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有没有人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是与巴金的《家》中角色觉慧性格相似的人物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和贾宝玉的特点是
一:都是悲剧
二:都是封建社会的背景
三:都是写的一个家庭(族)的故事内容
Ⅱ 电影家中扮演三少爷的角色是谁
电影《家》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6年。
扮演三少爷高觉慧的演员是张辉。
Ⅲ 老电影家觉慧的扮演者是
有多个老电影版本。
Ⅳ 《激流三部曲》以“家”为代表的觉新、觉民、觉慧的形象特点各是怎样的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Ⅳ 分析比较《家》中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
我们走进他的《家》
——巴金作品影视剧全记录之一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曾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的案头圣经。
《家》
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春》
故事梗概 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 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话剧《家》
人艺版(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这是一部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大戏。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家》
川剧 《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 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 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给电视剧《家·春·秋》卸包袱
巴金的名著《家》,早已改编成话剧搬上过舞台,也改编成电影上过银幕,而在1986年,四川电视台计划把《家·春·秋》合在一起搬上屏幕,在当时的确是破天荒的举动。
从1986年开始策划酝酿,1987年投入拍摄,主要在四川选景投拍,最后在上海搭景拍摄制作完成。当1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家·春·秋》在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全国电视台播出以后,反响很强烈,我们电视台接到了许多观众的热情来信,或鼓励,或询问,或建议,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青年去书店购买巴老的著作,一时掀起了“巴金热”。
原四川广电厅厅长卢子贵撰文回忆道,在李致同志的荐引下,他们几位电视艺术工作者拜会了巴老。“巴老慈祥、亲切、和蔼、风趣,一下解除了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子的拘谨心理,当向他简要汇报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出乎意料地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那些作品是几十年前写的,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的,你们电视剧是在现在把它展现给观众。希望你们根据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大胆去再创作,只要对观众有益,我都支持。你们改编好了,我的小说也生辉,即使你们改编得不那么好,也不会影响。
巴老还风趣地说:“过去曹禺曾改编《家》为话剧,变动比较大。这不要紧,曹禺是曹禺的《家》,巴金是巴金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并存。”这种豁达开明的态度,给当时剧组极大的鼓舞。
《家》的花样年华
《家》的初版本
《家》的单行本最早是由上海开明书店在1933年5月初版。此前曾以《激流》的名字在上海的《时报》上连载,连载时间是1931年4月18日到1932年5月22日。
一年以后,开明书店第一个为巴金的《激流》出了单行本,这就是现在的初版本《家》。初版本《家》至今已经鲜为人见了。在解放前出版的《家》的各个版次里,它印刷装帧可谓都是比较精美的。初版本的封面设计得既简朴又醒日,封面的底色为白色,上面用褐色线条勾勒“激流”两个美术字,又在两字之上叠加——黑色的“家”字和“巴金著”的字样,格外醒目。书脊标有“开明书店出版”,大方的封面设计寓意明了,读者一看便知,这本《家》就是不久前在《时报》上连载的《激流》。
初版本《家》与在《时报》连载时稍有修改,巴金在看单行本校样的时候增补了高老太爷死后分家的几段内容。《家》的原稿在《时报》上登载后丢失了,因此,这三页增补的原稿便成了《家》仅存的原稿。1987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巴金文学创作生涯六十周年展览》上,这三页《家》的原稿同《春》和《秋》的原稿一道与广大读者观众见了面。这些珍贵的手稿是巴金在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北京图书馆的。
1937年,开明书店要排印《家》的新5号字本,巴金对作品做了较大的修改,删去了书中的40个章节小标题,从此往后,《家》的章节只以数字为序,再也没有文字了。
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套新文学大系。这套现当代文坛上的鸿篇巨制由著名现代文学专家学者丁景唐主持,由著名编辑大家赵家璧担任顾问。这套大系收入了1927年到1937年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的重要作品。其中第九集中有巴金的《家》,这是根据开明书店的初版本,除了封面和版权页没有,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一切都依照初版本排订的,再现了初版本《家》的原貌。
特制本与合订本
1937年底,上海开明书店根据巴金手边保存的惟一一份清样改定稿重排了《家》,第二年1月,修订版正式印行。1938年3月,“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问世。开明书店特地为巴金装订了前两部的特制本送给他。其中《家》的外壳封面用的是浅褐色的绸缎面,刺绣以深褐色的五角枫叶装点,封面无字,只是书脊有一烫金“家”字。《春》的外壳封面选用浅绿色绸缎面,配以茶绿色五角枫叶图案装点,同样封面无字,书脊烫金“春”字,典雅醒目。1940年,巴金的《秋》出版了,开明书店又为《秋》做特制本,这次的硬壳封面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龙凤呈样图案,对照书中高家的没落结局,这倒是耐人寻味。开明书店为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做的三本特制本,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珍贵价值可想而知,如今这三部特制本也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另外,巴金的《春》初版后,开明书店还为作者做过一册《家》与《春》的合订本,封面是硬壳绿丝绒的,书脊的中间印有烫金的“激流第一集家与春巴金著”一行字,书的环衬为墨绿色,无版权页。所收入的《家》为1937年2月出版的修订本,除了“激流总序”、“呈现给一个人代序”、“五版题记”外,还附了“十版改订本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合订本《家》与《春》之间隔有一页草绿色纸,宛如一片茵茵绿草充满生机。
修改了一生的版本
《家》,是巴金在27岁时写成的一部小说,他十分珍视这部小说,修改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他在1957年6月写的《与读者谈家》的后记中说:“我最近重读了《家》,我仍然很激动。我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小说第40回,觉慧离家出走时,许多人去送行,惟有剑云没去,第一版觉慧对觉民这样说:“我知道他患了很重的肺病,恐怕活不到多久了。”到1937年2月十版修订本中,作家做了这样的改动:“他得了肺病,倒应该好好地养一两年才行。”到了1953年3月小说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再次与广大读者见面时,作家将这句话又改成:“他身体不好,应该好好地将息。”从剑云病情的改动,我们不难看出,作家不希望他小说中的青年“死亡”,希望他们的美丽的青春总有一天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这些改动流露出作家善良的心地以及对青年一代殷切的希望。
1982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十卷本的《巴金文集》,第一卷中收入的就是他的《家》,巴金一如既往地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不过,这次改动得最少,他说可能这是最后—次了。1984年12月,巴金在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发行的“激流三部曲”所写的序时说自己今天已决定不再改动《家》了,但原因不是不想改动了,他说:“我不是在写‘样板小说”’。 (本报综合报道)
Ⅵ 巴金爷爷的《家》中所塑造的人物觉新和觉慧分别是怎样的人,充当了怎样的历史角色
觉新。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
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鬟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Ⅶ 《家》主要人物形象
《家》课文中人物形象:
觉新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觉民平时温和谦逊;中庸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
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
冯乐山腐朽守旧顽固残忍。
高老太爷专横、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亲情未泯。
克明作风比较正派。
克安、克定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瑞珏典型的贤妻良母。
鸣凤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
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视封建礼教,争取自由解放。
51
29评论
踩
完成点赞任务,奖励10财富值
加入战队答题,平均奖励翻1.5倍
赚财富值
想了解小人物_2020电影进展资料_项目有哪些
根据文中提到的人物形象为您推荐
小人物影视查询,影视查询,计划流程以及上映时间,优质影视。份额出售真伪查询!
跃创(海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告
想了解小人物_我是真实的项目都在这
值得一看的小人物相关信息推荐
电影小人物,专注影视产业,影视版权转让,影视项目的孵化与制作,在线查询电影项目资讯,项目资质,票房查询。一对一客服在线解答
ys.thgjzg.cn广告
《家》主要人物形...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家》中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慧的人物形象为: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7)在电影家中觉慧扮演哪个角色扩展阅读: 《家》作者巴金的其他部分作品 1、《灭亡》 巴金1928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灭亡》反映的是1926年左右,在北伐战争之前,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的生活,塑造了一个以生命向黑暗社会复仇的职业革命者杜大心的形象。 这位主人公得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却忍住极大的痛苦为反抗专制制度而拼命工作,他对自己个人的前途失去了希望,对黑暗压迫下的人类前途也感到绝望,然而他还是要尽力奋斗。虽然他也被人爱过,但那种绝望、虚无而又要拼死抗争的心态最终使他丧失了爱情,甘愿消耗生命以殉事业,求取良心的安宁。 2、《春》 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春》与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虽然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春》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主要是围绕高淑英展开新一轮封建斗争,在觉慧的感染下,在遭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后,淑英最终选择追求自由,效法觉慧逃离高家,到上海开始不一样的、全新、美好的生活。 3、《秋》 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之一,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4、《寒夜》 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金
18赞·3,965浏览2019-09-22
《家》中所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专制,反对一切新事物,以风雅自命,但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觉慧 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觉民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觉新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瑞珏 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瑞珏这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但当她知道觉新和梅的关系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爱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在她临产时却为了避免“血光之灾”被赶到城外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下婚姻的牺牲品。她是那么爱觉新,可连在临终前看上觉新一眼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封建礼教之吃人! 梅芬 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 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琴(张韵华)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钱梅芬,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她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期待着与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姻缘,而家长的一时任性,就使她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场梦!她只有尊从家长的意愿另嫁他人,但她与觉新青梅竹马,旧情难忘,因此终日愁苦,以致重病缠身,精神的、肉体的折腾伴随着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 许倩如 一个大胆,有个性新女生,出生富家,父亲是个宽容的人,小时母亲去世,时常与有思想青年一起,携助办《黎明时报》,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并鼓励女生剪头发。后来到外地追求新生活。 自认为挺详细的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95赞·4,630浏览2018-05-22
《家》的主要人物形象归纳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2赞·1,358浏览2016-12-01
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下面就是我对其中几个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谈谈高家的三个孙子——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全篇小说他给我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简直是一个悲剧形象。在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塑造觉新这个悲剧人物,不但是为了唤起读者对这一时期这类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对这种人的严厉批判。由此可见,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补充的是高觉新在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高觉民与高觉慧,他们很幸运,没有他们大哥那样活得那么累,还能在高等学府成就大业。那么作者为何要把他们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觉慧,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鬟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这两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为,觉慧的气质、愿望、行为等,几乎都是作者年轻时的真实写照,从觉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测,作者是因为自己在反封建运动当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沦下去,便在对封建礼教的憎恨中塑造了这几个人物,表现出作者对年青一代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 下面让我来说说小说中的几位女性。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鬟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实属无奈,但我以为,作者这样塑造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不反抗的结果是悲惨的。这一类人在当时妇女中是占绝大多数的,具有历史意义。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当成功的。《家》这部小说正因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使我感受颇深。
384赞·25,188浏览2017-11-24
《家》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分析?
1.觉新:《家》中的长房长孙。他一表人材,"能文能武"。他尊敬长辈,真切地爱着弟妹们,维护着这个家的名声,甚至不惜把种种过失揽到自己身上。觉新对生活有无限的眷恋,他爱妻子、爱孩子、爱家中的每个人。长子的责任、懦弱的性格、尴尬的处境,使他费尽心力,要努力讨好每一个人,结果却无法让任何人满意。 他有哈姆莱特式的犹豫,内心的矛盾和搏是"家"的人物中最丰富和最激烈的。 2.觉民: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干的。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3.觉慧:觉新的三弟。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4.冯乐山腐朽守旧顽固残忍。高老太爷专横、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亲情未泯。克明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 5.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瑞珏典型的贤妻良母。鸣凤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琴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勇敢;蔑视封建礼教,争取自由解放。 参考资料:网络-家
177赞·12,162浏览2019-08-19
为什么留学作品集都选择ACG国际艺术教育
本月570人已咨询相关问题
热门课程
优惠活动
师资力量
校内设施
m.acgorg.com广告
书籍_书籍_拼多多_多实惠多乐趣
根据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田馥甄在SHE里是什么样的存在?
SHE可以说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在SHE凭借《女生宿舍》这张专辑正式出道的时
28条回答·3,493人在看
俗语“笑贫不笑娼”还有下半句,究竟是什么内容?
这句话的下半句是“救急不救穷”,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平时肯出力干活的
9条回答·1,716人在看
为什么富人 一直富,穷人一直穷?
二姐聊保险
二姐说保险,带你看清保险,帮你选对保险。
关注
859,616播放
正阳门下的剧情,结局是怎样的?怎么评价这部片子?
在《正阳门下》一剧中,最后所有人都来了,程建军也来了。韩春明再一次教育了程建军,要收藏他的作品。程建
21条回答·4,460人在看
杨幂刘恺威离婚对两人事业会不会有影响?
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影响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这个新闻爆出来其实影响的好与坏哪个多一点,还真是不太
102条回答·5,151人在看
农村俗语“饱暖思淫欲”,后一句是什么,可谓句句在理?
饱暖思淫欲,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诗人说的,后面一句是”饥寒起盗心“一、饱暖思淫欲首先,让我们来看看“
25条回答·1,594人在看
有哪十部评价高的的年代剧?
评价高的的年代剧有《父母爱情》《大江大河》《生活有点甜》《下海》《相爱十年》《剧场》《师傅》《正阳门
26条回答·7,912人在看
孙尚香墓出土,打开墓室以后,为何专家直呼太可怜了?
因为孙尚香的墓里只埋了她一个人,这也就证明了刘备在后期与孙吴交好的时候也没有想起来把自己的夫人接回去
12条回答·577人在看
结婚之后,真的每家都会有婆媳矛盾吗
我觉得这是大部分家里都存在的问题。因为毕竟两个人从认识到结婚需要一个过程,而他与对方家庭融合在一起,
494条回答·7,073人在看
为什么学校老师都欺负父母离婚的孩子?
并非所有老师都会欺负父母离异的孩子,大多老师都是一视同仁或者特别关心有家庭问题的学生。反而应该关注离
206条回答·3,188人在看
正在加载
Ⅷ 觉新,觉民,觉慧是巴金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觉新,觉民,觉慧是巴金作品《家》中的人物。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觉新
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2、觉民
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3、觉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Ⅸ 《家》 克明.觉新和觉慧在捉鬼事件各自的表现
13.觉新和觉慧对长辈要瑞珏搬到城外生产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觉新虽然不相信“血光之灾”的说法,也感到痛苦,但是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强忍着悲伤和痛苦,委屈自己和瑞珏,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把瑞珏送出去待产。觉慧不但认为那全是骗人的鬼话,同时对觉新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他鼓动觉新要站出来反抗。
15.瑞珏之死对觉新的影响。
答:瑞珏之死使觉新认识到真正夺走他妻子的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他的青春、幸福和前途也是它们夺走的。他开始认清和憎恶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开始痛恨自己的懦弱和无能。后来终于暗中支持觉慧出走,为自己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