没能在此前逃出来的原因。女警官还认为,卡姆普甚遭到了性侵害,但卡姆普甚不愿承认。 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想,如果绑架者不打算性侵害,那麼一直绑架她做甚麼呢?还要让她白吃饭,还要挑选录制电视节目给她看……。
报导说,警官埃里克.茨韦特勒认为,她可能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长时间的绑架和劫持案件中,出於对生命威胁和看来无望形势的反应,受害人会产生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变得同情绑架者或劫持者,并认同他们的目标。
新华社提供给新民晚报这篇特稿时加了一段话:「心理学家克拉默说,卡姆普甚也许要接受数年心理创伤治疗,现在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在她遭绑架时已经10岁,完成了个性塑造阶段,而且她来自一个稳定的家庭。
最近,在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用心理学上非常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解释最近美国一名18岁被绑架长达8年的女孩与绑架者之间的关系,让我重新回想起这个有意思的症候群。与其说这是一种“症”,不如说这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普遍存在的。看完以下介绍,你会发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母系氏族,部落,到国家,只要存在团体,有社会,有人,它自然在人心中萌发,我们都曾患有如下的症候群。人类没有错,这是人性的本能,包括丁玲,包括郭沫若。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突然闯进了两个全副武装的绑匪,对着一家银行一阵狂扫乱射,一边射一边说Party(晚会)开始了,三男一女的店员被抓,并被扔到地下室黑房子里。六天以后,这几个人不但拒绝外面的营救,而且他们认为营救她们的警察要害她们,而绑架她们的人是在保护她们。为什么? 因为在这几天当中,绑架她们的人,除了对他们的生命进行威胁外,而且还让他们相信随时都可以开枪打死她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没有打死她们,没开枪,他们已经感激不尽了。不但如此,绑匪还给他们食物,给饭吃。这样,这几个绑匪一下子就变得像神一样的。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强烈的求生欲望使她们认同了绑架她们的人,甚至绑匪喜欢的,他们就喜欢;绑匪讨厌的他们就讨厌。结果他们被营救出来时,你听不到他们对绑架者的控诉,相反的是,一位女士说:他们两个根本就不是坏人,她还和其中一个订了婚。还有一个干脆在全世界为其中一个绑架者筹款,还建立了一个为绑架他的人辩护的基金会,这时候全世界都傻了,这个病名就产生了,叫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必需以下四个条件。
一,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并且会毫不犹豫。
二,施暴者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这是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三,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你基本与世隔绝。
四,你感到无路可逃。
在这四个条件作用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不仅在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间,平常生活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也不无少见。小张每天路过乞丐都施舍一毛钱,今天没有给,乞丐白了他一眼;小王同样每天路过乞丐,都一顿拳脚,今天走过没有施暴,乞丐满怀感激的对他磕了个头。乞丐对于小王来说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
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人类潜意识里都有受虐的欲望,这位心理学大师说:人如果长期处于一种不可抗拒的痛苦中,他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推而广之,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统治者长期施以暴政,对民众又时常施以小恩小惠,并且钳制舆论,压制自由,严密监控和惩罚异端分子,长此以往,就会让民众在不可抗拒的受迫中以自我压制和麻木的方式保护自己免受更大的伤害,这种麻木久而久之变成一种习惯,从而保证了专制的继续,并且这帮人很可能成为专制者的帮凶,帮着他们压制新的异端分子。
强大的专制、不断的洗脑,不管任何钢铁战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无往不胜。 邪教可以让无数人痴迷献身,传销可以让无数人狂热丧知,金氏父子可以让饥饿的朝鲜人民世世代代高唱《全世界羡慕我们》,斯大林时代和M时代可以制造出无数忠心耿耿的白骨冤魂,历史上每一次种族屠杀,无一例外是以少制多。这些无法理解的现象,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大规模爆发。
8
I. 爱情电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剧情详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人被老虎追赶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于是他就这样吊在那里,千钧一发,生死攸关。头顶上一只老虎在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即使能躲过粉身碎骨的厄运,也会成为老虎腹中的美食。这时,他看见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灌木的根,突然,他发现附近有一些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他拽下草莓,塞进嘴里,自忖道:“多甜啊!”无论外界因素多么让人紧张、多么不愉快,想想那颗草莓,泰然处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