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是什么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意大利电影的创作,正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到的那样,是所有艺术中最为迅速地作出反映的一种艺术。因此,新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便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题材、内容上。对于这一点《大英网络全书·电影艺术部分》也d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主要表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1、反对战争,以及侵入他们国家的那种致命的政治混乱;2、反对饥饿;3、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4、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由于新现实主义是关于这样一些内容的表现和对于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因而也就决定了它的影片的风格与形态。这便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占据世界银幕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的比较: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新现实主义因此强调了那个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被那个社会所扭曲了的人的基本关系。新现实主义赋予影片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同时在与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抗衡中,以一种艺术影片,赢得了那一时期具有审美能力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及更为广泛的观赏者们的兴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正是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它自然使得传统的场面调度的观念随之消失,而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摄影师 fl、]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三、长镜头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这种没有被分割得很碎的视觉处理,似乎使每一个镜头都成为完整的一段。这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最终消失了自我的主观性。巴赞曾提出。:“电影的特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现实主义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在空间观念上是符合巴赞所下的定义,是符合电影特性的。
四、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在新现实主义的许多代表作品中,的确都运用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然而,巴赞在进行深入的分析中提出,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并非是新现实主义的贡献,早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群众演员就代替了大明星。同时,巴赞还谈到:“从电影史上看,不用职业演员这种作法不能说明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当代意大利流派的特征;对明星原则的否定,一视同仁地使用职业演员和临时演员,这才确实是他们的特点。这里重要的是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五、结构形式
劳逊曾谈到2“由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是简单的,因此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结构也是简单和动人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制作者,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
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㈡ 谈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我看过《温别尔托d》,德西卡的作品,很感人的小人物故事
严格来说,
并不是向那些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那般粗砾,还是与很多成熟的技巧的运用,
只是给人的感觉依然非常的朴实,
视点也是从小人物的愁苦与快乐出发。
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其他的鼎鼎有名大作,我还没有拜看过,说实话,
是有些鼓不起勇气。
因为,
个人觉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影史的意义大于对电影本身的意义
㈢ 10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作品是
《偷自行车的人》 1
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的标志
对于国产的一些电影,如果不是特别的经典,口碑评价特别好,我也不会去浪费时间观看的,因为自己也从来不喜欢看这些影视节目,更何况外国这些和自己毫不相关的电影更是不太了解,也没有兴趣去观看。
㈤ 巴赞认为哪一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人道主义
意大利 尔雅网络课程刚做完
㈥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6)哪个国家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㈦ 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一电影潮流是顺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意大利,战后社会一片动乱,人民在极度贫困和绝望中挣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进步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把自己的艺术目光从形式主义转到现实主义,努力反映意大利人民的现实生活,创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这股清新蓬勃的电影潮流,影响极为深远,至今仍被许多进步电影艺术家奉为楷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点是:注意表现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强调纪实性,反对矫揉造作,排斥戏剧性因素,追求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靠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并激励观众思索生活、改变命运。如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罗马十一点》,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员,因为当时人们大量失业,就业又极为困难,所以前来应聘的达上千人。天刚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队等候了,之后,陆续到达的妇女们挤满楼梯,你推我搡,破楼梯突然倒坍,把这些可怜的妇女们压在了石头下面,使许多妇女受了伤。影片着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10个不同命运的妇女,反映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贫困、动乱和腐朽。影片的结尾新颖别致,余韵悠长:惨案过后的第二天,一个幸存者一大早又来排队,因为那个打字员的职位仍未确定。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现。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明星制,大胆起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角色,从而给新现实主义电影带来充满活力的新面孔,使电影更具有写实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车的人》的主演,就是一个生活中的失业者。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再一个特点是纪实性。影片几乎全用实景拍摄,导演鼓励摄影师扛上摄影机到街头拍片子。这类影片往往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个故事梗概或剧本大纲,对话也是即兴式的。另外,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强调蒙太奇的主观性,而是让画面以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
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了“新浪潮”电影,这股电影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生活化和纪实性,有的往往带有现代派艺术的荒诞性和精神分析特点。例如,《四百下》(又译为《胡作非为》)这部“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着力表现了一个失去了家庭温暖的孩子逃学、撒谎、闲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戏剧冲突的日常生活琐事,全片绝大部分镜头在现场用实景拍摄,造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这类电影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的潜意识。它往往自由转换时间和空间,使时空错位的电影画面,成为一种人的潜意识的外化。例如,被称为电影史上的一颗“原子弹”的《广岛之恋》,大幅度自由运用镜头,电影画面一会儿是40年代,一会儿又回到50年代;一会儿是日本的广岛,一会儿又回到法国的德寇占领区。过去和当前两种场景,用对白和音乐穿插在一起。在法国的地窖里,出现的是日本酒吧间的音乐;在日本又出现法国音乐。影片通过这种“时空错位”的表现手法,着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一般难以显露和表现出来的潜意识。
“新浪潮”影片和现代派电影,有的独具特色,别开生面;有的则比较晦涩难懂,甚至令人不知所云。有的导演往往只顾表现个人的风格,而对影片的内容不感兴趣。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部现代派电影,没有故事情节,连人物姓名也没有,人物用X、Y等代号。另一部现代主义电影《蚀》也有这种情况。
“新浪潮”和现代派电影,作为一种思潮,对后来的意大利、德国电影以及世界影坛,都有深远影响。
㈧ 世界电影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哪些特点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1939~1942年期间,后来成为新现实主义著名导演的德·西卡、L.维斯康蒂、C.利萨尼、M.安东尼奥尼、A.彼特朗吉里、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罗马的电影实验中心领导人U.巴巴罗、L.契阿里尼也通过教学、评论和编辑出版等活动给予了支持。同时,40年代出现的《沉沦》(1942,导演维斯康蒂)、《云中四步曲》 (1942,导演A.勃拉塞蒂)、《孩子们在注视我们》(1943,导演德·西卡)等反社会习俗影片都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诞生做了准备。而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则由C.柴伐蒂尼在他的文章中做了阐述。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这部作品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在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中的团结精神。翌年,他又拍摄了《游击队》,A.维加诺执导了《太阳还将升起》,勃拉塞蒂拍摄了《生活中的一天》,A.拉都达导演了《匪徒》 (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
代表作品
北村,新现实主义代表作《最后的艺术家》、《施洗的河》;三盅,新现实主义代表作《9克拉的诱惑》、《大负翁》;梁斌,新现实主义代表作《红旗谱》;孙犁,新现实主义代表作《风云初记》;徐光耀,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小兵张嘎》。
㈨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偷自行车的人》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