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电影地雷战是在什么地方拍的
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位全国民兵英雄为原型,在海阳实地取景拍摄电影《地雷战》。
❷ 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的拍摄地点分别在哪里
《地道战》在河北保定冉庄取景拍摄,《地雷战》在山东海阳朱吴镇取景拍摄。
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是“抗日先锋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坏后,不具备外景拍摄条件,因而选择临近的冉庄、李庄、唐庄进行拍摄的,导演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影片中的高家庄实际上是这三个村庄的“合成”。
1943年春,中共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参谋杨兆龙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海阳民兵才开始认识了地雷,并同地雷结下了不解之缘。
是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2)电影地雷战说的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抗日战扩展阅读: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5年5月,高平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村里七八十个人打退了1000多个日本鬼子,而且还打死了50多个伪军。战斗结束后他去打扫战场,结果被敌人打了回头炮。
刘傻子就是《地道战》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这两个人物的原型。电影中,高老忠最后鸣钟向乡亲们报警的时候,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而在实际中,刘傻子也的确牺牲了。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据历史遗物显示,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是在民国30年12月28日(1942年),作者署名刘丁,书名叫《地雷课本》,全书共分十课,第一课《总说地雷》概述了太南地区的地雷战概况,由此书可知,地雷战最初是在太南地区诞生。
至1941年,已经形成战术,汇编成册后流通至其他地区。
❸ 电影地雷战梗概500
★《地雷战》的梗概: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为此,区武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为对付地雷阵,日军从青岛搬来了工兵,攻入赵家庄,大肆烧杀抢掠。他们让被俘村民在队伍前踩地雷,再次进攻赵家庄。赵虎领导民兵巧摆地雷阵,用子母雷、连环雷 、钉子雷、碎石雷、铁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各种各样的土造地雷打击敌人。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全歼进犯之敌。
❹ 电影《地雷战》
地雷战类型剧情∕抗日战争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出品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讲述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经常遭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损失惨重。为此,区委会雷主任和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依靠群众,想出了对策。他们一方面把几个村庄的民兵组成联防,壮大了武装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锁了附近的日伪据点,从而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密码:565e
❺ 地雷战发生在中国哪里
地雷战最早发生在山东海阳县。
战时期,我省海阳县的地雷战闻名全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和孙玉敏3人还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0年2月,日军侵入海阳县,很快占领了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等沿海村庄,并在那里建立据点。日伪军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海阳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起青抗先、农民自卫团等抗日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狠狠打击敌人。
❻ 抗日地雷战的剧情和人物简介
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后,我根据地大幅度减少,八路军损失严重,日伪气焰嚣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八路军改变战术,化整为零,将部分主力部队分解为比较小的战斗单位,组织成武装工作队进入敌占区进行游击活动。
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军区吕正操司令员和政委向你交代任务:进入敌占区平阳县,组建一支抗日游击队,截断经过平阳的日军铁路补给线,开辟一片新的抗日根据地。
接受任务后,你只身一人进入平阳县,开始游击队的创建工作。
游击队员的来源有:
原来的革命同志,如朱老忠,赵虎,张嘎,史更新,肖飞等,林嫂;
投身抗日的热血志士,如柳忻,兰姑,吴海,杨铁山,周亮等,九爷,张长庚,雷石柱;
上级派来协助工作的,如李向阳,刘洪,鲁汉等。
各自为王的地方武装,如李霜泗,金花婆,向天虎,向天豹等;
反正的伪军,如郑之光,康伯充,田大山,黄成杰等;
相互联手的友军,如方仲雄,陈怀忠,唐联西等;
后面几类人物通常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加入队伍,如玩家的等级或属性值较高,或和某些特定人物对话等。
整个游戏过程共有36关,每关的任务各不相同,打据点,杀汉奸,救同志,抢粮食,下地道,上火车,过铁路,搞机枪,凡是那时候用到的战略战术,游戏里面应有尽有。关与关之间环环相扣,剧情紧凑严密,扣人心弦,玩起来欲罢不能。
《地雷战》是西山居继《剑侠情缘》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精品,于98年3月上市。其制作源起于1996年发生在日本光荣公司天津分公司的“提督的决断” 事件。为了抵御在游戏软件业内国外有不良倾向者的文化侵略,西山居制作了这款爱国主义题材的游戏。其首发式是在南京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天津市南开大学(抗战时期曾被日本鬼子夷为平地)同时举行的。 一.己方人物(按出场序)
1.朱老忠:原型出自小说、电影《红旗谱》
2.赵虎:原型出自电影《地雷战》
3.张嘎:原型出自电影《小兵张嘎》
4.李向阳:原型出自电影《平原游击队》
5.史更新:原型出自小说、电影《烈火金刚》
6.兰姑:????不确定
7.柳忻:原型原型出自小说电影《烈火金刚》
8.肖飞:原型出自小说电影《烈火金刚》,
9.李霜泗:原型出自小说《红旗谱》,电影版的《红旗谱》叫李双泗
10.张长庚:????不确定
11.九爷:????不确定,《铁道游击队》中的李九?年纪大了点
12.雷石柱:原型出自小说《吕梁英雄传》
13.林嫂:原型好像出自电影《地道战》,不确定(可能是《铁道游击队》里的芳林嫂)
14.雨来:原型出自小说《小英雄雨来》
15.赵勇刚:原型出自京剧电影《平原作战》
16.魏强:原型出自小说《敌后武工队》
17.刘洪:原型出自小说、电影《铁道游击队》
18.鲁汉:原型出自小说、电影《铁道游击队》
19.康伯充:????不确定
20.吴海:????不确定
21.郑之光:原型出自电影《小兵张嘎》胖翻译(那个胖胖的,给张嘎缴了枪的那个,又还他了)
22.金花婆:原型出自小说《红岩》,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
23.方仲雄:????不确定
24.向天虎:????不确定
25.向天豹:????不确定
26.黄成杰:????不确定
27.田大山:????不确定
28.杨铁山:????不确定
29.周亮:????不确定
30.陈怀忠:????不确定
31.唐联西:????不确定
二.NPC(按出场序)
1.吕正操:时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等职。
2.黄敬:时任中共晋察冀区委书记等职。
3.李正:原型出自电影《铁道游击队》
4.钱宇森:原型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5.彼德:虚构人名,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军民在敌后战场营救了许多美军飞行员,并给予了他们很好的治疗和照顾。彼得是这些飞行员的代表。冯小宁导演的电影《黄河绝恋》讲述的就是我抗日军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故事。
6.傅正明:???不确定
7.宋学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8.葛振林: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9.马宝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0.胡德林: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1.胡福才:狼牙山五壮士之一
12.林彪: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
13.聂荣臻: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
14.罗荣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15.肖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16.杨勇: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686团副团长
17.杨成武: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
18.李宗仁: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19.王铭章:时任国民党第122师师长(台儿庄奉命守滕县,全师殉城),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0.庞炳勋:时任国民党第40军军长(与张自忠合作大败板桓师团)
21.徐祖贻:时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参谋长
22.池峰城:时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第31师师长(据守台儿庄,让主力部队集结完毕,和日军打了三天巷战)
23.汤恩伯:时任国民党第20军军团长
24.关麟征:时任国民党第52军军长
25.孙连仲:时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26.张自忠:时任国民党第59军军长,绝对的民族英雄。中国在抗战当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军人。
27.杜聿明:时任国民党第5军军长,抗日名将。
28.郑洞国:时任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辽沈战役和共军和解那个副剿总)
29.戴安澜:时任国民党第5军第200师师长(远征缅甸的先头部队,做战英勇,客死他乡),我们的民族英雄。
30.邱清泉:抗日名将。时任国民党第5军第22师师长(国军王牌师师长),后战死于淮海战役。
三.敌方人物(按出场序)
1.土肥原贤二:真实人物,建立过著名的特务机关“重光堂”,战后被处以绞刑
2.寺内寿一:真实人物,日本陆军上将,伯爵,曾被希特勒接见讨论中国战场事务,战后病死于新加坡
3.高敬天:不确定。怀疑原型是《铁道游击队》中的高敬斋
4.冈部直三郎:真实人物,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战后病死狱中
5.西尾寿造:真实人物,日军第一任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
6.谷寿夫:真实人物,就是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主犯,战后被处以死刑
7.富冈:真实人物,南京大屠杀中比赛杀人的两人之一 ,战后被处以死刑
8.野田:真实人物,南京大屠杀中比赛杀人的两人之一 ,战后被处以死刑
9.川岸文三郎:真实人物,日军20师团长
10.松井石根:真实人物,南京大屠杀主犯,战后被处以绞刑
11.哈巴狗:原型出自小说、电影《敌后武工队》
12.刘麻子:???不确定,疑似《敌后武工队》中的刘魁胜
13.重藤千春:真实人物,日军宪兵大尉
14.高得远:???不确定
15.佐佐木二郎:真实人物,制造过潘家峪惨案,后被击毙
16.山冈道夫: 侵华日军山西派遣军的参谋长
17.土居明夫:真实人物,日军少将
18.富田直亮:真实人物,日本陆军少将,战后逃过审判,解放后在台湾帮蒋介石练兵
19.武藤信义:真实人物,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大将,病死于沈阳
20.德川好敏:真实人物,日军航空兵团司令官,中将
21.永田铁山:真实人物,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
22.中山源夫:真实人物,日军12军参谋长
23.山田:???不确定,名字太普通
24.川岛芳子:真实人物,有中日两国国籍,著名女间谍,战后被处死刑
25.桥本群:真实人物,日本陆军中将,作战部长
26.福富伴藏:真实人物,日军少将,第11军参谋长
27.坂西一郎:真实人物,日军第20军团司令官
28.松井久太郎:真实人物,日军驻中国总参谋
29.松井苍松:真实人物,日本驻上海总领事
30.小林浅三郎:真实人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
31.冈村宁次:真实人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战后居然逃过制裁!
32.细川忠康:真实人物,日军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33.龟田:名字太普通,不好确定。《小兵张嘎》中有一个龟田
34.山浦敏事:应该是写错了,真实人物叫三浦敏事,日军中将
35.坂本顺:真实人物,日军少将
36.濑谷:真实人物,日军少将
37.冈村次郎:真实人物,参与台儿庄战役
38.矶谷廉介:真实人物,日军第10师团长
39.藤田信义:真实人物,参与台儿庄战役
40.坂垣征四郎:真实人物,9.18事变主犯,陆军大将,战后被处以绞刑
41.安藤利吉:真实人物,日本陆军大将,战后在狱中服毒自杀
42.中村正雄:真实人物,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昆仑关一役中被击毙
43.今村均:真实人物,第5师团长官,中将
44.三木:真实人物,参与昆仑关一役
❼ 地雷战出自于哪年
电影《地雷战》
1962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剧:柳其辉、屈鸿超、陈广生 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摄影:郑治国、柴森
主演:白大钧 赵长瑞 吴健海 鲁在蕴
❽ 电影地雷战
当我看完《地雷战》后,我非常感动,也为我们国家感到骄傲!电影里,八路军为了保护国家,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其他国家侵略我们国家!于是,我们用铁雷来炸敌人!可铁雷用得差不多了,八路军便自己造石雷,有很多种类,有:天雷、水土雷、连雷、头发丝雷、飞雷等!这些雷炸得敌人落花流水、落荒而逃。连日本鬼子龟田吓得拔腿就跑,还是被我们炸死了!其他日本鬼子都被我们赶回小日本了!
2007年2月26日,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昭一在一次演讲中大放厥词,说什么“也许20年内,日本可能成为中国的第N个省。”此话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一时间,中日关系再度成为一个媒体热炒的话题。
这让我想起一年前,曾接到一位新西兰华裔学者的邀请,让我参加一个由多国学者参与的跨国研究课题:《中日韩民族意识中的他者表象》。通俗一点说,就是中国(日韩)文化如何想象对方?为何如此想象?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包括电影、电视等通俗文化媒体)是如何赋予这一想象以特定感官形式的。当时,考虑到自己在这方面知识积累薄弱,恐有碍于研究的深入,遂谢绝了对方的邀请。今天想来,中日韩之间,仿佛确有展开此类合作研究的必要。
多年来,三国之间囿于“同宗同源”的传统思维,在彼此的文化认识上产生了一个惰性十足而疏于明辩的错误理念,即用所谓“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忽略,乃至有意掩盖存在于三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说严重一点,这种忽略,正是我们彼此无知的开始。事实上,中日韩之间的诸多隔膜、误解、猜忌、责难与政治、外交摩擦,无不与此相关。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力图打破三国关系的僵局,势必在文化上要加强对彼此的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三国的文化学术界都还有大量未知疆域等待开垦。
其他方面情况我没有发言权。但从影视文化上看,我认为三国各自影视文化想象对方的单一化、模式化,不但不能促进、加深彼此的相互认知与理解,相反,他们仍在因袭某种历史思维的惯性,不断地将对方的历史和文化加以“妖魔化”。(中韩关系更为复杂微妙,此处存而不论,仅就中日关系而言)
仅就中国电影而论,一提起日本人,便立即使人联想到“猪头小队长”、“松井”、“偷地雷的”等等一系列为国人熟知的银幕形象。可以说,从中国银幕最早出现日本人形象的三四十年代(如《狼山喋血记》、《松花江上》、《丽人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算起,经五六十年代(如《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到八九十年代甚至晚近(如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陈真》,电影《绝境逢生》、《烈火金刚》、《举起手来》),中国银幕上的日本人形象就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在半个世纪的中国电影中,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大抵已被十分顽强地固化为“鬼子”这一“非人”的丑八怪形象了。
导致这一文化表象被固化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原因:也就是日本对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入侵、掠夺与欺凌(从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算起)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历史创痛;第二是现实原因:中国人鉴于自身的历史创伤记忆而始终对当代日本的右翼政治及军国主义化心存芥蒂;反过来日本也对所谓“中国威胁”感到寝室难安,暗藏对“中国崩溃”的阴暗期待;第三是心理原因,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中日之间彼此误解、蔑视和对立,并将此种非理性心理与某种动听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词藻混淆起来,从而掩盖了这种误解和对立的现实危害性。
我认为,中国文化界、电影创作界对日本当代社会、文化总体认知的匮乏,以及历史记忆的惯性作用,都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我们沿着历史的维度进行梳理,如果说三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影对“鬼子”形象的塑形及模式化,尚且与抗日战争的客观历史直接相关,那么,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当中日双方对话、交流渠道日益丰富之后,中国文化依旧保持着“日本想象”的单一化,则只能归结于我们自身文化建设的某种不足。虽然,这中间也出现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清凉寺钟声》等一些从理性角度反思中日民族关系与民族情感的电影作品,但是很显然,这种作品还无法构成此类作品的主流形态。
相反,中国人似乎更习惯于把日本人虚构成为“罗圈腿、蛤蟆嘴、仁丹胡子、东洋鬼”的丑八怪形象。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分辨“鬼子”的“异质性”,而“异质性”的一个标志,就是把日本人由“人”虚构成一群没有人性,没有情感,没有人的灵魂的“衣冠禽兽”。但是,作为一种话语,它究竟与日本,与日本文化有多少关系?它能否反映日本的民族性格、民族本质?这一问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并给予严肃的思考。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背负着沉重历史创伤的民族,自然需要一种能够达成心理宣泄和慰籍的特定方式,需要一种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来维系自身对于历史的记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文化因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假如这种“创伤记忆”演变成一种被固化了的,带有某种先验意味的文化咒语,以至于人们在它的面前甚至忘记了思辨和反思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堕落成为一种“记忆仇恨,撕裂族群”的扭曲心理。
有一种说法,主张中国对日本的侵华史采取一种“记史但不添恨”的态度,不管别人意下如何,我本人是举双手赞成。道理很简单,我们记忆历史的目的只能是以史为鉴,构筑和谐。如果历史记忆只是用来累积历史的仇恨和宿怨,增加现实的误解和对立,那么这种历史观便与日本右翼所推行的历史观一样,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将十分危险。
实际上,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衣带水,唇齿相依,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两者关系更是紧密到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程度。就连不断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某些日本右翼分子也能看到,假如真如他们所说,中国经济一旦陷于崩溃,那么受到打击首当其冲的恰恰是日本自己。既然和则两利,争则俱损,为什么不选择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呢?既然要相互了解,单单靠这些几十年一贯制的“猪头小队长”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再说具体一些,中国电影界对日本电影的了解远远不能满足双方电影文化交流的需要。从8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界真正对日本电影有所认识的专家、学者屈指可数,老一代的有中国影协的陈笃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俞虹;中年一代的有原北京电影学院的应雄、中国影协的晏妮;可惜,老一代学者已经退出一线,中年一代也大多移居他国;再年轻的一代,更是人才寥落,花果飘零。创作界的情况也大地如此。为什么我们总是追问中国电影除了“鬼子”和“猪头小队长”再很难出现相对比较客观、比较现实的日本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我们自身对日本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单一,必然导致“妖魔化”,而单一和妖魔化反过来又必然加深、延续我们自身的无知。
尽管由于自己的知识局限,我没能参加那项跨国的合作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一种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介入中日文化的互动建构。毕竟,除了彼此仇恨和对峙之外,中日之间还可以有其他选择。那么就让和解从“认识”开始。
❾ 地雷战讲的是什么故事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艰苦的年月。当时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日本强盗不断地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
军区为了粉碎敌人的蚕食政策,加强边沿地区的对敌斗争,特地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来组织和领导各地的民兵武装;同时,还集训了一批民兵骨干,学习使用地雷的本领,号召人们对日本强盗展开地雷战。
人物介绍:
1、赵虎
演员白大钧
赵家庄民兵队长赵虎,为使敌人不容易发现地雷,正反复试验改进造地雷的技术。为了研制“头发丝雷”,生拉硬扯地从女民兵玉兰的头上偷窃了几根头发,“造成了玉兰的极大误会”。
2、玉兰
演员鲁在蕴
民兵队长,她为八路军纺纱织布、做军鞋、运给养、站岗放哨、抬担架、照料伤员,又负责给八路军送情报和带领青妇队队员埋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