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黄金时代和萧红哪个电影更好

黄金时代和萧红哪个电影更好

发布时间:2021-08-17 01:33:58

❶ 为什么徐鞍华给萧红拍的电影要取名《黄金时代》

萧军曾经说跟萧红在一起的前半年是他们的黄金时代

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刺金时代

一、间离,出戏——真实与虚幻

丹东临死前戏谑地说,很奇怪,我可以说我将要被斩首,我会被斩首,但我却说不了我已经被斩首。时态阻止了表达,语法合理,逻辑正确,可这一切却都将是荒谬的。《黄金时代》开头,我们看见黑白荧幕里,汤唯的特写,她面无表情念着自己的生卒年,在那一刻,我们就陷入了荒谬的境地。我们看见的究竟是谁,是萧红,或者是萧红的鬼魂,或者,根本谁都不是?

《黄金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萧红一生认识过的人全体出面,他们在镜头前接受了架空的采访,他们用回忆的口气叙述着他们眼中和记忆里的萧红;然而如果仅此而已,《黄金时代》不过是稀松平常;另一方面在于,这些采访不仅在可行性上就是不存在的荒谬和虚幻,而影片,还进一步将虚幻推到混乱而故作矛盾的境地。“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我记得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演员们面对镜头,打破第四堵墙,但他们的目的是伪装真实;《黄金时代》里,有的人看起来很像“记者”恰巧出现在那里,而更多的人,只会提醒你这样的纪实根本是不存在的。

他们在荧幕前说着未来发生的事情,说着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将为救人而奔走,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死去,从这里开始,我们的故事都已经落幕。这在戏剧舞台上不足为奇,我们早已适应了演员跳出具体情节,直接面向观众讲述——布莱希特开创了间离,并且将这一手法令人恐惧的发散到戏剧舞台的每一个角落,但这些,却在《黄金时代》里构成了极致的荒谬——纪实和冷静的镜头里,时光倒退着反向行进,所有人仿佛都活着,所有人仿佛都死了;我们仿佛在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甚至都看见了年老的端木蕻良和萧军接受采访;但与此同时,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除非有一个上帝,在架空的时空里,集合了所有这些灵魂,展开一场有关萧红的纪念。

当所有的角色走上舞台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真实。我们也许相信,只有他们都死了,他们才有可能以舞台的形式存在——他们首先是文学的,是虚幻的,之后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然而电影从诞生起第一刻,从第一批观众看着飞驰而来的火车惊叫着四处逃散开始,就决定了眼见为实。观念的禁锢终结了影像能够产生刺点的可能,逻辑和真实变成了不可侵犯的法律,唯一能够在法条上戴着镣铐跳舞的方法,就是用故事模糊观众辨别真实的能力。

于是,我们拿《纸牌屋》里的下木总统面对观众的精彩表演来揶揄《黄金时代》“古怪”的间离尝试时,我们忘记了许鞍华根本就没有讲故事。下木总统用独白总结自己的手段,在高速度令人喘不过气的故事节奏中保持观众的关注度和理解;而萧红的朋友们,一个个鬼魅般的经过,用纪录片的新闻镜头沉着脸和我们说话时,我们只感觉荒谬——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纪录片,也不是表演;而是文本的引用,是“引号”被影像化的面影。

文本的引用。这似乎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学术词汇。但是,《黄金时代》,很多时候就是不该出现在影院里,甚至,不该被当作电影的。

二、影像文本,反电影语法:学术论文

《黄金时代》活该被口诛笔伐,活该三大电影节集体失语,活该票房惨败,活该营销方黔驴技穷。可我在说完这句话时,心态并不是欣欣然的,并非是泄愤的,却是充满敬佩与哀悯的。说许鞍华不会拍电影,这其实不可能;只可惜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惯例,我们能够理解大师们,曾经拍出好电影好故事的人做他们的实验,他们的颠覆是有道理的,是有价值的,而那些没有证明过自己在故事表达上的能力的人,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不过尽管有这层理解在,许鞍华和李樯的勇气依然是令人心生敬意的;或许不是敬佩,因为这简直是一场纯粹理想主义的,行为艺术式的自杀行为;当你用6000万甚至更多的成本,请来了够级别的电影演员,却不是在拍电影,而是交出了一份177分钟以影像作为格式的学术论文时,况且这还不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而是一篇并不正常的解构学文本。

换句话说,单谈电影,《黄金时代》还不如《小时代3:刺金时代》呢。

何为文本?文本有无数的存在形式,我们身边无处不存在文本,文本不仅仅是文字,没有文字的载体同样可以作为文本;《黄金时代》,就是这样的影像文本。它不是电影,甚至连话剧也不是,它是可以清晰看出章节思路的文学研究,是历史事实汇聚起来的织物与交叉游戏,是真正跳跃着的,会流动的文本。吐槽演员们只会朗诵萧红原文的人忽略了他们被所谓的“情绪”所蒙蔽,被“蕴涵”绑架的事实,而看不见文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形式——演员只有放空大脑念出这些文字,文本的魅力才有可能展现出来。换句话说,《黄金时代》简直就是德勒兹的《反俄狄浦斯》,是罗兰•巴尔特的《S/Z》,是福柯未完成的《性经验史》——总而言之,是一部反传统的,解构主义的,同时无比严肃而真诚的学术研究文本。

《黄金时代》是反电影语法的。好莱坞早为全世界电影设定了一套绝妙的叙事神话模式,这个模式源远流长,就是《伊利亚特》,就是人类对于故事情节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追求。你们说许鞍华和李樯不懂这电影编剧的最基本入门课,我是不信的。我看到的是固执,不是感情的固执,而是学术的固执:最简单的例子,萧红在香港去世,电影中从端木争吵后离开,到病床上遭遇炮击,到手术台上坚持签字,到第一次转院,到回光返照喝汤,一直有无数回肠荡气的情节性笼罩在这里,选择任何一个情节触发点完成萧红去世的结局,都宛若史诗——然而许鞍华和李樯选择了史实,选择了历史——萧红在第三次转院时独自一人死去,没有故事,没有铺垫,她突然死了,死得毫无高潮,死得令人疲倦厌烦,尤其是在结局已经为观众熟知注定,时长已经来到三个小时的时刻;从观影角度看,她甚至早该死了,拖到现在简直是一种反电影,笨拙愚蠢的行为——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学术不是戏剧。

不仅仅如此。我们津津乐道的萧红人生中的转折与变故,当我们饶有兴味的期待许鞍华给我们一个电影解读时,比如在上海萧红萧军的关系裂痕,呈现在荧幕上的居然是白朗和罗烽以研究文学史的口气对观众说道,此处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得知。——至此,我们再也不能幻想《黄金时代》是一部电影了,它根本就是一部文学史著作;那些“被采访者”出现在荧幕上时,本质上相当于一个“引号”,一个“脚注”,一个不知从哪里摘抄来的资料引用。而关键在于,它又不是纪实的,那些被“引用”的作家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这一切都是一场专属于作者自己,专属于文本的自我嬉戏——这场嬉戏,在讲述萧红萧军分手缘由一场中,又彻底用一种颠覆式的戏剧化再现手法,彻底坐实了文本的狂欢式嬉闹;端木说的,萧军说的,以及萧红说的,三场自我矛盾的戏被揉在一起,根本不在乎对比,不在乎矛盾,不在乎逻辑,只在乎存在,以及存在造成的悖论和自我消解。

这是一部影像格式的学术研究文本,名字或许应该叫作《萧红生平的口述史研究》,出自一名解构主义学者,平生最擅长的,就是用文本模糊一切意义,然后自嗨到失去意识。可观众呢?可电影观众呢?他们都被抛弃了。不能指责我们的市场和观众抛弃了《黄金时代》,而是《黄金时代》主动抛弃了他们的受众;文艺青年走开,学术青年进来——对了,那些传统学术青老年也走开,我只要那些“不负责任的”,“解读过度的”,“展现自己而不是研究作者本身的”。

三、什么时代,谁的黄金时代?

我们的问题其实是,作为一部学术研究文本,你说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电影的营销方恐怕已经绞尽脑汁,黔驴技穷了,以至于他们居然在电影海报上打出了跟卖房地产水平差不离的“自由”体文案,为天下一笑。

“这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是王二和陈清扬。

“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这才是萧红。

然而我们却总以为,营销方这么以为,看电影的人这么以为,不看电影的人也这么以为;可萧红和王二是不一样的。萧红总是迟疑的,总是被动的;但是这种被动,却又是建立在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短暂时光是她的“黄金时代”,而那个所谓的“黄金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作家来说,却都根本没有到来。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表意上最大的吊诡——我们来到电影院,文化研究者们来到电影院,都是从最内心就认同了营销方构建的神话模式:民国,那个自由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傲人风骨的,文化气息浓重的黄金时代。可是许鞍华是这么说的吗?不是。她本质上用了一种极其女性化的视角,和官方意识形态达成了诡异的一致:那个“黄金时代”,至少在萧红的一生中,很少,或许根本没有到来。本片的政治倾向又红又专,令人难以置信是香港导演所为,丁玲、萧军、胡风这一批作家在政治上的风波被完全忽略,乃至于美化,但这些忽略并不是被迫的,只不过因为不是重点而已;重点是萧红,永远是那个没有倾向的萧红。

当你的目的和追求十分简单的时候,往往就是最难满足的时候。萧红说,我只是想有个好的环境,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写点东西。她一生都没有完成这个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许鞍华是模糊掉了萧红本身作家身份在叙事上的必要性,仅仅赋予其文本意义;而在整体的架构上,萧红却是一个被时代裹挟,不等梦想达成半途殒命的符号,属于他的,属于万千作家的,属于我们心中的“黄金时代”,飘渺而看不见踪迹——而这一切完全不需要到影片的最后才知道,早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就由王志文饰演的鲁迅一语道破。

鲁迅先生在电影里抽着烟说,我们面前的是最深切的绝望,这种绝望无时不刻不在折磨着战士们。

然而萧红却根本不是战士,也并非有鲁迅式的绝望。她说她不懂政治,不懂战争,她只会写东西,只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写写东西——或许这才是许鞍华为什么选择她。影片里也不厌其烦地说了,甚至在影片结尾用了三段极其拙劣的纪录采访(这三段拙劣的,“真纪录片”式的片段严重破坏了全片出色的伪纪录片风格)去加重描述这点——唯一一个在抗战时期,不去写抗日救亡题材文学的萧红,以一部反时代的《呼兰河传》,最终超越了时代,成为了那个对立于萧军,端木蕻良这些时代牺牲品的超越者。

萧红的珍贵在于,她是反时代的,她是个多么矫情敏感单纯白纸一样的灵魂啊,时代对她来说没有意义,她存在只为了写作和她的文字,仅此而已。而所谓的“黄金时代”,不仅对于萧红来说并不存在,对于所有的作家来说,对于那些被时代裹挟,被时代身不由己,或者主动选择时代的作家而言,同样不过是一个心上的乌托邦。

归根到底,当睿智的人说,萧红的故事有什么好拍的,萧红有什么资格代表那个时代时,我们也许忘记了,恐怕许鞍华和李樯选择萧红,选择“黄金时代”这个名字,首先是因为萧红不代表时代,其次,那个时代无论如何,也不会是“黄金”的,而只是一个吞噬人生的不仁上帝——当然这一切,许鞍华表现得好不好,说得对不对,这层意义能不能被理解,众说纷纭。对我来说,她做了很多,但是没有做好;很难,或许永远也做不好;但至少有一点,她做的不是观众们期待的,那么她怎么做,都不会让观众满意。

在众多我对《黄金时代》的遗憾里,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看到那个我心目中的呼兰河。对于《黄金时代》这样的学术文本来说,呼兰河的意义不在于本身那苍凉而心颤的美,而在于它不与时代合作的人性之光、那颠覆史册的文学史意义。

但我们还记得《呼兰河传》的结尾吗?录在这里,作为文章的结束,不要有任何的感情和预设,我们静静的看着这个文本。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❸ 如何评价霍建起导演的《萧红》和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

这两部电影主要都是描述萧红的经历,她是民国的四大才女,虽然满腹的才华,但是人生却不如意,珂珂砍砍的爱情和跌跌宕宕的人生。都给她带着一股浓重的笔墨色。

相较于这两部电影来说的话,我更喜欢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原本总共有三个多小时,讲述的是萧红的一生所有的经历,后来删删减减,还是留了两个多小时,可以说是当年电影里面最长的一部电影了。

其中端木和萧军最让她心动,但是即使是再喜欢萧军,萧军还是逃脱不了男人的本性,那就是背叛!而端木他也有明显的缺陷,他胆小懦弱,危机的时刻抛弃了萧红,当时看到这里我气愤的不行,却也为她惋惜,或许如果不是这次事情,她真的能够跟端木好好的过一辈子。

❹ 黄金时代电影萧红与萧军是什么关系

是同居关系,也是爱的最深的那个人。虽然很多人或者包括他们自己也觉得是夫妻,但是只有和端木举行了婚礼,有了名分。建议先看萧红传。

❺ 黄金时代电影里说为什么萧红能把苦难写得不错

文学天赋咯,许广平说萧红写的直抵人心,除了萧红的一些不寻常的经历和她的性格外,就是她的文学天赋,

❻ 请问。电影(黄金时代),好看吗就是讲萧红的那个

不错,是叙事型的,比较客观

❼ 已经拍了《萧红》,为什么还要拍《黄金时代》

《萧红》是霍建起拍的,《黄金时代》是许鞍华拍的,两个人各有各的艺术追求,对如何用电影来表达对萧红的理解不同,较之前者,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更用心,艺术水平也更高。至于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有两个导演都选择为萧红拍传记电影,我觉得首先萧红这个人非常有魅力有性格,是鲁迅口中“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其次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算得上传奇了,她的爱情、各种未解之谜,作为电影很有素材。所以先后有两个导演都想把她搬上银幕也不足为奇。
这个问题也好奇怪,为什么拍了《萧红》就不能出现《黄金时代》呢,电影史上刻画同样人物的不同电影多了去了。。。。

❽ 宋佳演的萧红和汤唯演的黄金时代谁演的好

黄金时代毕竟是文艺片,也很有可能去参加电影节但票房不能和商业片比。只希望是部真正的精品,汤唯的表演也能有进步扛得住萧红这个绝对主角。可惜电影本身剧本等有瑕疵不尽人意。听说这部的宋佳的表演也很好。。

❾ 萧红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黄金时代,并且还是在笼子里的。

几句话简单的概括了萧红短短的31年在世时光。首先,女演员汤唯作为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永远那种处事不惊的气质和不算惊艳但是眼睛充满故事,嘴角永远不缺少温柔但是却总能隐隐感觉到一种内敛的倔强,这种美和气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我想历史中的那个花信年华的萧红一定就是这样子的,很美丽,很温柔,但是却永远都会是倔强的人,若不是这样,哪样的萧红才敢15岁的学生时代为了反叛父亲的指婚从富裕的家庭里逃离出来,然后流浪历经贫穷饥寒,穷极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是这短暂的一生,她付出所有去追求一个自由的理想国度,这一生,她主动失去家人,到死都没有再见过父母和弟弟。在爱情里被不同的男人抛弃,被表哥抛弃在北平、被指婚丈夫独自抛弃在旅馆、被萧军抛弃。生活上则是长久的饥饿与贫寒,作为一个女人两次怀孕对其身体的消耗。常年内心的痛苦和压抑让她对烟的依赖,在战争年代中颠沛流离,直到她英年早逝。或许,在萧红一个人在东京给萧军写的那封信中说道“这是我的黄金时代,但是是在牢笼中”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自由,远远不是一个抽象愉快的概念,因为当你去追求自由的时候,你失去的代价远远大于能从“自由”中获得的,其实“自由”和“禁锢”永远都不是正真的一对反义词,它们其实更像对孪生姐妹,是相伴相随的。追求“自由”的第一步就是你走向牢笼的第一步。
萧红的一生,可能会很自然地被理解为悲剧,因为她这一生真的太苦了。这也是众多认识或者熟悉她的人对她的境遇评价。生活境遇上或许她真是一出悲剧,但是拥有这么短暂一生却历经各种人间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她或许内心又是一种幸福呢,因为这些才让她能在《生死场》中对贫穷的描写那么细致真实,因为这些生活的艰辛才能让在不断的去怀想最疼爱自己的爷爷,自己那一段真正的无忧无虑充满花香的自由的童年时光,这才能让她写出一直为后人传颂的《呼兰河传》。写到这里又突然想起萧红的友人常说她是一个不世故的人,萧军也抱怨过她不懂得人情事理,但是这不就是萧红一直想要的自由状态吗,她的童年是自由的,她的童年当然也是不世故不成熟的,那么萧红一生不成熟不就是她一生都处在缅怀童年时代中吗?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童年记忆去分析萧红这一生,那么萧红童年和非常疼爱自己的爷爷在呼兰乡的快乐的记忆就是她这一生都无法泯灭的回忆,爷爷给年幼的小萧红构造的是一段关于美好关于自由关于人生的图景。从萧红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小萧红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父亲形象,过分的冷淡严肃,其实在小 萧红的童年时代中父爱成为了一个缺失的情感。也就是说萧红整个童年记忆充斥的是爷爷和自己的黄金时光,所以后来爷爷去世,萧红的伤心, 因为其实这才真正代表了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后来一直与冷酷的父亲作对,直到15那年为了反叛父亲的订婚与心仪的表哥私奔,让整个家庭声名狼藉,然后自己一生都颠沛流离着去从没有父亲的家庭之外去重新寻找“黄金时代”。这不就是童年记忆对萧红这一生巨大的影响吗?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那么萧红的悲剧又是注定的。
那么萧红这一生悲剧脱离心理层面上的分析必 然要说到的是其作为女性本身这个命题的悲剧性,因为身为一个女性而脱离不了对男性的依赖,但是却又一次次的扮演被抛弃的角色。一次次在不同的爱情中遭受折磨,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当然是那段因为才情相互爱恋然后走到一起,共同度过人生中五年时光的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这段时光,她后来和友人吃饭的平静说道:“我爱萧军,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是的,萧军给萧红的是她从不曾感受过的关于爱情的甜蜜,这让她只吃面包蘸着盐都觉得幸福,让她冬天睡觉没有被褥子都不觉得寒冷。但是对于萧红来说生活总不会去善待她,因为极大的幸福之后伴随的必又是极大的痛苦。随后的萧军经常出轨,对萧红也不是很爱惜,有时候甚至大打出手。并且性情大变,常常批评萧红的文字,并且十分介意同行对萧红文学天才毫无掩饰的夸赞和对自己缺乏天赋的劝勉。或者这些种种的才是让萧军最终从当年把怀着孕被抛弃的萧红拯救出来的人变成另一个让萧红怀孕又抛弃她的男人。有人说其实萧军包括后来端木, 对萧红的感情都是很复杂的,既爱又恨,爱她作为一个女人,又恨她作为一个女人竟然对文学有着如此 多的天赋,并且超过了自己,这些不可原谅的。某种程度上我是很赞同这种说法的,那么这样来看,萧红的爱情悲剧似乎也是注定的。那么,萧红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天赋的女性又成为了一种悲剧。

在爱情上,萧红和自己的爱人们,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拥有巨大的文学天赋而成为一种罪,成为她为女性这个命题的悲剧性。那么在时代里面,同样不仅仅是在那个思想还很保守的民国时代里萧红这样的女性是有罪的,即使在今天,萧红这样的女子在道德层面仍然是“有罪的”,试想一下,“私奔”“未婚先孕”“四任男人”“抛弃孩子”这些标签无论在什么时候放在一个女人身上都会让这个女人身败名裂。那么是的,即使在那个年代,萧红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这样一个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其父亲被当局教育部以“教子无方”之罪革职,因为各种流言唾弃而举家迁往农村的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想和所有人不一样,去追求自由,那么这些痛苦和压力就是她必须承受的代价,乃至之后短暂人生里所有的病痛、饥饿、背叛、郁闷等等都是她必须承担的。所以不仅仅是在爱情的维度里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原始悲剧,在那个时代里,她作为女性也是她的悲剧所在。

再说到许鞍华电影创作本身,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对整部电影的感知,这几个关键词大概这样子的“先锋”、“布莱希特式的间离”、“第四堵墙”、“半记录”、“女性主义”。在讲电影本身之前,还想说一说导演许鞍华,我不算是一个许鞍华迷,她的所有电影我也没有全部看完,最著名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因为应付各种考试而去看的。这一点说起来也是相当惭愧的。对许鞍华的初次印象很深不是因为其电影,而是因为其关于男性这个议题的言论,许鞍华这一生都是瞧不起男性的,所以她秉承的也是不婚主义。这是她在某次受访中说到的。这样可以说许鞍华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她的所有电影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对女性的终极关怀”是其电影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母题,那么这样来说给许鞍华安上一顶“作者导演”的帽子她应该也不会介意吧。许导外在形象非常的男性化,皮肤粗糙短头发,但是在其电影中对女性的书写却非常的细腻,但是其众多的女主角都是非常个性化的,非常坚强的,或者可以说是具有女性意识的。那么其实这些女主角们的心理发展历程,寻求女性自我定位的过程就是导演许鞍华对女性的定位过程,她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生形式各种各样的女性不同时代的女性去探索她所追求的这个关于女性的命题。这一次在《黄金时代》中,她则是将镜头对准了民国作家萧红。这也是她筹划了20年的电影,倾注了她和编剧李樯的心血,包括了后来所有电影创作人员的辛勤汗水。参演本片的演员们大都是减薪减酬,其中饰演萧军的冯绍峰更完全友情参演,完全不要报酬,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来创作人员们对完成一部好电影,或者说一部文化电影的诚意。至于影片面世以来,网络上不断爆出的差评,豆瓣6.4评分的成绩,很多人不理解电影错乱的先锋叙事方式,忍受不了电影3个小时的时长等等,这些也侧面看出来了《黄金时代》的艰难的文化之旅。其实这部充满文化气息的影片在如今这个快文化的电影语境之下,想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似乎还是有点难的。因为现在很多观影者去看电影都是为了买乐,而《黄金时代》作为乐子似乎真的差了那么一点,这和当年冯小刚放弃自己擅长的喜剧电影去拍摄一部真正的代表自己的电影梦想的作品《一九四二》然后票房遭受失败,被《泰囧》秒成渣这件事是如出一辙。与观影语境不是完全符合,或者说电影作为商品属性方面欠缺,但是也不能掩饰其作为艺术属性方面的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性质的电影,电影的摄影手法大都偏向于半记录性的。电影中也常常出现很多演员直接对着镜头评论萧红的镜头,这些都是为了保持对萧红的客观记录。电影本身也是非常的尊重史料,对萧红的评价语言,全都是出自各种回忆萧红作品当中人物的原话,在这一点上,电影创作者们都是非常严谨的。同时那些让很多人不解,觉得唐突的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讲话,类似于话剧演员表演的镜头,当然是导演的先锋之处啊。这也是“打破第四堵墙的观影效果”,意即“角色突然从剧情中抽离,向观众讲述情绪,状态以及情节的发展等”。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然观影者感知到自己在观看他人的故事,从而能够很好的从煽情故事中讲自己抽离出来,从而更加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剧中人,更加冷静的感悟剧中事。其实这也是导演对萧红的态度,因为谁都没有资格去评价萧红的对与错,时隔萧红时代那么多年,我们后人再去提及萧红,任何情感化的书写方式都是不理智的,因为萧红就是萧红,我们扮演的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谁敢妄言自己懂萧红?

大家之言,望采纳。。。

❿ 如何评价电影《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四个字无法概述这部电影的内容。这是一部成功的传记,却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
萧红的一生都没有遇见过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最后,萧红的生命最终折损在病痛和战争中。骆宾基从医院出来,嘴里嚼着糖,突然开始哭的不能自已。那年被困在宾馆的萧红,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横亘,回过头,凝视······骆宾基的表情很认真,透过他悲伤的表情,我们仿佛看见了那个时代对损失了萧红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作家的遗憾。

阅读全文

与黄金时代和萧红哪个电影更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雨人主题曲叫什么 浏览:717
玩具总动员3电影免费国语版 浏览:816
制作一部动漫电影需要什么要求 浏览:575
台湾电影著名明星有哪些 浏览:486
邵氏电影连体结局什么意思 浏览:895
健康电影网站有哪些 浏览:813
影视大全里的电影如何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563
有唐果果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1
免费观看香港十大奇案电影全集 浏览:611
午夜免费福利中文字幕电影 浏览:653
我们怎么到达电影院用英语说 浏览:56
电影的盗版叫什么 浏览:449
屋顶气球是什么电影 浏览:754
柯南和基德电影有哪些 浏览:975
钟丽缇叶璇一起演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21
海绵宝宝电影大全免费 浏览:817
幸运钥匙电影全片免费观看 浏览:382
天注定电影怎么了 浏览:852
邀请别人看电影怎么说 浏览:610
有哪些电影里的青春校园剧 浏览: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