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卓别林简介
卓别林(1889~1977)Charlie Chaplin,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2011年2月一说法证明卓别林出生于出生在斯梅西克的一辆大篷车中,是吉普寨人), 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卒于瑞士科西耶。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
20世纪20年代初,卓别林的电影在中国已经广为流行。在1915年9月,他的喜剧短片开始在上海上映,上海的报纸几乎每天都登有卓别林主演的电影广告,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他为“滑稽大王”、“快活大王”
(1)卓别林电影是哪个时期扩展阅读:
卓别林(1889——1977)
1889年,卓别林在伦敦出生。他在简陋的出租房间、国立贫民院及一所孤儿院中度过了辛酸的童年。早年的贫困生活启发了他后来创造流浪汉的灵感;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暗示了在儿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严的成人,意在用一个天真无邪的形象重新塑一个下层阶级的代表。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有生以来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在卡尔诺剧团,卓别林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国。1912年,卓别林梦想成真,他在美国的演出非常轰动,以至于引起美国电影制片商的兴趣。在最孤独寂寞的时期,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慢慢到来。当时,启斯东公司的老板赛纳特一眼相中了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青年,卓别林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演员生活。
卓别林在启斯东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多半是凶狠的、轻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丑陋的。这些人物符合启斯东的“理想”,但和卓别林独具一格的整套喜剧手法很不协调。卓别林曾说:我并不很喜欢自己的早期影片,因为在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两块奶油蛋糕飞到人的脸上,也许还有点逗趣,可是,如果整个喜剧性仅仅依靠这种办法,那么影片马上就会变得单调而索然寡味了。也许我并没有能够一贯做到实现我的意图,不过,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开始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卓别林对现实的讽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摄的《狗的生涯》。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忧郁代替了嘲弄。
通过这部影片,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当他从职业介绍所碰了壁狼狈地走出来时,茫然地看见门口的几只狗正在争夺一块骨头。这辛酸的一笔正是残酷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童年卓别林的真实写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别林自己的制片厂正式落成。这天,他兴高采烈地穿上那双举世闻名的夏尔洛的大皮鞋,在未干的水泥地上踏下一个脚印。
卓别林力图通过电影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他说,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会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
⑵ 卓别林属于美国什么时代的喜剧大师
头衔: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卓别林幼年丧父,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1913年,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演出,被美国导演M.塞纳特看中,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14年2月7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影片《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这一形象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余年。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卓别林戴著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⑶ 卓别林的著名电影《摩登时代》讲述的什么年代的事情
《摩登时代》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于1936年上映。
本片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卓别林饰)在工厂干活、发疯、进入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场面温馨感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
(3)卓别林电影是哪个时期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查理·卓别林饰演查理,经济大萧条使得大批工人失业,工厂对工人的剥削更加残酷。单调而又疯狂的机械劳动终于使查理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失了业的查里阴差阳错地被当成罢工首领抓进了监狱。出狱后,查里在一家造船厂找到了工作,可是由于出现纰漏,不久又被辞退了。
2、宝莲·高黛饰演孤女,她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孩,她的父亲被枪打死了,她只能逃离居所,后来她偷了一只面包,被捕。逃出后,结识了查理,两人互相帮助。孤女找到了工作,却被通缉,便与查理一同逃离。
⑷ 卓别林的电影什么时代
《摩登时代》
⑸ 卓别林的代表作品是哪一部电影
卓别林的代表作品很多,其中比较公认的经典是:
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淘金记、寻子遇仙记等等
⑹ 卓别林一生共拍过多少系列的电影或其他什么等
1977年12月25日凌晨4时,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师查理·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韦威逝世,终年88岁。
卓别林一生为电影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提起卓别林的名字,许多人就会想起一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踏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硬毛刷胡子的流浪汉形象。在无声电影时代,卓别林已是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他多才多艺,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
1889年,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里,他的父母是音乐厅的演员。由于父亲早亡,母亲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头。他住过孤儿院,当过马夫、小贩。14岁那年,卓别林加入流动剧团,跑遍了英国各个角落。19岁时,他当上了一个著名剧团的演员,并随团到欧洲、美国等地演出。1913年他到了美国,开始从事电影事业,并于1914年在影片《威尼斯赛车记》中创造了一个悲剧小人物“夏尔洛”,从此这个有特别装束的流浪汉形象风行世界70年,经久不衰。
卓别林给电影观众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明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这是同时代的任何喜剧演员不能做到的。1936年,他主演的无声片《摩登时代》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巨大讽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把人都弄成了疯子。资本家为了剥夺更多的利润,连工人吃饭都要靠传送带和“吃饭机”。1939年,卓别林秘密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揭露和抗议法西斯对全人类的迫害,博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热烈欢呼,成为风行世界的一部优秀作品。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乐狗》、《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卓别林在美国居住了近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参加进步的文化活动而受到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1952年他怀着满腔愤恨,带着妻子儿子离开美国回到英国。以后长期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韦威,直到逝
查理- 卓别林是驰名世界的喜剧大师,也是默片时代的巨星。他所创造出来的流浪汉夏洛特的形象是家喻户晓,他擅长塑造小人物,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讽刺生活的现实。他在<<淘金记>> 大获成功后, 又自编自导自演了<<马戏团>> ,<<寻子遇仙记>> , <<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等等, 他与众不同的是把喜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喜剧不但引人发笑,而且引人深思,有强烈的现实感, 深刻的内涵。他后期的<<凡尔杜先生>>, <<舞台生涯>> 等同样出色。这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由于政治观点的不同, 受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 被迫移居到瑞士, 但他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在1971 年被美国四十四届奥斯卡授予荣誉奖, 也是对这位大师的致敬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后来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和比他大四岁的哥哥,生活十分贫苦。由于过度劳累,母亲染上了喉炎,卓别林五岁那年,母亲在一次演唱时,由于嗓音过于微弱,被观众哄下了舞台。管事灵机一动,让卓别林代替母亲演出,卓别林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学妈妈唱歌,没想到观众却大为欣赏,报以热烈的掌声。卓别林就这样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卓别林不满10岁时,为了挣钱,参加了“兰开夏八童伶剧团”,与其他孩子一起,穿着木屐跳舞、唱歌,往往累得脸色苍白,母亲看到他日益消瘦,十分心疼,就让他离开了这个舞蹈班。
生性活泼好动的卓别林,一直向往当一名真正的演员,他曾随一个闯荡江湖的戏班巡回演出,还曾在一个马戏团里当过一阵子杂技演员。1907年,卓别林终于被伦敦专演滑稽哑剧的卡尔诺剧团录用,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令人发笑的忧郁和让人流泪的笑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的那种独特的哑剧风格,几年过去,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获准到法国和美国等地演出。
1913年底,好莱坞的启斯东制片公司看中了卓别林,和他订了一年的合同,卓别林为启斯东公司拍摄了35个短片,从《赛车记》开始,卓别林那有名的化妆--圆顶帽、小胡子、灯笼裤、大皮鞋和文明棍就陆续出现在银幕上了。卓别林对此曾经解释说,小胡于是虚荣心的象征;瘦小的外衣和肥大的裤子是一系列可笑行为和笨拙举止的写照;而手杖呢,不但是纨绔子弟的标记,而且可以用它勾住别人的腿或肩膀,增加喜剧效果。
与启斯东公司合同期满后,卓别林又先后与爱赛耐公司、缪区尔公司、第一家公司等签订合同,1918年,卓别林受到英、美罢工工人的启示,拍摄了《狗的生涯》,描写流浪汉夏尔洛露宿街头,处处受辱的悲惨遭遇,1919年,卓别林和他的好友范朋克等组成了联美公司,1925年,完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片《淘金记》,描写19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淘金狂潮。《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30年代到50年代,卓别林的创作生涯达到了巅峰,他先后创作了《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等优秀作品。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里,他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大独裁者》里,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进行了严肃的人生探索,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他积极参加美国的进步文化活动,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曾传讯过卓别林;当卓别林在欧洲旅行期间,美国司法当局声明拒绝让他再次入境,并以拘留相威胁,为此,卓别林于1957年拍摄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予以坚决回击。
1966年,77岁高龄的卓别林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此后便与爱妻奥娜一起,在瑞士风景秀丽的维薇安度晚年,直到1977年辞世。
卓别林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共拍摄了80多部电影。他的动作夸张而又内涵深刻,妙趣横生。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的。无怪乎萧伯纳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由于他的巨大成就,1962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71年法国政府授予他荣誉军团高级绶带;就连曾经对他进行迫害的美国,也于1972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荣誉金像奖。
卓别林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他早年生活困难,没读过几年书,为了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他下决心自学,在演出的空隙,甚至在化妆室里也分秒必争地埋头读书。他对于艺术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敷衍了事。在拍摄《城市之光》时,有一段流浪汉把盲女的花打翻又拣起的戏,放映时仅75秒钟,但卓别林反复拍摄了五天才通过。如果在拍片中发生了问题,他便在化妆室里来回踱步,或在背景后面独自冥思苦想,直到获得满意的解决。
卓别林出身低微,对下层人民怀着深切的爱和同情。他曾批评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都是些王公贵族,宣称:“我所构思的喜剧情节非常简单,那就是普通人陷入困境并解脱困境的过程。”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位天才的艺术大师十分崇敬。法国人称他为“我们永远的夏尔洛”。在他的故乡英国,卓别林每次回归,都受到人们热情的欢迎。1952年9月 23日他在伦敦萨伏依饭店下榻这天,全城的公共汽车驶过饭店门口,都毫无例外地亮一下灯,向他们的“老查利”致敬,今天,卓别林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和他的艺术将永远存留在人们心间