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个背景音乐,有一段就像国歌的前奏在重复,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江姐绣五星红旗时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正确答案:《国际歌》
㈡ 监狱中绣出的五星红旗最后一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不易,正是无数先烈的舍生忘死才换来了如今的新中国。
最后一句:“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无数先烈在他们正当青春之时,为了信仰出生入死,前赴后继。无数同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红旗能够永远飘扬。
(2)哪个电影中有绣五星红旗扩展阅读:
历史上,“绣红旗”的故事并非虚构,它真实地发生在国民党反动派关押共产党人的监狱中,只不过主人公并非“江姐”,而是一位热血男儿。他就是罗广斌,小说《红岩》的作者。
罗广斌出生在成都,受进步思想影响,后进入西南联大附中学习,逐渐走上走上革命道路,找到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1948年9月10日,罗广斌被捕,先后被关押于渣滓洞和白公馆。
1949年10月7日,共和国成立的消息被悄悄传进监狱,大家兴奋地拥抱、激动得泪流满面。夜深了,大家还在议论着,毫无睡意。罗广斌提议做一面五星红旗,但他们只从报纸上得知,红旗上有五颗星,却不知它们怎么排列,就猜测应该是围成一圈。
他用当时自己被捕时带进监狱的红色被面,再用黄草纸撕成五角星的样子,用米粒黏在被面上,凭借着想象将这面“五星红旗”制作出来。
重庆解放前夕,仓皇撤退的国民党特务对革命者实施了疯狂的大屠杀。在大屠杀前,罗广斌把红旗卷起来,把楼板撬开,将这面红旗藏到里面。如今,这面五星红旗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㈢ 小时候看电影主要是说五星红旗的,请问是是什么电影
《共和国之旗》?是讲五星红旗从设计到选为国旗的故事
还有《烈火中永生》,里面有江姐她们为了庆贺建国在狱中绣红旗
㈣ 红岩中五星红旗是谁绣的
《红岩》囚室里五星红旗的真正创作者
《红岩》里江姐带着姐妹绣红旗的情节给亿万观众读者留下难忘的记忆。但事实上,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是虚构的,是《红岩》作者把男囚室同志的“绣红旗”创作“移接”到了江姐的身上。何建明、厉华合著的纪实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还原了这一真实细节。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第一个得到消息的罗广斌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原本每天只有十来分钟的放风时间,今天却感到太长太长。大家耐着性子挨完了放风时间,罗广斌便急忙赶回房中把消息告诉大家。同狱的难友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低声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随后,大家集体向北低声唱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那晚,大家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围坐在一起讨论国旗的样子、形状。罗广斌同志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到时候要扛着这面国旗冲出牢房。于是,罗广斌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当做五星。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由于牢房条件极差,大家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糨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大家围着红旗又是跳又是轻声低唱,那情景让人无法忘却。红旗制作好后,大家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罗广斌同志还一气呵成了一首题为《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的诗。
罗广斌和十多位革命志士从白公馆大屠杀脱逃后,在重庆解放的第三天,罗广斌带领众人,重新回到白公馆,在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㈤ 有一部电影的最后镜头是五星红旗飘扬的画面,它的主旋律很好听,是哪部电影
机械战警
㈥ 求《红岩》中绣红旗选段!
选段原文:
牢门边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翻身便向门边走去。“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孙明霞晶亮的眼波凝视着那张纸片。许多战友早已翻身起来,挤到孙明霞身边。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监视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虽然她们知道今夜那值班看守员是自己人。
女室的人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每一次那看守员都把信送到女室,而从未送到其他牢房去。这时,孙明霞一把抓住江姐的手,急切地用耳语般的声音念道:“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呀!同志们,我们的国家成立了!”
激喜的人们,低声欢呼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静一静,听我再念。”孙明霞声音更低,人们都屏住呼吸。“全世界劳动人民欢欣鼓舞,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万岁,万万岁!”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6)哪个电影中有绣五星红旗扩展阅读
在人们印象中,绣红旗的是江姐她们,事实上却另有其人。
狱中联欢会上的“踢踏舞”之后,特务们被罗广斌气得没法子。再加副脚镣?没用的。他们干脆“打发”罗广斌“上大学”了。
按照罗广斌在报告中的说法,警备部、二处等地是“小学”,渣滓洞是“中学”,白公馆则是“大学”(一说,渣滓洞、白公馆是中学,贵州息烽集中营是大学)。关进白公馆看守所的,都是重犯。
就在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8个月之后,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0月7日,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7天后,白公馆的难友们听到了消息。在看守特务的监视下,他们激动地欢呼,但是只能用耳语般的音量;他们激动地拥抱,但下一个动作只能借势在地上连连打滚。
那一夜,没有人睡得着。罗广斌忽然有了个主意。
“同志们!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要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
“老罗就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那时我们还不知五星图案是如何排列的,大家就悄悄议论,认为应放在旗中央,形成圆圈。”
这是从白公馆脱险的毛晓初的一段回忆。他曾与罗广斌一起关在平二室,又一起脱险,后来当过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说是绣,罗广斌他们既没剪刀,也没有针线。他们是用一把铁片磨成的“小刻刀”,将黄色的草纸刻成五颗五角星。没有糨糊,就用剩饭粒把星星粘到了红绸被面上。
五星红旗做好了,虽然制作粗糙,难友们却把它像宝一样地藏在了牢房一块地板下,直到解放后取出。多年后,这面红旗的原件早已遗失,现在展出的红旗是按照《红岩》小说中的描述复制的。或许这是共和国土地上唯一一面不像五星红旗的“五星红旗”。
除了这面五星红旗,关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革命者还准备了好些建议,希望出狱后,还能为建设新中国出把力。然而此时,濒临灭亡的敌人狗急跳墙,正要实施最后的疯狂。零星的屠杀已经开始。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1949年11月27日,关押在白公馆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早起将桌上的台历又撕去一页。他没有想到,这本日历就此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㈦ 很多人一起设计国旗的是哪个电影
这部电影是《建国大业》,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许多人围在一起设计国旗的片段。
《建国大业》是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唐国强、张国立、许晴、刘劲、陈坤、王伍福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9年9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7)哪个电影中有绣五星红旗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1、姜文去片场的时候,抱着半尺多厚的关于毛人凤的资料。他为自己的角色亲自设计了服装,肩章、纽扣、胸牌,最大限度按照历史资料复原片中毛人凤的那套军装。
2、该片有一场陈坤与佟大为两人冷对眼神的戏,只是一个简单的眼神,却在陈坤的坚持下拍了九遍,直到拍出最好的效果。
3、该片中化妆师为特型演员化装要花费很长时间。张国立化蒋介石的妆,需要4小时,在拍摄前还要垫鼻子,戴牙套。
4、胡军在该片中仅有3场戏、5句台词。对于安排演什么角色,他从没挑剔过,坚决服从安排。
5、陈好的四场戏已经全部完成,但由于表现出色,她突然接到导演组的通知,说后面又为她加了一场戏。
㈧ 在一部电影中《烈火中永生》,江姐她们绣的五星红旗是在什么时间,五星红旗不是在建国后才有的吗
在中国解放之间就把五星红旗寓意为统一新中国的意思了,当时的共产党员都知道。
㈨ 《红岩》中江姐和难友在狱中绣五星红旗是为了什么
新中国建立了,他们很激动,绣五星红旗表达自己对革命成功,对新中国建立的激动喜悦心情。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㈩ 第一面五星红旗是不是江姐绣的
那个是电影...拜托..
电影是后来拍的,电影里面的情节说的是,有的地方还没有解放,江姐姐听说中国有了五星红旗,所以她们就认为五星红旗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这个电影当然也有政治成分啦.意思是说,五星红旗设计得很贴合民心之类的...
五星红旗的由来
1949年9月27日,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为了让新中国的旗帜在开国大典上升起,1949分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将拟定国旗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决定成立第六小组专门负责。
全国政协办公厅退休干部彭光回忆说:“第六小组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国旗征集启事》,报筹备会的常委主任、副主任批准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大报纸同时发表。”
在短短的30天里,海内外3000多幅国旗设计图案寄到筹备会。无论是开国元勋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9岁学童还是耄耋老人,人们在对共和国未来旗帜的描绘中,倾诉着从奴隶至主人的豪情。其中第32号方案咐起了代表们的重视。
五星红旗图案设计者曾联松说:“1949年7月份,我在报纸上看到征稿启事后,我的心情就很激动。考虑到中国的茫茫长夜从此一去不复返了,朝霞满天啊,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山回路转,祖国的前程就非常远大光明,因此就决心响应号召,设计了国旗。”
第六小组同意采用这个方案,并对象征意义作了修改:第一项红色代表革命;第二项五星代表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形成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
第一面五星红旗缝制任务交给了这些普通人。
原北京工艺美术社工人赵文瑞说:“绸子买的时候可麻烦了,瑞玞祥跑去说没有宽的料。都是小窄料啊,那时候没宽的。我让他改,他说这可没法改,不会织宽的,做的那窄。完了我在地上爬(着缝)吧。”
北京有色金民总公司离休干部宋树信说:“制作国旗的任务是北京市下达的,我当时在北京市直接领导下的永茂实业公司供销科。我们做国旗时发动了北京市所有的缝纫社、裁缝铸。当时做了多少万面。到了29号,我们经理曾树德同志他跟我谈,说毛主席亲自升的第一面国旗(的缝制)就是10月1号,这个任务、政治任务就交给咱们了,一定要完成,跟我讲。我说行,保证,保证完成。”
第六个组精心设计了开国大典上升旗的具体方案。时任新政协筹委会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说:“这个国旗是主席升的,不能够其他人都拿着国旗,那样的话就不好了。就讲大家要把所有的国旗都包起来,就是各个游行队伍,各个群众,都把国旗要包起来,等主席把这面旗子升上去时,然后大家都拔旗子一下哗地展开。所以那个场面就变成都是国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