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评分哪个权威
烂番茄。
在国际上的评价都还不错,一般专业点的影评节目都是从这上面选取评价,烂番茄平台目前有69位专业媒体人参与点评,与豆瓣和IMDB等仅以“分数”作为最突出指标的网站不同的是,烂番茄网站上的影片多了一项“番茄”图标。
鲜红的新鲜番茄(“fresh”)和腐烂的绿色番茄(“rotten”)分别代表了正负两种评价,一目了然。如果60%及以上的评论者能就影片给出正面评价,则该影片能获得“fresh”标志,否则则为“rotten”。
(1)电影评分和评价哪个重要扩展阅读:
烂番茄是美国一个网站,以提供电影相关评论、资讯和新闻为主,其母公司为IGN Entertainment,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位在校学生Senh Duong、Patrick Lee、Stephen Wang创建 ,该网站已经成为电影消费者和影迷的首选目的地。
电影评价分为两种,普通影评人评价和专业影评人(Top Critics)评价,烂番茄也专门为专业影评人开放独立评价得分,烂番茄网站会对收录评价达到一定数量影片,在根据所有影评人的评价总结得出影评人评价概括。
烂番茄对一部影片的评价是基于所有网站认证影评人的评价得出,网站会根据影评人的评价认定是好(新鲜番茄)还是不好。
⑵ 电影评分真的会影响大众吗
研究发现,无论是对看过的电影重新打分,还是对新看的电影进行打分,用户都会明显受到之前看到的评分的影响。当看到低评分电影时,用户倾向于给低分;当看到的高评分时,用户倾向于给高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部电影来说,如果用户看到的评分是被故意调低了的,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会比看到正常评分时要低。尽管故意调高的评分也会带来更高的用户打分,但故意调低造成的低评分的意愿和广泛程度都比调高时要更强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电影制作方不愿意看到低评分的原因:它会造成坍塌式的连带效应,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除了打分外,打分页面的影评也会影响其他潜在的观影者。Tsang(2009)等研究者在对香港影评的研究中发现,影评会深刻影响人们的观影倾向,这种影响程度比打分还要厉害。影评和打分还会相互作用:如果两者都是正或负,其结果显而易见;如果两者相反,尤其是一个评分很高的电影下面都是负面的影评,观影者可能会放弃对这个评价体系的信任。
由此可知,无论是评分系统,还是页面上的影评,都会潜在地影响人们对影片的判断。可以理解为,最近三大国产影片在豆瓣上的低评分,会使得其他的吃瓜群众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是烂片。
⑶ 为什么谈到电影评价都会总是说到豆瓣评分豆瓣评分是什么意义
因为大众需要一套普遍适用的标准或者评分作为参考。豆瓣评分中的“豆瓣”是指“豆瓣电影”这个网站,评分是指这个网站对于各个电影的评分。豆瓣电影这个网站提供最新的电影介绍及评论,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讯查询及购票服务。
豆瓣常见的统计方法。
公式:总分=分a*分a占百分比+分b*分b占百分比+分c*分c占百分比+…
如:100个人打了分,35个人(35%)打2分,65个人(65%)打4分,总分=2*35%+4*65%=3.3分。
豆瓣评分不同的原因:
1、每部作品的作者、内容、题材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换句话说,书本身已经对读者做了筛选。首先你往往是通过各种渠道,对这本书的题材内容作者有了初步的认同,才会选择阅读。
其次,如果不喜欢这本书,读了几页就放弃了,没读完的书一般不会去评分。所以读完本身,已经把大部分不认同这本书的读者给筛选掉了,留下的往往是评分高的。
2、大多数人并没有鉴赏能力。
⑷ 豆瓣电影评分有时候作为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豆瓣评分并不能够作为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豆瓣评分也是广大网友评出来的,豆瓣评分偏低证明大部分的网友都觉得这部片子不够好,而豆瓣评分比较高就证明大部分网友觉得这部电影都是比较好的。一部电影到底好与坏对于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有些电影可能有小部分的人觉得特别好看,但是很多的人却觉得非常的不好看,所以看电影还是得看人。我们在选择是否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先去豆瓣电影上看看这部电影的风评,看看一些大佬的评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是否去观看这部电影。如果说你真的非常喜欢一部电影,但是很多人都表示这部电影不好看的话你也不要就此放弃,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尝试着去看一看,说不定别人不喜欢的类型却是合你口味的,所以看电影还是得看你个人的喜好,大众的喜好只不过是给你做一个参考而已。
⑸ 为什么大家评价一部影视剧的好坏都是依据豆瓣评分
很多人在观看电影之前,都会在豆瓣上去寻找相关的评价讨论以及很多影评人对他的点评,从而去思考这部影片真正的意义,以及是否能引起自己观看的欲望,在我看来大家之所以评价一部影视剧的好坏,会根据豆瓣的打分来评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豆瓣的评分更为客观少了,更多的人为参与,具有借鉴性。豆瓣的创始人曾经说过,豆瓣的评分主要是依靠程序进行换算,这个评分会自动的出现在豆瓣的各处中间,没有人工的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看经过若干分钟程序自动的运行一遍,就能够把最新打分的人意见包括进来。这样的一种模式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人为的参与,更加的具有客观性通过可观可感的具体分数,能够让我们在各个方面,去对这一部影片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整体评价。
⑹ 张艺谋导演说,评价电影好坏不能光看票房,不看票房看什么
看电影本身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而且是深远的。
现在大家都在用票房来确定导演在电影界的位置,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多多少少会对导演有影响,到底如何还是得交给观众来决定。
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应现在的江湖,我们太念旧。仔细的观看老导演们近几年的作品,特别是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大部分的观众都表示不好看,这都什么啊,或许是星爷觉得现在老了,不符合年轻人胃口的一些东西了。我们会发现他们对故事都过于宏大,导致了影片故事线太多,太多隐喻,特别是年轻观众体会不到,从而影响影片的传播。
反观崛起的新导演的电影大多是比较符合电影市场的,当下,90后和00后已经占到了观影群体的50%以上,他们懂得年轻人在当今社会的生活,在思想上能够产生共鸣。
⑺ 从《摆渡人》看如何看待电影评分以及如何评价电影(
电影这种媒介,发展至今,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消遣的常态,只不过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会加入个人的情绪在里面,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我也无法避免。
只能尽可能去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
理性是什么?
德国哲学家康德写过一本《纯粹理性批判》,希望用最理性、最客观、最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阐述自己的观点。
综上来说,理性就是全面但不偏激、深层次但不拘泥于思维窠臼,在表达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站在“上帝视角”观看事物,而不是主观的、情绪化的去理解整个事件。
比如经常提到的“谣言”,就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潜意识中的主观思考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将别人的思维当做自我思考结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加以简化、分析,去粕取精,以此来充实自己,而是利用这种谣言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来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输出。
这是很多人制造谣言并散播的一个很大的目的。
我们不可能完全去除掉自身感性的部分,所以纯粹的理性是不存在,人类创造的任何词汇都是具有偏见性的。
电影自然也是如此。很多电影的评分评论偏激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因为可怕的主观潜意识作祟和传统观念难以改变的结果。
这是前提。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摆渡人》这部电影。从电影的角度来探讨评分和评论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来进行以上两者的实践。
评分可以说是一部很客观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个很主观的事,这得看个人,但是从客观来说的话,在评判一部电影是好是坏之前,自己心里要先对这部电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得知道为什么之后才能明白该怎么做。
影视评论也是如此。
仅从我个人谈,我认为影视评论需要进行电影的划分,将故事拆解成结构、风格、形式、意识形态等等等等,然后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而且我认为,在评论一部电影之前,至少要看两遍电影,第一遍是了解,第二遍是观察,而第三遍,则是跟着写稿的速度,进行拉片分析。
而且,无论是好的电影和差得电影,都是对自我思考有提升的,好的电影能让你更好的辨识电影的审美,而差的电影会让你明白为什么差和差在什么地方,所以对于电影我一般来者不拒。
正题
电影是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的,我没看过这部小说,所以只从电影入手,为了理清顺序,我们将整个电影分成几个部分来解析。
第一个部分就是影片的意识形态。在一般的影视评论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影片拆开的过程,解析一部电影就是做一场手术,任何细节都不能错过,任何解析都要先有自己看懂的前提。
意识形态
粗略的讲的话,就是影片的价值观和主题。电影《摆渡人》整体来说是一部很完整的片子,开头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前提:“摆渡人”:渡人渡己。
摆渡人的职责就是带人上岸,离开痛苦和悲伤。
所以,影片主要通过三个故事来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展现。
第一个故事,就是梁朝伟所扮演的陈末和杜鹃所扮演的何木子的爱情戏码:两个人的爱情从相识,到相遇,再到相知,相离,一气呵成,正好应了喜剧电影悲剧内核的这个主题。
中间穿插的一系列无厘头和搞怪镜头的展现,让人有点出戏,但是主要还是想突出整部电影的喜剧色彩,只不过在我的眼里却变成了一种恶意的谄媚。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金城武扮演的管春和张蓉蓉扮演的毛毛的爱情戏码,影片借用了台湾老一代影片和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将整个片段附着上了一层浓浓的台湾偶像剧味道,情节老套,但是风格鲜明。
第三个故事,则是关于杨颖扮演的小玉和陈奕迅扮演的马力的,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一开始就是暗恋戏码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小玉的暗恋故事,故事的视角也是从小玉视角出发的,但是殊途同归,电影中这个故事最后也是走向了自我救赎的主题上来了。
当然,中间又穿插了几个小故事,但是整个故事的走向仍是通过这三个故事来展现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故事的主题都是爱情的得到和失去,同时也探讨了关于“爱情意义”这个话题,故事中梁朝伟所扮演的陈末是一个贯穿整部影片的人。
影片从开头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个时间跨度极长的片段拼接,将梁朝伟所扮演的陈末的故事作为一个诱发事件,来进行整部电影的铺垫,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电影的一开始,先是铺垫场景,然后再是镜头上的展现,带出了三个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这相当于对电影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大致描述,这样描述的好处在于能够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进行粗略的建置,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更好的代入情感。
这是王家卫和导演张嘉佳下的一步非常好的棋,而且,这步棋大部分都该归功于王家卫导演,无论从影片的风格还是意识形态甚或是对白来说,这部片子的灵魂都是属于王家卫的,而张嘉佳则更像是那个挂名的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陈末的故事是整部片子中最能展现电影意识形态的段落,所以王家卫选择陈末这个角色来打开通往整个电影的“大门”是非常巧妙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陈末在片子中所说的那一段话:
因为要接何木子下班
所以这个城市的一年四季
是什么样子的
我知道杜鹃花开
何木子脸上有最美的表情
我知道大雪纷飞
何木子手心我应该保护的温度
当她喝了酒的时候
我知道她心跳的速度
我无法忘记
她在我耳边的呼吸
就像春风在说
我爱你
在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脑中想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王家卫《花样年华》,这样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展现,我不知道除了王家卫,还有谁能够做到。
我们常说,见字识人,一个人的风格形成之后是很难改变,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导演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是其实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属于王家卫的情感故事,讲述的,也是属于王家卫的爱情和人生。
之后,再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影片的结构和形式入手,仍是在意识形态这个大主题之下,谈谈这部电影的结构和形式有什么缺点以及优点。
结构与形式
在意识形态里,我们探讨了影片的三线叙事的结构,又知道了这三条主线是通过陈末的一条线来贯穿起来的,如果用文本结构来表现的话,这部电影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由陈末入,再由陈末出。
故事给我的感触并不大,因为整个故事是非常平淡甚至是无厘头的,而且三段故事如何客观来说,除开陈末的旁白将三个故事连在一起之外,几乎是没有任何关系和瓜葛的,但是三个故事的形式却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作为引线,来表达“摆渡人渡人终渡己”这个主题的。
这样说可能很难理解。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香港电影《树大招风》
三个BOSS的故事和电影《摆渡人》正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电影《树大招风》三个boss之前传言合作过一次,这第一次的合作谣言就是他们互相认识的前提,也正是通过这个前提,影片开始讲述整个故事,进而将电影分成三线,讲述了自第一次合作之后三人不同的生活历程和辛酸苦辣,在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合作的主题上——影片最终三人有意向进行合作,然而到最后却支离破碎,无一人保得周全。
同理,还有一部电影就是我之前写过的《无耻混蛋》,和《摆渡人》一样,故事在进行展开的过程中都是进行了场景和人物的铺垫的,但是在影片发展的过程中故事的杂乱影响了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致使整部电影的风格被削弱的几乎像是在无病呻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我写过的这篇文章,对我总结的结论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摆渡人》这部电影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问题,虽然应该在结构上非常规整,剧本的完成度非常高,这得益于王家卫导演高超的编剧功底(王家卫导演做导演之前本是编剧出身),但是,在形式的表达上,却显得非常的杂乱。
既然说到杂乱,肯定是有据可依的:陈末的故事,采用的是王家卫的影片中对白和镜头的风格,而毛毛的故事,则又采用了台湾式的风格,具体是那种风格我说不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那种浓烈的宝岛风格,对比陈末故事中所展现出的“意识流风格”的形式展现,这个故事所展现的则近乎是无厘头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综合体,两个对比太过明显,让人很难去进行心理上的风格过渡。
再者,就是关于马力和小玉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很实在,可以看出来导演想要给大家展现关于大陆式的风格的一面,包括“鲜肉”、“追星”、“暗恋”等等,都是很多人生活中场景的几个话题。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整部片子像是一个大杂烩,混杂了三种不同地域风格的故事,意图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迎合三种消费人群,这样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虽然影片的意识形态的展现(渡人渡己)在某些方面挽救了电影,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电影本身口碑全面性的崩塌,但是从镜头和剧本的角度入手的话,这又绝对不是一部烂片,王家卫的感情和回忆融入在了这部电影里,但是电影本身的混搭毁了这部电影。
音乐
这是一部高质量的烂片,尤其可以从音乐中得出这个结论:开头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的片头曲,中途是刘伟强电影《无间道》的插曲,中间又穿插了多部经典原曲,使得整部片子怀旧感浓厚,看一部电影仿佛走过了半个人生。
最后再说一点题外话。
说到了混搭和大杂烩,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类型杂糅”,客观的说,《摆渡人》这部片子是一部非常规整的杂糅的片子,理当说是一部质量还不错的片子,尤其是从结构入手的时候。
但是!
注意这个但是。
但是,类型杂糅可以,但是风格杂糅就很难受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导演的片子里,风格杂糅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姜文和昆汀的作品辨识度高,个人风格也非常强烈,新晋导演毕赣意识流风格的作品和诗意生活的镜头具象化展现的形式就是毕赣的个人标签,王家卫导演意识流风格和魔幻主义色彩的讲述方式就是他电影中所表现出的个人风格。
这就像是习惯一样,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在这种习惯根植于大脑回路之后。
所以说,这部片子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张嘉佳与王家卫导演的合作上,要么张嘉佳自己导演,也就是一部烂片,要么王家卫自己导,形式和风格会更加突出,不至于会变成现在这样。
可惜了一个好的电影主题。
⑻ 一部电影的好坏,观众口碑和豆瓣评分,到底谁的评价更
我一般看口碑,口碑好意味着大多数人觉得好,可能豆瓣评分不高,坦白说,豆瓣评分是苛刻的,可能很多是用专业人士的视角来评分。作为大众,还是觉得,看电影就是图着一乐,跟着 大多数人的感觉走就可以了~
⑼ 为什么很多电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评分
豆瓣成立于2005年,素雅色调、极简线条、大片留白、疏朗模块……在这个网站也讲究颜值的年代,素面朝天的小清新之风豆瓣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
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号用户。
他最初始的动机很简单,想为自己喜欢的读书、旅游、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爱好,搭建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开办后仅仅9个月的时间,豆瓣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如今已经过去了近12年的时间,你可在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通过搜索电影名、书名进来看到喜欢的电影,评个分,写个短评,和问答区的人探讨一下剧情,因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已渐渐成为都市青年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让豆瓣的优势在内容方面,其在文艺、影音、学术、心理、亚文化上有着巨大优势
2013年之后豆瓣的电影、图书和音乐三大块业务都迎来巨头级玩家,豆瓣只做评价,而猫眼、阅文集团、腾讯们则让用户可以直接消费文化内容,再进行评价讨论,无论怎样,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始终没有改变,这是难能可贵的。
豆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