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谷一的《乡恋》 歌词
《乡恋》
作词:马靖华
作曲:张丕基
演唱:李谷一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1)乡恋是哪个电影的插曲的含义扩展阅读:
《乡恋》于1979年上线。歌曲时长03:15。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收录于专辑《乡恋-李谷一影视歌曲》中,一上线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众多的喜爱。
1992年,该歌曲获全国十大影视歌曲最佳歌曲奖。1994年,该歌曲获得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中文金曲。1994年该歌曲获得港商业电台“叱咤乐坛流行榜”全年播放次数第二名原创歌曲。1995年,该歌曲荣获第二届华语音乐榜中榜Channel
V中文Top20榜中榜歌曲奖。
《乡恋》有众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霍尊、龚玥、陈伟伦等都进行过翻唱。
B. 为何李谷一的《乡恋》曾经是禁曲
对于李谷一,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对于一个歌者来说,歌声是最重要的东西,时间会证明一切。 2006年,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比赛还未开始,传言就已经是纷纷扬扬,集中的一点便是六十岁的李谷一。 李谷一是一个纯正的湘妹子,湖南花鼓演员出身,对于家乡是热爱的,然后由热爱而关注,在2004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因湖南对该赛事‘不重视’而炮轰家乡人”。时隔两年之后,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歌唱风格开始登上国家大赛的舞台,她又重炮出击:“我觉得原生态选手比拼不太合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原生态歌手进行展示表演,但是进行正式的比赛,我保留自己的一些意见。”原因是“对于这些到底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蒙族的长调和哈萨克的民歌能放在一块儿比吗?所以,原生态唱法的意义不在于比赛,而在于展示。”不想管她的这些言论是出于偏激还是心怀责任,李谷一似乎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让自己陷入寂寞,也不会让大家有一种久违的陌生感。 李谷一是我喜爱的歌手,在露天电影时代,我跟着放映机从这个村庄辗转到那个村庄,李谷一的歌曲也从这个村庄的夜空飘到哪个村庄的夜空:《黑三角》里清澈的边疆泉水,《小花》中流泪找哥的妹妹,《知音》中“愿作长风绕战旗”的小凤仙,也就这样相伴相随的装点了我的童年与少年。可是,那个时候我所关注的是电影,是歌声,没有条件、也不会想到歌声背后还有一种声音,不知道这些歌曲的“出炉”是经过一番“折腾”的。 比如1982年。当时我还没上小学,还没有能力听懂李谷一的歌,我只会跟着家里的广播匣子哼唱“东方红”。但是二十多年后当我利用我的超星阅览器阅读一些古旧的资料时,才知道有些歌并不是想唱就唱的。 1982年《文艺情况》第一期上有一封战士读者来信:“当我们在影片《特高课在行动》中听到苏小明和李谷一同志的演唱,却愕然了。指战员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两位歌唱家真不该‘东施效颦’,油腔滑调的去模仿。有的说,她们用实践证实了社会上那些流言蜚语的正确性。有的说,听着浑身起鸡皮疙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位歌唱家怎么能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人民赐予的荣誉为儿戏呢?”短短的几句话,有一些词却是值得关注的:愕然、议论纷纷、东施效颦、油腔滑调、流言蜚语、艺术、人民、荣誉。无疑,李谷一是用自己的歌声玷污了一些东西——“艺术”、“人民”和“荣誉”,那些东西是很高贵的。 可是,今天,当人们徜徉于美妙的歌声时,谁还会考虑曾经的所谓的“高贵”呢?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声音就是你的政治态度,人生追求。李谷一就是这样,她喜欢发出不同他人的声音,也因此屡次被逼着站在一个个风口浪尖上。 《乡恋》是李谷一的一个招牌,在刚刚播放的《同一首歌·走进新加坡》中,我还听到了六十岁的李谷一一呼一吸的深情演唱。但当时,它的争议也最大:北京某报率先对《乡恋》发起讨论,主要针对的还是她的所谓“气声”唱法,什么“酒吧歌曲”、“晦暗颓废的靡靡之音”、“毫无价值的模仿外来音乐和香港歌星的唱法”,甚至是“黄色歌女”、“格调低下”的帽子也一个个的扣在了他的头上。 与此,李谷一则针锋相对:“我拚命的学港台歌星,我怎么学呢?我当时的工资只有四十九块五,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忙得又没有时间,拿什么去学呢?”1985年第十期的《文学杂志》也引用了她这样的说法:“轻声和气声都是一种手段,在西洋唱法、中国戏曲和民间演唱中早就有。……过去,我对外国音乐、港台音乐缺乏研究,今后我倒要认真的研究一下;搞音乐的人不搞研究行吗?提起来都脸红……” 真正让李谷一鼓起勇气大胆的走上舞台,延续她的这种略带忧郁的新式唱法的,是观众的认可与支持,批判归批判,《乡恋》还得唱。“为什么?群众点名要唱!”在上海和南京演出结束后,所有观众起立鼓掌;“在上海体育馆绕场几周,致谢”,她热泪盈眶。198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热线高密度点播禁曲《乡恋》,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导吴冷西部长,只得冒着风险,咬牙同意李谷一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唱这首“黄色歌曲”。《乡恋》终于在春节晚会得以“正名”,被喻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 正当《乡恋》得到正名,李谷一真正确定了自己的新民歌地位时,接下来的1990年,她又爆出“中国民事第一讼”,师徒两人对簿公堂,期间恩怨,一时沸沸扬扬,舆论褒贬不一,甚至惊动中央领导出面调解。2000年,她又因揭露东方歌舞团内部领导腐败问题,成为风波的焦点。李谷一最后申请调离东方歌舞团,引身自退。今天,她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家,但在很多舞台上,还依旧活跃着他的身影。 在很多人看来,有没有新的歌曲出现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李谷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只属于八十年代的符号,也许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大家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歌曲,而在于把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带进艺术领域,然后努力的争取自己的空间,满足大众的需要。 站立在风口浪尖也许会遇到危险,但也能看到最波澜壮阔的奇异风景。
C. 乡恋是电影插曲吗
是
乡恋-《三峡传说》主题曲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随片一起播出。第二天,1980年1月1日,上海《文汇报》发出消息说,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
D. 歌曲《乡恋》为什么在当时刚演唱的时候引起了非议
《李谷一与<乡恋>》是怎么回事?邓加荣 发布时间: 2007-12-07 16:16 光明日报新闻内情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早在1979年底,1980年初,中央电视台制作并播放了一部旅游风光片电视剧《三峡传说》,剧中有一首插曲名叫《乡恋》,以拟人格的手法,表达了长江在流到秭归,来到“生长明妃的当有村”这个奇妙地方,不免发出对我国一位奇绝女子王昭君的思念,从艺术角度上反映出王昭君在离开故乡、远去长安时对于乡土的依依恋情。记得画面上是一个古装美人,在山青树茂、水碧花红的峡江上广舒长袖,独抒胸怀。《乡恋》,就是这时配唱的一支曲子。按说,这是情景交融、山水和人物结合在一起时必然产生的感念和情思。
导演马靖华原来填了一首词,让作曲家张丕基谱曲。词曲完成后,交给歌唱家李谷一演唱。虽然三人的功底都是一流的,创作上也都用尽了心力,但是演出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以至配唱刚一结束,录音棚里就发生了互不相让的争吵。导演嫌曲调过于激昂,没有一点抒情的味道。作曲家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埋怨歌曲写得不顺。李谷一凭着一个歌唱家的直觉,也感到歌曲有些不妥,便回过头来劝张丕基让他修改,并向他保证一定要把这首歌唱好。
在李谷一的劝说下,双方达成协议:都对原词曲作修改,确切地说,都进行重新创作。因为抒发这种思乡怀故之情,不细腻深沉舒缓,还真不能充分表达。
两天之后,词曲都已改好,再送到李谷一手上时,完全是另一番情景,另一种境界了。李谷一本人已受到了感动,因此在演唱时充满了深情,那缠绵悱恻、不绝如缕的乡思,那低回凄婉、如泣如诉的离愁,感人肺腑,撼人心弦。没等曲终,她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歌曲,拿到社会上去之后,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播出后,虽然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街头巷尾到处听到人们哼唱的声音;但是也有一片强烈的斥责、非议甚至是声讨征伐之声。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批判的文章。有的说:“这首歌趣味不高,格调很低,在气质、情趣、人物的品德和性格等方面都不够健康”;有的说:“这首歌是灰暗的、颓废的、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非议最多的,是李谷一所采用的轻、气声唱法。
原来,早在为获奖电影《小花》配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和为电影《泪痕》配唱插曲《我心中的玫瑰》、《擦掉吧,伤心的泪》时,李谷一就大胆创新地尝试将西洋歌剧和我国古典戏曲中曾经使用过的轻声和气声唱法,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歌曲上来。这一突破,使我国的歌坛立即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那舒缓的轻声和颤动的气声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就因为有了这一小小的创新,便使得李谷一的歌声沁入到广大群众的心底,李谷一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人乐道的一个名字。电影百花奖评选时,《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被评为最佳配唱歌曲。但与之同时,也招引来一片窃窃私语和各种非议之声。有不少的人都认为这种唱法不正经、走了板,离经叛道,不符合社会主义艺术规律。于是,有不少好心的人出来向她发出警告:“应当止步了,再往前走就危险了!”
但是,当时她配唱的一些歌曲,都是反映革命战争和反对“四人帮”迫害的政治性很强的题材,虽然歌曲的唱法有些创新,反感者却不好说出更多的话来。等到《乡恋》一出来,那郁积已久的李谷一唱法问题就彻底地爆发了。新旧观念、新旧隔阂、新旧矛盾、新旧分歧,统统在这首歌曲上爆发了。什么“娇声嗲气呀,矫揉造作呀”,什么“完全是毫无价值地模仿外来的流行歌曲”,“很像目前海外歌星们演唱流行歌曲的路子”,“同那里的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有的说:“让一位古代的巾帼英雄唱这样靡靡之音,有损于人物的形象”;有的说:“用电吉他去配长袖曼舞的王昭君,不伦不类”。还有人写打油诗借以讽喻说:“昭君丽君都是君,不抱琵琶抱电子琴!”除了这些限于艺术范围之内的争论外,有些人更是广泛地延伸,把社会上出现的嗽叭裤,港式头和青少年犯罪等等,都与李谷一的歌声连到一起。有人甚至搞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证,把轻音乐、港台音乐和靡靡之音无间奏地连到一起;把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和黄色歌曲无间奏地连到一起;把李香兰、邓丽君和李
E. 歌曲《九九艳阳天》《乡恋》的作者以及其简介,和此作品的创作背景简介和作品分析
《九九》的是
胡石音/黄宗江 词
高如星曲(1929~1971) 晋西兴县人
歌曲产生于1956年,在中国已经风靡了近50年
历程:
许多人会唱这首歌,可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谁。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年轻的作曲家高如星,他短暂的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正当他创作盛年,“文革”风暴来临,这位天才作曲家被迫害致死了。
1929年出生在晋西北的兴县,兴县是革命老区,是种地用镢掏、不长庄稼光长草的穷地方。令人惊奇的是,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高如星从小就会唱很多民歌,他不仅记得民歌的歌词,还记得同一首歌词几种不同的音调,几种不同的唱法。他是个放羊娃,当他放开羊群躺在半山中,望着蓝天上飞旋的雄鹰,听着树丛中小鸟的鸣唱,往往情不自禁的哼唱起自己编的民歌来。1944年,抗日战争正在山西大地激烈进行,14岁的高如星参加了一二○师“战斗剧社”。刚到剧社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学拉提琴,他的乐感节奏感都很强,随后正式参加了乐队演奏。1950年“战斗剧社”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要组织一个慰问团代表贺龙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去慰问在大风雪中艰苦奋战在康藏的筑路大军。我和孟贵彬带领一个演出小队,随慰问团,一路走,一路慰问演出。高如星是主要演员,他一会儿拉提琴,一会儿敲大鼓,还会跳踢踏舞。过了二郎山、大渡河,来到西康省康定城,康定是座名城,《康定情歌》享誉世界。再往前走,大雪封山,我们只好在康定待命,他把我们同住一座小楼的人召集起来,说:“我和孟贵彬合写了一首歌,名叫《藏胞歌唱解放军》,你们听听行不行。”唱完之后大家热烈鼓掌,都说是首好歌。有的说“咱们有了《歌唱二郎山》,现在又有了《藏胞歌唱解放军》太棒了”。有的说“男女声二重唱这种形式很少,咱们是头一家。”《藏胞歌唱解放军》在筑路部队演出之后,很快在全国传开,接着在1951年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这是高如星的处女作,这大大激发了21岁年轻作者的创作热情。
1953年,总政歌舞团以解放军歌舞团名义出访苏联的东欧各国,全团170多人。为了在国外展显车容,我让高如星负责整理全团队伍。他热情细致,把大小车和各车人数,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和苏联十几位司机搞好关系,他又开始学习俄语。莫斯科到处是高楼大厦,地铁站富丽堂皇,特别是听了许多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和抒情歌曲,如《喀秋莎》、《山楂树》、《遥远……遥远》、《伏尔加船夫曲》等,又听了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伏夏克等大师的交响乐演奏会之后,从山西民歌的小天地,一下子来到如此博大的音乐世界,他震惊了,痴迷其中。他羡慕和崇拜苏联当时的音乐、歌曲,把发的一些零用费,全部买了苏联唱片。回国后他全身心地学习俄文,反复听唱片,连穿衣服也学苏联人的样子,还经常和一些苏联留学生聚会。1961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不少战友提醒他不要和苏联学生多接近,他不听,说:“我们和苏联人民还是友好的嘛。”后来有位朋友偷偷告诉他“你被怀疑了,”他说:“真是莫名其妙,我脑子里全是音符,怀疑我什么。”在那个年代,他全装着音符的脑子就是没装“阶级斗争”这根弦。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厄运,不久他被留党察看,调离北京,离开八一电影制片厂,到武汉军区文工团搞创作。
高如星在八一厂工作勤奋,几年中他写了《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20多部电影音乐。《九九艳阳天》是他24岁写的《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此歌一出现到处传唱。后来再黄宗江编剧的回忆中提到过:“我(黄宗江编剧)觉得这里应该有一段音乐,而且一定要是民歌体的,于是我就把想法告诉作曲高如星,这便诞生了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九九艳阳天》。“高如星,小八路出身,真是一个天才。”我为高如星早逝感到惋惜。 ”后来他又为北京电影厂写的《汾水长流》插曲流传甚广。这首歌和《九九艳阳天》一样,成为那时最流行的歌曲。
春节刚过,高如星就被突击审讯。造反派疯狂逼高如星交待“苏修特务”罪行,交待写《九九艳阳天》这首靡靡之音的罪恶目的。高如星拒不认罪,他们就昼夜车轮大战,严刑逼供。高如星的肋骨被打断插进肺里面,他忍住剧烈疼痛,愤怒反驳,说“这是诬陷”。不久,肺部感染化浓,创伤部位发生癌变,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这时允许高如星去医院看病,但是必须戴着手铐去。他忍受不了对他人格的屈辱,大声说:“我不去,我宁愿死。”在高如星临终前三天,他让王云霞搀扶着去附近一家小照相馆,照了一张夫妻合影。临去时他说:“云霞,帮我穿上军装,钉上帽徽、领章,将来让咱们的孩子看看,他的父亲不是坏人,是一位曾经南征北战、堂堂正正的解放军战士。”高如星在弥留之际让妻子给他唱唱《跟着我吧》,那首歌,妻子哽咽着唱不下去。刚从家乡来照顾他的小侄女,眼泪汪汪地看着叔叔,轻声说:“叔叔,我给你唱个歌吧。”她看见叔叔的头微微动了一下,他轻轻地唱起“九九那个艳阳天啦哎嗨哟,十八岁的哥哥来到小河边……”
42岁的高如星踏着他那优美的旋律,静静地……永远走了……
“文革”结束以后,高如星追悼会在北京召开。武汉军区代表郑重宣布高如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为他平反昭雪,推倒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我亲爱的小战友,这颗明亮的小星,很快就从天空消逝了,但是他优美动听的旋律,将长久要飘扬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飘扬在祖国的艳阳天空。
《乡恋》
词:马靖华
曲:张丕基
1979年12月21日,在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插曲的录制现场。
导演马靖华焦躁地踱来踱去,片子的插曲《思乡曲》不理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作曲家张丕基此时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几乎没招了”。
刚刚录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专业演员外,谁也唱不了,很难在群众中流行。
片子马上要播出了,怎么办?大家连夜讨论。张丕基面对大家的意见,萌生去意,说“要么你们另请高明吧”。争论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最后,时任中央电视台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当时的总录音师曾文济建议,词曲都推翻重写。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乐团住处,马靖华留在办公室连夜赶写歌词。张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词写好后重新谱曲。
辛苦的夜晚,短暂的宁静。所有人都没料到,这一次重写,竟导致了始料未及的轩然大波。
一曲风行
几个小时之后,第二天早晨7点多,张丕基还没起床,有人来敲家门,把马靖华连夜赶写好的歌词送来了。
7岁的小女儿把歌词递到床前,张丕基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很顺。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乡恋》。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秭归,踏上漫漫的和亲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头。家乡的山啊家乡的水,从此告别江南路,终生胡马依北风。
歌词把秭归的山水幻化成为昭君心目中的亲人:“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映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重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张丕基越看越有感觉,心里萌动着创作的冲动,“首先歌名就好——《乡恋》,其次处理方法也好,用拟人的方法,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的依依恋情。”
张丕基靠在床头,轻声哼吟着。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经写过很多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视《夕阳红》栏目的片头曲都出自他的手。灵感来了,张丕基飞身下床,来到办公室。半个多小时之后,曲子一挥而就。
张丕基说,他给《乡恋》谱曲的定位是要“洋”一点,运用了当时很少使用的架子鼓、电吉他、电子琴。这下难坏了工作人员,因为这些乐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资产阶级的”。工作人员最后从海政歌舞团的仓库里找来了架子鼓,还辗转找到当时唯一能演奏电吉他的陈志。
12月23日晚,大雪纷飞。在当事人的回忆史料中,对这一幕有过生动描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室里,米黄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墙壁散射着柔和的灯光。李谷一站在房间的一角,穿一件绛紫色的毛衣,身段轻盈,举止从容。当弦乐器和电吉他奏出过门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挚、委婉,平白如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听得如痴如醉。乐曲结束时,马靖华竟然忘记发出指令关掉录音机。
“你哭了!”张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岳麓山。”李谷一说。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放了电视片《三峡传说》,《乡恋》这首歌随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汇报》发出消息说,昨天中央电视台风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优美,得到大家的喜爱。
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当时的惯例是,每天中午12点到12点半,傍晚6点到6点半,播放一首歌曲,边播边教,整整一周。
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一下子流行开来。张丕基还记得,当时很多人排队买东西时都在哼唱这首歌。
李谷一从“歌坛新秀”一下变成“黄色歌女”
谁知,《乡恋》流行开来,却变成了罪孽,下面发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F. 请问 李谷一的《乡恋》出自哪一部电影
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
G. 乡恋的基本概述
《乡恋》是由东丽区“天津市紫金腾文艺创作工作室”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金鸟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巨变的电影,于2011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H. 《乡恋》为什么是禁歌
截止至2021年3月17日,歌曲《乡恋》并没有被禁,可以在网络平台网易云音乐收听。
《乡恋》是李谷一演唱的歌曲,由马靖华填词,张丕基谱曲、编曲,是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插曲。歌曲发行于1979年,收录于专辑《乡恋-李谷一影视歌曲》中。
《乡恋》柔美婉转,使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歌坛为之耳目一新,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荡着人们束缚已久的心扉,让人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旋律深沉舒缓,歌词细腻感人,歌曲缠绵悱恻、如泣如诉。
(8)乡恋是哪个电影的插曲的含义扩展阅读:
《乡恋》的歌词如下: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I. 电影乡恋有几首插曲
我笑到都哭了 - A-Lin
词:徐世珍
曲:Martin Brammer, Rebecca Claire Hill,
Adam Stuart Argyle
其实你真的不用 不用口是心非
语言再如何完美 也不过是欺骗
就算爱一回伤一回偏偏
还是学不会
我真的不该问你 那个人是谁
Oh 这世界 突然下雪
有颗心 正在崩溃
流泪中 关心或拥抱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不管你有什么理由
我不想知道
我只想保留一点
不在你面前哭的骄傲
有些事 冰山一角
我看永远 你做不到
流泪中 关心或拥抱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 都哭了
爱 经不起你消耗
我 要开始都放掉
转身之后 你好或不好
都请勿打扰
谁也温暖不了
因为你说我们并不适合
这个笑话太冷
竟然说 你也舍不得
我笑到都哭了都哭了
J. 乡恋歌词是什么
《乡恋》
作词:马靖华
作曲:张丕基
歌手:李谷一
歌词: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我的情爱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你的怀中,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送去我的深情。
(10)乡恋是哪个电影的插曲的含义扩展阅读:
《乡恋》并非一首歌那么简单,是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内的一颗“信号弹”。它昭示着文艺应该告别统一、僵化的模式,告别千人一面,千曲一调。有尝试,就有碰撞,甚至是论战,进而“刮风下雨”。歌曲内容朴素,无出格之处 。
《乡恋》这首歌李谷一并没有用“气声唱法”,而是用了“半声”,或称为“轻声唱法”。群众对《乡恋》面世后的批判针对的不仅仅是一首歌,而是一种新的演唱方式、新的文艺形式。
因为《乡恋》从节奏的变化、歌词的人性化、旋律的温情、演唱的甜美上来看,现代元素比其他歌曲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