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对于《偷自行车的人》这部1948年的黑白电影,很多研究欧洲电影风格流派史的学者,都会将其归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品,就像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所说:“故事非常直白,看起来更像寓言而非戏剧,在它上映的那会儿,人们把它看做一则马克思主义的寓言故事。”这种左翼思想的意识形态布满本片并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在战后,由于意大利左翼政党被拥护掌政,在电影这类文化层面,自然需要背书。
新现实主义与人物抉择
维托里奥-德-西卡能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这部《偷自行车的人》可以说功不可没,当然本片的编剧,德-西卡的老搭档——柴伐蒂尼也同样享有桂冠。电影中新现实主义并不是一种文辞上的堆砌,而是在于电影影像上整体风格的表现。
本片的开场是一大群失业工人从卡车上下车,拥簇到一位负责工作分配的官员身边,在粗糙画面的景框中,则是工人们扇形似的流动,这个构图让人想到了卢米埃尔的早期无声短片——《工厂大门》,纪录片味道的忠实还原,让这部电影的开场就像是一则现实主义般的寓言。
但是德-西卡的现实主义又同人物的生活抉择相互联系,共同属于底层人民的精神图谱。主角瑞奇在一开始便幸运地得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但是前提是必须拥有一辆自行车,虽然瑞奇并没有,不过在幸运机会面前,他并不打算放弃,在妻子当掉两床床单之后,他终于拥有一辆自行车,这也意味着,他将会得到这份海报张贴的工作。然而随后失去自行车的转折,让这个拥有两个孩子的四口家庭面临生活崩溃的风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西卡并没有刻意渲染主角一家的贫穷,而是尽量用克制和简略的镜头来速写这一境况,比如只用三秒钟的时间来交代瑞奇一家的第二个孩子——一个小婴儿。
这种处理方式还同样在瑞奇找寻自行车的过程中,电影在三十分钟之后,即是主角瑞奇和他的儿子布鲁诺在一天的时间内找寻自行车的经历,每一次的寻找帮助,总会让人觉得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自然选择,并不是刻意的戏剧冲突或者安排。比如瑞奇在询问女巫之后却意外地再次遇到小偷,这种偶然像是生活中的一种不经意,或许所谓的新现实主义不在于生活的表征展露,而是在于表达现实中的世事无常。
废墟上的群像,新生活的“寻找”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主角瑞奇的身上,移镜到战后罗马的群像中,则会发现,这座战后城市每个人的彷徨和焦虑。诸如开卡车的司机抱怨自己整日无事可做,只能听歌消磨时间;一大群城市居民面临各种问题,却只能通过女巫的所谓“上帝启示”来慰藉自己。
而故事的导火索“自行车被偷”便是一个世道混乱的明证。通过工会朋友之口,我们知道,这类偷窃其实并不在少数,那些偷了自行车的人都深谙此道,我们在电影中对于三个偷窃犯的明确分工也能一看究竟,偷窃过程的娴熟和偷完之后颇有程序的处理,这种反讽的运用在本片中刺穿了很多战后肮脏而乘火打劫的勾当。
“寻找”这个动作其实背后代表的意义往往都超越“寻找物”本体,从而上升到另外一种更高的思想内蕴,而在本片中无疑代表着“新生活”的希望。
战后罗马的破碎毫无疑问成为每个当地居民的心头大石,失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被摧毁、作为战败国的耻辱等等心理阴霾都加重了罗马上空的灰度。而对于本片的主人公瑞奇来说更是如此。本片一个巧妙的运用是,并没有直接表达瑞奇对于工作、对于生活的强烈渴求,而是用了一个嫁接,把这种本质上的希望放置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自行车上,通过需要自行车(新生活的可能)——获得自行车(新生活的开始)——失去自行车(新生活的毁灭)的这样一个过程,将一个战败国底层家庭的风雨飘摇与一辆二手自行车挂钩,这种让人显而易见的手法除了让观影者更加容易体会家庭破产的绝望,更是对于无常生活的自嘲。
父子间的对话:从精神偶像到生活认同
每一个父亲都是孩子最初的精神偶像,如果要让我列出自己的真理信条的话,这一句绝对名列前十。
本片的主角瑞奇是由马齐奥拉尼饰演,而他可爱灵性的儿子布鲁诺则是由小演员斯代奥拉当纲,两人在电影的后一个小时如影随形。瑞奇的紧张和焦虑始终紧贴着观众的情绪,丝毫没有离开过,而布鲁诺则像是一个机灵的小尾巴一样始终伴随在父亲左右,电影的这种单向对话直到55分钟之后才有所改变。
布鲁诺因为询问父亲为什么不让老人喝汤而遭到瑞奇的掌掴,之后的哭泣显然没有引起父亲过多的关心和在乎,直到瑞奇听闻有孩子在河中溺水才突然担心布鲁诺的安全,四处呐喊找寻,两人才开始进行双向交流,而电影的主线也在此刻偏移轨道,把父子之间隐约的感情通过一场具有阶级差别的午饭表达出来。
而在电影最后通过布鲁诺看到父亲偷别人的自行车而遭到满街的追打,此时一个孩子对于父亲的崇拜轰然倒塌,同时那份幼年的自尊心也遭到永难磨灭的侵蚀。但是结尾父子两人手拉手在罗马街道上充满未知悲戚的行走,也让原来的精神崇拜转为对于生活的心酸认同,尽管这一认同充满了不甘和成长的阵痛,但是这却是他逃避不了的事实。
本片在1949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荣誉大奖,之后在国际上也声誉日涨,直至今日它的“新现实主义”依然影响深远,如同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形式主义上的影响力一样,《偷自行车的人》在现实主义影像风格上的简单凝练总能给后世影片带来新的启示。
转载或约稿请联系作者
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由谁提出,有什么流派
在二战后期的废墟上诞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其实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其美学主张受到了苏联电影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其实践可能又涉及到手提摄影机的出现,而对它产生最为直接影响的因素,却是莫索里尼时代粉饰太平的影片创作。作为对虚假现实的一种拨乱反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一种近乎纪录性的真实,为意大利保留了一段真诚的影像档案。“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为意大利取得荣誉并将自己和作品永远的铭刻在电影殿堂之上的,有如下的名字: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拍摄的《大地在波动》(1947年);德,西卡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以及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1951年)等等。
德,西卡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是根据一则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在新闻中,两父子在街头忙碌奔波24个小时,只为自己寻找失去的一辆自行车。而改变成的电影,保留了这一基本事实,却又在更大的范围内融合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比如宗教在人们心中的寄托和现实中的无效,比如大街上都是为生计奔波的人群写生,又如新的社会秩序建立之前的混乱等等
3. 《偷自行车的人》哪国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在百废待兴之际,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全片故事简单,但拍得有笑有泪,将战后罗马的社会面貌鲜活地反映出来。非职业演员的两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场面令人感动得无话可说。 《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意大利影片。1948年生产。C.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V.德·西卡导演。该片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影片情节简练,笔触细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实景拍摄上,如主人公破旧的服装、简陋的住房、罗马脏乱的街道、匆匆往来的行人等,还表现在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法,以丢失的自行车为线索,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表现出社会的贫困、危机以及它们带来的后果:失业、黑市、卖淫、人的自私等。并通过这些表象去揭示政治的 、经济的甚至哲理的深层内容。该片获得1949年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 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4. 《偷自行车的人》是40年代末意大利( )运动的代表作品
《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品。
5. 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小武》的异同
都用了平实的摄影手法
都使用非专业演员
配乐极简
6. “偷自行车的人”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语: Ladri di biciclette)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 、恩佐·斯泰奥拉等主演的意大利电影。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影片情节简练,笔触细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对当时及后世的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片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曾获得1949年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 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7.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是哪个国家的经典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是由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和恩佐·斯泰奥拉等人主演的剧情类电影。
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电影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楼主,需要电影资源吗?我可以网络云分享给你。
8.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20世纪50年代哪国的作品
《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导演维托西奥-德-西卡,1947年出品,中国于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配音复制
9. 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什么电影流派的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之作,是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的影片之一,它集中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影片触及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生活,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其结构巧妙,演员的表演也真实自然,使影片看上去更具真实性且富有亲切感。影片中没有眼泪,却比后世大卖苦情的作品更令人痛彻心扉,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罗马。职业介绍所前人群涌动,无数人在等待工作。赋闲
达两年之久的安东终于被介绍到广告张贴所工作,但有个条件,他必须有自行车才能工作。妻子当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单才赎回被当掉的自行车。第二天一早,儿子布
鲁诺就为爸爸擦好自行车,妻子为他准备好午餐。安东从广告张贴所领到任务,一位有经验的工人给他指点完工作要领,留下他独自工作。一小伙子乘安东工作之
时,骑上他停靠在路边的自行车飞驰而去。安东跑去追赶,却被眼线干扰,失去目标。安东向警察报案,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他只得向好友求援。好友建议第二天一
早到自行车市场去找,因为偷车人可能在那儿脱手。次日清晨,安东带着儿子和好友来到自行车市场。一阵寻找后毫无结果。他们又来到另一个自行车市场继续寻
找。不想一场大雨,把市场冲散。父子挤在屋檐下避雨时,发现那个偷自行车的小伙在不远处和一个老乞丐交谈。安东追了过去,那人骑着自行车逃走。安东急忙回
来寻找老乞丐,盘问他小伙的下落。老乞丐拒绝回答,安东父子紧盯他来到一座教堂,安东再三要求老乞丐陪他去找小伙。无奈下老乞丐只得告诉他一个地址,但不
肯陪他去。他们的争吵声引来教堂工作人员,老乞丐趁机溜掉。
按老乞丐提供的地址,父子来到一个贫穷的居民区,在那儿碰到偷车的小伙。
小伙看到他们撒腿就跑,安东把小伙揪到大街上。没想到围观的居民都是他的邻居,偏偏这时小伙抽搐起来。居民们纷纷为小伙开脱,指责和恐吓安东,尽管布鲁诺
找来警察也无能为力。面对一张张充满敌意的眼睛,安东只得知难而退。
父子俩沮丧地往回走。路过街口时,安东看到街边无人处停靠着的一辆自行车,一个念头在他的头脑中闪现。他急忙打发儿子回家,自己偷偷骑上那辆自行车,不料被车主发现,并被路人抓住,要将他送往警察局。街边等车的布鲁诺看到这一切,跑了过来,哭喊着“爸爸”拼命地拉着父亲。车主看到哭泣的布鲁诺,让大家放了安东。
安东木然地行走在大街上,布鲁诺紧紧地拉着父亲的手。看到身边的儿子,安东流下了眼泪,握紧了儿子的手。父子俩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10. 偷自行车的人是好莱坞电影吗
《偷自行车的人》Ladri?di?Biciclette意大利影片。1948年生产。C.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V.德·西卡导演。该片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工人的悲凉遭遇,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状况。
中文名称:偷自行车的人
外文名称:Ladri di biciclette
其它译名:单车失窃记 \/ 单车窃贼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主演: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 恩佐·斯泰奥拉
类型:剧情
片长:93分钟
上映时间:1948年
地区: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