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世民杀了多少个兄弟!
.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高祖下令召兄弟三人进宫查问。建成、元吉进宫途经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这天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正门)。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他们都是奉李渊之命来见驾的。可是到了玄武门,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那个熟悉的领兵将军常何不知到哪儿去了,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正疑惑时,门官出来传话,要他们把护卫留下,只身去见李渊。
李建成一听,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李世民一边高叫:“站住,别走!”一边骑马赶了过来。李建成哪里肯听,只是没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见状,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里慌张,他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这时尉迟恭带了七十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吓得拼命逃,又被尉迟恭一刀砍死。
❷ 李世民为何杀死自己的兄弟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也就是李世民授意下的官方说法是,昏庸无能、秽乱后宫的太子李建成以及他的帮凶齐王李元吉,因为妒忌李世民的赫赫战功,生怕被其抢走太子之位,一而再再而三的暗害心怀坦荡、忠心耿耿的李世民。最后,李世民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正当防卫,很痛苦的杀掉了太子、齐王两人以及他们所有的儿子,为了不让他们的媳妇忍受空房之苦,还勉为其难的将其收编,让自己陷入了日以继夜的痛苦和自责中。
当然,李世民在位还是相当称职,至少前半段表现的非常优秀,那也是为了堵住所有质疑他能力人的嘴,说作秀也可以。只是苦了他的兄弟子侄,被历史抹黑成了一群不堪大任、容貌猥琐的小人。
唐朝看起来是一个朝代,其实很像两个朝代,唐玄宗之前,是魏晋南北朝的延续,唐玄宗之后,看起来像宋元明清。
李世民杀兄弟那是魏晋南北朝的常规操作,没什么稀奇的。
当然,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标是李渊,而不是李建成他们,杀李建成只是顺手的事,李渊如果不退位,死法有很多,只是李渊很识趣,于是就安享晚年,只是被软禁了而已。
❸ 李世民为何禽兽不如,杀了自己的亲兄弟
皇位之争,李世民战功高,手下谋事战将云集,而李渊依照传统思想立长子为立太子,将来传位与太子。李世民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当然不服,一为自保,二为争皇位,三与手下战将利益一致,当然手下人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反之,李世民可能性命不保,手下人,即使不被诛杀,也没有封侯的希望。既然要废掉太子,只有斩草除根,才能让社会稳定。否则,例如魏征不会一心一意地为李世民工作,必然想着恢复太子的地位。
再看,宋朝赵匡胤死于弟弟赵匡义手里,赵匡义可是真正的卑鄙,没有战功,跟着哥哥吃香的喝辣的,最后杀了哥哥,将所有的一切窃为己有,无得无义的小人赵匡义当了皇帝,整个宋朝全是小人当道,腐败无能,忠臣遭杀。岳飞死的多怨?这样一个小跟班,因为是亲弟弟,杀了大哥,不光没罪,还能当皇帝。那当皇帝的还能不防着自己的兄弟?谁仁慈,谁就会被杀。赵匡胤就是个例子。皇子再多,只是为了相互争斗,最后胜利的就是最有能力的。
再看明朝,朱棣也是不服朱允炆,抢了皇帝。寻找张三丰和郑和下西洋,都是奉密诏寻找朱允炆。据说是找到了,朱允炆已经出家做了和尚,并保证不再出世。朱棣放过了朱允炆。
皇太极也是抢的皇位。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更适合做皇帝的!他俩为证明自己更英明,都很开明而且用心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俩都很有能力。他别是李世民更胜一筹。
自然法则,优胜劣汰!成王败寇!
❹ 李世民为什么杀死兄弟
首先说明,本人最喜欢的,最敬佩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军事天才,乱世中平定天下,凭借个人魅力,几乎笼络了当时天下大半的英雄豪杰,文臣武将,做皇帝后华丽转身,又成为开创盛世,造福万民的好皇帝,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打天下,又治理天下,两样都是天下第一,这样的人堪称完美无缺,偏偏完美之中略有瑕疵,玄武门之变成为历史上众多皇家兄弟相残中典型事例,李世民也为此背了一生的包袱,李世民在登机前,确实已经被自己的大哥四弟逼得走投无路,李建成李元吉,无数次陷害加害李世民,在李渊面前进谗言,说李世民的坏话,害死了李世民的首席谋士刘文静,离间加害李世民手下大批文臣武将,,在这个时候,李世民都没有杀他们的心,因为毕竟是亲兄弟,骨肉同胞,李世民这时候确实是有做太子进而做皇帝的心,但是他都没有主动地去害李建成,他在被陷害的时候,有很多次机会除掉李建成李元吉,他都没有忍心,李世民自己知道隋炀帝杨广骨肉相残在前,自己不愿意重蹈覆辙,可是越是退让,越想息事宁人,那哥俩越是步步紧逼,最后李世民再不还手必备李建成所杀,如果让李建成做了皇帝,后来的盛世是不会存在的,很有可能唐朝会像隋朝一样,两代灭亡,天下大乱,无数的生灵涂炭,李世民杀死大哥四弟,在杀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他俩的怨恨,觉得自己已经仁至义尽,自己是被逼破的,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自己的内心也是有一点痛苦的,但是天下大任,百姓幸福,还有以往的怨恨占据了内心。等到做了皇帝,时间长了过了很多年,李世民去见已经做了太上皇的李渊,李世民说,父皇,儿臣到今天才体会到当初父皇的苦衷,过去儿臣与大哥四弟水火不容,儿臣埋怨父皇偏向他俩,今天儿臣才理解到当初父皇说的,处理国家大事,容易决断,分分清是非,可是一到家庭家务,就难以取舍,无法决断,李渊特别欣慰说,世民你能理解到这一层已经很了不起·,李世民接着说,儿臣最近总在想,当初玄武门,儿臣是不是非得杀了他们,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他们的死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儿臣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李渊回答,世民,你不要再自责了,玄武门之变的责任在我,如果我早点改立你做太子,以你的仁慈,绝对不会加害他们,是我的迟疑不决,导致了悲剧,。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已经多少的后悔了,他完全可以不杀死他们,把他们关起来,尤其到后来,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发动叛乱,李世民问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李承乾的回答让李世民大受打击,李承乾说,为什么不可以,你可以杀死大伯四叔,我为什么不能,我要你退位,像皇爷爷那样当太上皇,。可想而知,李世民听到这样的话,还是出自儿子的口中,他会气成什么样子,可以说李承乾的叛乱几乎重演了玄武门,李世民到这时才知道,自己还是没逃脱报应,还是没走出自己父亲当初的错误,还是没处理好自己的家庭,这时候李世民完全的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从心底原谅了自己的大哥四弟,说真的,李世民可以不杀死他们的,完全可以关起来,让他们自己病死,杀兄弟的心魔在李世民的心中伴随了一生
❺ 李世民杀兄弟对吗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弑兄、杀弟,清除十个小侄子,逼迫父皇禅让皇位,在整个一生中留下不光彩的污点。进而实现了他的目标,最终做上皇帝的宝座,在自身的努力下创造出了留传千古的盛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千百年来被人们称赞为“仁君伟皇”时,也有人在无情的指责他在政变中所发生的那些污点。如果当时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逼迫无奈之下,李世民不采取反攻措施会是另一个历史传承,或许躺在血泊中的就是李世民。
结语:封建统治政治斗争,就不能过多的说谁做的错与对,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所采取行动。所做过的一些事情只能留给世人来评价,在座上最高位置上能做出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功绩,使之国强民富、国泰民安,成就盛况,对于李世民弑杀兄弟的对错已经不太重要了。
❻ 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他是通过哪些手段洗白杀兄夺位恶名的
李世民杀兄夺位的恶名历史是不会被洗白的,只是因为历史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李世民所做的手段,先苦肉计进行铺垫、后恶人先告状,再先发制人、外加上政治手腕,篡改历史!
第三、政治手腕,篡改事实。政治手腕也是李世民最高明的一点。玄武门之变以后他没有追究东宫李建成遗臣,大胆地启用了东宫党的一些人,魏征就是其代表人物!想想看太子党的人都忠心耿耿,愿意为李世民效力。那么天下人还有其他的非议吗?再加上后期更改史书,为自己塑造成正面的形象,自然就会把自己洗的白白净净了!
❼ 李世民杀了多少兄弟
两个,他哥哥大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只有李元婴他没有杀,因为李元婴是年纪最小的,威胁不到他。
除了他的兄弟以外,还有李建成的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
李元吉的儿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
❽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光所有亲兄弟
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普遍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的确唐太宗李世民也算的上一位好皇帝。有过不少的丰功伟绩。
李世民有四个兄弟。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元霸,老四李元吉。李元霸早早的去世了,留下一片叹息。
后来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杀了李建成,而且连李元吉也被杀了!为什么要杀李元吉呢?
李元吉是拥护太子李建成的,八岁就加入太子党,是太子党的元老级成员,在这个团体内的地位仅次于李建成。而且因为李元吉和李建成从小关系就非常好,所以他对李建成很忠诚。
当太子李建成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可能不保的时候,李元吉为他出谋
划策,李建成还告诉李元吉如果自己上了皇帝,就封他为皇太弟。于是李元吉把杀害李世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想尽各种计谋去谋害李世民。
不过这计划被李世民提前得知,于是便有了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射杀李元吉,并把李建成斩于马下。
❾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要杀掉亲兄弟,具体李世民有几个兄弟,分别是谁呢
嫡亲只有3个,就是李建成,李玄霸(这个早夭),李元吉。
庶出的兄弟比较著名的有一个叫李智云,李渊起兵的时候李建成不带着他走(理由是他比较小,但是他只比元吉小一岁),所以被阴世师所杀,仅14岁。
《资治通鉴》能够考知李世民的兄弟名字的有17人。
荆王李元景,李渊第六子。
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
酆王李元亨,李渊第八子。
周王李元方,李渊第九子。
徐王李元礼,李渊第十子。
韩王李元嘉,李渊第十一子。
鲁王李元则,李渊第十二子。
郑王李元懿,李渊第十三子。
霍王李元轨,李渊第十四子。
虢王李元凤,李渊第十五子。
道王李元庆,李渊第十六子。
舒王李元名,李渊第十七子。
鲁王李灵夔,李渊第十九子。
江王李元祥,李渊第二十子。
密王李元晓,李渊第二十一子。
滕王李元婴,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阁,就是他在贞观十三年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