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好的话剧剧本或者独白台词
《死无葬身之地》昂利:你为事业而活,不错。但别来跟我说你为事业而死。也许,如果我们成功了,如果我们在干的时候死去,说不定那时------(稍停)我们将要为人家给我们下了愚蠢的命令而死,将要为我们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命令而死,我们的死对任何人都没有用。事业不需要人们攻打那个村庄。它不需要,因为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事业从不下命令,它什么都不说;是我们在决定它的需要。我们不要谈论事业。别在这里说。只要能为它工作,那还可以谈谈。以后就应当沉默,尤其是别用来自我安慰。事业把我们抛弃了,因为我们成为不能利用的废物;事业会找到别人为它服务。在图尔、里尔、卡尔、妇女们正在制造孩子来取代我们。从前我们企图证明自己活的有理,可是我们的行动失败了。如今我们就要死去,而且将成为冤死鬼。克洛歇:你不老实。应当放老实些。爬得高,摔得重。你们绞吧。慢慢来。怎么样。没有感觉。不。绞吧,绞吧。等一等,他开始难受了。怎么样。不在乎。当然,对一个象你这样有学问的家伙来说,痛苦是不存在的。你脸上可以看到烦恼。(温和地)你出汗了。我为你难受。(他用手帕擦昂利的脸)绞吧。他快叫喊了。还不叫喊。你能忍住叫喊。但是忍不住头的摆动。你多痛苦。(他用手指摸摸昂利的脸)你的牙关咬得多紧;害怕了吗。“要是我能坚持一会儿,哪怕一小会儿----”但是过了这个时刻,接着又会有另一个时刻,直到你想痛苦太强烈了,还是自暴自弃的好。我们不会放过你的。(他把昂利的头捧在手里)这双眼睛已经看不见我了。它们在看什么。(温和地)你很美。绞吧。(稍停。得意洋洋地)你快叫了,昂利,你快叫了。我见到呼声使你脖子鼓起来了;它升到你唇边了。再使点儿劲。绞吧。(昂利叫喊)啊!(稍停)你该害臊了。你们绞吧,别住手。(昂利叫喊)你瞧,只有第一声叫喊费事。现在,不慌不忙,自然而然,你就会招供的。昂利:你们从我口中只能得到叫声。克洛歇:不对,昂利,不对。你再没有权利充当好汉了。“试试让我叫喊吧!”你见到了,没有拖延吧。你的队长在哪里。放老实些,昂利,彻底老实。告诉我们他在哪里。那么,还等什么。叫喊或者招供。绞!加紧绞,天哪,勒断他的手腕。停住。他昏厥了。(他找来一瓶酒和一只玻璃杯,和颜悦色地倒给昂利喝)你喝吧,可怜的殉道者。你感到好过一些了吗。好吧,我们就开始。去找刑具。
B. 英若诚的社会评价
舒乙对英若诚的评价:英若诚是个大演员,既演话剧,又演电影,中外有名。英若诚是个翻译家,他的英文和中文同样流利,正着翻倒着翻都成。英若诚是个文艺组织家,当过导演,当过文化部副部长。这三条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全都绕着戏剧转,这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是十足的独一份,除了英若诚之外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英达对英若诚的评价:父亲的外语水平是有口皆碑的,这来自于他特殊的机遇和刻苦的努力。父亲翻译的每部作品的演出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依赖于他超群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语言和文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集这些因素于一身,父亲是独一无二的!
C. 英若诚的介绍
英若诚,满族,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此外,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
D.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中中国演员们说的英语是配音吗
不是配音。像饰演看守所所长的英若诚本身的英语水平就很高。至于尊龙、陈冲、邬君梅等长期在美国生活的演员英语水平自然不成问题。
E. 请问这个是哪个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截图
那个女人是陈冲
具体是什么片子我不知道
陈冲以《意》夺得第四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再次封后。
2008年,陈冲凭《太阳照常升起》获第二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角。
制片经历:
1995年《狂野边缘》(Wild Side)
(associate procer)
1998年《天浴》(Xiu Xiu: The Sent-Down Girl)
(executive procer)
编剧经历:
《天浴》(与严歌苓合作)
《战地遗孤》(与严歌苓合作)
《扶桑》(与严歌苓合作)
池莉中篇小说《惊世之作》的电影改编权等等。
导演经历:
《天浴》(1997年)
《纽约的秋天》(2000年)[编辑本段]演员作品
最后的舞者 (2010)
沈卡的旅程 (2008)
誓约 (2008)
二十四城记 (2008) 合作演员:赵涛 吕丽萍
十七 (2007)
好莱坞华人 (2007)
太阳照常升起 (2007)
意 (2007)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2007)
午夜 (2007)
美国华人 (2006)
向日葵 (2005)
茉莉花开 (2004) 合作演员:章子怡
爱·面子 (2004)
异次元战神 (2004)
"Independent View" (2002)
What's Cooking? (2000)
紫雨风暴 (1999)
特警判官 (1995)
紧急猎杀令 (1995)
狂野边缘 (1995)
Golden Gate (1994)
红玫瑰白玫瑰 (1994) 合作演员:赵文暄
极地雄风 (1994)
天与地 (1993)
诱僧 (1993)
双峰:与火同行 (1992)
惊爆轰天雷 (1991)
双峰 (1990)
壮士血 (1989)
末代皇帝 (1987) 合作演员:尊龙 英若诚
大班 (1986)
恶男 (1986)
点心 (1985)
苏醒 (1981)
海外赤子 (1979)
小花 (1979)
青春 (1977)
F. 英若诚把哪些作品译成了英文
主任。译有《茶馆》、《奥赛罗导演计划》等著作。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
G. 英若成的简介
英若诚(1929—2003),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剧协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副主任,剧本室主任。
先后主演了《骆驼祥子》、《茶馆》、《推销员之死》等经典名剧。同时英若诚在影视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声中外的成就,是中国老一辈演员中唯一堪称“国际明星”的艺术家。英若诚先生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话剧导演、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满族。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先后在话剧《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诚丰富的知识面和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英若诚在中外戏剧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地访问西欧作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随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随后又与英国导演合作,为北京人艺排演了莎翁名剧《请君入瓮》。
1983年,英若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国斯诺基金会、富布莱特基金会和美国中部、西部各大学向英若诚发出联合邀请,请他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该剧在美国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1984年8月,英若诚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昆曲《十五贯》改编的话剧,对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的结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由于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戏剧事业上的杰出贡献,英若诚荣获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奖”的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家庭
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是满洲正红旗人,祖母爱新觉罗·淑仲则是皇族。《大公报》及辅仁大学都是英敛之创立的。
英千里是英若诚的父亲,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岁便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到辅仁大学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颇高,钱钟书曾回忆说:“蒋介石曾说要找两个国内英文讲得最好的人给他做翻译,一个是我,一个就是英千里。”
英若诚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门,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山东省长。解放后蔡葆真曾任北京儿童图书馆馆长。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艺之路的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凤珍,是当时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演员,曾演过《压岁钱》和《十字街头》等片,后因故自杀。据说,曹禺先生《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为原型的。
英若诚之妻吴世良同样也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与英若诚是清华同学。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艺。因为出色的英语水平,吴世良女士还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总理做过翻译。
英达是英若诚的儿子。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学习导演专业,回国后在《最后的贵族》、《围城》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声名鹊起。他导演的《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剧红遍了大江南北,开创了一个中国情景喜剧的时代。
H. 英若诚的主要作品
话剧《地窖之门》、《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龙须沟》、《骆驼祥子》、《明朗的天》、《茶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等。
电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电视剧《围城》、《马可·波罗》、《我爱我家》等。
翻译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报纸主笔》、《有这一回事》、《星星变红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茶馆》、《王昭君》、《家》等。
著作《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其中文版由张放翻译,英达审译,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I. 英若诚翻译《狗儿爷涅盘》的背景以及翻译目的
锦云(1938- )本名刘锦云,生于河北省雄县。1963年毕业于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多年从事话剧创作。著有《狗儿爷涅盘》、《阮玲玉》、《风月无边》等多部剧作。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狗儿爷涅盘》由北京人艺1986年在北京首演,深受观众喜爱。这是一部多场悲喜剧。作者以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的变迁为背景,以饱蘸深情的笔,描绘了一个背负着中国封建经济及传统文化沉重包袱的普通农民――狗儿爷的命运。此剧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多种叙事手法交替进行,使得戏剧性场面迭出,扣人心弦。人物语言生动传神又颇富哲理。加之英若诚先生如何把这些中国老农民的方言土语翻译成地道的英文,也给了人们一个悬念,为此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狗儿爷涅盘》反映的是农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关系,其编剧刘锦云也表示:“该剧的成型源于我对农村生活的熟悉,里面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我的姑父。”
由业余写作开始而最终跨进北京人艺这座艺术殿堂的刘锦云,自小生活在河北农村老家,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郊区的昌平县(现昌平区),一待就是整整16年,农村的景象已经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里,对农村人物刘锦云更有着深刻的印象。
《狗儿爷涅盘》后经人翻译到了美国,美国的云雀剧院于1996年演出了这部戏,并邀请刘锦云前去观看。当时座谈时,一美国人指出,他们总感觉中国有奇奇怪怪的东西,但看了这部戏感觉没什么区别,在那个美国人看来,“狗爷特像他的街坊”。再后来,日本、新加坡等地也都排演过此戏,截止到目前,《狗儿爷涅盘》的演出已经达到了200多场。
讲述者:刘锦云、梁冠华参考书目:《〈辉煌的艺术殿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五十年》
史记
《狗儿爷涅盘》版本年表
首演:1986年。
导演,刁光覃、林兆华;主演,林连昆、谭宗尧、李士龙、梁冠华、王姬等。
复排:2002年。
导演,刁光覃、林兆华;主演,梁冠华、李士龙、陈小艺、何冰等。
1990年,英若诚辞去文化部副部长的职务,回到了他热爱的舞台上,并很快翻译和导演了英国作家肖伯纳的名剧《芭芭拉少校》。1995年,他又将刘锦云的《狗儿爷涅盘》译成英语交由美国百老汇夜莺剧团排演,该剧于1996年1月23日在美首演,令美国观众领略到了中国话剧的魅力
老实说,
“毛三爷”在学习外国语言上并不是天赋很高,他也是用了下笨工夫的办法。他充分利用早自修的一个小时和晚自修的两个小时,每天都要背不少的单词和一段500字的圣经原文以及莎士比亚著名的14行英文诗。坚持半年以后,他便有了长足、扎实的进步。初步攻下语言关后,他坚持背英语原文诗,如背诵莎士比亚、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每天一个诗人的一首诗,365天就有365个人和365首诗。这里还要交待几句后话:在1982年英若诚被英国的密苏里大学邀去教授中国戏剧,要给二三十名研究生排一出戏——曹禺改编的巴金小说的《家》,由英若诚翻译。别的地方都好办,惟独第一幕洞房的戏,瑞珏和觉新说的台词都是诗,实在是难以处理。这要求有很强的意境、感情、节奏和韵律,搞不好这一幕整个戏就砸了!英若诚翻译起来,渐渐地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越写越流畅,这时他才悟到42年以前在圣路易中学下的工夫,背下的许多英语诗歌,一下子都有了用处。英语诗歌所有的节奏、韵律,语言的音乐性,整体的结构,艺术的感觉,等等,都很自然地冒出来了。英若诚深刻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用一夜的时间把这幕戏满意地翻译出来。
考进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并拜在那里任教的英国诗人燕卜荪为研读西方戏剧的启蒙老师。从此,他便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翻译结下了终生的缘分。
都是网上搜来的,有没有你有用的
英若诚先生曾经说过,2000年春天对他来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将他翻译的8部戏剧作品,以英汉或汉英对照的形式,在国内出版了。田本相指出:从英若诚翻译的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芭拉少校》、彼得·谢弗的《上帝的宠儿》、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五部外国戏剧,不难看出英若诚翻译作品的两个特点:一是选取的剧本都是经典性的;二是语言都具有生动、鲜明的舞台性。
从上面可以看出英若诚先生经常翻译戏剧中的经典作,至于在美国上映后的详细情况就无法查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