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矛盾《林家铺子》里的林老板为什么会破产
1.农民们太穷了,已经没有购买力
“女人们想到家里的面盆早就用破,全家合用的一条面巾还是半年前的老家伙,肥皂又断绝了一个多月。”他们苦苦争得几分几两钱通过地主、债主、征税、杂捐,一层层地盘剥去了。到了过年,是该买些新家伙了,但就是榨尽骨头也榨不出二两钱啊。于是。镇上的大小铺子倒闭了二十八家,林家铺子,这个挂在悬崖边峭楞上的一丝绸缎正摇摇欲坠,说不定,一阵风过,一场雨来,就轻飘飘地旋入谷底。
2.敲诈勒索
国民党对于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来是限制和镇压。他们自己大卖日货,当民众自发起来抵制日货时,他们又借抵制日货之名来敲诈勒索小商人,或没收他们的日货,转手之间,沟通了大商户,又把日货充作国货大卖而特卖。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当权者不仅不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共赴国难,抵抗侵略,反而却大发国难财,同时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极尽压榨之能事
3.货不对路
林源记的商品主要是鞋帽.服装.脂粉等等日用百货,这些商品在当时已算奢侈品,而大众更关心的是食物,这在农民买帽子的片段中得到体现。林老板错误地将资本投入到错误的供给,而他所出售的供给却不符合当时的需求,所以注定要失败的。大众所急切需求的是食物,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物虽然是低端商品,但却是必需品。
4.经营不善
林老板破坏了市场价格平衡,他的脸盆以低价卖出吸引了大众需求,可是损害了别的商家利益,使自己变成了靶子。自己这方面也是得不偿失,林老板虽然客流增长,也连带卖出了很多比脸盆价格高的商品,但是总收益还是低于总成本,用林老板的话说,怎么卖还是赔钱的,说到底还是脸盆价格拖后腿了!
5.社会大环境
林老板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林家一家的悲剧,而是处于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主人公林先生和林家铺子的悲剧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比比皆是。茅盾只剖析一点而显现了大千世界,其批判的锋芒尖锐指向那无法让人安身立命的社会。小说林家铺子的倒闭,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它以一个小小的侧面牵动了一个时代的脉搏。
2. 林家铺子的影片评价
改编自文学名著的银幕经典,散发出中国古典之美学神韵!
影片《林家铺子》是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十七年诸多以名著改编的方式成为银幕经典的创作范例之一。编导以极其凝炼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我国江南某镇的生活图景,简洁地勾勒出了饱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榨的中国社会的缩影--林家铺子的命运变化图。影片以复杂的眼光审视林老板,隐含着一种同情的态度,远离了当时的电影文化主流,从而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中最杰出的艺术经典。主演谢添的表演入木三分,堪称新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一绝。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古典美学神韵及其所到达的高度,始终是研究者们饶有兴趣的。自然,影片也是导演水华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品。
该片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并作为唯一一部中国电影参加1986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1959年是新中国影史上相当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优秀的影片,而《林家铺子》则更成为其中的翘楚。该片改编自矛盾同名小说,它不仅以其沉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作了对茅盾作品的形象注解,还呈现出它特别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示范性。笔者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并不仅仅在于作品内容或者时空架构的现实性,而是具备一整套能够穿透历史进行时代本质摹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本文将对该片各项电影元素(剧作、影像、声音、剪辑还有表演)进行考量,去发现它是如何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典范之作。
从剧作来看,该片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倒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倒闭。影片围绕着“林家铺子”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的外族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的凋敝和农村经济的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乃是当时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典型性的形象呈现。现实主义讲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形象。细节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实呈现。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小镇的各家店铺降价销售迎接年关之时,刻画了一系列农民购买力降低的细节。农民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们仅仅是看看就匆忙离开。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林家铺子,而是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显而易见。第三,作品也呈现出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是创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比如对于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影片剧作对矛盾原著的一个显著修改点在于增加了林老板向一个更小的商户王老板索债的情节。说它显著,并不在于情节意义上,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态度上。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动,就使创作者对林老板的态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怜”而变得中立。并且通过场面的细致呈现,让人觉得这种态度是真实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剧作充分遵循了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这是影片现实主义的基础保证。
从影像来看,影片的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创造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这是艺术的写实。影片一开始,小船慢慢摇进小镇,当小船进入一段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寓意一个黑暗、灾难的年代,污泥浊水泛滥。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时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确的时代界定和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该片这样一种表现无疑是成功的一种。接下来,摄影机进入林明秀所在的学校,学生们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责。随后,摄影机跟随明秀运动,或远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在这里,我们看到导演水华对于景别的运用是很讲究的。水华认为,“展现环境一般用全景,介绍人物一般用近景”。水华在这一段影像中的讲究之处在于并不仅仅从大环境角度去介绍时代,他还进入人物的内心,用人物的心理反应去折射时代。除了镜头元素的运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美工造型也以它们的精致准确甚至一丝不苟完成了对于时代的呈现,比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场戏和难民生活场景的呈现等等。
现实主义不同于写实主义,它并不排除写意性元素的运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写实的,但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则是完全写意的。这部影片不同于那一时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这一辈子》的交响乐和《早春二月》的钢琴乐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它的背景音乐,具体来说就是琵琶和二胡乐器的奏乐。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当它们运用到这部影片中时,形式的意义似乎更大于内容的意义。尽管音乐也含有一定的悲剧力量,但就与故事内容的对应而言,肯定还有更合适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乐也可能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这两种乐器了。我想创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于在虚实的映照之间表达他深切的民族关怀。这是作者在他的现实主义中表露出来的政治倾向。
在对现实主义的表现上,该片的剪辑做到了这样两点: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截取影片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场景为例。上文提到,在开始林明秀从学校回家一段中,从她跨出校门到回家的4个镜头时介绍当时社会图景的,这4个镜头在剪辑时用了叠印手法,在视觉上倾向于取消镜头之间的隔离,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是出于作者表现小镇“整体面貌”的考虑。在结尾林老板坐船离开小镇一场中,我们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紧锁的林老板,耳边却仍然传来上一场景中张寡妇的凄厉哭喊,这在观众心理层面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应该注意到,这里声画分离的剪辑也是写意性的。而在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板逃走众人索债那一场中,剪辑则把两者归一,短短一场戏使用了56个镜头,频繁切换中既摹写了残酷的时代场景,又激烈地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情绪。
作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谢添(饰林老板)的加盟让这部影片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进一步。林老板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剥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那也是为时所迫,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受压迫者。因此,简单的处于夹缝中的阶层定位不能成为对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谢添的把握是准确的,那就是一个人,一个为生存而劳碌的人。因此,谢添的林老板勤勤恳恳;因此,于会长向他表露卜局长的讨妾愿望时,他会下意识地说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讨要红利时,他没有概念化的去表现凶狠。谢添的表演是内敛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板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实层面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意图,又在工商业者代表的层面上塑造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之所以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影片,首先得益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选取,而意旨明确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就等于说它是完美的,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现实主义是电影世界中相当主要的一种样式,前人已有杰出贡献,对它的挖掘则需要千千万万影人的继续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3. 《林家铺子》体现了什么丰富的内涵
影片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以独特的方式,把林家铺子的兴衰与整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从平凡的事件中反映出了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编导者把平易的叙述风格、优美的视觉形象和顺畅的蒙太奇相结合,使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意蕴深远。《林家铺子》体现了中国电影地道的艺术传统。自中国有电影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的所有优秀影片的基本经验,几乎都可以由它体现出来。
4. 矛盾的林家铺子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是茅盾于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载于《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以一九三二年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透过林家铺子的倒闭,反映了民族商业破产的厄运。小说描写“一·二八”前后江南小镇上一家小商铺的挣扎和破产经历,主人公林老板擅长做生意,但苦心经营,还是以破产告终。小说以主人公林老板与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发掘林家铺子倒闭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命运。
5. 茅盾《林家铺子》的主题、结构、人物分析是什么
主要写大革命前后的社会人生,写大革命后的幻灭、愤激,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
通过林老板、老通宝等家庭悲剧的描写,从小市镇、农村的角度,补充了《子夜》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个国家经济破败的血淋淋现实。
、《林家铺子》
茅盾的《林家铺子》是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作于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战争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
作品中林老板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林老板在诸多矛盾的冲突中两重的性格特征。他精于生意,企图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是米”的竞争中,力挽狂澜,维持生意,他贿赂党老爷,避过了“声讨日货”的惊险。摹仿上海商店“大廉价照码九折”,“大放盘”,“一元货”,一天卖一百为元的办法开创了“镇上近二十年来未有的新记录。”他还殷勤地巴结顾客……这一切显示他颇善经营的小商人特点,同时也表现他胆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时,作者也描写他的怎么、唯利是图,不略大义和损人利已这些小资本家的阶级特征和性格特征。如他对抵制日货的浪潮波及他的铺子,感到气愤;对“一二人”沪战却颇为冷漠,“满街人人为上海的战争而没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时候,要先生始终在筹虑他的正事。”
小说主题的深刻之处,是象林老板精于生意,事业颇有发展前途,却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动荡中遭致破产的厄运。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指出他们的敲诈勒索是林家铺子崩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利用“抗日”发国难财,到处征收所谓的“困难捐”,借口禁卖东洋货贪污受贿,谁要不给钱就“封存”。政府当局的卜局长想占他女儿为妾,声称“不管应有许多不便之处”,地方党部又借口外边谣传林要卷款潜逃,又将林扣留等等,这些家伙实际是一君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林家铺了在他们的敲诈下倒闭。
《林家铺子》是茅盾短篇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小说的情节结构布局得体,剪裁巧妙,波澜起伏。
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
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资本家的群像;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心理描写。
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中国现实的成功小说,全面深刻的社会剖析,成为社会剖析派的代表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向社会主义文学起到了先导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阶级特征比较鲜明,情节的冲突、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茅盾从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时代风云激荡的社会变动。
《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为背景,写上海附近小镇上一家杂货店倒闭破产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入侵,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社会动荡、农村凋敝等众多原因的袭击下,以小商业为代表的农村经济的必然命运。
6. 《林家铺子》写的是些什么
故事梗概
[编辑本段]
日本入侵东北三省,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林小姐由于穿的是东洋货,在学校里受到同学们的耻笑,她怒气冲冲的回到家里。但是,母亲也在为家里卖东洋货而发愁。
林小姐为没有可穿衣服而犯难,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东洋货,虽然她很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在这种局势之下,她只得放弃这些喜爱的东西。
父亲很沮丧的回来了,母女俩猜到肯定也是为这件事,林小姐本来打算进一步要求父亲制一件不是东洋货的新衣,但瞧着父亲的脸色不对,便又不敢冒昧。伪善的当权者借此机会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贿赂,威胁这些小资产者。林先生不得已,决定当掉金项圈去贿赂当权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铺子焕然一新的开张了,他的“额外支出“指望着在这时候能够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这几天的生意。街市上渐渐地热闹起来,快过年了,“人们总要买些年货吧,”他想。铺子前面不时也围满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怜的乡下人,他们连吃饭都解决不了,怎么会有钱来买这些东西呢?到了下午,总算是做了几笔生意,全家人阴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总账时,形势不是很乐观,还欠着不少的客帐。这时,朱三太来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给了她。而林小姐也赊账买了自己喜爱的布,林先生无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过了两天,“大放盘”的林先生的铺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亲喜笑颜开。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着,他是在亏本卖呢!最使他心神不宁的,是店里的寿生出去收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林先生正等着寿生收的钱来开销“客账”,上海的客人已经到了。这时,传来日军轰炸上海的消息,顿时,人心惶惶,上海讨债的客人毫无通融地拒绝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恒源钱庄去商借,谁知钱庄老板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钱。
由于开战,商会让大家分摊军饷,林先生为了面子答应了。这时,出去收账的寿生回来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给了堵门要债的上海客人。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难罢?林先生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凄凉的年关终于过去了。由于许多铺子倒闭,林先生的帐没有办法收回来,而欠恒源钱庄的钱必须在正月十五还清,林先生家里就像一个冰窖。市面上一片萧条,连当铺都止当了,随你值多少钱的贵重衣饰,也只能当得两块,叫做“两块钱封门”。店里没有钱进货,只剩下一些日用品,这时,从上海逃来许多难民,这些日用品就成了紧俏货,生意一时好了起来。这惹的要债的蜂拥而至,林先生没有办法,只得向商会会长求救,没料到的是商会会长却提出来要林小姐做卜局长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祸不单行。不久,林先生被党部的人带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会会长用债务和卜局长要挟,寿生想尽办法抵出全部货物,终于赎回了林先生,林大娘决定要林先生和女儿逃走,在走之前,让林小姐和寿生成了亲,自己和寿生留下应付局面。
林家铺子终于倒闭了,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恒源钱庄和其他的债权人争执怎样分配底货。铺子里虽然淘空,但连“生财”合计,也足够偿还债权者七成,然而谁都想给自己争得九成或竟至十成。虽然有警察在,场面仍旧很混乱,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闹的,还有的警察乘机占便宜……人们决定去党部告状,结果和警察发生了冲突,人群被冲散了……
7. 《林家铺子》主要讲了什么
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故乡小住。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爪,已经将农村经济推入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溃。
原先曾经是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这些都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创作小说了《林家铺子》。
人物介绍
1、林老板
林老板,他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商人,他熟谙生意经,刻苦耐劳,虽然身处困难,但仍苦苦挣扎把生意做下去,可以说是为了营生才不得不去巴结权贵。
他是林家货铺的主人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林老板是一个生命顽强的人,他在三座大山压迫里找出裂缝,狭缝里重生。
2、林太太
林太太,是这个货铺的老板娘,她是一个非常疼爱女儿的慈母形象,他舍不得林小姐受半点委屈,而对朴局长的“求婚”,她将女儿许配给寿生,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宁愿粗食布衣为人妻,不愿锦衣玉食为人妾”的高贵的传统心理。
8. 《林家铺子》林老典型的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阶级的奋斗和绝望
林老板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绝处逢生的顽强人
9. 林家铺子的现实主义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人类文学也在19世纪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阶段。这一趋势是历史的必然,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必然地促使文学的改变。在中国,由于受到国外侵略的外力因素以及中国国内社会的腐败黑暗,促使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这也就促使了中国国内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于是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了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便是其中的一员。茅盾的一系列作品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广阔的现实画面,展现出了当时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深刻揭露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茅盾早期是主张文学应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应当是“表现社会生活,唤醒民众力量”的。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他的主张变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茅盾的这种文学观念是有其根源的。茅盾小时接受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思想。后来在他工作后,由于在工作中不断接触国外先进思想,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奠定了后来他“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在茅盾的作品中,普遍地体现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林家铺子》曾名《倒闭》。其内容是“一二八”战争之前以及其后的时间段内,上海附近一座小镇子里的小商店林家铺子在经济凋敝的大社会背景下苦苦挣扎着生存,并最终被社会洪流所吞没的故事。
现今对茅盾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子夜》研究上。而在《林家铺子》这一方面的研究,经查询,有如下几篇研究文章:《浅析茅盾小说的经济意识成因》、《特殊话语“打呃”与小说情节》、《可怜的两面人》、《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林家铺子的结构艺术》、《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浅评茅盾的小说的创作特色》。这些文章主要从《林家铺子》的情节、社会背景、人物、文学观、结构、创作特色来阐释《林家铺子》这部作品。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它侧重于如实地反应现实生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几个重要特点:一为细节的真实,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在他的作品充分地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在此我想以《林家铺子》为例,结合诸多前辈的研究对《林家铺子》进行探讨。
一、细节的真实
所谓细节的真实是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要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则要求用“形象的现实性”来传达现实主义特征。
在《林家铺子》中,在小说的第三节这样写到“爸爸,上海打仗了!东洋兵放炸弹烧闸北——”第四节又这样写到“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华的城廛。”这是故事中的一段人物对白,属于细节的描写,但其却有着其真实性。这段描写并不宏大,上海在打仗,这段话并未展现出战争的场面给我们看,但却从一个细微的侧面,从一个小的角度展现出了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从情节上看,它是具体的,但是从其中却可以看出它揭示的、反映的却是一个大的全局性的画面。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然进攻上海闸北的国民党十九路军,随即攻打江湾和吴淞。这件事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本土入侵,国土不断被日本侵略者蚕食,而中国政府却软弱地不予积极抵抗,持续国内战争,使国土大量沦丧。东北已落入日军铁蹄之下。而日军依然有更大的野心,开始了对中国上海的进攻。通过攻破上海,瓦解掉了中国的经济,在不久后的战争中又攻破中国首都南京。《林家铺子》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被外敌入侵,战火连年,而又连连战败的中国。日本的侵入也直接导致日货大量涌入,直接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国内的连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的市场受到影响,这直接破坏了尚未发展成型的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使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林家铺子在小说中是一个文学的形象存在着。但从真实性的角度,它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千千万万小商铺的典型。它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历史中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所有小商铺的命运的共性:他们受到政府、军阀、大资本家的盘剥,另一方面却又在艰难的时局下从百姓中汲取些许生存下去的营养,但最终终于不堪压迫,在重重压迫的社会的夹缝中倒闭了。
另一方面,小说中所描写的大的社会面貌、国民的精神状态也是真实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爱国人士开始掀起反日浪潮。但是由于国民的愚昧,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和支持这种爱国行为的。很多人的“反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这在小说中是有体现的。上海战事爆发后,有人当街喊“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而大家却又都是明知买的是东洋货却权当是“国货”来蒙骗自己也堵他人之口。这就是当时国民的真实写照。
《林家铺子》是以一种文学的手段来描摹出了一个真实的时代。它的细节是真实的。
二、形象的典型性
在《林家铺子》中,有着这样几个主要形象:林先生、林大娘、林小姐。小说中这几个人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要线索人物。而这些人物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小说中的林先生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可怜的两面人”形象。
小说中的林先生是一个在生意中勤俭老练的商人。文中写到他是“从父亲手里继承下”的店铺,说他“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一点嗜好都没有”,“从没敢浪费”。他是一个“规规矩矩的生意人”。林先生在生意中非常认真,对客户百般讨好,一位青年站在他店前时,他通过揣测顾客心理,说道:“喂,阿弟,买阳伞么?便宜货,一只阳伞卖九角!看看货色去。”而在价目上林先生也很让步,他遇到顾客要出去一毛钱左右的位数时总会从店员手里拿过算盘算会,之后不得已似的把尾数从算盘上拨去,又笑嘻嘻地说:“真不够本呢!可是老主顾,只好遵命了。请你多做成几笔生意罢!”他在生意中是一个精明勤俭老练的小商人典型。而在政治上也体现出了他所属阶级的懦弱幼稚和自私。他在政治上没有靠山,因此只好本分做生意,忍受官吏的盘剥,这体现出了他的懦弱。对一二八战争则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以为战争和他很远,这体现出了他的幼稚。而在他的店铺倒闭时,他躲开债务而将自己的灾祸转嫁给贫苦人则体现出了他的自私。林先生是他所属的小商人阶层的一个典型。
《林家铺子》这部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所谓“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史学家爱弥尔·法盖曾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恩格斯也说过:“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通过读《林家铺子》这部作品,可以看出,《林家铺子》是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的。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倾向和思想主张。小说的内容都是在围绕着情节线索展开,没有作者的议论,没有太多人物内心的独白,甚至在小说的结尾也是这样写道:“她带哭带嚷的快跑,头发披散;待到她跑过那倒闭了的林家铺面时,她已经完全疯了。”作者全部的文字都是在讲述一个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所可能发生了的事情。不但在故事情节上是真实的,而且从故事的表述上也是客观的。作者并没有杂糅进作者自己的主管情感。
《林家铺子》作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凝练的文字及故事情节,充分地反映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林家铺子》的细节是真实的,小说中的人物是典型化的,其描写的方式也是客观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通过茅盾的《林家铺子》的情节,完全的展现给了读者。
10. 请介绍下,电影“林家铺子”,谢谢
片名:林家铺子(彩色故事片)
出品:北京电影制片厂
年份:1959
原著:茅盾
改编:夏衍
导演:水华
摄影:钱江
主演:谢添
剧情介绍:
日寇侵华后青年学生掀起抵制日货风潮。江南古镇上的林老板贿赂镇上商会会长,取得出售日货的默许,挤垮资本小的同行,同时也受到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宪的敲诈,在这场大鱼吃小鱼的争斗中,林家铺子倒闭,但拐走了他人的存款。
影评与赏析:
《林家铺子》著名剧作家夏衍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的是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一家商店倒闭、老板破产逃走的故事。影片由于把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同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牢牢掌握林家铺子的兴衰与整个社会动乱的内在联系,因此大大加强了林老板形象的历史真实性,突出了影片的社会意义。影片以这种以点代面、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来揭示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复杂的阶级矛盾。本片既是导演水华的颠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电影史上最优秀的艺术精品。
影片的成功还与谢添的出色表演分不开。他的表演不温不火,分寸得当,准确揭示了林老板的复杂性格。他的得意、苦笑、沉思、焦虑,他的愕然无语、强作镇定,都具有丰富而充实的心理内容。他创造的林老板,既叫人可僧又令人可怜,为新中国银幕画廊增添了一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
夏衍的精心改编,水华的匠心独运的导演和谢添、于蓝等著名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影片呈现出严谨而流畅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电影《林家铺子》都显示出了新中国电影艺术达到的一个新高度、新水平。近年它被香港一些影评人选为中国电影(包括陆、台湾、香港)之冠,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也说明这一评价是富有见地的。
获奖情况:
本片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