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方式 > 拐子马是哪个电影

拐子马是哪个电影

发布时间:2021-08-16 12:46:09

⑴ 金兀术的铁浮屠、拐子马是怎样被岳飞粉碎不败神话的

在《岳飞传》等评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的名字,一听就带着一种杀气凛凛的感觉。历史上,“铁浮屠”、“拐子马”,确实一起随同完颜宗弼(金兀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直到1140年被岳飞剿灭。那么究竟“铁浮屠”、“拐子马”是什么呢?

虽然在评书中“铁浮屠”、“拐子马”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兵种。

铁浮屠是重装骑兵。浮屠也叫浮图,在佛语中是塔的意思,铁浮屠就是铁塔的意思。也就是说,铁浮屠是金朝的重装骑兵,士兵全身披着重甲,只留俩眼睛,马也穿着重甲,留四个蹄出来,像一座铁塔一样。就跟电影中欧洲重装骑士差不多,像什么条顿骑士团之类的。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在古代,可以相当于坦克级别!

岳飞是怎么干的呢?你不是拐子马速度快吗,那咱就挖壕沟,壕沟里再放些削尖的竹签。拐子马不及减速就掉进去了,这样拐子马就没了速度威力。金人的铁浮屠都是三匹马连在一起,于是岳飞命士兵使用了一种麻扎刀,这种刀有点像一根长木棍上绑一把大砍刀的模样,专砍马腿,一匹马瘸了腿连带其他马也轰然倒地。一旦倒地再想爬起来可就困难了,重盔重甲的,很难爬起来,这时岳家军再冲上去一顿砍瓜切菜。就这样,岳家军同金国主力骑兵“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最终将其全歼。

⑵ 拐子马骑兵和蒙古骑兵都是弓骑兵哪个更厉害

蒙古骑兵更厉害。拐子马骑兵是金国的,属于类似重装骑兵,相对于蒙古轻骑兵,拐子马虽然防护强但是行动缓慢,追不上蒙古骑兵。造成拐子马面对蒙古骑兵追也追不上,跑也跑不掉。而蒙古骑兵机动性非常强,耐力也强,弓兵的威力也强于金国。最后是蒙古灭金的。蒙古骑兵远征欧洲,也是利用轻骑兵机动强弓射威力大而横扫欧洲的十字军重骑兵的。祝你成功

⑶ 在金兵里面,“拐子马”和“铁浮屠”究竟是什么东西

杜充的心理也可能与此有关,他肆意杀人的行为并非丧失了理智的发泄,也不单纯是为了取乐的恶作剧,而是对他人生命的蔑视。要显示自己加害于人的威力,就以残忍刻毒的手段杀人,营造自己需要的恐怖氛围。

的确,在死亡气氛的笼罩下,绝大多数的部下都匍匐在杜充的脚下,战战兢兢地工作。

为此,杜充很开心,乐此不疲,而将江淮设置军务防备的大事抛之脑后。

注意上面说的,是“绝大多数部下”匍匐在杜充的脚下,不是“全部”。

有人对杜充的做法早看不惯了,只不过一直隐忍不发。

这人就是岳飞。

这个兀术,是阿骨打的第四子,二十五别史《大金国志》中说他自出娘胎,“穹庐上郁郁有气,甚异之”,俨然不是寻常之辈。年纪稍长,人们就发现他“为人豪荡,胆勇过人,猿臂善射,遇战酣,出入阵中,部众惮之”,是个天生的斗士、杀神。每战到酣处,性情大暴,就把戴在头上的头鍪往地上一扔,露秃顶和边辫,象打了鸡血一样,不畏矢石,冲锋在前。

少年兀术在战场上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天辅六年(1122年)追击辽天祚帝的那一仗。当时军过青岭,突然遇上三百余辽兵,兀术手下只有百余骑,且矢尽,他临危不惧,赤手空拳夺过辽军士兵的刀枪,独杀八人,生擒五人,勇猛绝伦,威势赫赫。

女真将士称其“少年勇锐,冠绝古今”。

斡离不第二次南下,兀术作为前锋,取道汤阴,一次性迫降宋兵三千多人。渡汴水,杀宋军五百人余;薄汴城,以百骑追赵佶一百多里,获马三千。其后,又败宋将郑宗孟,克青州;杀赵成,取临朐;破黄琼军,再陷临朐。以三千铁骑在河上败宋三万余人,斩万余人。接着,又克濮州(今山东甄城北)、取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平定河北。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说其“每出兵必躬当矢石,为士卒先,故能以少击众,十数年间,灭辽取宋,横行无敌”。

可以说,兀术是当时最优秀的骑兵将领。而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中最具备攻击优势的兵种,也是最重要的军事依靠。兀术率领他的骑兵团在横扫大辽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研究出了极为实用的作战方式,闻名于世的“拐子马”和“铁浮屠”就是他在前人的基础创新发明的一种战术。

“拐子马”是南宋军民对兀术这一特殊兵种和战术的一种叫法,而兀术自己最初给它所命的女真名字已不可考。

对于“拐子马”的具体战法,史书上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岳珂在《金佗稡篇》卷五《鄂王行实编年》说的:“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而章颖的《南渡四将传》及元朝官修的《宋史?岳飞传》中也对此说法加以沿用。

伪托宇文懋昭之名作《大金国志》的元人早觉察到了这个错误,将之改为:“兀术自将牙兵三千,往来为援,皆带重甲,三人为伍,贯韦索,号‘铁浮屠’,每进一步,即用拒马子遮其后,示无反顾,复以铁骑马左右翼,号‘拐子马’”。明确将“铁浮屠”和“拐子马”区分开了。

有什么证据说明“拐子马”和“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呢?

杨汝翼在《顺昌战胜破贼录》说:“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故官军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损七八。”可见,“拐子马”有别于“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但都同属“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

汪若海目睹了顺昌大战的战况,也写过一篇《札子》专述“铁浮屠”和“拐子马”。

对“铁浮屠”的描述是:“其所将攻城士卒好铁浮屠,又日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中间的步兵,也全身披挂铁盔重甲,只有双目露在外面,三人一组,贯以韦索,身后拖着拒马桩,每进一步,身后的拒马桩便跟进一步,全体将士有进无退,凶悍无比。

而“拐子马”则是:“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相对而言,杨汝翼、汪若海的说法比岳珂准确,理由很简单,杨汝翼、汪若海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的记录,尤其是杨汝翼,是随军战地记者,直接参加了顺昌大战,亲历战斗的全过程,而岳珂是在岳飞死后六十年才开始整理《金佗稡编》的。

那么,“拐子马”和“铁浮屠”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兵种呢?自宋迄今,各种考证数不胜数,却尚无定论。

“浮屠”是佛教词汇,宝塔的意思,“铁浮屠”,则指铁塔。这里用来比喻身披两层重甲的骑兵形如铁塔。按《宋史》卷197《兵志》所说,每副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两层重甲披在身上,重量接近达到一百多斤,再加上身上配置的弓箭刀剑和长枪,这就要求这些充当“铁浮屠”的骑兵都具备雄健的体魄,过人的力气,远远望去,俨然一尊尊铁塔。

“铁浮屠”之所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而让他们装备上厚实笨重的铠甲,目的就是想让这些防护性能好、质量大,无坚不摧的重甲骑兵团担负正面攻坚任务,充当的角色犹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按照汪若海的记载,这些铁塔兵的坐骑用皮索连成一排,后面由步兵推拒马桩跟着前进,活象一堵移动的墙压来,可谓攻势如潮,杀伤力巨大。由此也不难看出,“铁浮屠”在阵前攻坚中巧妙地运用了我们常说的“连环马”原理,以三匹马联成一排组成一个联合作战的单位,其产生出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分散的三匹马的总和,让对方无力阻挡。

与“铁浮屠”正面攻坚不同,“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其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实施的是两翼包抄的战术,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南宋宰相吕颐浩就曾说:“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

在这,还得说一说为什么南宋人要称兀术这种战术为“拐子马”。早在北宋神宗时代,曾公亮等人编篡的《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记载说:“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营拐子马阵并选精骑。夷敌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将骑兵放在两翼,能有效地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敌人侧翼进行突击,最终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北宋军队就把这样的骑兵称为“拐子马”。

也由此可见,“拐子马”并不是兀术的专用名称。

既然本朝已有“拐子马”,为何还对兀术的“拐子马”谈虎色变呢?

原因是兀术的“拐子马”士兵骑术精湛,作战凶悍,他们装备了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距搏杀,所用的弓箭,弓力只有七斗,而为方便在马上拉弓和保证射击的命中率,刻意把箭造得极长。当然,和北宋“拐子马”的区别还不止于此,兀术的“拐子马”士兵每人都配备有两至五匹战马,当所乘的马匹出现疲态或有伤情时,就立刻换上另外一匹马,让战骑在临阵冲锋保持良好的体力,保证作战时的机动性,这种战法称为“副马之制”。“副马”就是指主乘之外的马,也称“从马”。有书为证,《金史》上载:“突合速从马五(带五匹副马)、沃鲁破宋兵四千于文水。”为了不让副马在作战中走散,势必要用“韦索”把它们系在主马之后,所以,“拐子马”在视觉上同样给人以连环马的形象。

作战的时候,通常以普通骑兵,或步兵列阵开战,等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每战方酣”,“铁浮屠”就开始登场,“铁浮屠”并不追求快速,形如铁塔的骑兵手持大刀长枪,穿着刀枪不透的铁甲,象重型推土机一样,缓缓推进,对方阵脚一动,因为战阵太密,抵挡不住的士兵不能向自己的阵中撤退,只能向左右两侧避敌,而这时“拐子马”早已从左右包抄,所以,这时中间有“铁浮屠”的摧城拔寨,左右有“拐子马”的狂飙横扫,对手就只能全面崩盘了。

当然,没有亲眼目睹过“拐子马”和“铁浮屠”中连环马用法的人,是有充分的理由质疑这种战法的。

清乾隆在《御批通鉴辑览》就提出: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兀术等传皆不载,唯见于《宋史?岳飞传》、《刘锜传》,本不足为确据。况兀术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已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耳目。

持有这种看法,是受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定势所左右,马力有参差没错,骑士勇怯不同没错,但,在战场上的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水浒传》中呼延灼对连环马的用法。

⑷ 狙击部队电视剧里的拐子马现实生活中的姓名

鲍琨,12月27日生,身高182cm。影视演员, 戏剧演员,武打演员,广告演员。表演专业,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鲍琨属于重庆市话剧团。网络里不是有吗?

⑸ 拐子马骑兵和蒙古骑兵都是轻骑兵哪个更厉害

蒙古骑兵厉害呀!要不金怎么会灭亡;另外蒙古就靠骑兵横扫亚欧
1、在南宋初年,“拐子马”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 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
2、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⑹ 拐子马的介绍

在南宋初年,“拐子马”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 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

⑺ 什么叫拐子马《象棋》

在南宋初年,“拐子马”是宋人对金军主力两翼骑兵的称呼,“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被布置在两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用以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

⑻ 金兵与“拐子马”是什么

金兵的王牌部队“拐子马”,究竟是怎样的兵种?历来以为就是“连环马”,其实骑兵打仗,马怎么能连环呢?乾隆皇帝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所以现代专家只能重新寻找解释,最后大致定义为:左右翼骑兵。结果只是这么简单平常的一个军事术语,你相信吗?

绍兴十年(1140),岳飞由鄂州(今湖北武汉)率军北上,抗击金兀术统帅的南侵金军,七月在郾城(今属河南)遭遇金兵精锐的围攻。岳飞先命岳云率军迎敌,打垮敌骑的数次冲锋,大将杨再兴突入敌阵,杀敌近百,自己也中数十枪,但仍英勇奋战。金兀术见先头部队没有占到便宜,就命最为骁勇的拐子马,铁浮图投入战斗。岳飞令步兵上阵,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类兵器,专劈马足。岳飞也亲率诸骑突出阵前,诸将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不能轻敌!”岳飞马鞭一挥,说:“非尔所知。”就跃马驰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敌骑应声倒地,箭无虚发。将士们见到统帅亲临战场杀敌,士气倍增,杀得敌骑人仰马翻,金兵尸横遍野。到天色昏暗之时,金军已一败涂地,狼狈溃逃。

郾城之战是宋军空前的大捷,宋廷也不得不在奖谕中作出极高评价。在平原旷野之中,能战胜金军最精锐的骑兵,尤其是打败了金兵神勇的“拐子马”、“铁浮图”,这确实令人鼓舞。那么,这“铁浮图”、“拐子马”到底是怎样的兵种呢?

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鄂王行实编年》载:“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韦索”就是皮绳,三匹战骑为联,又全披重铠,应即连环马,或者说是“身穿铁甲的连环骑兵”,其整队冲锋时,就如一堵墙在前进那样,势不可挡。此说一出,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无不沿用,“拐子马”就是“连环马”的定义,也不胫而走。人们在描写此场战斗时,都按岳珂的说法,岳飞命步兵以麻扎刀入阵,无须仰视,只管低头砍马足。拐子马既相联,一马被砍跌倒,其他二马也都不能行进,或相继倒下,坐以待毙。在岳家军的奋战下,拐子马被成片砍倒,僵尸堆积如山丘。金兀术悲痛地大哭:“自起兵发来,皆靠它取胜,如今完了。”岳珂最后的结论是:“拐子马由是遂废。”

此后,章颖《南渡四将传》、元人《宋史·岳飞传》和明、清时《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及《说岳精忠全传》之类小说,都照抄岳珂的蓝本,或按此说行文,没有任何怀疑。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清乾隆帝令其臣僚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才察觉到此说根本不合使用骑兵的军事常识,遂写了一条“御批”,指出:

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兀术等传皆不载,唯见于《宋史》岳飞传、刘锜传,本不足为确据。况兀术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目耳。

乾隆的这段批驳,可谓切中要害,颇有说服力,但依然没能解释何为“拐子马”,只是说,可能当时宋人看到金军骑兵“列队齐进,所向披靡”,遂以为是“拐子马”。

宋史专家邓广铭《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对此做了详尽考证。认为“拐子马”一词首次出现在绍兴十年(1140)五月的顺昌战役中,出自被金人强征入伍的河北汉人之口,其以为金军中有战斗力者,“止是两拐子马”。所以此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北宋时人们的习惯用语中有“拐子”一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武经总要》中有“东西拐子马”之称,是指“大阵之左右翼”。如《东京梦华录》和《三朝北盟会要》中有“拐子城”一词,是指拱卫城门的两道各成直角的对立垣壁。这样,“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铁浮图”是指重铠全装的金军铁骑,主要指金兀术的侍卫军等,又号“铁塔兵”,主要指其用铁盔甲防御严密,马背上还铺毡枕,它与“拐子马”是两个概念。最早对“铁浮图”作出错误解释的是顺昌战役时的顺昌府通判汪若海,他写了一个《札子》送呈朝廷,称金军的“铁浮图”:“三人为伍,以皮带相连”;而对金军拐子马的解释是对的:“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而到岳珂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便把两者合一了,以此便以讹传讹。

那么,为什么南宋岳珂等人对“拐子马”的含义已毫不知情了呢?邓老的解释是:“在北宋灭亡之后,这一语词竟跟随着中原和华北地区而一同沦陷,它虽还保存在中原和两河地区居民的口语当中,却不曾被南渡的军民人等带往南方。”或者说,它原是北方人的用语,南方人完全听不懂,如果说南宋初期还有一些北方移民南下,略懂一些北方的风俗,而到南宋中期以后,人们已茫然不知“拐子马”为何物了。

此外,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中还认为,金人自起兵以来,凡有拐子马参战都战无不胜,至岳飞才识破其弱点,用步兵砍其马足,大破其阵,从此拐子马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说法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郾城大战前的大仪镇战役和顺昌战役,岳家军并没有参加,宋军都采用了砍“拐子马”马足的战术,取得不错战果,尤其是顺昌大捷,金人“震惧丧魄”。而郾城大战二十余年之后,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马”的记载。

说了半天,“拐子马”就是左右两翼骑兵。这么简单的答案,为什么古人居然会误解和附会了几百年?作为一个习惯用语,为什么知道的人这样少?使用的时间也这样的短?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既然“拐子马”仅指左右两翼骑兵,那么只要是古代大规模战役,正面阵地以骑兵为主力,就有配置左右两翼骑兵以协同作战的需要,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至清朝后期,都经常采取这一常用的骑兵战阵,为什么史书上单单称金军的两翼骑兵为“拐子马”呢?上述的这个简单解释可信吗?

⑼ 剧情里有个叫拐子马的是什么电影啊

拐子马最著名的是北宋时期,一般也只是出现在宋朝题材的电影,其中岳飞大破金兵拐子马的故事是最被熟知的。

⑽ 金兵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为何物

金兵的铁浮屠其实就是重装骑兵,主要负责冲击对方的军阵;拐子马则是轻装骑兵,负责两翼包抄,利用轻骑兵速度快、灵活性好的优势追杀敌人。金军靠着这两种骑兵的组合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拐子马则是轻装骑兵,利用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在铁浮屠冲乱敌人的阵线之后,负责追杀包围圈中的步兵。宋军则有针对性的在军阵旁边挖深沟,并且在深沟之中埋上很多的坚硬尖木,令拐子马在冲锋时陷入深坑之中。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好,后面的骑兵踩着前面伙伴的尸体继续前进。但是,最终依靠岳家军悍不畏死的精神,将其打败!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任何强大的王朝都是依靠优秀的士兵和杰出的将领,共同缔造的!没有任何军事技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全文

与拐子马是哪个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唐昊是什么电影 浏览:226
美国电影密码风云免费看 浏览:766
老电影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浏览:581
vivo手机怎么把电影投到电视上 浏览:332
电影魔女为什么好看 浏览:781
韩国电影肮脏的血免费观看 浏览:545
好看的动漫电影秘密教学 浏览:270
如何给车下载是电影视频 浏览:119
好看的电影动漫游戏 浏览:205
电影院里关于对残疾人的优待有哪些 浏览:282
美团订电影票如何改位置 浏览:452
好看有意义的英文电影 浏览:920
2019年多少电影亏钱 浏览:961
平板看电影怎么没有图像 浏览:686
iso格式电影怎么播放软件 浏览:131
13层空间电影免费高清 浏览:920
模拟大电影如何获得吴京 浏览:918
包贝尔打金刚是什么电影 浏览:696
好莱坞机器人2电影免费 浏览:637
两个小时的电影是多少内存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