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可比性。两个文章的风格迥然不同,边城语言清新脱俗,故事恬淡优美。而围城语言幽默诙谐,故事发人深省。两部小说都是上个世纪难得的神品。建议你都看看。
㈡ 沈从文的边城都改编了那几部电影啊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改编电影:
《边城》
《翠翠》
㈢ 《边城》哪个出版社的好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好,装帧是精装的,纸张是胶版纸。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㈣ 边城电影和小说有哪些区别
一、《边城》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1、小说多次提到“虎耳草”,而电影没有虎耳草的相关镜头。
小说第十四节:“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作者借对湘西小城的描写来表达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人性。可是,也是因为前面景物的美好,才更衬托出结局的悲凉。
而电影没有。
2、小说:对妓女用了较多笔墨的描写,•电影:旁白中并没有把小说中的人物背景讲清楚。仅用了水手们交谈的几个镜头带过。
小说里这些写到: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3、关于剥豆子:
电影中爷孙俩正在剥豆子,此时爷爷向翠翠说有人来家里说媒,试探翠翠的态度。翠翠既害羞又激动,手里的豆子一下子都滚到了水里。
而小说中并没有相关的描写。
4、关于白塔:
影片一开始有许多关于白塔的镜头,突出了白塔的象征意义。但小说最后突出描写的白塔重修的情节,影片却没有提及。
5、手法不同:
比如关于爷爷将逝——小说:以“假如爷爷死了……”等话语或心理活动做铺垫暗示爷爷将离世。
电影:以雷雨傍晚及晚上爷爷的一连串艰难的动作来刻画即将离世的爷爷。
二、小说《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三、电影《边城》:
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
中文名:《边城》
上映信息:1984年 中国
导演:凌子风 (Zifeng Ling)
出品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Beijing Film Studio
获1985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获1985年加拿大第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荣誉奖。
㈤ 电影《边城》影评
游走在城市的繁华中,喧嚣不止,难以自拔……突然就想要回头走入沈从文的湘西水世界去,去感受那里纯净的山水,纯净的灵魂,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的魅力……
以前看了很多遍文字,淡淡的如流水一般的叙述,让我总有种远远遥望的感觉,无法触摸的生活与伤痛。那遥远的凤凰古城注定只是一个青山流水、细腻淳朴的理想世界,翠翠淡淡的忧伤,爷爷落寞的无奈,大老二老悄然滋生的情愫,村民淳朴原始的生活气息……似乎所有一切都是透过纸背静静的传出,有淡淡的流水冲刷过的泥土的味道……
看了电影,古拙的画面,一步一景式的叙述方式,翠翠那像“受惊小鹿般”定定的眼眸,热闹的赛龙舟,激起层层涟漪的渡船,爷爷的叮咚作响的酒葫芦,回荡在山峦间的清脆歌声,爽落的大暴雨和逝去的生命……影片真实地还原了那些淡泊的文字,感觉很真实,很清新,能透过屏幕与镜头闻到湘西古城的淳朴与古拙,那里的山水连同那里孕育出的所有灵魂一道,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间,久久挥之不去。
如果你处在焦躁的边缘,如果你厌倦的尘世的尔虞我诈,如果你无法体会文字背后的那股淡淡忧伤,如果你对现代的快节奏爱情有了审美疲劳,如果你不再相信纯美爱情的存在,如果,如果,如果你有太多的如果与不确定……
那你可以去看下《边城》,很纯粹的片子,拍摄真实,感情真切,是现代尘嚣人的一碗清淡甜汤。
㈥ 边城的电影和书有何区别
大致是相同的
㈦ 边城翻拍的电影水平如何,与书中的精神内核契合吗
边城的整体背景给人一种质朴宁静的感受。我想沈先生应该是想着傩送不会回来了,但想给读者们留下一丝希望,或许他又会回来。人生如戏更胜似于戏。若是翠翠喜欢的是天保,一切会不会不一样。改编成电影的边城与小说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都是很精致的作品,很值得大家一看。
㈧ 边城在小说和电影中的人物设置上有什么区别
不同:
小说多次提到“虎耳草”:
第十四节:“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作者借对湘西小城的描写来表达最本真的生活状态,最质朴的人性。可是,也是因为前面景物的美好,才更衬托出结局的悲凉。
电影:没有虎耳草的相关镜头。
关于妓女的描写
•小说:对妓女用了较多笔墨的描写,如: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电影:旁白中并没有把小说中的人物背景讲清楚。仅用了水手们交谈的几个镜头带过。
剥豆子
电影中爷孙俩正在剥豆子,此时爷爷向翠翠说有人来家里说媒,试探翠翠的态度。翠翠既害羞又激动,手里的豆子一下子都滚到了水里。
小说中并没有相关的描写。
爷爷将逝
•手法不同: 小说:以“假如爷爷死了……”等话语或心理活动做铺垫暗示爷爷将离世
电影:以雷雨傍晚及晚上爷爷的一连串艰难的动作来刻画即将离世的爷爷
•意义: 小说: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文化的象征 ,他的慢慢老去象征着苗族文化的地 位愈加危险。小说表示的是对苗族文化的依恋与惋惜。
电影:电影传达出来的是苗族文化自身艰苦的挣扎。
关于爷爷的死
小说:有详细地描写爷爷的死,把爷爷的葬礼都详细地描写出来,更显出爷爷的悲哀与孤独。爷爷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小说除了写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也通过边民对爷爷与翠翠的帮助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电影:对爷爷的死轻轻地带过,并没有详细地描述。电影主要突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关于白塔
•影片一开始有许多关于白塔的镜头,突出了白塔的象征意义。但小说最后突出描写的白塔重修的情节,影片却没有提及。
•白塔作为小说的一种精神象征,它的重建代表着新希望的出现,而影片减去重修的情节,比小说更具有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