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摄影作品《电影语言的语法》里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电影语言的语法》之 运动镜头的二十条基本规律
运动镜头虽然给影片带来新的空间和自由,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它也可能成为一种危险的武器。它会轻易的破坏幻觉。不恰当地使用运动镜头,很快就会造成干扰,他会影响影片的节奏,甚至和故事的含义发生矛盾。要获得成功的画面调度,不仅要知道如何去创造它,而且要知道调度的时机和目的。
基本准则:
1:当拍摄一个激烈的动作时,运动镜头可以从剧中人的角度表现,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剧中人的强烈感受。
2:把摄影机当成一个演员的眼睛。(主观手法,不大容易获得成功的镜头)
3:摇摄或移动摄影可以用来直接或是通过一个演员的眼睛来表现场景。(纪实风格,直接报导)
4:摇镜头或移动镜头可以在动作结尾时揭示出一种预料中的或意外的情况。
5:直接切入要比运动镜头快些,因为它立即转入一个新的视角。(避免摇移浪费大量时间表现无关紧要的东西)
6:摇移镜头可以跟着一个次要的人物,从一个兴趣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
7:镜头从一个兴趣中心转移到另一个中心,它的动作可以分三段,开始摄影机是静止的,中间是运动部分,最后摄影机重新停下来。(避免视觉的跳动)
8:摇移镜头经常结合起来去拍摄活动的人物或车辆。
9:跟着一个做重复性动作的对象移动或大范围的摇摄,其长度不限,可以根据剪辑的需要而定。
10:以摇移镜头接到一个有活动的人和物的静止镜头时,把对象保持在画面上的同一部位是有好处的。画面上的运动方向也要保持不变。
11:他、镜头的运动,不论是摇移,都可以有选择的删去多余的东西,并且可以在跟着主要运动时,在场景中引进新的人物,实物或背景。
12:摇移要有把握和准确。动作要得心应手。痉挛式的摇摄,或镜头的运动拿不定主意表现出业余的水平。
13:人物的动作可以使观众不去注意镜头的运动。
14:当连续摇移时,摄影机要走简单的路线,让人物或车辆在画面范围内作各种复杂的运动。
15:摇移的起幅,落幅,在构图上保持画面的平衡。
16:静态镜头的有效剪辑长度取决于镜头内的运动;而运动镜头的长度取决于摄影机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或过短的运动都会妨碍故事的发展。
17:摇移经常用来重新平衡画面的构图。(这种摄影机的运动很慢,位置调整不大)
18:把对象置于从背景放映或前景反映的摄影屏幕前可以得到运动的幻觉。
19:推拉镜头经常用来在整个镜头拍摄过程中保持固定的画面构图。
20:运动常常是假定性的。
Ⅱ 为什么我们学的英语与电影中的英语语法,习惯有那么大的差别
我们学习的是规范的语法,相当于我们学汉语的语法一样正规。而电影中的欧美人很多都是习惯表达,口语或俚语,相当于我们汉语中很多口语语言是不合语法的。你应该在学英语时先学正规语法,学习过程中或学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口语表达。
Ⅲ 怎样提高英语水平。是看英语电视剧,还是背句子,还是被语法。这几个哪个提高的快
看剧提高水平最好,不过耗时较长,学地道英语可以这样。如果是为了应试当然是背语法最快啦
Ⅳ 看了一场电影和看了一次电影有何语法区别
没什么区别,只是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是一样的,看了一场和一次电影他们都是同一个意思,
Ⅳ 在影视中镜头跟镜头是怎么组合的有什么规律
确切的说应该叫剪辑剪辑手段
剪辑的各种处理方法及其规律。电影的剪辑手段,主要是为了保证人物刻画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时间空间关系的合理性、节奏处理的准确性。 常见的剪辑手段有以下几种:1.为了调整时间空间关系,或延伸时间扩大空间,加重戏剧渲染和调整节奏,采用分剪多用、反复插接和移植借用的手法;2.画面中间挖格省略法和画面拼接延长法;3.声带的删挖、串改移位法;4.利用动作衔接镜头和利用动作错觉转换镜头法;5.为了取得情绪外延的回味或突兀的震惊效果,采用镜头长度的特殊处理;6.利用短镜头的反复跳切增强剧情节奏感,和利用静态的短镜头跳切造成动势感;7.利用特殊的“剪辑留格”(指动作和镜头运动后的停顿格数所造成的稳定瞬间)起到电影语法上的标点符号的作用;8.运用隐、显、化、划、叠印等附加的光学技巧或专用的特殊技巧作为场面、段落间的过渡;9.戏剧段落的移位调整和增删10.对音乐、语言(对白、旁白、独白、内心独白、解说)的剪辑和自然音响的配置。对不同题材和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可使用不同的剪辑手段。
剪辑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是由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由全景镜头直接跳切到特写镜头的组接形式。两极镜头的组接能使剧情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在静中变动,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影片运用这种组接形式给予观众的直感极其强烈。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阶梯式镜头剪辑
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手法。在同一方位上,对同一人物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逐步跳切的画面组接,或反过来从特写依次跳切到全景的画面组接。这种手法只有在特定场景中,为了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造型的对比,渲染气氛,加.强节奏,才能运用。
变格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剪辑者为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的强调、夸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响影片的节奏。变格方法有:1.摄影机以常规速度拍摄,但是导演和剪辑师为了突出渲染某一场戏的特殊气氛和戏剧效果,而用剪辑手段拉长或缩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悬念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用以加强观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印象;2.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的强度而在剪辑过程中剪掉某些动作过程。
分剪
剪辑技法之一。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有时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但已无法补拍,不得不把一个镜头分作几次使用;有时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一镜头,以表现。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忆;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含义以发人深思;有时是为了造成首尾呼应,从而在艺术结构上给人以严谨而完整的感觉。如果分别在几处使用的同样画面的镜头是按剧作结构和导演构思事先拍摄好的,则不属于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剪辑技法之一。解决某个镜头内,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遗憾和不足而采取类似医学上外科手术切除的办法,来抠掉诸如某一多余的表演过程、某一过长的停顿,以及由于摄影机运动过程中某一推拉摇移动作与演员表演配合不准等必须剔除的画面段落的技术措施。
拼剪
剪辑技法之一。用拼接来补救画面长度的不足。有些画面素材由于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和困难,效果不理想。如拍摄野生动物活动的镜头,动物不听指挥,更不能满足拍摄人员的一些特殊要求,只能听其自然。因而有时虽然拍摄多次,拍摄的尺数也很长,但可用的尺数却很短,达不到所需的长度和节奏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画而内容的备用镜头,就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剪下来,然后拼接在一起,以达到画面的必要长度。
分剪插接
剪辑技法之一。为加强戏剧效果或弥补拍摄过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后按故事发展顺序交替组接起来的重要剪辑手段。使用分剪插接的方法,可以解决以下两种类型的问题:1.在剪辑过程中有时发现某两个镜头或某一组镜头(如两个人物谈话、争吵、追逐或互相射击),如果按照原来分镜头剧本所规定的排列顺序原封不动地组接在一起,就显得镜头过长,节奏太慢,人物间的情绪交流和心理反应不能及时而迅速地表现出来,既减弱了戏剧冲突的强度又冲淡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为此就需要运用分剪插接的手段,对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组合的处理,以改变原来的缓慢节奏,使之紧凑、流畅、明快;2.有时规定情境本身要求清晰地表现出某个人物对其一事件、某一句话的反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强烈变化的内心活动和两种互相矛盾着的思想互相撞击时进发出的火花,但在剪辑过程中发现恰在此时此处拍摄的素材缺少表现上述内容的一些镜头。布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经用过然而又符合规定情境要求的某些镜头的剪余部分拿来,根据需要把它分割成两段以至数段,和与之有关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复交替使用,僧以渲染某种情绪和气氛,揭示某种涵义或借以加强某一戏剧高潮。
插入镜头
亦称“夹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断,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锐人。插入镜头有两种:一种是作者和导演为了揭示某一人物生活经历中的一个侧而或者隐私,而花一场戏的进行过程中(比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者或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表示他意外地看到了什么人和事以后的直观感受或引起了联想的镜头。另一种与挖剪有密切关系。有时为了挖剪后的镜头不露痕迹,不产生跳动感,而不得不用插入镜头作间隔。
夹接
(1)动接动
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动接动应与动作剪接点严格区分。动作剪接点是同一主体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则是不同主体镜头的切换方法。例如:上一镜头是行进中的火车,下一镜头如果接沿路景物,那么,一定要接和火车车速相一致的运动景物的镜头,这样才能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要求。动接动也包括各种运动镜头的组接。在剪辑处理中,要紧紧抓住各种动的因素,如人物的运动、景物的运动、镜头的运动等,借助这类因素来衔接镜头,节奏上可以流畅而自然。
(2)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在电影表现方法中,没有绝对的静态镜头,特别是故事片,每一个镜头的存在,对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都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多数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状态。例如:甲听到乙在背后叫他,甲转身观望,下一镜头如果乙原地站着不动,镜头就应在甲看的姿态稳定以后转换,这样才不会破坏这场戏的外部节奏。因此,静接静也同样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一种组接方法。有时静接静用于以心理动作为依据的情绪贯串,舍掉外部动感明显的镜头转换,采用寓情于静的镜头组接,渲染深沉凝重的情绪。静接静还包括在场景段落转换处和各种运动镜头之间在头尾静处的组接;它更多注重镜头的连贯性,不强调运动的连续性。
(3)静接动
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十分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静接动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由上一个镜头的静止画面突然转换成下一个镜头动作强烈的画面,其节奏上的突变对剧情是一种推动。值得注意的是,前面镜头的静止画面中往往蕴藏着强烈的内在情绪
(4)动接静
在镜头动感明显时紧接静感明显的镜头的衔接方法。是镜头组接的特殊规律。相连的两个镜头,如果前一个镜头动感十分明显,接上一个静止的镜头,会在视觉上和节奏上造成突兀停顿的感觉。但是,这种动静明显对比,是对情绪和节奏的变格处理,在以运动见长的影片构成中,动接静的特殊作用甚至超过静接动的某些效果,在特殊节奏变化的转场处理中,可以造成前后两场戏在情绪和气氛上的强烈对比。
动作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或战争工具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例如,用人物定向镜头堵满画面以结束一场戏,接着再用人物离开镜头走向某处以展开另一场戏。用汽车、坦克、飞机的动势,驰过或堵住镜头,然后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离开镜头;再如某场戏末尾女主人公动手打男主人公一个耳光,下一场戏开头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扑倒在自己的床上。通常用汽车、火车的轮子飞转与飞机的螺旋桨相接这类手法转换场景,也属于动作转场的剪辑。
特写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从特写画面展开另一场戏的剪辑手法。前者指一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头部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上;后者指从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现另一场戏的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手法。用特写画面来结束一场戏,或用特写画面展开一场戏,都是为了强调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情绪,有时是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钟表、闪动着的红灯、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时空概念和象征性含义,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特写转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在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之感。
语言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后一场戏对白首句与前一场戏对出末句的衔接或重复的行机联系来达到场景转换的自然过渡。
音乐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这一技巧如果运用得好,可远远超出转场功能的范围,音乐与画而配合后使某一特定场景产生特殊的感染力。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少,有时则能给人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
音响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音响元素,借助两场戏首尾相交之处音响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导前或延续),以达到场景的自然转换。还用这种转场的音响效果作为唤起人物和观众回忆与联想的艺术手段。
景物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借助景物镜头和两场戏之间作为间隔的手段来表示场景的转换。景物镜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用这类镜头作转场剪辑,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现时间和手段的变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段。另一种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如田野上的拖拉机驶过镜头,海上的X只、城市街道上的汽车和马车驰过镜头等等。很多影片都利用各种交通工具驶过镜头或用静物(如建筑物前的圆柱、雕像、室内的陈设)挡住镜头作为转场手段。
情绪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作转场处现。当人物的情绪渲染达到饱和点,观众沉浸在激情的感染中时,借助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紧凑而不露痕迹,起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的作用。
光学技巧转场剪辑
剪辑技法之一。用光学印片方法印出的附加技巧表示时空和段落的转换。是传统的电影手法。这些手法并有省略时间和空间过程的作用。在传统的电影形式中,为了表示时间和空间变化,往往在场面、段落之间,特别是在大的情节段落起伏之间运用诸如“叠印”、“化出”、“化入”、“渐隐”、“渐显”和“划”之类的技巧。在一般情况下,用“叠印”表现回忆,用“渐隐”、“渐显”、“化出”、“化入”表示时间过程和空间的转换,用“划”表示一些内容单一、篇幅简短、快节奏的纯属交代性质的过场戏的时空交替。但因每部影片风格不同,在用法上也不尽相同。
Ⅵ 电影分镜头具体是按什么分到底是按镜头还是场景
表格形式。
分镜头剧本大多采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详有略。一般设有镜号、景别、摄法、长度、内容、音响、音乐等栏目。表格中的“摄法”是指镜头的角度和运动;
“内容”是指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有时也把动作和对话分开,列为两项。在每个段落之前,还注有场景,即剧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段落之间,标有镜头组接的技巧。有些比较详细的分镜头剧本,还附有画面设计草图和艺术处理说明等。
作用:
分镜头脚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前期拍摄的脚本;
二是后期制作的依据;
三是长度和经费预算的参考。
(6)电影的语法和镜头的语法先看哪个扩展阅读:
主要内容:
分镜头脚本是最实用的电视脚本,它是在文学脚本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技巧进行脚本的再创作,即根据拍摄提纲或文学脚本,参照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分隔场次或段落,并运用形象的对比,呼应,积累,暗示,并列,冲突等手段,来建构屏幕上的总体形象。
依据文字脚本加工成分镜头脚本,不是对文字脚本的图解和翻译,而是在文字脚本基础上进行影视语言的再创造。
Ⅶ 如果镜头是电影的词汇那么什么是电影的语法
把词汇按照逻辑语序连接起来就是一句话。
那把镜头按照剧本逻辑连接起来就会是一部电影。把镜头连接起来的就是——剪辑!
Ⅷ 电影的拍摄手法和电视剧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电影: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这是电视剧: 1、听到噩耗,手中的碗一定会掉到地上碎掉。 2、遭遇突变,伤心难过时冲到外面,天气一定是打雷下暴雨。 3、掉到悬崖底下一定死不了,因此,跳海跳崖是百试不爽的逃生法。 4、直觉一般总是对的,不祥的预感总是应验的特别准,算命先生的话一般也挺准。 5、临死前的话一定要说完。 6、不敲门闯进去一般会遇到两件事,上吊和洗澡。 7、女主角或男主角一般在一部电视剧中至少洗一次澡。 8、女扮男装被识破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帽子被打掉,掉进水中,碰到胸部,换衣服被看到。 9、好人躲进府中,任坏人怎么搜一般都搜不到。 10、一般坏蛋boss第一次都死不透,总要垂死挣扎一下,非要再被砍一刀再死。 11、大战之前一般都有意中人赠送护身符。 12、夺刀(包括剪刀)的结果一般是一个人被划伤。 13、电视剧中新出现一个配角,一般下面发生的事情(和案件)就和他有关。 14、逃跑的时候,要不就是逃到悬崖;要不就是逃到开阔地,然后周围突然杀出大批人马 。 15、太师一般都是坏蛋头子,不管他姓什么。 16、对一句重要的话常常一下没反应过来,之后又重读一遍,这才大为惊讶。 17、挡在男女主角之间的第三者的下场一般都是死。 18、久别重逢的关键时刻,电话、呼机总是不合时宜地响起来。 19、逃跑时,在山上走路时特别容易崴脚或者摔跟头,之后就会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跑。”。 20、先拍镜子里面或湖面的倒影,之后转到真实场景,是影视拍摄的常用手段。 21、世上总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22、爬山的时候总会踩到一个石头一滑。 23、心情不好,事业不顺时就头发散乱,胡子拉揸(武侠片中,本来没有胡子的男主角这时候就会留起胡子)。 24、人一死,镜头一转,就是一张黑白照片。 25、女人突然感到恶心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怀孕。 26 、战争片中常见场面,地平线尽头逐渐出现部队。 27、表现时光飞逝一般有两种方法:1、用字幕说明多少年后,2、主人公作一个动作(如骑马,跑步),做着做着就突然长大了。 28、阻止敌人的最后一招是抱腿,而抱腿的结果一般都是壮丽牺牲。 29、衣服湿了,烧火烤衣服或避雨一般都会产生绯闻。 30、比武时两人对峙,一般都要按照目光、表情、姿态的顺序仔细描述一番。 31、女主角伤心的时候,跑呀跑,最后一定是抱着一棵树开始哭。 32、坏人偷偷向主角开枪,一定有一个********小心”替主角挡枪。 33、一旦失去工作,又急着要钱,就去(或扬言要去)码头扛麻包。 34、坏人将好人压倒在身下,一般都会双手举刀高举过头来作致命一击,不过一般此时黄雀在后,最后死的还是坏人。 35、武林最厉害、最有名的武功一定是一门邪功。 36、生气的时候会随手拿起附近的东西砸在地上撒气,因此在主人生气时上茶,那茶碗一定会被砸碎。 37、羞辱别人总是让对方钻过自己胯下。 38、敌众我寡时,总会有人自愿殿后,最后壮烈战死。 39、武侠片发生的门派一般都是武林第一大派,其掌门是武林盟主。 40、为了表现一方武器占优,总要让另一方被砍出几条伤口。 41、“放长线,钓大鱼”是最常用的伎俩。 42、闭关恋氖焙蛞话慊岢鍪隆? 43、坏人发的毒誓一定会应验。 44、一旦放别人走,就说:“你走,走的远远的,我以后不想再看见你。” 45、夫妻一齐死去总要把手握在一起。 46、一开始就喜欢的后来会变成爱恨交加,一开始不太喜欢的反而有可能终成眷属。 47、骨灰一定洒入大海。 48. 即使在古代,也特别讲究一夫一妻(男主角一般只会在诸多红颜之间选择一个)。 49、被人骂急了都是一个大嘴巴扇过去,而被打的人一般会嘴角流血。。 50、权倾朝野的权臣,不论是太监还是王爷,称号都是九千岁。 51、古代女主角死了,一般都放到一条船上,上面铺满花。 52、古代男主角的随身书童肯定会与女主角的贴身丫鬟对上眼。 53、抓个人质是逃跑的最好办法。 54、凡是不知该说不该说的话肯定是要说出来的。 55、当被问道“想听真话还是假话”,所有人都会选择听真话。 56、电视剧中有钓鱼的镜头,一般都是两个人在谈话,但谈话结束时肯定会钓上一条鱼。 57、头撞到墙上一般都有个钉子,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莫名其妙的死了。 58、打电话时因为犹豫半天不说话,对方也不挂。 59、丧失记忆的人最终一定会苏醒,但他选择的不是原来的生活,而是丧失记忆后的生活。 60、所谓最后一次,以后洗手不干,一定会出事。 61、想偷偷溜走时总是碰到一个带响的东西。 62、逃跑的时候,一般找个地方躲起来,等追的人冲过去,再出来。躲藏的地方一般是箩筐、草丛。 63、神秘之地外面都立个石碑“擅入××者死”,不过进去一般都没事。 64、第三者欲拆散原来的一对,常用办法是故意让一方看到自己与另一方亲热。 65、穿越时空的人,不论是去未来还是会古代,都会在新的环境里生活的更好。 66、描写非常害怕就给一个裤子湿了的特写。 67、电话总是要一直响到有人接为止。 68、不知情的人在犯罪现场发现凶器,总要捡起来看看。 69、晚上(或清晨)偷偷回屋肯定会被发现。 70、第一次试验新发明(特别是火器)肯定会失败。 71、救过的人以后一定会在关键时候帮上忙。 72、逃跑、打斗的时候一般都会把路过的小摊弄得乱七八糟。 73、掀盖头一般不会见到想见到的脸。 74、电视剧中的高学历者往往不是什么好人。 75、看见心爱的人睡在床上,一般都会给他盖被子。 76、说在路上还有多少分钟就到肯定不会按时到;同样,到对朋友或家人说:“你等会,我一会儿就回来”的人一般都不会按时回来。 77、一段谈话结束,在一人离开时,另一人会突然说:“××,谢谢你。” 78、给别人酒里下毒后, 在别人喝的时候一定会盯着对方。 79、怀孕期间流产的概率总是特别大,造成流产的原因大多是从楼梯上滚下。而且一旦流产就很可能丧失生育能力。 80、一旦得了绝症,就故意把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气跑。 81、主动摘下面具的人为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 82、被打中伏在马背上肯定死不了。 83、男女相爱一般都用“金风玉露一相逢”那首词。 84、劝说人的理由都是:“你要是为他好,就……”。 85、剧中人物(特别是古装剧中)总有一个经常聚会的餐馆。 86、剧中人物对只需回答“是与不是”的问题一般都不会直接回答,或者不回答,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87、物体从高空落下,一定要拍一个落下的镜头。 88、当听到自己被悬赏时,一般都要对价码做一个评价。 89、真正的凶手总是因为言多必失,说出了自己本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而暴露。 90、两人交谈完毕,一人离去,总要拍摄一下另一个人 91、用洗澡、睡觉来掩饰是常用的手段。 92、恶习难改的人一旦表示要痛改前非,他就离死不远了。 93、一个人住院,总要先拍一下手术室外众人的感受。 94、缝衣服的下一个动作就是扎到手。 95、信上看不清楚的字肯定是关键字。 96、心慌的时候开汽车门一定回掉东西 97、撤退的时候明明没人追赶,非要有个人自愿留下来,说:“你们先走。”而这个人在接下来一定会出事。 98、以前认识的人的重逢总要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但最后一定会重逢。 99、一阵剧烈咳嗽后用手帕捂嘴,一般都会吐血。
Ⅸ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 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编辑本段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编辑本段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景别,远景
(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的界定以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为准。如远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现人被周围世界吞没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摄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较接近生活中人们常规的视野,一般情况下的运用过程,都适于在这种均衡;平稳的景别中表现。近景和特写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镜头,它们象放大镜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细部,当导演要强调人物的瞬间反应或激情,给予观众情绪冲击力的时候,近景和特写就突出地发挥着他那逼近观察的作用。大特写一般指人脸上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这是用的极少,但一用则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种镜头。 景别决定着我们对银幕上人和事物关系的程度,它所产生的不同构图又创造着各种造型表现的不同意向.通过景别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时远时近,时粗疏,时细密,时而浏览品味时而一目了然的观察方式,是电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个方向上镜位的选择,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正;侧;背;平;仰;俯等。
移动形式
(3)移动形式,移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以及综合镜头。镜头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对角度和景别的修饰和扩充,横向,垂直,纵身诸多方向上的移位,达到在运动中观察的效果,跟固定镜头的静止观察互为补充。运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空间不断变化,更大程度地还原了活动的人在活动的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接近(推);离开(拉);环视;摇首;和俯身(摇下)边走边看(移);紧紧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种种复合的动态观察(综合运动),这些也正是更为生动地描述剧情展现动作的必要手段。
长度
(4)长度,镜头的时间以胶片的长度来折算,摄影机每一秒钟拍摄24画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镜头就是2秒,90英尺的镜头就是一分钟。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一个半小时,胶片总长度既90(英尺)x90(分钟)=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镜头数大约300-1000个左右,如果3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每个镜头长27英尺,18秒钟,而9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镜头就变成了90英尺,6秒钟。从这个粗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镜头长度的意义——它是导演通过时间控制创造电影叙述节奏的媒介。 一个镜头的长度是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即镜头内容和空间形态的制约,画面内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响着镜头长度。外部因素是指镜头段落与全片镜头序列的叙述节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缓的讲法多用长镜头,追逐;暴力;欢乐;恐怖的场面和惊险;战争;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镜头为主。 镜头的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景别;角度;运动形式;长度,把每一个镜头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构成影片的一个内容单元,同时,他们又跟相连的镜头和全片镜头的形态建立起各种对应关系,成为影片蒙太奇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确定每一个镜头的形态时都不应孤立,单一地进行,要通盘考虑下,把总体的形态。把握,分别落实到一个个镜头及相互关系中。 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应考虑到根据故事内容,镜头的具体布局,哪一角度更富于动作性或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以及切出镜头和插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结构感,画面宽度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换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究竟应占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确立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
镜头的组接方式
单个镜头虽然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是要按照剧情的发展,有机地,自然流畅地组接起来,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镜头组接方式。显;隐;化;切;等,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显,又叫渐显;渐显;淡入,这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现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退隐直到完全消失。 若将渐隐和渐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明显的间歇感这就是告诉了观众,这是一个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又叫“溶”或叫“叠化”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正在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画面在上一个画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渐出现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运用叠化能表现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切,又叫“切换”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把其间的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这便是连续切换。 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他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但它们有内在的相关因素,在整个故事发展的链条中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关于镜头(画面)的上述组接方式,只是影视艺术剪辑的多种多样手法中的几种。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技巧性组接。如果画面的组接使用的是隐;显;化等手法就须在剪辑组接时使用某些光学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组接。而切换则无须使用任何光学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组接。 关于影视画面的各种组接方式,实际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画面转换和组接中的具体运用。电影和电视其所以通过画面说话,成为能讲故事的叙述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或者说影视和电视能够成为完美而独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在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在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相辅相承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影片.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又增加了画面与声音,画面与色彩,以及声音与声音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