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八佰》中的国军德械师,不过是中看不中用呢
随着电影《八佰》的热映,又让“德械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士兵与国内同时期其他部队相比,有着更精良的装备和更正规的训练。不过《八佰》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烈士们最终大多以身殉国,那么在真实历史上,国军的德械师曾经发挥了哪些作用呢?
B. 八佰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一、历史中的《八佰》:“我们为中国而生,死不足惜”
1. 淞沪会战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战争中随处可见死伤的普通百姓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
国民党将领陈诚之子讲述日军之残忍
淞沪会战之惨烈、悲壮,不是一言两语可道清,却应被所有国人铭记,强烈推荐大家观看相关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会战实录》,优酷上可以找到高清片源。
2. “四行孤军”: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由于中日兵力悬殊,国军部队虽英勇奋战,但仍节节失陷,为保存有生力量、守卫南京,已决定全线撤退上海。
此时,临近“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各国代表已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蒋介石对此会议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孤军奋战”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与信息,以争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强国的介入调停,遂决定令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88师的师长孙元良最终派出麾下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率领他们的是第524团团附谢晋元,他们的阵地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四行仓库。
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这四百将士,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支队伍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
就这样的四百多人,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四行仓库与租界仅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天五夜,造就了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景观——租界里的中国民众与英美记者,不顾流弹横飞,全程围观着对岸这场中日军队的激烈交战。
战时的四行仓库与对岸的围观百姓
“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沪上名医陈春仁在多年后回忆起这场战事围观时记录道:“八佰壮士”称不需任何援助,只想要一面国旗。
3. 坚守之后缘何撤兵?
中日连日战争,给对岸的公共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四行仓库东南角方向,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煤气罐,一旦日军炮火偏离、煤气罐被炸起火,将殃及租界民众安危,半个上海也将不保。
巨大煤气罐所在位置
公共租界当局通过外交途径照会中国政府,要求政府从人道立场下令孤军撤退。
很快,蒋介石便下达了撤军令。
虽无法接受,但军令如山,谢晋元只得顾全大局、执行命令。
这便是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C. 电影八佰的历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与日军奋战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的真实经历,歌颂面对强敌毫不退让,战士誓死保卫家国的崇高气魄。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仅留下一支坚持最后抵抗的部队。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师长孙元良之命率420余人,对外宣称有800人,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自己仅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从此闻名中外,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被誉为“八百壮士”。
(3)电影八百是国民党哪个军的部队打的扩展阅读:
在《八佰》中是没有绝对主角存在的,这种做法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电影从头至尾都缺乏了一个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们,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不差,但你却又很难说他们哪一个人是电影的核心,这终究使电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诟病。
然而另一面,这样的群像处理也使观众得以多角度走进了这部电影,当人们看到这些身为战士的小人物如何在这场战争中逐步蜕变,看到河对岸的普通民众从隔岸观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热血,其实作为观众在情绪上也开始逐渐升温,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处,它并没有用单一的悲壮来煽动观众的爱国情绪,而是从不同视角为出发,让人真正洞悉以这场战争背后的血与泪。
D. 抗日电影八百战士讲的什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抓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他们一路由华北直扑西北,另一路直奔华东地区,与中国军队在上海遭遇,淞沪会战就此展开。中国军队训练落后、武器落后,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仍然硬着头皮阻挡日军的步伐。
战事进行到十月底,中国军队已经开始节节败退。驻守闸北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奉命撤出战场。为了让大部队顺利离开,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奉命断后。他们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驻守四行仓库,执行阻击日军的任务。
谢晋元将军
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是当时闸北最高大的建筑。原本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的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之所以选择该仓库作为驻防地,主要考虑的是,这个庞大的建筑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指挥部队也比较方便。后勤方面,四行仓库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弹药和饮水,不怕日军的封锁。
当时驻守在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人,但是后来在媒体宣传上一直称他们是“八百壮士”。“八百壮士”是不存在的,原本第一营确实有八百多人,但是淞沪会战一开打就损失惨重,经过几次补充后仍只剩四百多人。
后来四行仓库保卫战开打以后,谢晋元不希望日本人了解四行仓库守军的底细,因此故意将一个八百人的假名单透露给媒体,而媒体此后就一直称他们为“八百壮士”,后来国民政府也就将错就错,跟着喊“八百壮士”。真实人数只有宣传的一半。
今天的四行仓库
这个四百多人的部队其实就是国军的炮灰。这一点,无论是指挥官谢晋元还是普通士兵其实也都清楚。战场上数十万部队都挡不住日军,凭借他们区区四百多人,哪里能挡得住。但是为了大部队,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牺牲的决定。
无论如何,这四百多名官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四行仓库苦守了四天,中国军队得以从容撤退,并且完成了重新部署。四天之后,谢晋元的这支孤军在英国使节的协调下,在国民政府的同意下,他们放下武器,进入公共租界。
这支孤军之所以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固然与他们的浴血奋战分不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与四行仓库的位置有关。四行仓库坐落在苏州河边,往南过河之后就是公共租界,仓库的东面也是公共租界。
四行仓库地理示意图
日军从北面杀来,遭到四行仓库守军的阻击。但是他们不敢发起大规模攻击,更不敢使用炮火等重武器对四行仓库开火。因为枪炮都是不长眼的,他们生怕发起大规模攻击,炮弹会落入租界。
要知道,租界是英法等欧美强国的地盘,此时的日本尚未向英法等国宣战,因此不愿意跟他们撕破脸面,引起种种麻烦。所以,尽管日军向四行仓库发起过六次攻击,但是攻击的规模都不大,炮火也不是很猛烈。因此,谢晋元的部队才能够一直扛四天。
四行仓库守军之所以声名显赫,也与国民政府不遗余力的宣传有关。抗日战争开打至今,政府军一败再败,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蒋委员长”也希望能找一个点宣传一下,吹嘘一把,提振一下士气,因此,尽管国民政府也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背后的事,他们依然要大力宣传“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壮举。
同时,“委员长”还有另一层打算。当时的政府军,武器装备落后、各种武器弹药奇缺,战争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老蒋希望欧美列强能够出手援助中国。而如果中国军队不堪一击,那么给多少援助也没用。老蒋希望用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告诉列强,中国军队还能打。这样,要援助的时候,胜算也大一些。
谢晋元的这支孤军进入公共租界后,就遭到了软禁。软禁持续了四年,1941年4月24日早上,四名士兵被汪精卫伪政府收买,在早上出操时一拥而上,将谢晋元当场刺死。事实证明,这“八百壮士”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也有意志薄弱的叛徒。
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跟英法等国彻底撕破了脸,日军杀入公共租界,“八百壮士”成了日军的俘虏。
E. 八佰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那是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在南方的军队都在山里猫着呢,部分还未整编
F. 为什么国军八百万还打败仗
由於问题是..为何会打败仗..所以.我针对问题.以台湾人的立场简单的说一下... 最初...战局是从北方开始..一开始.蒋介石就错误的对共作战的情报与指挥任命..竟然听从杜X明的意见.将孙立人抽出调回台湾高雄.两人在滇缅战时就已经有了嫌隙.这点.蒋介石似乎完全毫无所悉.或者说.蒋介石.的情报资讯远远落差共产党太多...而当时.也只有孙立人的部队在训练上最为扎实.... 当东北战局.国民党兵败後..其实已经引起了很多军系将领对是否要継续剿共的立场..有了很大的疑问了..而当共产党派出各方人马游说国民党军系将领以及地方首长时..当一开头就说..中国是大家的..不是蒋介石一个人的.类似如此的话时..也很容易引发这些原先是国民党要员的共鸣.. 国名党的部队..特别是一些军方的中阶军官..在对日的那几年抗战..吃尽了苦头..当战争结束後.每个人都想回家过团圆日子..享享清闲的福..可後来.蒋介石裁军所发的退伍金..竟然抵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物价忽然高涨..高阶将领.又贪污腐败..这看在中低阶军官的眼里..心都变了..有的加入共产党军队..有的变卖军服枪枝给民间当铺... 当北京和山东省一带的地方首长被共产党游说成功..大门一开欢迎共产党部队进入後..局势急转直下..国共两方似乎又变成五五波..两方势力相当的局面..国民党仅剩下长江沿线以南的势力范围...而上海外摊上.的轮船已经出现爆满的人潮.开往台湾班次..挤上渡轮..爆满而被丢下海里的人.每天都有数拾人以上而丧命..逃亡潮的发生更激发了..国名党似乎必败的传闻.. 当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各各击破..整个军心完全溃散..军队开始逃亡.急速撤退..连打都不打了..明明国民党军的人数.比追上来的共军还多..就是没有军官要带头指挥.整队再战.. 1949年.自福州失陷後.在福建厦门.国民党撤退的军人大约聚集10万多人.由於几乎都是淮海战役的败军以及临近的部队..这些散军..竟然被1千多名追上来的共军给俘虏...这简直夸张到了亟点..1千余人俘虏10万人..这实在是战史上几乎看不到的事..只能说国民党军到了後来.兵败如山倒..其实没有人想打.乾脆投降比较快.至少还有机会回老家..更何况.有很多小兵根本是马路上抓来补充的缺额.. 一样是1949年的初冬..共军将领叶飞.在毛泽东的指示下.要取金门岛...集结部队3万以上准备.徵调渔船.消息传到国军部队..蒋介石.派出孙立人部队到金门协防.金门方面共集结2万多的部队..几日後..共军自古宁头登陆..双方对战3日於..共军大败.所有登陆者.几乎近半数被歼灭..投降7千余人...这一战史.共产党的资料里.只愿承认派出9千多的兵力.但是国民党的资料李.共军派出约1万5千多人{仅仅是降军就有7千人}..叶飞向毛泽东自请处分.. 当年参战的国民党低阶军官说了这样的话..."老子这一年多来都没打赢过..终於在这一战可以好好的修理共产党.".....後来.国民党的陈诚.在金门战役结束後巡视战地..走过共军的阵亡屍体.看到那些屍体上的枪奌..说了句话..看看这枪奌..多数都打在共军的头部..证明.孙立人的部队在训练上是比较扎实的... 几十年後来看..以我的观点..我覚得.国民党会败..原因很多..而共产党方面在後来的教科书上老是说.国名党失民心.逆势而为当然必败..其实..这恐怕只是共产党为了统治中国的合法性的一种说法... 国民党在打完鬼子後..军方人员对未来的日子.都抱持著准备享福的心态.恐怕才是最大的因素..也因此.当後来国共内战後.国民党军再面对的新敌人竟然是自己中国人时..会有很大的疑问..用什麼立场去杀敌..也因为..有想享福.想休息的心态..部队的基础训练也变的很不扎实...一旦初败.有人伤亡..就任意去外面抓兵.被抓的很多都是不满18亗的孩子..训练不足加上.成员无意打战.岂有不败的道理... 只要想想..1千多人竟然俘虏了10万的散军..这10万的游离部队竟没有军官要带头再打......你就可以理解何谓..无心打战的说法..以及国民党会败的原因... 或者...我换个问法..当你坚持了8年以上的辛苦工作..忽然间..你待的公司.战胜了国外的企业.已经立於不败之地...这时..估计.你会向老板说..我要加薪....而老板却叫你..去攻占.打败另一个对手.而那位对手公司其实就在公司的隔壁大楼.....而那家新的对手公司里..却有你的好朋友也在那工作..你下的了手去打击他吗... 我这样的问法也许用来形容历史..不太妥当..但是..当时..国民党军里..家属或是好友.却也在共产党里的可真是不少啊... 总之..cioud crane..的说法..我覚得比较客观....仅做些补充...
G. 管虎新上映电影《八佰》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什么
《八佰》改编自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八百壮士”誓死抵抗日军的故事。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企图在三个月之内占领全中国,他们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就将目标转移到上海。
淞沪会战就此爆发,只是在会战中,中方节节溃败,已无力再与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实力。留下来一个加强营掩护大部队西撤,这个加强营便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浴血奋战的“八百壮士”。
留守四行仓库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谢晋元团长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800人,他们要正面对抗的却是五千到三万的日军。数十倍的兵力悬殊,让这一场战斗变成有去无回的困兽之斗,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对决如同蚍蜉撼树,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视死如归的场面。
影评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
《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
H. 台湾版电影《八百壮士》创作背景
叙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国民党八八师五二四团团长谢晋元,为牵制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后撤,率领四八青年军官号称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军人英勇杀敌,
女童子军杨惠敏(林青霞饰)冒着生命危险给守军输送食物、医药等物资,和国旗,当牵制任务完成,守军越过苏州桥后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与《英烈千秋》完全不同,只局限于几成孤岛上海的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数百国民党军人与包围的日军的阵地战。
导演根据一些史实,利用四行仓库周围有英法租界,苏州河对面又是国统区,苏州河两岸战争与和平不同环境造成的戏剧冲突,表现了爱国军队抗击侵略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热烈声援国民党守军的时代气氛
(8)电影八百是国民党哪个军的部队打的扩展阅读:
七十年代前期,对台湾当局来说是一段风雨飘摇的岁月。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其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诺和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 以这两件事为契机,新中国迎来了又一个建交高潮。仓皇之下,蒋经国做出了重用“台籍菁英”的决定,而这项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就是李登辉。
《八百壮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马的,拍摄过程中得到了蒋经国的大力支持,其要借助“八百壮士”的“英雄史诗”提振民心士气,并强调“正统”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
I. 八百壮士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
八百壮士是国民党。
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是指在上海即将沦陷之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在那里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的英雄群体。
1937年10月,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用生命守护了一个民族的尊严。
(9)电影八百是国民党哪个军的部队打的扩展阅读:
在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一直有一个战争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观——大批的民众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勇士们助威打气。
一发现敌军企图进攻,观战的民众就以各种方式迅速告诉我军。有的齐声高呼,告知敌军进攻方向;有的以几块大黑板拼接起来,写字或画图,向我军示警;更有一些人设法一次次将电话打入仓库。
看到勇士们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大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英勇牺牲,大家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
而上海的各种新闻媒体,也是第一时间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壮的色彩,传播到全国、全世界。上海民众很快就不满足于站脚助威,他们决心用实际行动给勇士们以支援。大批民众捐钱捐物、捐赠食品。
J. 《八佰》中,800名战士面对30万日军坚守四天四夜,是抗日神剧吗
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已经进入尾声阶段,前线日军突破了国军的大场防线,完成了对上海市区内国军部队的包围态势,国军前线总指挥陈诚下令全军撤出上海市区,到苏州河畔继续布防。
但是蒋介石却认为,国军全面撤出上海市区对于正在进行的国际谈判十分不利,因此下令将德械部队孙元良第八十八师留在闸北地区继续坚守。
上海四行仓库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谢晋元率部退入租界之后,当即被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随后被安排到了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集中软禁,成了在坊间家喻户晓的“孤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