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有木兮木有枝....什么意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译文】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王子在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啊!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
我的心里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
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
可是我的心底这么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
㈡ 山有木兮木有枝出自哪里
山有木兮木有枝,出自《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贵族和劳动者缔结情谊的诗歌。《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越人歌》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并有汉字记其古越语发音:"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诗歌原文
今夕何夕兮?搴[qiān]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méng xiū pī hǎo xī]?不訾诟耻[bù zī gòu chǐ],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就是上面的歌谣。歌中唱出了越人对子皙的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歌词 声义双关,委婉动听。是中国最早的译诗,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它对楚辞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选自《先秦诗文精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版)
译文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你在同一艘船
承蒙你看的起啊!不因为我是泛舟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
我的心里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见到了你!
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 可是我这么喜欢你啊,你却不知。
典故
关于<越人歌>有两种说法
其一: 汉代刘向编纂的《说苑》记载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楚国的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站起来,想和襄成君握一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脸色大变。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了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条富丽堂皇的刻有青鸟的游船上,听见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国人抱着船桨对他歌唱。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受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听明白歌词的意思后,立即走上前,拥抱了那位划船人,并把绣花被盖到那人身上。
襄成君听完这个故事,也走上前去,向庄辛伸出了友好的双手。 上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0年前后。 当时楚越虽是邻国,但方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的帮助。这首《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这首诗接近《楚辞》作品的缠绵悱恻,艺术水平很高,它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其二: 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人船夫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楚国王子鄂君子晰终被歌声打动,微笑着与船夫一同泛舟远行。 一阕"越人歌"从春秋穿越过来,在楚地飘荡。打着双桨,划出一朵朵的涟漪。歌里唱的是爱慕,眼里流的是渴望,心里存的是一丝卑微。
鉴赏
起首两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之意。这是记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又有幸能与王子同舟这样一件事。在这里,诗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这表明诗人内心的激动无比,意绪已不复平静有序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控抑。这种句式及其变化以后常为诗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末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进入诗的中间两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显地由相对平易转为比较艰涩了。这是诗人在非常感情化的叙事完毕之后转入了理性地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是说我十分惭愧承蒙王子您的错爱,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绪荡漾。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非常情感化的叙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因此这种情感抒发十分艺术化,用字平易而意蕴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而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即是。这种谐音双关对后代的诗歌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无影响。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二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见出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虽然今人所读到的《越人歌》是翻译作品,但仍可这样说:《越人歌》的艺术成就表明,两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夜宴》周迅、吴彦祖,演唱。
《花千骨》赵丽颖、霍建华。徒儿花千骨(赵丽颖)暗恋师傅白子画(霍建华),将此诗写于绢帕上。
《凤囚凰》中的天如镜对楚玉有情,当中的心里话。
《风中奇缘》第8集 莘月表白遭九爷拒绝所奏歌曲。
㈢ 花千骨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
㈣ 山有木兮木有枝出自什么
《越人歌》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越人歌》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并有汉字记其古越语发音:“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诗歌原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悦君兮君不知。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译文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驾着小舟在长江上漂。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我竟然能与你在同一艘船 承蒙你看的起啊!不因为我是泛舟的身份而嫌弃我,甚至责骂我。 我的心里如此的紧张而停止不住,因为我居然见到了你! 山上有树木,而树上有树枝,(这人人都知道〉, 可是我这么喜欢你啊,你却不知。
典故
㈤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什么意思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意思: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出自《越人歌》,作者:佚名。
《越人歌》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体现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状况,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抒歌。其古越语发音在汉代刘向《说苑》中有记载。
(5)山有木兮木有枝是哪个电影里扩展阅读:
越人生活的江汉地区温热潮湿,雨量充沛,有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海,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古越人熟谙水性,“善于舟揖”、“利于水战”。《淮南子·原道训》说越人“陆事寡而水事众”,《汉书·严助传》说越人“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越人善于使舟,并多次献舟于中原,帮助中原国家训练水兵。《竹书纪年》中有:周报王时“越王使公师隅来献舟三百”;《汉书·武帝纪》载:汉朝的楼船水师曾大量启用越人为将;《梁书· 王僧辩传》记载:南北朝时,梁朝攻击侯景之部,船上“棹手皆越人,去来趣袭,捷过风电”。
㈥ 电影插曲中山有木兮朩有枝是哪部电影
《夜宴》主题曲《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自哪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这首越人歌,据西汉刘向《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 528年,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㈧ 山有木兮木有枝出自哪里
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最初见于古诗十九首,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 又——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 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 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据西汉刘向《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 528年,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 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 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 不知。”即此一例,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已有翻译。 以上是华夏民族与外族交往时的翻译问题,至于华夏各国间交往,我想却未必需要翻译。因为各国语言虽然差别很大(现在汉族各地方言差别仍然很大),但上层社会的人必然都通"雅言"(论语对雅言亦有记载),他们交谈时大概是说雅言,而不是用本国的方言。至于一般的百姓,虽然不懂雅言。但跨国的交往情况不会多。
㈨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里面的女主人公叫什么
……
因为是民歌,所以主人公是不太好考证的
只找到了这个
公元前540年,鄂君子皙,泛舟湖上,烟波浩淼里他玉树临风,那摇桨的女孩,心生爱慕,欣喜若狂又局促不安,一颗心无法安顿,就用此歌表达不可言说的心情.后来王子叫人译成楚语,就是这首著名乐府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