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年代,哪一时期才是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
香港电影最鼎盛的时期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
在香港电影鼎盛的年代,由于宽松的文化政策,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类型片层出不穷,警匪片,动作片,武侠片,喜剧片,赌博片、黑帮片,三级片,僵尸片竞相争艳,并且在世界影坛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类型的片子好像除了香港,其他地区拍的都不怎么好。
⑵ 80-90年代,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群星荟萃。几乎没有大陆的电影,那时候大陆在干嘛
其实香港电影是自70年代开始才蓬勃发展的,这跟当年香港67暴动有关,简单来说,香港在1967年发生过暴动,社会严重动荡,然后当年殖民地政府设独立调查组,调查为何会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结论就是年轻人缺乏发展机会,再说白一点就是精力没地方发挥,而且缺乏赚钱、向上流动的机会。
所以70年代开始,殖民地政府大力发展香港的影视娱乐事业,青少年不是很有脑筋很有活力和精力没地方发挥吗?好,就给他们做编剧,把奇谋妙计都发挥到编剧上,有活力的就分配到其他如演员啊、服装、道具等等,总之给青年人有事可做,有地方可以发挥精力,并且可以赚大钱的。而且当年TVB也在1967年开业,随后也有其他免费电视台开业,电视机也逐渐普及,演员、编剧等需求挺多的,而因为那些人长年参与电视剧制作,为电影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吧,至少你要在电视剧里面积累台前幕后的经验,你在电影上才有好的发展吧。
当时香港电影题材比较开放五花八门,他们连英女王、美国总统都拿来恶搞,具体请参见 最佳拍档
而80-90年代其实大陆也有很多电影,题材也很丰富,不过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电视机90年代才开始普及,而电视台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就更谈不上拍电视剧,电视剧少,那么电影的人才也接着少,其实很多电影人一般都是从电视剧积累经验然后再到电影的。。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起飞,90年代左右也出了很多大制作脍炙人口,如甲方乙方等等。。。总之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吧。。。
⑶ 香港电影的真正起飞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的确立实在哪一世纪哪一年代
20世纪80年代
⑷ 香港电影发展史,要从民国开始,越详细越好
1940年代,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香港电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著手,才能产生好电影,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电影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编剧,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并炸毁了大观电影厂和其他电影设施,1946年年初,香港电影业处於完全停顿的状态。”12其实自1945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电影公司复员,复业,但由於一些主要电影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电影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电影业直至1946年才开始正式复苏。
“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电影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200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14但其实自1946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於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电影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於1948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电影。在1940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电影厂出现,这些电影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电影,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
踏入50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15由於战后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而此时的粤语片为了迎合普罗大众,为市民提供廉价娱乐,故推出不少粗糙滥造的粤话片,这些作品被称为“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於1952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16而在
“七日鲜” 影片充斥下致使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香港电影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电影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香港电影之发展。
粤语片在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著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
而同时“其实自1961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17而在60年代中最受市民欢迎的莫过於国语武侠片,1967年「邵氏」推出《龙门客栈》和《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60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於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1967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
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色情电影,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电影,色情电影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电影业的一个特色。
1971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香港电影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1973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1977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
10月25日,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杭州拉开帷幕。《神话》、《千里走单骑》、《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张思德》、《功夫》、《新警察故事》、《霍元甲》等10部风格各异的影片入围本届百花奖。
港片首度同内地影片同台争夺“金鸡”“百花”,这是否会成为下了多届“多黄蛋”的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奖制度的有益促进,暂且难知。不过,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对香港电影敞开大门,或许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电影已经实现了从形式上的合作,逐渐迈向真正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在《少林寺》成功敲开内地电影大门之后,港产片如潮水般涌进内地。虽然不乏武打片,但枪战片很快成为主流,港产片的火爆场面给内地观众留下了太多新奇的印象。这段鼎盛时期,香港年产影片300余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虽非每部影片都取得了绝佳票房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影片最终闯进内地,并受到内地观众的广泛热捧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批香港影星也由此脱颖而出。
8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主要得益于内地的文化短缺。这种短缺并非一味指内地影视作品的数量,而是内地影视作品本身质量参差不齐,经不住港片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了脚跟,一批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慢慢收复了市场。而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人因为对内地经济腾飞带来的广阔电影商机“垂涎欲滴”,在影片中开始有意无意地添加些“内地元素”,以博取内地观众的好感。当内地观众对港产片那种打打杀杀开始感到腻烦的时候,香港电影人就不得不认真琢磨内地观众的口味。而这种兼顾内地观众“口感”的制作风格,必然导致香港本土观众的流失。但是,相对于内地数亿观众的广阔市场,谁还在乎过去的那种小打小闹呢?
还有,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另一方面,无论是张艺谋还是冯小刚,也努力试图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点,《十面埋伏》和《天下无贼》中就有刘德华、金城武以及刘若英。
这么看来,香港票房收入的减少,应该是两地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同时说明,香港电影已进入“后港片时代”。在“后港片时代”,从表面看香港本土艺人数量断档现象相当突出,目前仍旧为成龙、刘德华等寥寥几棵常青树艰苦把持。但是我们似乎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因为越来越多的香港艺人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涯,投身于内地发展。梁家辉就曾出演过《太行山上》,英俊小生魏俊杰在最近的电视剧《红色记忆》中也出演了英雄何世昌,尽管起先观众质疑声不断,但魏俊杰的出色表演最终还是为观众所接受。
“后港片时代”是香港电影发展史的一个标志,但绝对不是香港电影产业的末日,起码以国内这个广阔的电影大市场来看,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既然是融合,经过阵痛之后,总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而这或许应是香港本土影片的最佳状态。再说,尽管表面看来香港本土电影似乎少了,但实则上更多的影人“北上”带动了整个内地电影产业的进步,内地电影的“香港元素”也得以增加。
希望合用!
⑸ 香港电影是什么时候掘起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
⑹ 看70年代香港电影当时香港工资就有三五千,当时工资相当于今天什么购买力
好像没有这么多吧,70年代初大概一千多,到70年代的末有三千,那时候是香港经济起飞的年代,香港收入的增加,基本上是超过通货膨胀的,所以现在的工资购买力是超过当年的。
⑺ 80年代-90年代好看的香港电影
最佳女婿
捕风汉子
霹雳先锋
流氓差婆
义胆群英
龙在天涯
一本漫画闯天涯
望夫成龙
龙凤茶楼
小偷阿星
风雨同路
咖喱辣椒
师兄撞鬼
赌圣
无敌幸运星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
赌侠
整人专家
龙的传人
新精武门1991
逃学威龙
赌侠2上海滩赌圣
情圣
漫画威龙
家有喜事
逃学威龙2
审死官
鹿鼎记
鹿鼎记2神龙教
武状元苏乞儿
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
唐伯虎点秋香
济公
破坏之王
白面包青天(九品芝麻官)
国产凌凌漆
西游记之月光宝盒
西游记之仙履奇缘
回魂夜(整鬼专家)
百变星君
(百变金刚)
大内密探
食神
家有喜事
算死草
(整人状元)
行运一条龙
喜剧之王
千王之王2000
少林足球
功夫
1988
《霹雳先锋》处女作品、凭藉本色表演
《捕风汉子》《最佳女婿》惯性表演状态
1989
《龙在天涯》配角的巅峰表现
《义胆群英》差强人意
《流氓差婆》与吴君如的表演擦出火花,第一次转型
1990
《望夫成龙》《一本漫画闯天涯》无厘头表演雏形、喜剧天份初露
《龙凤茶楼》《风雨同路》表现平平,但已被观众认可
《咖喱辣椒》完全盖过张学友的表演
《小偷阿星》《师兄撞鬼》惯性表演状态
《赌圣》荣获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头把,开始与吴孟达拍档
《无敌幸运星》《江湖最的一个大佬》因《赌圣》一片而大赚,但周星驰的表现一般
《赌侠》荣获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周星驰名声大噪
1991
《整蛊专家》新题材喜剧影片、与王晶初步形成默契
《龙的传人》《新精武门1991》无厘头表演定型
《翘课威龙》暑期强档、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
《赌侠2上海滩赌圣》巩俐、方季惟分饰港版、台版女主角,周星驰已成票房保证
《情圣》与毛舜筠演对手戏,但主角过多,“星”味平平
《豪门夜宴》客串
1992
《漫画威龙》开始有人怀疑周星驰到底能坚持多久
《家有喜事》香港最成功的喜剧之一、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二名
《翘课威龙2》有滑铁卢之称
《审死官》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名
《鹿鼎记》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三名
《鹿鼎记2神龙教》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五名
《武状元苏乞儿》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四名
这是“周星驰年”,彻底占领香港市场
1993
《翘课威龙3:龙过鸡年》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七名,有人说这将是周星驰的最后一年
《唐伯虎点秋香》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第一名,周星驰反攻
《济公》惨败
1994
《破坏之王》惯性表演
《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入选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
《国产凌凌漆》与袁咏仪擦出火花,无厘头表演完全成熟,与罗家英合作备受认可
1995
《西游记之101回月光宝盒》《西游记完结篇之仙履奇缘》第二次转型,效果你说怎么样!!!,皆入选当年十大卖座影片,无厘头+浪漫主义+想像力,与莫文蔚擦出火花
《回魂夜》继续尝试转型,基本看不到本人面目,观众接受一般。
《百变星君》是当年周星驰影片票房最好的一部,但里面掺杂王晶的成分,属《整蛊专家》的延续,无厘头+电脑特技
1996
《大内密探零零发》重复无厘头形式
《食神》非常一般,但颇得好莱坞口碑,也是周星驰执导的第一部电影
1997
《1997家有喜事》与《家有喜事》相比,周星驰在喜剧表现上优势不明显
《算死草》无厘头表演进入死胡同,带出葛民辉的喜剧才华
1998
《行运一条龙》痛苦的无厘头,但在导演手法上有不少进步,退格成配角
1999
《喜剧之王》第三次转型,深入喜剧表演形式,自编自导自演
《千王之王2000》抛开无厘头,深入细致的喜剧表演完全盖过主角张家辉
2000
没有拍摄电影,精心打造《少林足球》。
2001
《少林足球》于7月2日在香港举报首影式,又是一部精品
⑻ 香港电影曾经辉煌到什么地步
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制造曾享誉全球,随着时代的落幕,香港电影的香港制造也随之东去,黯然销魂不见当年风流多姿。
须知,那时的香港电影,那时充斥着录像带和光碟的时代,香港电影整整影响了东南亚数十年,产量也是层出不穷,不但成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耳熟能详的明星,且还酿造了独特的香港电影的味道。
而最出彩的名片应该就是香港功夫片了,直接塑造出了两个声名斐然的国际巨星:成龙和李连杰。
如今,成龙的名声和影响力甚至在国外更大。
还记的成龙的动作最喜感,李连杰的动作最漂亮,李小龙最霸气,霸气到功夫作为一种文化明信片的程度。
曾记得,周润发拿枪最帅,而吴镇宇最妖,梁朝伟的眼神最性感。
香港电影好像老了,似乎只能在夕阳中回望曾经的辉煌,那些英雄本色,那些赌神赌侠一代枭雄称雄的年代。
就算是来自大陆的最高级别的《霸王别姬》,我们看到最出彩的精华仍然是来自于香港的张国荣,来自于香港的味道。
曾经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张国荣能拍出霸王别姬那样的角色,那要内心何等的温柔,后来在某个愚人节闻之终身一跃方才真正的感到其内心已对这个世界支离破碎的温柔。
1997年,伟大的改革先行者黯然离世,差一点见到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但那似乎也是香港电影的一个不明显的拐点。
这个拐点就像回光返照,随着杜琪峰等作品的相继出彩,周星驰开启导演之路,以《功夫足球》向新世纪问好,似乎香港电影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然而事实是,覆巢之下无完卵,随着梅艳芳悲鸿一瞥的离去,随着张国荣纵身一跃,到如今,发哥老了,宣告要裸捐毕生财富,梁朝伟,无间道之后也逐渐默默无声,依稀在刘嘉玲的时尚边缘偶有问起。
⑼ 香港电影鼎盛时期是那个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97以后逐渐衰弱!其中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最为辉煌~!~!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