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静的辽沈决战
1948年秋,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举行辽沈决战。电影《辽沈战役》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彪和毛泽东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分歧原因在于林彪对攻占锦州信心不足。红军时期,林彪就擅长运动战,不喜欢攻坚。四平之战前,林彪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得心应手地消灭大量敌军于运动之中。但是1947年6月,林彪率领重兵围攻四平,结果遭到国民党悍将陈明仁的重创,从此,林彪再也不回四平。对于攻坚,林彪确实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即使东北解放军已在东北战场取得了决定性优势,也是如此。
在毛泽东的一再要求下,林彪最终定下攻锦决心,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攻锦。锦州之战成为决定国共两党两军在东北命运的关键。解放军重兵围困锦州后,守敌在范汉杰的指挥下作困兽斗,国民党又调集10万大军向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当时锦州与锦西之间只有40公里,其间虽有塔山,实为坡山,无险可守;周围制高点均为敌军占领,又东临渤海,极易遭到国民党海军的炮火攻击。敌守城司令范汉杰又是黄埔军校一期出身,曾在日本、德国考察学习过西方军事,在国军中堪称“能战之将”。锦州开战之初,蒋介石没有把握,要他突围,他却力主死守。在范汉杰的怂恿下,蒋介石亲自在葫芦岛海面军舰上督战,大有一举歼灭解放军于锦州城下之势。
由于东北野战军缺乏攻坚经验,攻城部队伤亡在一天天的增加。当时东北野战军南下攻锦,燃料只够单程使用,如果就此撤围北上,不仅毛泽东和党中央不满意,东北野战军花费多年心血才建立的重炮、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也要扔在锦州城下。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只有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一面攻坚,一面打援。为了对付国民党从西面开过来的十万援军,林彪硬着头皮抽调2个纵队、2个独立师、1个炮兵旅死守塔山。部队部署好后,林彪还是不放心,又向塔山增派了苏静就地督战。林彪对苏静的信任和期望可见一斑。塔山阵地指挥员们虽然在口头上戏称苏静为“监军”,行动上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寸土寸血地守卫着防线。
锦州久攻不克,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都非常着急,苏静这个“监军”当然也难以静下去了。一天,为早日打下锦州,苏静和野战军炮兵司令朱瑞冒险深入到锦州外围的义县去收集情报,结果造成朱瑞不幸触雷牺牲。朱瑞是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也是人民军队炮兵的创始人。他的牺牲一度在屯集在锦州城下的数十万攻城部队心中笼上一层阴影。而在此前,粟裕将军指挥华东野战军一举攻下山东省会济南,显示了非凡的攻坚艺术,消息传到东北野战军,林彪和部队的思想压力就更大了。
自解放战争以来,只要各战场出现僵局,出现新问题,粟裕总是第一个打破僵局,找到答案。毛泽东也经常把粟裕作为各战区指挥员的样板和楷模,在全军范围内通电嘉奖。一向心高气傲的林彪当然对此不是很服气。但他也深知,攻不下锦州,自己以后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肯定要贬值,东北野战军在兄弟部队中也要感觉矮三分。就在这时,苏静帮助林彪找到了答案。
原来苏静在深入前沿时发现,2纵5师在攻打义县时采取了坑道近迫作业的攻城方法,部队伤亡很小。苏静当时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方法可以在所有攻城部队中推广。10月5日,苏静向林彪面呈以坑道近迫作业攻占锦州的建议。林彪听后极为兴奋,攻城思路一下子就出来了。他当即电令攻城各纵队、师,每个师以2/3的兵力抢挖高宽各为1.5米至2米的交通沟至敌阵地50-60米处。
锦州很快陷入解放军纵横交错的坑道之中,攻城部队在坑道的掩护下伤亡大为减少,野战军的炮兵甚至能从坑道中抵进到离城根只有100米的地方射击。当锦州争夺白热化之时,范汉杰一度计划乘解放军伤亡增大之机向城外反攻。可是看着城外的坑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却看不到解放军的人影,范汉杰的心中不由一凉,哀叹道:“守城无望了!”10月15日,锦州城破,范汉杰兵败被俘,仍然对解放军的坑道抱怨不已。
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林彪又指挥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下敌军防守严密的天津城,给困守北平(即北京)的傅作义以极大的军事威慑。天津之战之所以打得很漂亮,其中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解放军在锦州之战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攻坚经验,攻坚信心也大大提高了。说到底,苏静的建议使东北野战军迅速成长为一支善于攻坚、敢于攻坚的部队。
对于上述功绩,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主帅林彪一直铭记在心,曾言:“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而苏静将军却常说攻打锦州,自己只是提提建议而已,真是谦虚之至。
Ⅱ 东北野战军的相关电影
大决战:辽沈战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英文名: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别名: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语言:汉语普通话
时长:中国:222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信息:1991年8月1日 中国
导演:
李俊 (Jun Li)
韦廉 (Lian Wei)
翟俊杰 (Junjie Zhai)
蔡继渭 (Jiwei Cai)
杨光远 (Guangyuan Yang)
赵继烈 (Jilie Zhao)
景慕逵 (Mukui Jing)
编剧: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军 (Jun Wang)
主演:
古月 ....毛泽东
苏林 (Lin Su)....周恩来
赵恒多 (Hengo Zhao)....蒋介石 孙海英
吴志远 (Zhiyuan Wu)....宋美龄
类型:战争
制作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 / August 1st Film Studio
剧情介绍
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较高水平。
Ⅲ 大决战的电影剧情
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
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Ⅳ 重温电影《大决战》,剧情唯辽沈,场面看淮海,文戏选平津,还有什么
电视剧版《大决战》已经向我们走来,围绕着电视剧《大决战》的选角网友们也是各抒己见,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视剧版《大决战》完全没必要拍,因为电影版《大决战》已经足够经典,拍摄电视剧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电影《大决战》在拍摄时是有所缺憾的,拍摄剧版也有发挥空间。此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网友压根没看过电影版。
该部在战争场面上也有一个经典长镜头,那就是攻占天津金汤桥的航拍,配上《大决战》特有的背景音乐,这段画面至今看来仍让人为之激动。这段镜头据说是在天津实地拍摄,确实难得。
在人物塑造上,《平津战役》将重心放在了傅作义上,演员李定保有两个影视形象比较深入人心,一个是《雍正王朝》里的邬先生,另一个就是《平津战役》里的傅作义。该片将傅作义在整个和平谈判中的挣扎、无奈和忍辱负重刻画得很到位,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刻意黑化。
总结起来就是,看《大决战》一定不能只抱着看战争场面的想法,其实严格说来,《大决战》应该首先归属于历史题材而不是军事题材,该片是融合了历史、军事和人物等各方面的史诗巨作,称之为“国片”当之无愧。
Ⅳ 天涯『煮酒论史』 [近代风云]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战略决定真的正确吗
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著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林彪可能一生都会后悔四平攻坚战中,没有听信邓华建议多投入一个纵队,若如此,历史将会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在想,如果让历史重演,即使知道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Ⅵ 林彪指挥过的战争有哪些
东北解放军(四野)后期一百五十万人
是四大野战军中规模最大的
而林彪初到东北
进入东北的GCD武装才十万
三年解放战争末期辽沈战役
东北民主联军已经发展到了一百万
东北解放后
林彪所部迅速入关
连续作战
参与了平津战役
后来四野一部还同二野、三野相配合参加了渡江战役
也就是所谓的百万大军下江南
林彪确实很能打仗
但他这个人打险仗
打硬仗的决心一般
当年保四平
战锦州
林彪都是犹豫的
如果要是按照林彪的本意去打
那么国家可能还要晚解放
特别是
林彪不同意打锦州
企图放掉一部分再打
这受到老毛严厉批评
如果真如林彪所想
放掉一部分
那么华野
东野打完淮海
辽沈
在打平津的时候
就可能受到阻力
形成对峙
最后北平可能不是和平解放
要知道
廖耀湘所部都是从缅甸滚过刀口的
战斗力非同小可
新一军
新六军都是挂了号的精锐
不打锦州
林彪放掉的就是廖耀湘
放到平津战役再打
未必打得掉
这仗就夹生了
所以
林彪仍然只是一个优秀的战役指挥员
在战略上仍有瑕疵
当年彭德怀应该是在西北野战军(一野)
主要负责总部机关的防卫
战机不多
战果也不丰硕
但朝鲜战争证明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就是说
当时的GCD人才济济
即便没有林彪
十大元帅
甚至很多大将都可委以重任
套用句俗话:少了谁地球都转
没必要太看重林彪的决定作用
Ⅶ 全面展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影
全面展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影是《大决战》
相关介绍:
《大决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部,三部电影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恢弘的战争史诗,在电影、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电影全景地展示了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
(7)电影林彪攻打锦州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辽沈战役:
1948年3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陕北,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刘少奇、朱德率领的中央工作委员会相会合,在这里共同指挥南北两线五大战场。
2.淮海战役
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动淮海战役。
3.平津战役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以防守平津的重要意义说服了蒋介石,将自己所指挥的60万军队留在了华北,并取得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党政军及经济大权。
Ⅷ <<大决战>>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大决战(第一部:辽沈战役)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Shenyang Campaign (1991)
导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赵继烈 Jilie Zhao
杨光远 Guangyuan Yang
蔡继渭 Jiwei Cai
翟俊杰 Junjie Zhai
韦廉 Lian Wei
编剧: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军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赵恒多 Hengo Zhao
苏林 Lin Su
吴志远 Zhiyuan Wu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决战:辽沈战役
更多外文片名:
Da Jue Zhan I: Liao Shen Zhan Yi
Decisive Engagement: The Liaoxi
片长:
222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剧情介绍: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导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杨光远 Guangyuan Yang
蔡继渭 Jiwei Cai
翟俊杰 Junjie Zhai
韦廉 Lian Wei
编剧: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军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赵恒多 Hengo Zhao
苏林 Lin Su
吴志远 Zhiyuan Wu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决战:淮海战役
更多外文片名:
Da Jue Zhan II: Huai Hai Zhan Yi
片长:
219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剧情介绍:在辽沈战役打响的同时,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着手策划淮海战役。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及时切断正向徐州收缩的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并将其包围在徐东碾庄圩地区。同时,中原野战国攻战了军事重地宿县,切断了徐州刘峙集团的陆上退路。
蒋介石调杜聿明回徐州作战,敌人几路兵团云集逼近徐州,淮海战役形势异常严峻。国共双方统帅斗智斗勇,频频调兵遣将,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黄百韬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困,黄维兵团全歼。蒋介石虽多方设计救援杜聿明集团,但终因军无斗志,终致全军覆灭,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大获全胜。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大决战(第三部:平津战役) Decisive Engagement: Beiping Tianjin Campaign (1992)
导演:
李俊 Jun Li
景慕逵 Mukui Jing
杨光远 Guangyuan Yang
蔡继渭 Jiwei Cai
翟俊杰 Junjie Zhai
韦廉 Lian Wei
编剧:
李平分 Pingfen Li
史超 Chao Shi
王军 Jun Wang
主演:
古月 Gu Yue
赵恒多 Hengo Zhao
苏林 Lin Su
吴志远 Zhiyuan Wu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更多中文片名:
大决战3:平津战役
更多外文片名:
Decisive Engagment: Beiping
Da Jue Zhan III: Ping Jin Zhan Yi
片长:
218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剧情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频频告捷,让处于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傅集团的特殊性,中央军委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对策。一方面我东野提前隐蔽入关,迅速插入平津线各战略要点之间,实施“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之巧妙部署;一方面促进其走政治解决的道路。1948年12月22日,傅作义王牌三十五军遭我军重创,张家口守军闻风突围亦被逼歼。
1949年1月14日,东野攻打天津,使北平守敌欲战不能,欲逃无路,傅作义迫于压力终于同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Ⅸ 大决战系列电影总共拍了几部
大决战系列电影总共拍了三部,分别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2:淮海战役》《大决战3:平津战役》。
1、《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杨光远等联合执导,古月、赵恒多、苏林、刘怀正、马绍信、鲁继先、张卫国等主演,于1991年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统帅部领导、林彪指挥的解放军为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统帅的国民党军队而进行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全歼廖耀湘兵团,最后攻克沈阳,解放了全东北的故事。
2、《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
《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蔡继渭等执导,由古月、苏林、赵恒多等主演。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
3、《大决战3:平津战役》
《大决战3:平津战役》由李俊、韦廉执导,由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该电影主要讲述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傅作义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的故事,该片于1992年01月01日在中国上映。
(9)电影林彪攻打锦州是哪个电影扩展阅读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主要剧情:1948年3月,在东北站稳脚跟的解放军,在林彪(马绍信饰)的领导下,发展为近百万大军。毛泽东(古月饰)、周恩来(苏林饰)、任弼时(路希饰)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郭法曾饰)、朱德(刘怀正饰)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的形势。
毛泽东、朱德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
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卢学公饰)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赵恒多饰)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Ⅹ 谁有三大战役的影片简介
[战争][三大战役合集][RMVB/2.2G]
【影片名称】: 三大战役(Three campaign )
【影片格式】: RMVB
【档案大小】: 2.2G
【影片字幕】: 繁中、简中或无
【做种期限】: 5个种子出现 或 3天(自torrent档发布起,30k bytes/Sec 全天候做种3天)
【影片截图】:
【影片简介】:
国共内战时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造就了***战胜国民党的有利条件。一九四八年三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东北来到河北省与刘少奇、朱德等相讨目前形势。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残击已处处于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并封闭蒋军后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来残灭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四八年七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九月十二日,辽沈战役开始。十月十四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十万余人。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