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教圣地阁皂山的介绍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20公里处的赣江东岸,绵亘200余里,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相传道学家葛玄曾在此修真悟道,后云游四海,最终仍回到阁皂山,并在骆驼峰之侧修建卧云庵,筑坛立灶,炼丹8载,终成九转金丹。他服丹飞升后,被道教尊为太极仙翁。葛玄的仙迹使得阁皂山成为一名胜,道学家云集于此。北宋杨申《阁皂山景德观记》云: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可见当时之盛况。
⑵ 阁皂宗的起源
阁皂宗是道教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这是一个很长的传经故事。编造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阁皂宗是历史悠久的道派而不是新出,从而与天师道相抗衡。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本灵山(或作仙)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
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么,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
《茅山志·刘混康传》称,宋哲宗嗣圣(应为绍圣)四年(1097),“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红军(今江西清江县——引者注)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确实证明在政和之前的绍圣四年,宋皇室已经承认阁皂宗了。前面提到的周必大《记阁皂登览》中,还记载他在乾道九年游览阁皂山崇真宫时,曾亲眼看到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赐给该宫的“四朝御书”,证明该宫曾经得到宋太宗后几朝的支持,估计自宋太宗朝起,阁皂山崇真宫就逐渐形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大体形成于北宋前期。
阁皂宗既从灵宝派传衍而来,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经书和方术,都与灵宝派相同。崇奉神灵,已如前述。《灵宝度人经》仍是遵奉的主要经典。斋醮科仪仍备受重视。
在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亦少。南宋孝宗、宁宗时其规模甚大,道士数量颇多,比较兴盛。进入明代传承未绝。但宣德年间之后时期一蹶不振。
⑶ 阁皂山的相关传说
传说一
相传葛玄乃天庭上一散仙,位置不高。一日玉帝宴请众仙,葛仙翁位列末座,众仙娥翩翩起舞。突然“百草仙女”脚下一滑,眼见要摔倒。说时迟那时快,葛仙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仙姑,从而避免了一场舞台事故的发生。而葛仙翁起身时,不慎碰倒了座椅,掉下天庭,形成了一座似“椅子”状的山峰,即阁皂山。葛仙翁也由于天庭“男女授受不亲”的僵化体制,虽出于好心,但也被贬下凡间,葛仙翁即到自己的椅子边--阁皂山修行。那位“百草仙姑”则在阁皂山腹地洒下“百草园”供葛真人炼丹、制药。
传说二
葛仙翁,名葛玄,字孝先。葛仙翁传说:先是在江西阁皂山成道,寻仙踪到了覆船山,他悟道天地,以6座山自然演化出6甲48塘区域,千年推演九宫八卦阵,打造邦源洞天上人间,第一福地,为民造福的传奇性传说故事。它因为与搁船尖的自然高山喀斯特地貌、36道石门九锁景观和108个石梁飞瀑,360个天然石像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后慢慢演化为“七仙姑”的故事,深受民众的喜爱,千百年来传承不断。其历史背景惊天动地,独一无二,因其人文价值和自然景观,传说影响很大,遍及杭州、徽州、睦州等东南地域。
相传葛玄乃天庭上一散仙,位置不高。一日玉帝宴请众仙,葛仙翁位列末座,众仙娥翩翩起舞。突然“百草仙女”脚下一滑,眼见要摔倒。说时迟那时快,葛仙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仙姑,从而避免了一场舞台事故的发生。而葛仙翁起身时,不慎碰倒了座椅,掉下天庭,形成了一座似“椅子”状的山峰,即阁皂山。葛仙翁也由于天庭“男女授受不亲”的僵化体制,虽出于好心,但也被贬下凡间,葛仙翁即到自己的椅子边--阁皂山修行。那位“百草仙姑”则在阁皂山腹地洒下“百草园”供葛真人炼丹、制药。
有一天,听“百草仙女”无意中说起覆船山《神女救船》的故事,便来到了覆船尖,天圆地方,整座山宛如覆盂,六条山脉,始发于此,又发现了玉帝的龙椅居然留在这里(搁船尖是似“椅子”状的山峰,更像龙穴),山巅的龙池和仙草和仙花更加的丰富,尤其是母亲花,还有一匹天马守护着,外面36道石门层层锁住的,保护着覆船尖的36卷灵宝经,大叹:天景也。于是,葛玄就在千亩草甸下面的金关玉锁,炼制了九阳金丹,于“七夕”南天门洞开之日,化仙而去,留下“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千古之谜,人们为了纪念仙人羽化蹬仙,在6甲周围修建了昱岭关等6条古蹬道(都要爬山,才能登上六甲岭上的路),与七七情人节,共同发起朝圣的活动,传承之今。
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覆船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
这么多与6有关的,契合道教第36福地之说!
⑷ 樟树市阁皂山有什么传说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隅,俗称阁皂山,亦有称葛岭。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
相传葛玄乃天庭上一散仙,位置不高。一日玉帝宴请众仙,葛仙翁位列末座,众仙娥翩翩起舞。突然“百草仙女”脚下一滑,眼见要摔倒。说时迟那时快,葛仙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仙姑,从而避免了一场舞台事故的发生。而葛仙翁起身时,不慎碰倒了座椅,掉下天庭,形成了一座似“椅子”状的山峰,即阁皂山。葛仙翁也由于天庭“男女授受不亲”的僵化体制,虽出于好心,但也被贬下凡间(听到此处,隐隐感觉有点像天蓬元帅,但这个正面一点),葛仙翁即到自己的椅子边--阁皂山修行。那位“百草仙姑”则在阁皂山腹地洒下“百草园”供葛真人炼丹、制药。
⑸ 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都是什么时候盛行的掌门是哪位
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道书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教;《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但二说皆不足信。据魏晋史籍所记: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0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0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出涉水去江西龙虎山创教了。按常理推测,永嘉之乱后,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06~820)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十九代天师是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阁皂宗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
⑹ 阁皂宗的传承
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灵宝派自陆修静后传承不明,隋唐时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直到北宋宋哲宗时,敕令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经篆三山.三宗鼎立的格局形成,才在阁皂山出现传授灵宝经篆的阁皂宗。两宋时灵宝派道士编成几部大型斋醮科仪全书,如林灵素《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这时的灵宝道士多活动于社会底层,地位和影响都不及龙虎、茅山宗道上。到元代,该宗已衰微.但仍受元室尊崇,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四十六代宗师杨伯受封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元以后阁皂宗并人正一道。周必大写于南宋庆元二年之《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提到当时该宫之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刘惟允,度师陈处和等,但未记他们的传代。《正统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题曰: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阁皂山杨至质撰。文集中不见杨至质履历,其卷下《代临安倅章谢宰执》中,有“远若熙宁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谏臣出于此途”之句,嘉定为南宋宁宗年号,可知杨至质是宁、理宗时道士。此时他已任南宋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地位是比较高的,推测他可能是阁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重要传人,但因史阙有间,一时无从证明。
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亦少。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见到的阁皂山崇真宫,除殿堂外,有“道士(住屋)数十房”。他在庆元二年所写的《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再记了崇真宫的情况,建有金阙寥阳殿,昊天殿,正一堂,靖应堂,祖师殿,藏经殿,玉像阁等,并称:“凡殿于旁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可见在南宋孝宗、宁宗时,阁皂山崇真宫的规模甚大,道士人数也颇多,阁皂宗在当时是比较兴盛的。
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为宁、理宗时一名阁皂宗道士杨固卿写过一篇墓志铭,曰:“固卿,杨氏,名介如,丰城县(今属江西)梅仙乡人。幼入阁皂山为道士。……学通伦类,道书外,禅宗方技之说,皆探骨髓,听者竦动。开禧(1205~1207)间,薄游边,画策不售,归山不复出。拾堕薪,煮三脚铁铛。或遗衣履,皆不受。尝主清江相堂观。一日,诸文士集观中倡酬,视固卿一黄冠师,蓬鬓垢衣,置之坐隅,甚易之。句至固卿,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诗肩夜耸山。’坐皆骇伏。有诗百余,号《隐居集》。……固卿介洁高远,冻饿自守,乐而不改,殆黔娄原宪之伦。”“宝庆元年(1225)卒,年六十八,葬南园之麓。”由此也可窥见当时阁皂宗道士的情况。
入元以后,在元统治者的支持下,阁皂宗仍在传播。《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三十三《阁皂山行法箓》条云:“圣旨节: 该张天师奏,临江路阁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里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云云。元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始于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接见,次年封天师、真人。上文所云张天师,或许即活动于元世祖至元(1264~1293)年间的张宗演;所奏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李宗师,不知何名,也不知他是阁皂宗的几代传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载有一通代皇帝草写的加封阁皂宗四十六代宗师杨伯晋为真人的制文:“临江路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既未叙杨伯晋的事迹,也未署年月。考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升侍讲学士。他为皇帝所草的上述制文,当在其在职期间,即元成、武、仁宗期间,可知阁皂宗在此时已传至四十六代杨伯晋。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阁皂宗道士郑所南(1241~1318),字思肖,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人(或云福建连江人)。原为南宋太学生,博学多技能。宋亡,客寓吴中(今苏州市),誓不仕元。由儒入道,兼好禅学。善为文,喜画墨兰而不画土。谓土已为番人夺去矣。因常在诗文中表露其亡国之痛和对宋臣仕元之讥。赵子昂才名重当世,郑所南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
据卢熊《郑所南小传》载,所南著有《太极祭炼》一卷,《释氏施食心法》一卷,《谬余集》一卷,《文集》一卷,《自叙一百二十图》,《诗》一卷,与菊山先生诗行于世。《正统道藏》收其《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属灵宝斋法的阐述著作。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为之作序曰:“灵宝斋法,始徐(来勒)、葛(玄)、郑(隐)三师流于世,迄汉唐宋元以来,蹊殊径异,纷纠交错,不啻千百。……世传则有丹阳、洞阳、通明、玉阳、阳晶诸派,而莫要于仙公丹阳者也。丹阳本乎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其言首主于诚学之大本,何莫非诚,故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也。”据此,郑所南是灵宝斋法的重要传人。元末黄公望弟子王玄真又根据郑所南等人所著之书撰成《丹阳祭炼内旨》,其序云:“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苟不炼已,则鬼神不能升度,……必先以志诚为体,慈悲为用,悯兹六道之沉魂,念彼九泉之滞魄,……”始能为济。表现出融会内丹修炼于符箓斋醮的思想倾向。
⑺ 一个恐怖电影 一家人贪便宜住进一个因为吃了毒蓝莓派死过很多小孩的
是电影孤堡惊情么
⑻ 阁皂宗的流派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教派,始创于东晋末年,历来以重视众生性命、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灵宝派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其传承弟子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从灵宝派导引炼气讲究存神、服气、叩齿、咽津来说,与上清派接近;而从其重视符箓科仪方面说,又与与上清派有区别,而与天师道相接近,;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来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不完全相同。 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现的《灵宝经》和《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俗称《度人经》)为最重要。又因《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所特别重视。再加上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根据《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中记载,依序为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后亦被认为可以视灵宝派和阁皂宗的传承系统。在这些记载中,葛玄排第十位,我们可以视为灵宝派第十代传人。排前八位的,如元始上帝、灵宝天尊等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除在记载葛玄的言论时有提及过之外,再无考证,所以皆可不论。所以灵宝派尊奉元始上帝(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又称通天教主、太上大道君)、太华天帝(即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为最高神,后称“三清”。同时,灵宝派又奉葛玄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
⑼ 阁皂宗的介绍
阁皂宗,道教灵宝派派别,为符篆三宗(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龙虎山天师道)之一。以江西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灵宝派自陆修静后传承不明,隋唐时在社会上默默无闻,直到北宋宋哲宗时,敕令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经篆三山.三宗鼎立的格局形成,才在阁皂山出现传授灵宝经篆的阁皂宗。这是一个很长的传经故事。编造故事的目的,是想说明阁皂宗是历史悠久的道派而不是新出,从而与天师道相抗衡两宋时灵宝派道士编成几部大型斋醮科仪全书,如林灵素《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这时的灵宝道士多活动于社会底层,地位和影响都不及龙虎、茅山宗道上。到元代,该宗已衰微.但仍受元室尊崇,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四十六代宗师杨伯受封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元以后阁皂宗并人正一道。
⑽ 阁皂山的介绍
阁皂山位于樟树市东南隅,俗称阁皂山,亦有称葛岭。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逶迤绵延二百余里,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号称“清江碧嶂”。阁皂山不仅曾以道医著世,而且其山川风光,胜景天成。201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