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沙蒙的拍摄《上甘岭》
凝聚了几位作者共同心血的电影剧本写出后,曾以《二十四天》发表于1956年3月号《人民文学》,开拍时正式改名《上甘岭》。在影片拍摄中,又倾注了导演和演员等摄制人员的辛勤创造,使影片表现出特有的朴素、浑厚、深沉的风格。
对于分镜头沙蒙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方式,他集中主创人员一起参加讨论。这项工作整整进行了半个来月,如何突出主角张忠发是集思广益的重点内容。沙蒙认为只要这个角色站起来,全片也就基本可以站得住。他与大家一起精心推敲各种戏份增删方案,反复琢磨一些关键动作、场次与其他陪衬人物关系,如在杨德才舍身炸碉堡高潮戏中,被推到后景的张忠发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对朝夕相处的战士牺牲又怎样在感情上准确反应等等。为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沙蒙煞费苦心,直到报送电影局审查分镜头剧本后还在不断考虑完善,最后确定加强张忠发与杨德才爆破敌人火力点这一动作的联系,让杨德才继毛四海牺牲后在张忠发机枪掩护下完成任务,最后再借师长眼睛突出张忠发背着的两个水壶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怀念之情,从而使张忠发在全片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在演员的选择与使用上,由于沙蒙坚持要求演员的气质和外形必须与角色符合,因而费了不少心思,片中的六个主要演员有三分之一在外景开拍时才到齐。其中扮演王兰的演员竟试了五六位,最后总算确定了第一人选是位北京的话剧演员。但沙蒙到了朝鲜外景地后仔细思量觉得不够理想,最终换上了刘玉茹,她虽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但有过军旅生涯,气质和形象与角色更接近。沙蒙曾慨叹为该片找演员“比创作工作本身给人的痛苦还折磨人”。在沙蒙的努力争取下,不仅扮演张忠发、指导员的高保成、徐林格等主要演员分别来自部队话剧团,有丰富的部队生活经验,而且一排长和全连战士都聘请志愿军战士担任,整个剧组100多人中60%以上是军人。
剧组还特意邀约曾坚守阵地的特等战斗英雄赵毛臣出任军事顾问,带领演员到上甘岭现场参观体验,平时生活中演员也都按角色互称、相处,甚至连出外景也按身份分配住处,因而演员们普遍入戏都比较快,表演起来也真实、生动。
《上甘岭》摄制完成后曾送中南海放映,毛主席看后高兴地称许,这可是一部中国的影片啊!沙蒙得知后非常激动,连声说:“这是最高的奖赏!”
㈡ 上甘岭电影梗概
《上甘岭》是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的战争电影(黑白),讲述的是朝鲜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事情。影片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反映这样一个震惊中外的战争,而是通过志愿军某部八连这样一个连队从接收阵地,由防御战转入坑道和最后发起反攻,收复主峰的43天战斗经历,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为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其主题曲《我的祖国》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此后,他们又根据上级指示,退入坑道坚守阵地,拖住敌人,使之无法前进一步。在坑道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与外界的联系被敌人切断,而且缺水缺粮,生存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㈢ 电影上甘岭战役是在哪里发生的上甘岭战役,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的故事 地点当然在朝鲜
㈣ 上甘岭这部电影在当时是怎么拍出来的有两三个山头的敌人而且还有外国人,在当时导演去哪找来这么多人
关于上甘岭电影,当时拍下的时候有两三个山头的敌人的话,有的很多都是一些专门的配合人员,他们都是从真正的军队出来的
㈤ 电影上甘岭发生在什么地方
上甘岭是朝鲜和韩国(所谓的三八线)间的五圣山的军事至高点。具体位置在朝鲜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
㈥ 谁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和《上甘岭》两部电影的拍摄地点告诉我好不好快一点,快一点。
老电影,拍摄的地点应该比较分散。
不像现在,基本上可以在几个电影城或景点里拍摄大部份镜头。
㈦ 电影上甘岭战役是在哪里发生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
㈧ 在电影《上甘岭》中,你都知道哪些真实的历史故事
电影《上甘岭》是沙蒙,林杉制导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是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而来,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影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连长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拼死奋战,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
剧组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为了再现当年的场景,最后决定在安东附近造出了一个“上甘岭”。为了体现战争的残酷,在拍摄时,非常注意场景的转换,比如坑道的石头块在炮火的轰击下变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细节。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节。
所以才有了最后的《上甘岭》,让观众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志愿军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㈨ 上甘岭由谁拍摄的
电影《上甘岭》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 编剧:林杉、曹欣、沙蒙、萧矛 导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张忠发)、徐林格(孟德贵)、刘玉茹(王兰) 上甘岭电影插曲《我的祖国》由郭兰英演唱后,历经50年流传至今。
㈩ 上甘岭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毛泽东了解到上甘岭战役后,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 肖矛成为《上甘岭》的剧本创作者。
剧本创作
导演沙蒙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又两次到上甘岭考察,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剧作起先想将上甘岭战役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剧情认为这样不容易打动人,所以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进入创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认为还不满意,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于是林杉便在剧本中加入了一个女角色王兰。
演员挑选
剧情在挑选饰演张忠发的演员时,显得格外谨慎,最后沙蒙看中了在电影《暴风骤雨》饰演赵玉林的高保成,但两者年龄反差很大,剧组有人提出质疑,但沙蒙执意采用了高保成。
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王兰的演员选择起初是一位歌剧演员,但沙蒙觉得该演员气质与角色有些不符。后来沙蒙在长影厂遇到了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刘玉茹,于是刘玉茹担任了王兰的饰演者。
拍摄过程
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为了真实再现上甘岭战役的场景,经多方考察,在安东附近选择了一个相似的地形,调动两个营的战士,翻表土,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造出了又一个“上甘岭”。为了真实地再现上甘岭的坑道,蔡光在设计坑道时相对加大了坑道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弹药箱、坑道柱子造成层次感。
为了机枪音响效果的逼真,刘学尧还专门从上甘岭拣回了许多机枪子弹,由影片军事顾问赵毛臣(上甘岭战役中的连长)亲自打枪录音,录音过程中还将山坡打燃。
影片中有段抓松鼠的戏,但该段戏原来设计的并不是抓松鼠而是抓鸟,但沙蒙对这个设计感到不大对劲。在战场上枪炮一响,鸟就惊飞了,不会跑到坑道里,沙蒙和编剧最后想出了抓松鼠的主意。
人物原型
张忠发:张计发,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赞皇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51年,奔赴朝鲜“抗美援朝”,在上甘岭一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坚守上甘岭阵地数日。
王兰:王清珍,1951年初入朝参战,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卫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