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战争中的大决战是指哪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2. 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2)电影眼睑炎解放军哪个决战扩展阅读:
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庄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而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3. 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参加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的哪一场战役
1947年8月1日,以北撤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基础,在山东省惠民县组建,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辖3个团,共3600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淮海战役。
4. 这3次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什么的军队进行的
辽沈战役
国民党于此地部队仅有55万人,卫立煌正规军仅48万人, 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国民党二级上将) 所属部队:
第一兵团(驻长春)
司令:郑洞国,辖新编第7军和第60军。 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 ——该军辖新编第38师、253师和290师,后放下武器,投诚 林彪(中)罗荣桓(右)刘亚楼(左)在作战前线
第60军,军长曾泽生 ——该军辖182师、265师和286师,后起义
第八兵团(驻沈阳)
司令周福成,辖第53军和第6军。 第53军,军长周福成 ——该军辖116师、130师和270师 第6军,军长罗又伦,后由赵家骧接任 ——该军辖第207师、195师(后该师改隶第49军)
第九兵团(驻沈阳)
司令廖耀湘,辖新编第1军、新编第3军、新编第6军、第49军、第71军和第52军以及骑兵司令部。 新编第1军,军长潘裕昆 ——该军辖新编第30师、50师和287师 新编第3军,军长龙天武 ——该军辖第14师、54师和292师 新编第6军,军长李涛 ——该军辖新编第22师、169师和296师(后改隶第52军) 第49军,军长郑庭笈 ——该军辖第79师和105师 第71军,军长向凤武 ——该军辖第87师和91师 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会议
第52军,军长刘玉章 ——该军辖第2师和25师 骑兵司令部,司令徐梁 ——辖骑兵第1、2、3旅 锦州指挥所(驻锦州):司令范汉杰,辖 第六兵团、新编第5军和新编第8军,第54军一度归其指挥。
第六兵团:
司令卢浚泉 辖第93军和第184师。 第93军,军长盛家兴 ——该军辖第263师、264师和266师 新编第5军,军长刘云瀚 ——该军辖第26师、293师和284师 新编第8军,军长沈向奎 ——该军辖第288师、289师和88师 第54军,军长阙汉鶱 ——该军辖第8师、36师和198师
淮海战役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副参谋长:章毓金 前进指挥部(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 参谋长:舒适存 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
第二兵团
(在陈官庄地区被歼)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谭辅烈、王长海、高吉人 参谋长:李汉萍 副参谋长:董熙 下辖: 第五军(熊笑三) 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 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 第200师(周朗) 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 第32师(龚时英) 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 第139师(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余锦源) 第34师(陈渔浦) 第122师(熊顺义) 第233师(李芝、徐华) 第七十四军(邱维达) 第51师(王梦庚) 第57师(冯寄异) 第58师(王奎昌) 第十二军(舒荣) 第112师(余一凡) 第238师(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 第287师(李芝) 第288师(陈元良) 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 骑兵旅(陈陶、张荣甲
平津战役
蒋介石于11月初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认为华北解放军只有待东北解放军入关后,才能联合发动较大攻势,但东北解放军需经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因此,控制平、津地区既可利用美国援助和华北地区的人力、物力扩充军队,又可将华北、东北解放军钳制在华北,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遂拟定了固守平、津,以观时局变化的方针。
傅作义于11月中、下旬先后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守军,除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将其12个军42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 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北平以东之廊坊、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北平以西之怀来、宣化、张北、张家口、柴沟堡等地。这个部署反映了蒋、傅虽定下了固守平、津的方针,但又有随时南撤或西逃的企图。
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和1个铁道纵队共84万人,除以第4、第11纵队等部组成先遣兵团于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蓟县地区开进外,主力分别在锦州、营口、沈阳地区休整,积极准备入关作战。
5.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哪个战役开始的
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主力展开战略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发动攻击,连克辽宁昌黎、滦县、兴城、绥中、义县、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地区。
蒋急调北宁县华北“剿总”的5个师和山东的2个师,连同原在锦西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锦州之围,但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阵地。
(5)电影眼睑炎解放军哪个决战扩展阅读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辽沈战役
6.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三次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那次战役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7.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序幕的著名战役是( )
辽沈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分别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8. 电影《大决战》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拍摄老百姓欢迎解放军入关的片段在影片中那部出现
应该是在第三部《平津战役》,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下的确拍过老百姓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关的场景,只可惜后期制作时没放进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